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研究
2024-10-08余学梅
摘 要:高中历史学科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关键,核心素养不仅是学生应对新高考改革的必备能力,也是其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石。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在新高考背景下有效地进行高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以期为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新高考制度的实施,不仅确保了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学科,还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教育的公平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动力。在这一新的教育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重心应该转向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当结合新高考的理念,明确教学目的,以此来深化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
一、新高考概述
新高考作为我国教育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自2019年起逐渐铺开,在这一新的评价体系中,教育主管部门旨在通过深化考试命题改革,更加精准地对接高校人才选拔标准,同时引导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的方向。新高考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可概括为“一核四层四翼”,这一体系不仅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强调了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的双重功能。“一核”即高考的核心功能,涵盖了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三大方面,新高考强调德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首要地位,同时,通过科学的选拔机制,为高校提供优秀的生源,进一步引领中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四层”是高考考查的四个层面,包括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这四个层面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高考评价体系的主体框架。“四翼”则是高考的考查要求,即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1]。
二、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高中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高中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涵盖了五个主要方面: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通过培养和提升学生这些素养,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核心理论: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包含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等核心观点,这些理论为学生提供了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的基本框架。
(二)核心思维: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在历史学科中,这主要表现为对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时间和地点的准确把握,通过历史纪年、历史时序、年代尺、阶段特征、历史大事年表、历史地图等形式呈现,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时间线和空间布局。
(三)核心方法: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这要求学生具备对史料的鉴别、筛选和运用能力,能够运用史料分类、史料辨析、史料运用、观点论证等形式,客观、准确地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解释。
(四)核心能力: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和方法,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释,这不仅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历史知识储备,还需要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综合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历史问题。
(五)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历史价值观)
家国情怀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价值观,要求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理解国家、民族、社会、个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家国情怀也要求学生具备对历史和现实的责任感,能够关注国家、民族和人类的命运,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深化唯物史观理解,构建历史分析框架
在教授《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深入剖析这一历史阶段的社会变迁和制度演进。教学开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17至18世纪欧洲的社会经济状况。这一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海外贸易的兴起,欧洲经济迅速发展,商业和手工业日益繁荣,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并迅速发展,这种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为资产阶级的壮大提供了物质基础。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他们开始要求在政治上获得更多的权利,这就为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埋下了伏笔[2]。接着,教师可以详细讲述英国、法国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过程,这些革命不仅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或殖民主义势力之间的斗争,更是社会制度变革的必然结果。在革命中,资产阶级通过政治斗争和武装斗争,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或殖民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或君主立宪制,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在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强调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观点。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生产关系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正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资本主义制度对上层建筑的影响,包括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变革,这些变革不仅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也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最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历史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如探讨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对欧洲乃至世界历史的影响,分析不同国家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和差异等。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深化时空观念,构建历史认知框架
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样化的教学工具和方法,如历史纪年、时序、年代尺、阶段特征、大事年表、历史地图等,引导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时间线和空间布局,构建起完整的历史认知框架。在《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17世纪的英国开始,介绍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危机和议会与王权的斗争,这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奏。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作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并解释这一事件对英国乃至世界历史的重要影响。接着,教师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介绍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产阶级革命,让学生理解这些革命之间的时间顺序和相互影响。在建立了时间线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历史地图展示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地理空间,让学生明确各个革命事件的具体地点,理解地理位置对革命进程的影响[3]。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事实,还能够深入理解这些事件背后的时空背景,形成更加全面、立体的历史认知,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对历史的深度理解。
(三)注重史料实证,提升历史分析能力
历史作为记录人类文明发展的学科,其魅力与深度均源于实证,史料实证不仅是历史研究的基础,更是高中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历史分析能力。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史料观念,学生需要明白,史料是历史的“原材料”,是还原历史真相的基石。史料的种类繁多,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每种史料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局限性,学生需要了解这些史料的来源、特点以及它们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建立起对史料的敬畏之心。其次,教师应教授学生如何鉴别史料的真伪,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不乏伪造、篡改之作,学生需要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史料进行鉴别和筛选,包括观察史料的来源是否可靠、内容是否自相矛盾、是否与已知历史事实相符等。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不仅能够提高鉴别能力,还能够培养起对历史研究的严谨态度。再次,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来加深学生对史料实证的理解。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引导学生搜集、整理和分析相关史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对史料进行辨析和论证,得出自己的结论,通过课堂讨论,学生可以交流彼此的观点和看法,进一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最后,教师应强调史料实证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只有通过实证的方法,人们才能够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真相,避免被误导和欺骗。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将史料实证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学会用批判性思维去看待和分析问题[4]。
(四)深化历史解释能力,多维度分析与批判性思维
为了深化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分析历史问题,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本节课在分析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引导学生用批判性思维去审视历史现象。比如,可以让学生思考资产阶级革命是否完全带来了社会的进步,是否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或者,让学生对比不同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分析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这样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论文,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和方法,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释。例如,针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学生可以探讨其背后的经济动因,对比农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结构变化,分析其政治因素,考察其对全球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通过这样的写作实践,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的历史知识,更能通过深入分析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形成自己独立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在撰写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去审视历史问题,运用综合性思维将不同的历史因素相互关联,以及运用创造性思维提出独到的见解。这样的锻炼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还能使学生的论证能力得到加强,在整体上推动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综合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全面发展。
(五)融入家国情怀教育,培育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应聚焦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历史作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不仅仅是记载过去的事件,更是塑造一个国家、民族、社会共同记忆的重要载体。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应当深入挖掘和展现历史与家国情怀之间的紧密联系。为了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发展脉络,教师需要将历史教学内容与家国情怀紧密结合。比如,可以通过问题链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民主共和政体是否优于君主立宪政体?”“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不同道路之间无优劣之分;各国人民有权根据本国历史和现实的因素选择自己的道路;不同道路可以求同存异,和谐共处。正如魏源所言:“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指出我国要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注重知识的单向传授,但在新高考的背景下,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体验和感悟,创新历史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成为历史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是培育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策划一系列活动,如参观历史博物馆、革命遗址,参与历史剧表演,组织历史主题辩论赛,开展历史研究项目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历史的魅力,深化对家国情怀的理解[5]。但家国情怀不是空洞的口号,其培养方法不应仅停留在课堂之上,更应延伸到社会实践之中,将历史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过程中,体验到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命运的紧密相连,无论是参与志愿者服务,还是投身于社区建设,都是学生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体现家国情怀的绝佳机会。
结束语
在新高考改革的指引下,高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教育的核心任务。通过深化唯物史观理解、强化时空观念、注重史料实证、深化历史解释能力以及融入家国情怀教育,教师可以构建一个全面、立体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体系。今后,教师应继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情感,使他们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能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为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穆洋.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探赜[J].成才之路,2024(7):61-64.
[2]谢彦飞.唯物史观视域下怎样开展高中历史教学[J].读写算,2024(17):128-130.
[3]刘谦.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的培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9(S2):22-23.
[4]李怡璇.基于史料实证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J].家长,2024(14):61-63.
[5]彭廷学,彭树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23(1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