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的应用

2024-10-08潘靖怡

高考·下 2024年8期

摘 要:合作学习具有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等作用,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较为广泛。文章以高中生物课程为例,分析了高中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的应用价值和有效应用,旨在启发教师的教学思路,构建高中生物高效课堂。

关键词:高中生物;合作学习策略

高中生物学科包含较多的生物实验、科学理论等,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为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引入合作学习策略,借助团队力量,解决科学探究问题,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的应用价值

(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用合作学习策略,首要意义就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第

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学生的学习较为被动,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而教师构建合作小组,开展合作学习,刚好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在合作学习模式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知识探究,在合作中讨论、实践,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整个过程学生可以自由地倾听、交流和实践,营造积极、互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合作学习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学生更容易产生学习自信、产生深入探究的兴趣;第

三,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可以相互纠错、一起讨论和实践,这就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小组氛围中全面调动自己的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参与小组学习活动[1]。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教师应用合作学习策略开展生物教学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第一,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彼此之间可以完成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充分挖掘彼此的潜能,实现高效的小组合作探究;第二,在合作探究中,学生不仅可以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还可以聆听他人的观点,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生物知识,提升学习效果;第三,在小组氛围下,学生的学习热情往往更高,会积极探究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的应用

(一)依据学生特点,科学划分学习小组

教师要依据学生特点,科学划分学习小组,为学生的有效合作学习做好准备。

第一,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合适的小组,保证学生可以融入小组氛围,积极参加小组学习活动。另外,教师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综合分析各个小组的学习水平,在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寻找合适小组的同时,保证各个小组的综合学习水平均衡,以此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竞争性和对比性。

第二,教师要分析学生的性格特点,为不同性格的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职务。比如,有的学生性格外向,具有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教师可以安排这类型学生当小组长,带领其他学生完成小组合作学习;有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文静,教师则可以安排其做小组内的搜集员,搜集、整理数据,承担比较细致、独立的学习任务;有的学生是学困生,缺乏学习自信,教师要为这类型学生寻找学习氛围较好,组员比较友善的小组,建立帮扶关系,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积极影响作用,实现优带差,帮助学困生掌握基础知识,逐步建立学习自信。同时,教师要遵循自愿的原则,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科学划分组内任务,营造和谐的小组氛围[2]。

第三,教师要加强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结合具体的合作学习目标、任务、类型等,保证各个小组的学习效果。例如,在《细胞中的无机物》的教学中,教师经过分析总结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是细胞中的水和无机盐,需要学生站在整体的角度上了解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基本层次,感知生命的本质。而高一学生对生物课程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阶段,无法从理性的角度上分析生物生命现象的本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基于此,教师在划分学生层次时就从学生的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入手,将学生分为理性和感性两类,安排理性思维较强的学生当小组长,带领着感性思维较强的学生探究细胞生命知识。此外,由于感性思维较强的学生众多,教师在划分小组时为了平衡组间的整体学习水平,教师还给出了一定提示,鼓励各小组结合现实生活中比较感性的话题,引发学生的积极讨论。譬如,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荒岛求生话题。假设一行人在荒岛求生的过程中不小心被困在一个山洞里,在不知道要被困多久的情况下,你希望找到什么东西求生。教师给出这一话题很快就引发了各小组的热烈讨论,成功使学生在感性探究中初步感知了细胞中的水和无机盐,了解了细胞生命活动。

(二)设计探究问题,营造合作探究氛围

教师要科学设计探究问题,铺垫合作探究的氛围,全面调动学生的合作探究热情。第一,教师要从教材内容出发,围绕教学内容巧妙设计问题,促使学生在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汲取教材知识,形成深刻的知识印象;第二,教师要立足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设计趣味性、开放性的问题,吸引学生融入问题情境,采取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生物实验,在实验操作中解决问题;第三,教师要明确自身的教育责任,积极参与各小组的探究,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问题,以免学生感到困难重重,逐渐丧失合作探究的兴趣[3]。

例如,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教学中,教师经过分析确定了本课的教学地位,即DNA是高中生物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学习遗传和变异知识,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意义重大。同时,本课的探究难度也较高,学生仅依靠自己很难完成深入探究。为此,教师决定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借助团队合作的力量,帮助学生攻克难点知识。具体教师设计了如下探究问题,铺垫合作探究的氛围。

问题1:谁是遗传物质?在教学伊始,教师利用电子白板为学生展示了孟德尔的豌豆实验、摩尔根的果蝇实验,结合科学家的生物探究历史,提出了启发性问题,要求学生结合科学家的实验探究,思考到底谁是遗传物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复习了之前学过的生物科学历史知识,成功激发了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学生在感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同时,明确科学实验、生物历史的价值,增强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同感。另外,教师通过设计启发性问题,还创设了探究情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为接下来的小组探究做好了准备。

问题2:教师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教材上的体内转化实验,结合科学家对遗传物质的推测,思考科学家进行体内转化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在问题指引下,各小组进行了深入探究,组内阅读了教材上给出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梳理了实验过程,总结了实验结果,即格里菲思通过做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壳多糖不是遗传物质,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完善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技巧。

问题3:什么物质是“转化因子”?在阅读了教材上给出的转化实验之后,为了帮助学生完成深入学习,教师鼓励各小组自行设计实验,学习科学家使用的科学探究手段,合作设计实验步骤、实验方法,最终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为了降低学生的合作探究难度,教师充分发挥了自身的引导作用,主动参与了各小组的探究,充当了学习指导教师,鼓励各小组遇到问题积极求助,师生共同解决。最终,学生就科学实验做出了假设,假设DNA是“转化因子”等,采取提出假设——分析假设——证明假设——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完成了实验探究,成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了合作精神。

(三)依据学习目标,明确合作探究任务

教师要依据学生合作学习的目标,确定合作探究任务,细化学生的学习内容,明确小组探究方向。首先,教师要分析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站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确定合作学习目标,为学生的合作探究做好准备;其次,教师要立足学习目标,科学规划合作探究任务,遵循层次递进的原则,细化合作探究任务,使学生在探究中逐步掌握知识,掌握合作学习的技能;最后,教师要了解合作探究任务的难度,灵活应用信息技术辅助学生的合作探究,以此保证学生的探究效果[4]。

例如,在《细胞生活的环境》的教学中,教师经过分析确定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合作探究,学生需要了解细胞生活的环境,了解内环境和外环境的概念,学会使用科学的生物语言描述细胞的内环境,并阐述细胞内环境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探究,学生需要明确维持细胞内环境稳态的关键意义,并在组内探究中学会搜集、整理资料,完善合作学习的技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合作探究,学生需要尝试构建人体细胞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型,锻炼动手操作的能力,在动手实践中探索生命的奥秘。基于此目标,教师科学规划了小组合作探究的任务。

任务1:探究细胞外液的组成。教师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创设了生活情境。在生活中,很多人遇到过手脚磨出水泡的情况,思考水泡中的液体是什么?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成功引导学生建立了对细胞外液的初步认识,使学生联想生活场景,顺利探究出了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也就是细胞外液,顺利引出了细胞外液的组成,为接下来的知识深入探究做好了准备。

任务2:探究细胞外液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了细胞外液的成分、结构等,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合作学习任务,要求各小组深入探究教材内容,组内动手画一画,画出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途径,总结具体的交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组内各抒己见,积极动手以绘画的形式演示细胞外液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探究出了正确的交换途径。同时,学生也在小组探究中获得了成就感和幸福感,感受到了合作探究的魅力。

任务3:探究内环境的性质,了解内环境是细胞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这是本节课的探究重点,同时也是难点。为了降低学生的合作探究难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了微课视频,以动态的动画视频形式为学生展示了细胞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辅助各小组的探究。此外,教师还启发学生的探究思路,要求学生联系初中阶段学过的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等知识,思考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积极验证自己的想法。最终,在小组合作探究氛围中,学生顺利调动了之前的生物知识,整合了学习经验,建立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完成了对新知识的深层次探究。

(四)重视教学评价,构建完整合作学习评价体系

要想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价值,完善学生的合作学习技巧,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教师除了要科学划分小组,设计合作学习任务以外,还要重视教学评价,构建完整的合作学习评价体系。具体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教师需要明确合作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教学评价的主体也应该是学生。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评价观念,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引入学生互评、自评等评价手段,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和客体,最大限度地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效。例如,在《细胞生活的环境》的教学中,教师不仅精心设计了合作学习的任务,还设计了组内互评、自评表格,建立了完善的评价标准,将学生是否积极参与了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合作学习的态度是否端正;是否积极承担了组长分配的职务,完成了相应的合作探究任务;组长是否具备一定的领导力和组织力,带领着组员完成了任务探究等纳入了评价标准。在每个合作探究环节结束后,学生都需要填写表格,评价组内其他成员的表现,并点评自己的表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梳理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整个过程,还完成了自我反思,促使整个小组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促进了小组的整体学习进步。

第二,教师要注重教学评价的真实性,即反映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真实情况。为此,教师要构建“学生参与,师生互评、自评”的教学评价模式,做到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保证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另外,教师还要掌握一定的语言艺术,善用激励式评价法,发掘学生的闪光点,或者引导学生自己发掘自己的闪光点,利用教学评价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进一步深化小组合作探究的效果。仍然以《细胞生活的环境》的教学为例,教师除了设计表格引导学生互评、自评外,还鼓励学生大胆说出对教师的评价,点评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认为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在教师的积极鼓励下,学生终于敞开了心扉,表达了自己对教学的意见。譬如,有的学生认为在小组合作探究中,教师的指导仍然不够,导致合作学习难度较高;有的学生认为教师设计的合作探究任务层次不够,还需要在之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等。教师通过构建合作学习评价体系,成功实现了教学相长。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合作学习的优势,教师要立足教材内容和学生学情,科学划分小组、提出合作探究问题、设计合作学习任务,支撑学生的高效合作学习。另外,教师还要重视教学评价,构建合作学习评价体系,进一步深化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郭蓉.高中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应用及效果探析[J].学周刊,2023(36):103-105.

[2]马宁.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3(17):10-12.

[3]梁潇.合作学习模式下高中生物教学策略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10):102-104.

[4]陈开杰.高中生物教学中合作学习策略应用及效果探析[J].高考,2023(14):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