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核心素养下培养学生高中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策略
2024-10-08刘丽敏
摘 要: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地理教学中,教师转变传统教学理念,通过创新和运用各种教学形式,能让学生在更为自由和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展开深层次和多维化的学习与探究。当学生掌握了站在整体的角度,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和解决地理问题的综合思维方式后,他们便可以认识不同地理知识、要素之间的关系,提升分析、解答地理问题的能力。本文旨在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提出,我国教育界掀起了改革的风潮。在高中地理的新课程标准中,对核心素养有着具体说明,高中地理学科素养内容包括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能力以及人地协调观念四个部分。其中,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对培养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此,本文对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综合思维能力培养策略进行研究。
一、高中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相关概述
首先,地理学指的是便于人们研究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以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一门学科,具有十足的综合性。一方面,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具有综合性特征,在不同条件的影响下,使自然环境的形成、发展等过程更为复杂。另一方面,高中地理学科的内容包括了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其中又有着复杂的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以及人地关系,因此地理学科既有文科特点又有理科特点,这两者都毫无疑问地表明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
其次,高中地理综合思维能力指的是以综合性观点、多个角度来认知、了解地理环境信息,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与之相关的思考。
最后,高中地理综合思维能力更加强调整体观念、时空观念,常常要求师生从综合的角度看待、分析地理环境,对帮助人们认识各种地理要素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总之,高中地理知识庞杂,学习难度大,想要学好高中地理,综合思维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二、培养高中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意义
综合思维是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通常来说,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具有以下两种含义。
第一种指的是将同一事物当中的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看作一个整体,第二种指的是将不同类型和不同性质的事物进行组合。高中阶段是学生综合思维、系统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地理学科的学习和教学当中的综合思维一般指的是前者,综合思维习惯的养成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综合思维有助于解决答题角度不全的问题,传统的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讲述,对于学生的思维训练是比较缺少的,由此也导致了当前高中生综合思维能力普遍不高的情况。
地理教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是让学生学会用综合的观点了解地理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在综合视角下体会地理环境差异,通过自然地理理论知识,领略人文地理风情,帮助学生在课堂听课和外出调研时建立自己的系统性思考,可以将不同类别或者不同属性的地理知识连接起来,发现地理现象时思考其背后的本质,由浅及深,由表及里[1]。学生具备地理知识综合能力,能够用更加全面、系统、协调的综合思维去分析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关系,能够在脑海中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地理知识框架,能够对教材中的知识点具备更加深入的认知,能够使学生对重点难点的记忆和应用更加高效,能够合理解决地理知识学习中遇到的多种问题,综合教学经验找出适应自身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核心素养下培养高中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策略
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呢?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明确教学目标,优化综合思维空间
综合思维的一般路径是“先分解,再综合”,也就是首先将研究对象从要素、时空等角度进行分析。因此,综合思维的关键是“分解”,要根据教改的要求对教学目标进行设置,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对核心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把目标弄清楚形成整体思维,之后依据知识体系进行分解。使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分解为不同的要素并和实际情况融为一体,分析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从要素综合的角度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包括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例如,在学习《人口迁移》时,就会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迁移的原因和方式经历了显著变化。从早期的狩猎采集生活到后来的农业定居,再到工业时代的城市化浪潮,人口的地理分布逐渐扩大,移民活动也随之增加。例如,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劳工运动推动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导致城市郊区迅速发展。同样,在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为了逃避战争,大量难民被迫迁徙,形成了许多“难民营”。这些历史事件不仅展示了人类社会中人口迁移的普遍性,还揭示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于居住地选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学生只知道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是战乱,但教师在上课时就把“民以食为天”和“人地关系紧张”这两点结合起来,让学生讨论分析造成迁移的主要因素,既包括自然地理要素又包括人文地理要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总之,地理教学并不难,只要教师能把握好每个环节,就能使学生学好地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整合地理教学内容,提供综合思维培养平台
核心素养下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就要思考知识的联系性和综合性,才能使学生有效养成综合思维。因此,在教学中要整合地理教学的内容,为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提供良好的平台,可以根据整体的地理环境设计引导性的内容,建立初步的综合思维意识[2]。在分析地理知识时,可以就天气、气候、地理位置、水质、地形等内容进行介绍,引导学生去思考其中的关系。通过综合性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还可以就人与自然的协调概念来引导学生学习综合的地理知识,逐渐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课程时,教师可以对比内陆城市与沿海城市的发展情况,探究地理环境对不同区域发展的影响,通过综合思维的探索,帮助学生建立综合性的思维框架。另外,还可以从不同的思考角度去学习和分析地理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能在学习中提升综合思维。例如,在学习《能源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教师要从社会的发展情况去分析地理知识,掌握能源资源的定义以及在开发过程中如何有效运用地理知识。整合地理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优化学习方法,培养学习的综合思维,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有效创设情境,促进综合思维发展
学生综合思维的培养过程,除了与人地关系密切相关之外,还一直遵循着学生情绪的“激起——移入——加深——弥散”这一过程。教师要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将学生熟悉的衣食住行等生活场景带入教材中,有效激发学生地理综合思维兴趣,让学生更好地运用和调动知识,在处理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对学科的认同感,同时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
比如,在“农业区位”相关知识教学时,教师可从饮食习惯的角度入手,弱化地理知识的理解难度。如造成北方面食和南方米饭这一差异的原因在于南北方气候的不同[3]。北方寒冷和干燥,因而非常适合种植玉米和小麦,南方的气候则较为温和,也拥有较大的降雨量,所以非常适合种植水稻。在这样的生活情境中,学生不仅能顺利理解地理知识,还能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了解人们生活差异的根本原因,逐渐形成良性循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促进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四)发散式教学,激发学生的综合思维
地理事物是相互关联的,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发散式的教学方式,才能全面地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认知。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引导学生探究与该事物相关的地理知识,培养综合思维。
例如,在“地壳运动”相关知识讲解时,可将地壳运动作用力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于“变质作用为什么被划分到内力作用”部分内容的学习和复习,教师需要起到引领者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指点,让学生通过纵横交错的方式去对比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压力和高温的作用下,岩石发生化学变化,形成变质岩,花岗岩就会在地下受到地热和重压的影响形成火成岩。学生拆分知识逐个理解后,还要将知识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相互衔接的知识体系[4]。如地壳运动造成地表变化,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形成不同的地理现象,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就是典型的例子,由此构成了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问题的详略,引导学生通过纵横交错的方式自主探究,更好地理解自然因素、生产因素和社会因素等,促进综合思维的拓展,使高中地理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五)发展逆向思维,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地理综合思维能力是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地训练和不断地学习。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将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一些常规的地理问题,要从常规的思维方式中跳出来,寻找新思路和新方法,这样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逆向思维”是指从结论往回推,找到事物之间的关系或因果关系。比如“我国西北地区冬季风来自陆地上干冷空气南下”,这是一般人都知道的结论。但如果从这个结论往回推,就会发现它与地形、海陆位置、大气环流等因素有一定关系。再如,在分析特殊地区热带雨林气候形成原因和沼泽形成原因时,可以把这两个结论反过来思考,在探索热带雨林的形成时,可以从其独特的气候环境入手,分析那些导致热带地区常年潮湿多雨的因素。同样地,当讨论沼泽的成因时,应该从这些湿地对水分的吸收能力和土壤性质变化来理解其形成机制。这种反向思维方法能够帮助人们深入理解自然现象背后的复杂联系,更好地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揭示地理现象的内在规律,还能为制订相应的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学生就可以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六)基于信息技术的地理空间分析与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其已经被广泛使用在多个领域,同时被广泛应用在教学中,而且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地理信息技术主要包括遥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等,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来帮助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是面向未来的学习方法之一。通过地理信息技术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学习中去,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开放空间,促进地理综合思维的拓展和深入。因此,在开展高中地理教学时,教师要积极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分析与应用能力,这是培养综合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着重从地理信息技术的角度对学生综合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例如,在教学《黄土高原的地貌》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来帮助学生进行相关的知识学习。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时,首先要让学生观看黄土高原的相关视频,同时结合相关资料来进行分析,如全貌图、局部图、动态过程示意、土壤成分实验过程等,分析其地貌特征。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黄土高原的地貌进行总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2.黄土高原的土壤特征;3.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4.黄土高原的地貌类型。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以上几点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问题:1.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地貌?2.这种地貌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3.对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现象,可以运用什么样的解决措施?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有利于活化学生思维,助力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培养。
结束语
综合思维凝结着学生对学科的框架认知、对知识的深度理解,更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关键。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综合思维的方式来进行相关的学习。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还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使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因为地理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互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能够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地理事物的特征,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提高综合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纪碧蓉.高中地理教学中综合思维能力培养[J].文理导航(上旬),2023(9):55-57.
[2]赵生兰.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J].高考,2021(12):121-122.
[3]刘宇峰.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策略分析[C]//福建省商贸协会.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2021论文汇编(三).鄂托克旗高级中学,2021:3.
[4]李静.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策略研究[J].新智慧,2021(29):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