APP下载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1+X”群文阅读教学探析

2024-10-08赵召朋

高考·下 2024年8期

摘 要:“1+X”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契合教育改革要求,有利于提高整体阅读质量,现已成为新高考背景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在解读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1+X”群文阅读教学价值的基础上,以教材、方法、结构为依托,探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1+X”群文阅读教学策略,旨在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语文;“1+X”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提出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重点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进“1+X”群文阅读教学,通过“联结”“重读”“比较”“统整”等方式,促使学生参与群文阅读,在过程中帮助他们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一、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1+X”群文阅读教学价值分析

“1+X”群文阅读是整合多篇文本或者与课内文本相关的文章后进行的教学活动[1]。其中,“1”代表主文章,是教学的核心和出发点;“X”则代表与话题相关的多篇拓展文章,是对主文章的补充和延伸。该模式的特点在于通过多篇文章的关联阅读,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提升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将其融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对提高整体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养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一)有益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1+X”群文阅读以熟悉的课内阅读知识带动课外阅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需要主动探寻文本之间的契合点,围绕议题参与讨论,通过顺利解决问题构建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区别于传统单篇文本阅读学习方式,在结构化、组合性的学习中,学生在单位时间内阅读大量文本,通过对文本中关键要素的分析与归纳可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理解作品内涵。经过长期实践探究,学生的阅读能力与阅读效率都将实现有效提高,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主动参与到文本阅读活动之中,为新高考做好准备。

(二)有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新高考背景下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尤为重要。“1+X”群文阅读强调让阅读回归本位,让学生通过长文本感受语言结构精妙。新的阅读学习方式能够促进学生阅读策略的使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帮助他们在学习中完善知识结构,全面提升与发展阅读思维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三)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与传统单篇阅读不同的是,“1+X”群文阅读将大量阅读作品引入教学,改变了传统单一的、离散的学习形式,统整为全新的联结性、探究性、综合性的阅读模式,学生需要通过比较、归纳、分析等方法,对多篇文章进行深入的阅读和思考[2]。在学习期间,学生不仅能深化对教材文本的理解,同时也能通过群文阅读了解更多与话题相关的文化资源,感受语文学习魅力的同时,拓宽自身文化视野,在阅读中增强信息提取、理解分析以及评价鉴赏等能力。

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1+X”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与单篇阅读教学相比,“1+X”群文阅读在培养学生比较思维、辩证思维上更占优势。为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需要深入分析学科特点,联系学生学习认知能力进行设计。以下,笔者结合具体案例阐述“1+X”群文阅读的组织方法,以供教师参考:

(一)深入解析教材,科学选择“1+X”群文阅读选文

“1+X”群文阅读期间,教师要将一篇文章和其他同类或相关文章进行组合,将整组文本视为一个阅读整体,指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找出文章中存在的语文要素,完善知识结构。因此,“1”与“X”的选择尤为关键。教师可以围绕人文话题与语文要素这两个方面进行设计,以“1”为标杆,派生、衍变出系列群文阅读活动,把握“1”与“X”的内在联系。

1.联系人文话题选取文章

高中阶段人教版教材在每一单元编排上以人文话题、语文要素为主线,单元内的文章内容和中心主旨都会围绕本单元的“人文话题”展开,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文化思想,符合《课标》下“核心素养”中的“文化目标”和“审美目标”。在组织教学期间,教师可以以人文话题为核心,围绕人文话题搜集与之相关的阅读资源,通过“1+X”群文阅读的开展帮助学生在探究中深刻理解人文话题,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

以人教版高一必修下册《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课教学为例,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与分析以及对单元内文章结构的整理,教师可以发现:本单元人文话题为“探索与创新”,意图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学习认识人类科学探索与创新的意义。根据人文话题,教师可以联系本单元另一篇文章《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以及课外阅读文本《“探界者”钟扬》开展“1+X”群文阅读活动,并制订教学目标,即了解作者及其科学成果,梳理文章结构脉络,以表格的方式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人物的科学研究历程或教育成长历程,感受科学家“发现”与“创造”背后的科学精神。在明确“1+X”群文阅读选文与教学目标后,教师即可带领学生开展阅读活动,指导他们比较行文思路,分析这三篇文章是如何将材料组合起来的,文中人物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品质,以此在群文阅读中更好地理解人文话题。

2.联系语文要素选取文章

“语文要素”是人教版教材编写方面的一个主要特色[3]。“语文要素”包含的是语文“学什么”和“怎么学”的内容。语文要素应该是与学段学习内容和目标相对应的,一点是针对“阅读”提出的,一点是针对“习作”提出的,包括必需的语文知识、基本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在设计、开展“1+X”群文阅读活动时,教师可以围绕单元内语文要素,选择与之具有密切联系的文本内容组合成群文的形式,启发学生在探究期间由浅入深地把握语文要素,在达成既定目标的同时,发展核心素养。

以人教版高一必修上册《故都的秋》一课教学为例,本单元选取的散文均以“写景抒情”为中心。单元导语部分细致地阐述了语文要素的具体组成,即“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写作手法”。依据本单元语文要素,教师可以选择利用本单元的《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以及课外阅读资源《秋雨》《荷花》作为群文阅读补充素材,围绕语文要素开展教学活动,指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体会文中所传递的景物之美、情感之美、人生之美,加深对“一花一叶总关情”的认知,在学习中达成语文要素目标要求,凸显语文学科育人价值。

(二)探寻多元方法,灵活设计“1+X”群文阅读教学

区别于传统阅读教学方式,“1+X”群文阅读是按照一定的结构顺序实行的整体性教学,在学习期间由于需要学生阅读的文本内容相对较多,因此容易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为降低阅读难度,教师可以结合比较阅读以及整合阅读的方式,巧妙利用多元化教学手段组织教学活动,实现“1”与“X”的良性互动。

1.开展比较阅读,促进高阶思维发展

“1+X”群文阅读教学期间,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从题材、主题、体裁等方面进行宏观比较,再由表达、结构、语言等微观线索在求同比异的过程中实现有效阅读,运用富有逻辑的语言描述并表达不同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实现由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的过渡。

以人教版高一必修上册《赤壁赋》一课教学为例,联系这篇课文(“1”)教师补充《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后赤壁赋》等阅读资料(“X”)构成“1+X”群文阅读组文,并以“探寻东坡——此心安处是吾乡”为议题开展活动,要求学生结合注释阅读文章,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分析:苏轼(即东坡先生)在作品中多次以“水月”为意象,以上组文均是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期间所创作的,这三篇文章有什么内在联系?分析组文内容,关注其中相同意象,尝试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作者的处世态度。其间,为确保学生在对比中更具逻辑性,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供表格参考,指导学生归纳文中列举的景物、景物特点、表达感情的句子等,更好地帮助他们在总结中分析苏轼情感思想的矛盾以及原因,实现“1+X”群文阅读教学的目的。

2.实施整合阅读,加深文本话题印象

除对比阅读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整合性的阅读方法开展“1+X”群文阅读[4]。由教师先引导学生探究多篇文本内容,即“X”,从中提炼阅读方法与技巧,在了解文本主题、语文要素的基础上,重新对“1”进行解读。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实现文本互证,让阅读步骤变得更容易理解,学习“X”文本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母本“1”,提高精读课文“1”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自身核心素养。

以人教版高一必修下册《祝福》一课教学为例,探究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根源;体会第一人称叙述的艺术特色;学习鲁迅洞察社会的强烈责任感是本次教学活动的首要任务。由于本篇文章内容较长,大部分学生都难以顺利解读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原因。对此问题,借助“1+X”群文阅读整合优势,教师利用《孔乙己》《示众》《药》等篇幅相对较小的阅读材料,指导学生以“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为议题进行探究,对其中“看客”形象的特点进行梳理。比如《孔乙己》中看客们以取笑孔乙己为乐事,就算他被打断了腿也漠不关心,体现了这一群体的冷漠;《药》中通过华老栓的眼睛,描写看客们如何专注地观看杀人,展现了这一群体的麻木不仁……同样地,以此为切入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祝福》中寻找看客的身影,在文章中进行标记,如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这样,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价值内涵,让学生对鲁迅笔下“看客”这一形象有更深入的理解,为探寻祥林嫂命运悲剧的原因做好铺垫。

(三)凸显结构特征,完善设计“1+X”群文阅读总结

启发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性地运用,达成阅读迁移目标是“1+X”群文阅读教学活动开展的真实目的。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教师需结合语文知识的结构化特点,在总结、评价环节基于“1+X”群文阅读活动成果与学生开展交流、分享,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进一步凸显“群”的力量,体现“1”的深度。

1.交流活动成果,积累丰富经验

新高考背景下促进学生素养发展尤为关键。“1+X”群文阅读的产生顺应时代发展,以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启发学生思维,凸显其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为“1+X”群文阅读实现“1+1>2”的功效,在组织学生对议题进行讨论分析、完成具体活动项目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在班级内交流并分享学习成果,表达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继而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积累经验,加深对组文内涵、本质的理解。

以人教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册《玩偶之家》(节选)一课教学为例,文章描述了主人公娜拉对不合理家庭婚姻关系的反抗,展示了女性坚强、坚韧的精神品质。群文阅读期间,教师选择以《氓》作为补充材料,围绕“女性的觉醒与抗争”这一议题,促使学生感受两位不同时代女性在摆脱婚姻枷锁和反抗不平等家庭关系时所表现的自由女性的美好品质。在交流期间,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及对文章内容的解读,分析娜拉和《氓》中妻子各自家庭处境的前后差异,理解人物反抗的背景,代入人物角色进行思考。此外,学生还可联系时代背景创造性地提出“除决然离家外,还有哪些妥善解决婚姻问题的方法”。在和谐的环境下,学生能通过交流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学作品中所展现的女性反抗精神,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2.实施多元评价,提升“1+X”群文阅读效果《课标》对教学评价提出了更高要求。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是确保“1+X”群文阅读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需要利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课堂教学情况以及学生表现情况进行总结,实现诊断性、形成性、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提升“1+X”群文阅读效果。接上例,在“1+X”群文阅读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先对学生在议题交流、评价、互动中的表现进行分析,判断学生是否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了解议题意义并把握两篇文章中女性角色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反思学习行为,实现自我检查、互相监督,激起学生评价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在沟通的过程中改进学习方式,深刻认识到“1+X”群文阅读的重要性,不断调整自我、完善自我,最终达成教学目标。最后,由教师对评价内容进行总结,升华教学主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1+X”群文阅读的意义。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高考以考查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教师在组织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1+X”群文阅读的方式科学设计组文,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整合阅读的方式围绕议题探究文本,最后利用科学评价总结、升华教学主题,凸显语文学科育人价值。在实践中,教师要深入分析“1+X”群文阅读的特点,联系学科特色设计教学方案,构建更具智慧化的阅读课堂,助力学生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平选.互联网背景下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思路[J].中国新通信,2023,25(24):197-199,202.

[2]钟红香.群文阅读法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华夏教师,2023(17):82-84.

[3]杜迅.探究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落实[J].甘肃教育研究,2023(2):141-144.

[4]李桂芳.基于群文阅读的高中语文单元整合教学方式及实施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21(17):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