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跨学科主题教学模式的构建困境及突破

2024-10-08龚双艺

高考·下 2024年8期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特别是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问题时,单一学科的教学往往显得力不从心。高中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强、实践性广的学科,其教学内容不仅涉及自然地理的山川河流、气候变迁,还涵盖人文地理的社会经济、文化习俗等多个方面,这为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基于此,文章旨在深入探讨高中地理跨学科主题教学模式的构建困境,并提出相应的突破策略,以期为高中地理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高中地理;跨学科主题教学;构建困境;教学策略

跨学科主题教学是一种超越传统单一学科界限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以实际问题或主题为核心,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进行有机融合,通过联合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引入跨学科主题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地理问题,还能促进学生在历史、生物、物理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迁移和综合运用,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高中地理跨学科主题教学模式的构建困境

(一)知识整合难度大

一方面,不同学科间知识体系的差异性导致跨学科整合的复杂性。地理学科本身涵盖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两大领域,而跨学科主题教学往往还需要将地理与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历史学乃至经济学等学科的知识点进行有机融合,这些学科不仅在理论体系上存在较大差异,在教学目标和方法上也各具特色,这使得教师在设计跨学科主题教学时难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和连接点。另一方面,教师的知识储备与跨学科教学能力成为制约因素。传统的教育体制下,教师通常专注于某一特定学科的教学,跨学科教学要求教师具备更为宽广的知识面和更强的资源整合能力,面对复杂的跨学科主题,教师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这对于教师而言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1]。

(二)教学资源匮乏

一方面,教学资源的分散性和非系统性是较为突出的问题。跨学科教学往往需要整合来自不同学科的资源,但在现实中,这些资源往往分散在各个独立的学科体系中,缺乏有效的整合与共享机制,这不仅增加教师收集资源的难度,而且也使得资源之间的衔接与匹配变得十分困难。另一方面,高质量的跨学科教学资源相对缺乏。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应当具备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等特点,但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专门针对跨学科教学设计的资源较少,尤其是那些既符合高中地理教学特点又能有效融合其他学科知识的资源更是凤毛麟角[2]。

(三)评价体系不完善

一方面,传统的评价方式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跨学科能力。传统的考试和测验通常侧重于对学生掌握单一学科知识点的考核,而跨学科主题教学更加强调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综合运用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现有的评价方式往往无法准确衡量这些能力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评价标准的制定缺乏统一性和科学性。跨学科主题教学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灵活调整评价标准,但这同时也带来了评价标准多样化的问题,如果缺乏统一的指导原则和科学依据,不同教师可能会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导致评价结果的主观性和不一致性。

二、高中地理跨学科主题教学模式构建困境的突破策略

(一)整合跨学科资源,构建综合框架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整合跨学科资源不仅有助于打破传统教学中单一学科的局限,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需深入挖掘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如生物、历史等,以增强学生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教师可以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将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点与地理概念相融合,从而实现知识的横向贯通。此外,教师还需要利用实地考察等方式,丰富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跨学科知识的应用ohgZWqfvuXMqbX4sxK7KbA==,进而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3]。

在教学高中地理《植被》这一课时,首先,教师可以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引入植被的概念,通过展示不同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种类,引导学生认识到植被分布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例如,通过介绍热带雨林、草原、沙漠等地带性植被类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各种植被的特点,还能激发他们对于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兴趣。其次,将历史因素融入教学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植被变化的历史背景。比如,讨论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时,可以讲述古代文明因过度开垦而导致的土地退化案例,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沙化过程。这样的跨学科融合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植被变迁的原因,还能够加深他们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解。最后,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教师可以组织一次户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植被调查活动中去。比如,带领学生前往附近的公园或者自然保护区,进行植被样本采集,并记录下所见所闻。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不仅能更深刻地理解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4]。

(二)设计跨学科任务,驱动深度学习

设计跨学科任务是高中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推动学生的深度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涵盖多个学科领域的任务,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地理、历史、政治等多学科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样的任务,学生不仅能够深化对地理现象的理解,还能学会跨学科思考,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5]。

在教学高中地理《城镇化》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一项名为“未来城市的设计师”的跨学科任务,这项任务旨在让学生们深入了解城镇化的过程、影响以及未来发展趋势,首先,教师会向学生介绍城镇化的概念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让每组选择一个特定的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该城市可以是本地的一个城镇,也可以是世界上的某个知名城市,他们的任务是研究该城市城镇化的过程,分析其中的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迁移模式以及环境影响等问题。在完成初步研究后,学生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城镇化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例如,从历史学科的角度,学生们可以研究城镇化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探讨不同历史时期城镇化的特点及其背后的政治经济动因;从政治学科的角度,学生可以探讨政府政策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这包括研究政府如何制订规划来促进或控制城镇化速度,以及政策如何影响城市的空间布局和社会结构。随后,各小组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未来城市的规划方案,这个方案不仅要考虑到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布局、绿化空间等要素,还要结合环保理念,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实施项目式学习,促进知识迁移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合作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深化对地理及其他学科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与综合应用。为此,教师需要精心设计与地理主题紧密相关的跨学科项目,确保项目内容能够涵盖地理、历史、政治等多个学科的知识点。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项目目标进行自主探究,鼓励他们运用已有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知识的融会

贯通。

在教学高中地理《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这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内容,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项目式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参与来探究区域的发展是如何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在这个项目中,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项目的目标——分析并展示特定区域内交通运输布局的历史演变及其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接下来,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中国的一个特定区域,如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了完成这个项目,学生需要利用地理、历史和政治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例如,在地理方面,他们需要研究该地区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以及自然资源分布;在历史方面,则要探讨该区域过去的重要事件,如古代水运网络的建立和发展;而在政治方面,则需要考察政策法规对该地区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如国家层面的规划和支持措施,在此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丰富的资源,包括电子数据库、图书馆资料等,帮助学生理解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在整个项目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采取主动学习的态度,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假设,并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这些假设。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收集数据、制作图表和地图等方式来展现他们的研究成果。同时,教师还会定期组织讨论会,让学生分享各自的研究进展,这有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能激发更多的思考和创意。最后,每个小组都需要准备一份报告,详细说明他们的发现以及对所研究区域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理解。

(四)运用信息化手段,拓展学习空间

信息化手段能够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促进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广泛应用。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如视频、动画等,创造沉浸式学习环境,使抽象的地理概念变得直观易懂。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在线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地理信息,培养其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的能力。这些信息化手段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这一课为例,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教师首先会利用多媒体技术介绍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遥感技术等基本概念及其在灾害预警、灾害评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接着,教师会组织学生观看一段关于近年来重大自然灾害的纪录片,通过真实的案例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地理信息技术在灾害管理中的重要性。随后,教师还会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展示一个模拟的地震灾害场景,通过动画演示地震发生前后的地理变化情况,包括地面裂痕、建筑物损坏等现象,并结合GIS地图展示受灾区域的详细情况,包括人口分布、交通网络、重要设施的位置等信息。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灾害应急响应中的应用。此外,教师还会组织学生使用GIS软件进行实操练习,让学生亲自动手创建一个简单的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收集有关地形、气候条件、人口密度等数据,并利用GIS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处理。最后,为了进一步拓展学习空间,教师还会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查找更多关于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应用的案例,并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发现[6]。

(五)注重综合性评价,反馈学习成效

在构建高中地理跨学科主题教学模式时,注重综合性评价是不可或缺的环节综合性评价不仅能关注学生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评估其跨学科思维、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等多方面的表现。为此,教师应设计涵盖知识理解、技能应用、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的评价体系,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并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如课堂观察、小组讨论、项目展示和自我反思等,更准确地评估学生的进步,给予针对性的反馈。

在教授人教版高中地理《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一课时,教师首先可以制定一份详细的评价标准,涵盖知识掌握、技能应用、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评价标准将清晰地列出学生需要达到的目标,包括对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理解、分析实际案例的能力,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可持续发展的方法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还会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例如,在知识掌握方面,教师可以通过随堂小测验、作业、在线问卷等形式,检查学生对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掌握程度;在技能应用方面,则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评估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在态度价值观方面,则可以通过自我反思日记、同伴评价等手段,了解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态度变化和个人成长。为了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教师还会邀请其他学科的教师参与评价过程。比如,历史老师可以从历史的角度评价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这种跨学科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促进其综合能力的提升。最后,教师会综合以上所有评价结果,给出最终的评分和反馈意见,同时,还会针对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改进建议,帮助学生明确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跨学科主题教学模式的构建面临着知识整合难度大、教学资源匮乏以及评价体系不完善等多重挑战。为了有效应对这些困境,教师需积极整合跨学科资源、设计跨学科任务、实施项目式学习、运用信息化手段以及注重综合性评价,这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还能促进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未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技术的进步,跨学科主题教学模式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钰洁,张桥英,易国巧,等.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式教学设计:以“村BA”下的乡村振兴为案例[J].地理教育,2024(7):26-30.

[2]杨朔枫.高中地理与历史跨学科主题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4.

[3]张传玉.高中地理与历史跨学科主题教学研究: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相关内容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4(12):63-65,2.

[4]张明顺.跨学科主题学习视角下高中“地理+语文”教学策略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3,37(6):88-91,99.

[5]陈微.高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式教学探究:以“时间的秘密影子知道”为例[J].地理教学,2023(12):47-50.

[6]关海华.高中地理跨学科教学设计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