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
2024-10-08吴倩珊
摘 要:新课标强调以核心素养为主轴开展教学,语文作为高中育人的重要学科,在教学活动中也需要更加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将素质教育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文章首先阐述了语文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必要性,其次分析了高中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现状,最后提出了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有效路径,希望为相关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教学;核心素养;培育现状;培育路径
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是现阶段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也是“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必要认知。新课标的出台进一步细化和明确了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培育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指导。在此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需要更加明确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性,并结合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这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教育水平的必要措施。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核心素养是语文学科教学活动开展需要关注的要点,所有教学任务的安排都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而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培育,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核心素养培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语文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理论成绩,而核心素养培育则强调以语文为工具,对学生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素养进行提升,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核心素养的培育真正关注到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成长特点及发展规律出发,通过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同伴合作等活动的开展,促进他们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等的全面提升。
另外,核心素养培育观念引领下,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导教师从更科学的角度理解学科知识,呈现学科知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高效理解,帮助学生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教师需要结合核心素养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在教学环节致力于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养,而这无形中也推动了教育工作的革新与发展。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现状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以及升学率要求等因素的影响,高中语文教师教学中普遍还是关注知识的高效传递,忽视了对学生语文学科思维及综合素养的培养。很长一段时间内,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学理论以“双基论”为主导,即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培养,对学生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等思维品质的关注不多。这样的教育模式虽然能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但是学生进入大学之后的发展明显缺少后劲与动力,学科思维方式受到较大桎梏,对后续的语文学习没有持久推动力。
自新课标实施后,核心素养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热词,很多学校和教师也逐渐关注和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并在实践和优化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也一定程度推动了教育工作的现代化发展。但是从现阶段教育工作实际开展情况来看,一些教师对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入,对其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效渗透、具体如何实施等问题一直无法得到解决。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开展中,一些教师已经在探索核心素养培育的方案和策略,他们也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方法进行教学改革,但实际的教学效果还不明显,学生的核心素养并没有得到真正发展。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
(一)基于学科教材资源,促进学生运用能力提升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其是语文学科学习中的本质内容,要求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能够掌握汉语言文字的运用,掌握汉语言的运用机制,提升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为了达到此教学目标,教师要注重对学科教材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做好对教材内容的合理选择,让学生能够在教材语言材料中进行有效的语言构建,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基于此,教师要精心选择阅读文本,将语言水平高、文学造诣深的文本作为学生的阅读素材,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赏析。赏析的具体落实可以从优秀词句、段落、表达方式的积累入手,让学生准备专门的记录本,将优秀词句摘抄到记录本上,并按类型进行分类整理,以便随时翻阅和查找。教师也可以依托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等关联型阅读方式,拓展课外阅读内容,将课内外的阅读文本有机结合,丰富阅读材料,为学生的语言积累及运用能力提升提供支持。
比如,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色彩,教师要求学生认真朗读诗歌,并感受其韵律和节奏。接着,引导学生逐句分析诗歌中的优秀词句以及其中的表达方式,如“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中的“烟涛微茫”,该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大海的浩渺与神秘;而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句,则能展现出李白不屈不挠、豪放不羁的个性。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教师还可以依托群文阅读的方式,将李白同类型的诗歌一并搜集整理出来,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通过赏析关键句,分析浪漫主义的表达方式,来共同品味浪漫主义的表达效果。也可以搜集其他诗人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词,进行横向对比,品评不同诗人对浪漫主义的不同表达,引导学生思考同样的艺术效果如何通过不同的形式加以呈现。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与《梦游天姥吟留别》风格相近、主题相关的诗歌,通过对比,能够让学生从中感受不同诗人的语言特色以及创作技巧。课上赏析过后,教师再布置积累作业,让学生将教师提供的材料中的相关句子依据个人喜好做好摘抄记录,并顺着这个方向继续搜索其他自己感兴趣的作品,积累到素材本上;也可以要求学生运用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学到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技巧,创作一篇与诗歌主题有关的短文、诗歌等,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当中,有效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二)借助批注阅读法和思维导图,助力学生思维发展
想要真正训练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开发学生的潜能[1]。批注阅读法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梳理思路。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符号圈画等方式对文本进行批注。批注可以是对好词好句的圈画、表达方式的标记,也可以是对文章结构的梳理,个人阅读感想的记录。批注能够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外显化,将模糊不清的想法以符号、文字的形式展示在文本中,实现对学习思路的梳理,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思维导图也是梳理思路的良好工具,教师可以根据学情和课型,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对教学活动中的重难点进行关系梳理和突破,配合讲解,引导学生厘清中心思想、人物关系等复杂内容。同时,高中语文知识点比较琐碎,合理运用思维导图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回顾和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再次复习和梳理,加强其与前后知识的勾连,促进完整知识框架的建立。
比如,在《祝福》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采取批注阅读法和思维导图这两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内容,提升其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提前布置不同的自主探究任务,让学生“对文章的写作手法进行赏析”“对祥林嫂人物形象进行总结”“对鲁迅或对时代背景的资料进行整理”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水平选择不同的任务进行自主探究。活动开展前,教师可以给出探究方法,让学生以批注阅读的方式,从文中找出关键的词句,如“我真傻,真的”“祥林嫂,你放着吧!我来摆”等,用不同的符号圈画,以作区分。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对这些词句进行批注,将其对句子的理解和感受记录下来,这样的批注过程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梳理思路。紧接着,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厘清其中的人物关系,然后引导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将其呈现出来。在学生整理期间,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不同要素进行归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完成批注以及思维导图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通过合理划分小组,每组成员包含多名学习层次的学生,使其在学习中互相帮助,这样的小组活动关注到了全体学生,能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问题思辨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三)注重课程审美教育,引导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对汉语魅力的深入体会和健全人格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教师要重视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美的创造力。语文教育具有强烈的人文性,从教师的自身层面来说,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的仪表和言行举止的美,在言传身教中带给学生美的熏陶和感受。从教学层面来说,教师需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具有审美价值的素材,并加以整合运用,不管是散文中的景物描写,还是议论文中的思想火花、记叙文中的生命真谛,都是进行审美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师要把握好这些素材,和学生一起进行美的赏析和感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审美心理,借助相应的情境激发课堂活力,促进美育渗透,满足学生更深层次的审美需求[2]。
比如,在《雷雨》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需提前深入地、仔细地做好研读,挖掘作品内容的审美价值。在这部作品中,不仅充分展示人性的复杂与冲突,还借助生动的语言以及细腻的人物刻画,展现出深刻的社会内涵。教师可以选取剧中的关键情节以及人物形象,将其作为审美教育的素材。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将与剧情有关的各种图片、视频资料等展示出来,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戏剧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组织角色扮演、情感朗读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戏剧中,深入地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以及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对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有更直观和深刻的体会。同时,教师引导学生从剧中人物形象、情节发展、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研究,以小组交流的方式,探讨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心理变化等。然后引导学生欣赏剧中的精彩对白以及描写,从中体会作者的语言魅力与艺术表现力。最后,还可以趁热打铁,布置创造性作业,让学生尝试将本单元的其他戏剧作品,如《窦娥冤》,改编成课本剧,并在班内分享,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四)开发和拓展课程文化元素,促进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深入了解人类文明的优秀成就,主动传承与弘扬卓越的传统文化,以及具备一定文化底蕴和开阔文化视野[3]。语文学科具有鲜明的工具属性和人文属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民族文化的内涵与价值融入教学活动中,使民族文化内化到每位学生的心中。教师首先要充分明确文化传承与理解的重要性,避免对知识的单纯灌输与文化价值的刻板说教,将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教学活动的目标,以此为中心进行备课和授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深厚,想要学生真正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就要对教材内容中隐藏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找准切入点对其进行剖析和引导理解。
比如,在《烛之武退秦师》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文中的关键人物和事件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当教师在讲述“烛之武如何巧妙运用言辞和智慧退秦师”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其具体的策略,以及人物表现出来的智慧和勇气,体会到古代士人的风范和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紧接着,进一步挖掘文中相关的文化元素,如古代战争、人物称谓、外交策略等,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这些元素在古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价值。同时,教师还可以与历史背景相结合,讲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风貌、政治格局以及文化特色等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的时代背景以及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拓展教学,引导学生查阅资料、阅读相关文献,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化、历史和哲学思想,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左传》等其他先秦时期的文献,使其更全面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最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分享,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以及个人体会,这样既能够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能够促进学生对于文化传承核心素养的提升,使学生在日常生活、课堂学习、社会实践中树立文化自信,自觉承担文化传承的责任[4]。
结束语
高中语文作为高中重要学科,要充分发挥对学生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开发素材、挖掘资源、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等手段,将教学活动指向对学生语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的发展与提高,激发学生自觉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文化,这不仅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有着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赵贤.浅论高中语文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J].学周刊,2023(2):148-150.
[2]张刘奇.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策略探究[J].教师教育论坛,2023,36(2):42-44.
[3]吉娴.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培养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20):54-56.
[4]汪景芳.高中语文课程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评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教学关键问题解析[J].语文建设,2023(1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