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多元教学评价研究
2024-10-08黄余坤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需要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来配合教学目标的变革。本文以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为研究视角,探讨在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如何构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多元评价机制。首先分析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与教学评价的关系,然后探讨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设计原则和评价维度,最后提出具体的多元评价策略,包括知识技能、过程素质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评价。本研究旨在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多元评价;高中教学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与此前相比,新课标在内容和结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融入了许多信息技术的前沿技术,而且对学生信息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可以说,信息技术是新课改中,内容和结构变化最大的学科之一。《课标》明晰了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及“信息社会责任”等四个核心内容。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构建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多元评价机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1]。
一、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及其与教学评价的关系
《课标》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即“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这四大核心素养集中体现了信息技术课程的育人目标和基本要求。
(一)“信息意识”核心素养
“信息意识”要求学生了解信息社会的特点,掌握信息获取、处理和利用的方法,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具体包括:
1.认识信息社会的特征,如信息无处不在、网络高度发达、信息化渗透生活各个领域等。
2.了解信息的类型及其获取方式,如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的信息,以及通过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等途径获取信息。
3.掌握信息的有效处理方法,如信息的选择、分析、整合和加工等技能。
4.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如信息伦理意识、信息安全意识、信息批判性思维等。
(二)“计算思维”核心素养
“计算思维”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抽象的方式识别问题的本质,采用算法的方式解决问题。其主要体现在:
1.抽象思维能力,即能够抽象出问题的关键要素,寻找问题的本质。
2.算法设计能力,即能够采用循序渐进的算法步骤解决问题。
3.模拟模型能力,即能够将问题抽象为可编程的模型,并进行模拟测试。
4.自动化求解能力,即能够利用计算机等数字设备实现问题的自动化解决。
(三)“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核心素养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体现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的能力,主要包括:
1.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能力,如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软件、编程工具等。
2.主动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查找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创新实践的能力,如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项目设计、制作、发布等创新活动。
4.协作交流的能力,如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团队合作、信息分享、交流讨论等。
(四)“信息社会责任”核心素养
“信息社会责任”要求学生建立正确的信息世界观,并能够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1.树立正确的信息价值观,认识信息技术的双刃剑性质。
2.遵守信息伦理和法律法规,如保护个人信息、尊重知识产权等。
3.关注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如信息鸿沟、信息安全等。
4.主动参与信息社会建设,为信息化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这四大核心素养不仅反映了信息技术课程的育人目标,也对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评价要全面覆盖这些核心素养,既要考查学生的知识,也要关注素质和情感态度的培养;另一方面,评价方式需要更加多元化,不能局限于传统的知识和技能考查,还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等。因此,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建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多元评价机制,已经成为必然的要求[2]。
二、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评价的设计原则和评价维度
在《课标》确立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指导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与优化,以确保评价机制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素养发展水平。
(一)设计原则
1.全面性原则。评价要覆盖知识技能、过程素质和情感态度等方面,全面反映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发展水平。传统的单一的知识技能考核已不能满足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需要拓展评价视角,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情况。
2.发展性原则。评价要关注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进步和潜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应过于注重结果,而忽视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成长,要以促进发展为导向,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
3.差异性原则。评价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不同学生的基础、兴趣和发展需求各不相同,评价要充分考虑这些差异,采取个性化的评价方式。
4.实践性原则。评价要注重学生在信息技术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注重评价过程对学习的反馈作用。信息技术课程强调实践操作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评价应聚焦于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并将评价结果反馈到教学改进中。
5.科学性原则。评价方法和标准要科学合理,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平性。评价要有明确的标准和规范,采用可靠的评价工具,确保评价过程公正公开,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
(二)评价维度
基于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应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
1.知识技能维度。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综合应用能力等。这一维度考查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方式可采用笔试、操作考核、项目实践等。
2.过程素质维度。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等核心素质的体现。这一维度关注学生在信息获取、信息处理、问题解决、自主学习等过程中的表现,评价方式可采用观察、作品展示、过程报告等。
3.情感态度维度。包括学习兴趣、合作精神、责任意识等情感品质的表现。这一维度关注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养成,评价方式可采用问卷调查、访谈交流、小组合作等[3]。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多元评价策略
(一)知识技能评价
在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背景下,知识技能评价应更加注重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局限于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1.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测试
通过闭卷笔试的方式,评估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试题可涉及计算机硬件组成、软件应用、编程语言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试题形式可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既要考查学生的记忆理解,也要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例如,可以设计一道题让学生根据给定的硬件配置,分析该配置适合何种类型的日常使用场景。
2.信息技术基本技能考核
采用操作考核的方式,评估学生对信息技术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考核内容可包括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如Word文档编辑、Excel数据处理、PPT演示制作等;Web页面制作,如使用HTML/CSS进行简单页面编码;程序设计,如运用Python等语言编写基础算法程序等。考核过程可要求学生完成特定的实操任务,并观察评判学生的操作熟练度和任务完成质量。
3.信息系统综合应用
设计开放性的项目实践任务,评估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综合运用的能力。如根据某一具体场景,要求学生设计一套信息系统解决方案,包括需求分析、系统架构设计、界面原型制作、编程实现等环节。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数据库管理、程序设计等知识技能,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评价可侧重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系统设计的合理性、代码实现的效果等方面[4]。
(二)过程素质评价
在核心素养培养的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还应关注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的素质发展,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等方面。
1.信息意识评价
信息意识评价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如课堂观察、作品分析、问卷调查等。
课堂观察可关注学生在信息获取、处理、应用等环节的表现,如学生主动搜索可靠信息源、合理筛选信息内容、分析信息真伪等。
作品分析则可从学生制作的信息产品中,如网页设计、信息图表、多媒体作品等,评估学生在信息审慎利用、信息伦理意识等方面的体现。
问卷调查可了解学生对信息社会特点的认知程度,以及对信息安全、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态度。
2.计算思维评价
计算思维评价可设置一些任务,观察学生的分析、抽象、算法设计等能力表现。
例如,给学生一个实际问题,要求他们分析问题的本质,抽象出关键要素,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步骤,并用程序语言实现。在完成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评估学生的抽象建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编程实现能力等。
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机器人制作、智能硬件开发等项目实践,通过观察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进一步评估他们的计算思维水平。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评价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评价可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表现进行评估。
在自主学习方面,可了解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查找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况,如学生善于利用搜索引擎、在线课程、讨论区等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表现。
在创新实践方面,可评估学生在信息技术项目中的表现,如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作品设计制作、项目方案策划、产品原型开发等创新实践活动。
此外,还可以关注学生在团队合作、交流分享等方面的表现,了解他们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协作创新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评价
在核心素养培养的大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还应关注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养成,即信息社会责任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情况。
1.学习兴趣评价
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持续学习的重要情感基础。评价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可以采取多种方式:
问卷调查是一种常用方法,通过设计包含“我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乐于在课余时间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等题项,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了解他们的内在动机和情感体验。
访谈交流则能更深入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一对一或小组交流,聊聊他们对信息技术学习的感受,探究影响学习兴趣的因素。
此外,教师还可以从学生的上课参与度、自主学习情况、作业完成质量等方面,观察评判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表现积极主动,主动发问、踊跃回答,说明他们对信息技术学习较感兴趣。
2.合作精神评价
信息技术学习强调团队协作,学生的合作精神也是重要的情感态度指标。在小组合作项目中,教师可以观察评估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如学生是否主动承担任务、是否乐于与他人交流讨论、是否能够顾及他人感受、是否能为团队目标做出贡献等。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小组合作项目,通过小组互评、教师观察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合作精神表现。这不仅有助于评价,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3.责任意识评价
信息社会责任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评价学生在这方面的情感态度也很关键。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设计一些涉及信息伦理、信息安全、知识产权等方面的问题,要求学生分析问题症结,并提出合理的解决建议,以此评估他们对相关社会责任的认知程度。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学校或社区的信息化建设活动,如网络安全宣传、信息化设备维护等,通过实践观察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实际行动。这种把责任意识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的评价,更能全面反映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意识。
总之,情感态度评价应关注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所呈现的兴趣、合作、责任等情感品质,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社会责任意识提供依据。这不仅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发展,也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信息观和社会责任感[5]。
结束语
信息技术作为新课改中变革最大的学科之一,应建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多元评价机制。本文从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出发,探讨了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多元评价的设计原则和评价维度,提出了包括知识技能、过程素质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评价策略。这种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多元评价,不仅有助于全面反映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发展水平,也能够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探索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养与多元评价的有效融合,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提升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秦红兵,陈晓红.深度学习视域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模式改革探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3(8):47-49,52.
[2]赵明阳.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提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3(12):30-33.
[3]沈春华.多元评价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情感读本,2023(36):89-91.
[4]陆云.多元评价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1):221.
[5]张学武.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计算思维评价策略分析[J].新课程,2020(46):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