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关键能力视域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探究
2024-10-08叶陈玉
摘 要:实验是高考对学生学科关键能力考查的重要方式,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师应当立足学生学科关键能力考查的需要,对实验教学方式做出改进,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目标,提升实验教学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基于此,从高考化学实验题型出发,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学科关键能力;核心素养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了“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试题命题准则,在评价体系的指导下,高考对学生的考查从“考知识”过渡为“考能力”,其中,学科关键能力更是高考化学考查的重点。化学学科关键能力要求学生在遇到与化学相关的问题时,能够熟练运用学科知识以及技能来解决问题,具体包括了对学生理解能力、辨析能力、分析能力、推测能力、论证能力、归纳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查。而在当前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教学方式单一、忽视学生学科关键能力发展的问题,给学生应对高考的挑战带来了影响。对此,教师有必要立足高考化学实验考查趋势,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策略[1]。
一、高考化学实验题关键能力考查情况分析
(一)考查类型
实验题在高考化学中的占比较高,在25%左右,足以说明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近些年来,高考化学的高考类型分布比较固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类型:
一是物质的制备,具体包括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学生对实验条件的分析、学生对实验操作的分析、学生对实验仪器的选择、学生对物质成分的分析、学生对实验方法的评价、对实验中仪器的识别、对实验试剂的选择分析等。
二是实验探究,包括实验试剂的选择、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对定量分析和误差的判断、对操作顺序的分析、对实验原理的分析以及运用、对定量分析方法的理解、作图等。
三是定量实验,包括方程式的书写、对实验操作过程的分析、定量计算等。
通过对上述三种考查类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学生要想顺利回答高考化学实验试题,不仅需要扎实的化学基础知识、实验操作技能,对化学实验仪器有充分的了解,还需要有灵敏的思维,解读信息的能力等基本素质。因此,高考化学实验试题也成为考查学生学科关键能力的重要载体,需要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教师有必要结合高考考查的趋势,对教学方式做出改进。
(二)考查趋势
通过对近些年来的高考化学实验试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高考对学生化学学科关键能力考查的总体要求变化较小,但是呈现出一定的发展模式。表现在:1.实验试题紧扣教材,学生在考试中接触到的试题题型接近教材,需要学生运用到的知识不会超过大纲;2.实验试题的分值占比有增无减,说明实验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在不断地提升;3.突出考查学生在实验设计以及实施上的基本功,包括学生对实验试剂的选择、学生表达实验结果的能力、学生对基本操作的运用等;4.突出考查学生在真实背景下运用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知识应用能力;5.逐渐增加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考查,如要求学生发现原有实验中的不足,探索新的实验设计方案等。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实验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应对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需要。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探索更加切实有效的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应对高考的挑战奠定良好的基础[2]。
二、高考化学实验题关键能力考查对教学的启示
(一)重视基础知识掌握,提升辨析能力
从近些年的高考化学实验试题考查内容可以看出,实验试题考查范围十分广泛,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包括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实验装置安装的顺序、实验操作步骤的确定方式等,让学生能够从容应对高考化学实验题。在教学中,教师要避免让学生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去记住基础知识,而是要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性学习,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辨析能力,实现对学生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今后能够更加灵活地使用自己掌握的基本知识,提升学生的高考应对能力[3]。
例如,在引导学生进行“氯气制备”这一实验的探索时,教师可以针对实验装置开展提问:假设将实验中的分液漏斗变成恒压漏斗,会给实验带来怎样的影响?在制备氯气的过程中,是否会产生杂质?杂质主要有哪些?可以使用怎样的方式来去除杂质?在实验过程中,用到了集气瓶,这个装置在这次的实验当中,除了集气之外,还有怎样的用途?借助这些问题的提出,能够让学生深入探索实验过程,抓住实验装置中的关键信息,对基础知识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在学生完成对问题的思考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成果辨析的活动,引起学生的思维碰撞,让学生在知识辨析中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表格、思维导图等工具,开展对化学实验基本知识的整理,促使学生将零散的信息整合在一起,搭建起完善的知识结构,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实现对学生辨析能力、理解能力等关键能力的有效培养,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加强情境创设,促进分析推测
高考改革的背景下,情境试题在高考试题中的分值占比在不断提升,在近些年来的高考化学实验试题中,大多是基于一定的情境来实现对学生学科关键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具备从情境当中提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因此,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也应当重视对情境创设手段的应用,借助情境创设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分析推测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将学习到的知识、技能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
例如,在“原电池”相关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情境创设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让学生能够获得“分析原理——设计实验——验证实验——建立模型——应用实验”的良好探究能力,实现对学生分析推测能力的有效培养。
首先,教师对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将锌和铜分别和导线、电流计进行连接,并且将锌和铜插入硫酸铜溶液中去,让学生观察实验发生的现象,做好记录,思考产生现象的原因。
经过一番分析,学生能够发现上述原电池装置设计上的不足,引出新的问题:如何来设计出高效的原电池?如此,就创设了充满探究性的问题情境。
接下来,教师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进行交流讨论,让学生对原本的原电池存在的问题开展深入的分析,结合原电池运行的需要,探索更加有效的原电池设计方法。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将锌和铜分别插入硫酸铜溶液中去,观察电流计的情况,解析原电池的原理,找到更加适合的设计思路[4]。
(三)强调问题引领,增强学生的论证意识
在当前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学生缺少论证意识的问题。论证意识是指学生能够基于现有的证据来总结规律,得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而在实验教学中,学生被动性较强,一味关注最终的结论,不重视实验的过程,导致学生的论证意识无法获得有效的发展。在学科关键能力培养的背景下,教师可以借助问题驱动的方式来实现对学生论证意识的有效培养,让学生掌握构建思维模型的有效方法,学会在实验中迅速找到证据去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例如,在“金属活动顺序”相关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钠和铜盐发生反应的方程式是什么?在金属活动顺序中,由于钠排在铜的前面,因此部分学生会认为钠能够将铜置换出来。接下来,教师再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活动,借助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学生能够发现在反应过程中,并没有红色的金属产生,而是放出了大量的气体,并且生成了蓝色的沉淀,这一现象可以引起学生的反思,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对实验中的现象开展深入的分析。接下来,教师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开展深入的探索,让学生在反复实验、调整实验材料、挑选试剂证明溶液内容等活动中,对钠和铜盐之间会发生的反应形成正确的认识。如此,借助问题的合理使用,能够引发学生认知和实验现象之间的矛盾,促使学生去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在实验的深入分析中获得论证意识上的发展,学会运用搜集证据、分析现象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改变学生以直觉为判断依据的学习方式[5]。
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借助高考题来实现对学生论证意识的有效培养。如让学生去探究2022年河北卷第27题的第三问,学生可以在问题的驱动下,探索如何使用磷酸来制备二氧化硫,借助对问题以及问题背景的分析,学生能够借助平衡移动原理去解决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掌握提取关键信息、给出恰当结论的方法,实现对学生论证意识、论证能力的有效培养。
(四)重视实践探索,激活创新思想
化学实验的开展具有不可预测性的特征,这一特点也让高考化学实验成为考查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为学生创造开放的实验探究环境,借助实验的方式亲历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使学生可以在正确理解实验原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培养具有良好创新潜质的人才。
例如,在“氯”相关知识点的教学中,部分学生对84消毒液产生了好奇心,因此,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探究活动,让学生去验证84消毒液的消毒性能以及注意事项,促使学生去深入感受化学知识学习的意义。在探究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发现当碘液遇到淀粉的时候,会出现溶液变蓝色的情况,但是当对混合溶液进行加热之后,蓝色则会消失,让学生对其中的化学原理产生了更多的好奇心。为了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产生更加强烈的探索兴趣,教师给学生安排新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这一现象中蕴含的化学原理。学生通过反复进行实验、上网搜集资料等方式,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原来,蓝色溶液在加热之后会变成无色的原因是淀粉的结构,在加热之后,淀粉和碘单质会分离,导致蓝色消失,但是当温度下降之后,淀粉的结构会复原,和碘单质重新结合在一起,让溶液成为蓝色。如此,通过不断引导学生开展深入的探究,让学生养成用实验来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能够让学生的创新思维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为学生创造更多有趣的实验探究机会。
(五)注重回归教材,建立思维模型
教材是高考化学实验题的主要来源。当前,伴随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新版的高中化学教材也呈现了实验情境化、科普数据可视化等特征,为教师开展实验教学提供了更好的指引。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教材内容的挖掘,利用教材上提供的思考与讨论、资料等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可以建立起实验问题解决的思维模型,为学生解决高考实验问题提供科学的引导。在教材应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形成资源开发的意识,结合学生学科关键能力的发展需要,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式来开展实验探究。
例如,在鲁科版的高中化学教材中,为学生提供了“肥皂的制备”这一实验,为学生理解皂化反应提供了很好的指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活动,实现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有效培养。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对肥皂进行观察,让学生使用各种方式来探究肥皂的构成。通过这个步骤的开展,能够激发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并且增强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性,让学生对肥皂可以怎么做这个问题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实验中需要用到的一系列实验操作,让学生做好正式开展实验的准备。在这次的实验中,需要学生进行加热、搅拌、过滤、液体的取用等操作,完成对肥皂的制备。让学生提前去熟悉这些操作,能够使学生的实验效率得到提高。
之后,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任务单,让学生借助任务单上的内容,自主探索制作肥皂的方法。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如果直接给学生结论,让学生按照固定的步骤来进行实验,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而让学生去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则可以有效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并且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
在学生制订出了实验方案之后,教师再给学生充足的材料和时间,让学生亲手去制作一块肥皂,并且尝试制作香皂,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这个实验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促使学生学会从微观结构的角度来揭示实验现象背后的本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实现对学生多方面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教材资源的挖掘利用,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实验探索空间。
结束语
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实现对学生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符合高考改革的要求,对于提升高中化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高考实验题的分析,了解高考考查趋势,结合学生学科关键能力的发展需求,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出实验教学的育人作用,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潘贤凯.学科关键能力视阈下高考化学实验综合题分析[J].中学理科园地,2024,20(1):90-92.
[2]陈洁,严仪昀.提升学生关键能力的化学等级考专项复习策略研究[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23(S1):114-118.
[3]高秀莲.基于学科关键能力培养的高中化学教学探究:以“煤的综合利用苯”教学为例[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36):113-115.
[4]向颖.指向学科关键能力培育的试题命制[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3(12):67-70.
[5]王爱富.立足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学科关键能力:2023年6月浙江省化学选考试题评析与教学建议[J].浙江考试,2023(11):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