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介晚清词人陈曾寿

2024-10-04叶嘉莹

博览群书 2024年8期

我们今天要讲的是一位晚清的词人陈曾寿,因为他出生于晚清末年,差不多是到清朝亡国以后,40岁上下才开始写词,那些搜集旧日清代词人作品的人没有收集他,民国的人更不会注意到他,所以大家对陈曾寿的词的成就并不十分熟悉。

今天要讲陈曾寿词中雷峰塔的故事,他在西湖住了很久,写了很多首关于雷峰塔的诗词,都写得很好。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陈曾寿这个词人,其实我不能够只说他是词人,因为陈曾寿写诗在前,他的诗写得也非常好,跟清代的陈三立等几位有名的诗人是并称的,他实在最早是以诗出名,中年才写词。

一般说起来,古代的文人常常是诗写得好的人词不一定写得好,词写得好的人诗也不一定写得好,当然有人可以兼长并美,像苏东坡诗也写得好,词也写得好。稼轩词写得很好,他的诗就写得不太好。杜甫的诗写得很好,那个时候还没有词,但是他的文就不是很好。所以古代的很多作家都是各有所长,陈曾寿最早是以诗出名的,有五本诗集,是他去世以后他的朋友替他整理出版的,叫《苍虬阁诗集》,为什么叫苍虬阁,因为他家里藏了一幅很有名的画,是元代画家吴镇画的苍虬,叫作《苍虬图》,所以他自称自己的书室为苍虬阁。

陈曾寿是世家,他的曾祖父是一位有名的诗人兼学者陈沆,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我的老师就叫我们去读一本书,就是陈沆所写的《诗比兴笺》,诗都是有比兴的,这是我们中国诗歌的一个特色。

前不久我在南开大学做了一次讲演,讲了中国诗歌的特质,中国诗歌的特质与西方的特质主要有什么不同,我们的诗歌所以形成我们现在的特质,我觉得基本的原因是在于我们语言文字的特质。

我们的语言文字跟西方的语言文字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我们是单音独体。我们说“花”“草”“山”,都是单字,而且每一个字占相等的一个方块的空间,是单音独体的文字。可是西方不是,日本也不是一个音节。所以不管是西方的欧美,还是东方的日本,他们的文字都不能够像我们中国这么整齐地排列起来,因为我们的文字有这样的特色,所以我们注重平仄和对偶。平声跟仄声相对,词的声音要相反,但是词性要相同,这个词是名词还是动词要相同。所以说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形容词对形容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就有这样的一个要求,这是我们跟其他国族的一个最基本的不同之处。

再有一个基本的不同之处,就是关于诗歌的起源。西方最早的诗歌是希腊的诗歌,希腊最原始的诗歌的源头是史诗跟戏剧,史诗跟戏剧都是外在的,是作者写古代的一些英雄的动人的故事。可是我们中国不是,我们中国从《尚书·尧典》说“诗言志”,《诗经》上,《毛诗》大序开头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史诗跟戏剧都是外在的东西,所以他们所注重的是写作的技巧,怎么样观察,怎么样描述,怎么样叙写,他们注意的是这一方面,当然西方也有灵感之说,他们的灵感在史诗里边,他们开头说我要向缪斯呼求,缪斯是西方神话之中诗歌的女神,让她降给我灵感。可是我们中国不是向外的呼求,我们是向内的追寻,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是言志的,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情志的感动,然后再把它表现出来。

这是我们所说的基本的不同,一个是我们语言文字的不同,我们的语言文字是独体单音,另一个是我们的起源不同,他们是史诗跟戏剧,我们是抒情的诗歌,他们注重向外的观察跟叙写,我们注重向内的推寻,向自己的内心推寻。大家都说叶嘉莹又在讲感发了,这是没有办法的,这是我们中国诗的特质,它注重的就是一种内心的感发的作用。

《诗经》有“四始”“六艺”,所谓六艺就是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诗的不同的体式和内容,而赋比兴就是三种写作诗歌的表述的方式。陈沆讲诗的这本书叫《诗比兴笺》,笺当然是注解,他把古代的有名的好的诗都用比兴的方法加以笺注。

我们中国说你情动于中,就形于言了,情动要表现出来。赋是直言其事,就是你直接地把要说的话说出来,我常常举《诗经·郑风·将仲子》作为例证: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仲子是一个人,这是用一个少女的口吻呼唤她所爱的一个青年——仲子。仲子是老二,将是一个发声词,兮也是一个发声词,如果没有“将”跟“兮”的发声词,你只说仲子,这像他爸爸在喊他“老二”,可是这是他的女朋友,说“将仲子兮”,语气就如此之柔和婉转,就很动人了。

比兴是一定要有一个外物的形象,跟你的内心发生关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你先听到外面的关关雎鸠的叫声,触动了你的联想的感情。“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由物及心,由外物引起你的感发,引起来你作诗的内心的兴发感动,这个就是兴。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诗经·魏风·硕鼠》),不是真的有一个大老鼠,是他被剥削,想剥削者就跟老鼠一样整天吃我的粮食,我已经养活你三年了,你还不停地吃我的粮食,这是先有了内心的感动,然后找一个老鼠做比喻的,是由心及物,这个就是比,是先用一个外界的形象做比喻。

诗如果是赋,像“将仲子兮”,直接说出来了,你不用解释,可是如果它没有直说,用了一些外物的形象,那么你就想表面上说的是这个物,可是他内心是什么。中国就重在从外在的形象到诗人的内在的、内心的一种作用和感动,而这种比兴就非常的微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一个美女是“君子好逑”,《硕鼠》是比,大老鼠吃我的粮食,其实就是剥削者的剥削。

今天要讲陈曾寿的词,词是更微妙的一件事情,我们刚才说“诗言志”,诗是言志的,你的显意识的一种感情,一种活动,你把它说出来了。杜甫的诗说“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他说得很明白,你知道他要说些什么,不用比兴你就知道了。有的诗是需要用比兴的,像李商隐说“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他没有直说,而是用了一些比兴。

我们说有赋,也有比兴,可是如果是以词跟诗相比较的话,词就更注重比兴。关于词的比兴的作用,清代常州派的一位词人,也是经学家张惠言,编了一本书叫作《词选》,《词选》前面张惠言自己写了一篇序言,他说“意内而言外谓之词”,“里巷男女哀乐”之词可以写出来“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我们今天要讲的词人陈曾寿的曾祖父写过一本书叫《诗比兴笺》,就是讲比兴之重要,你要找寻在那语言文字之内所隐藏的一份意思。诗的隐藏的意思还比较容易找出来,词所隐藏的意思就不容易找出来。

把文人所写的词编定成一个集子,最早的就是花间的词——《花间集》,《花间集》前面也有一篇序言,写序的是一个花间词人,叫欧阳炯,他说《花间集》都是在歌筵酒席之间,有美丽的歌女和舞女在唱歌、在跳舞,于是这些才人文士就拿出来那漂亮的五彩的花笺写出来美妙的歌词,交给那些女子去歌唱,这里边本来只是艳歌,是香艳的歌词,没有深意。可是很微妙的事情发生了,因为这歌词产生的时代是晚唐五代,晚唐五代是一个非常动乱的时代,战乱流离,多少的朝代,转眼兴起了,转眼就灭亡了。而这些词人,虽然他写的是歌伎酒女的歌筵酒席的爱情的歌词,但是这些词人是经过了动乱流离的,所以他就不知不觉地在给美女写的那些歌词里面隐约地流露出来一份他自身在战乱流离之间的一种哀感。我认为词是我们中国所有的文学体式之中,最微妙的,最难以解释的一种文学的体式。

至于艳歌好坏高下的判断,如果说这个词人真是只写一首恋爱的歌曲,没有他自己内心丰富的对于人生的体验和经历隐藏在其中,那么这个词果然就是一首浮艳的爱情的歌曲。可是词之所以被人看重,在历史上有这么高的地位,而且它可以跟诗歌辟径独行,在诗以外,别立一个山头,正如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他说词这种文学体式是要妙宜修,诗里面不能说出来的,词里面说出来了。你想杜甫的诗,一千多首,几乎天下的喜怒哀乐,什么都可以说出来。为什么说词是能言诗之所不能言呢?这就是词的最为微妙的地方,而且词之言诗所不能言,如果从源头的五代的词说起来,都yho9wtdHkoO/Ka9DxVgr3Q==是作者未必有此意,就是你明显的意识上完全没有想到说我要写什么,可是就是因为你确实有这样的生活、经历、感受,而且是隐藏在你内心最微妙的不容易说出来的一种感受,你居然就在无形之间给那些乐曲填歌词的时候,无心之中写出来了。

最近我在南开大学的学生给我发来一封电邮,她评说了几首我所写的诗词。我的诗词里边有的很容易解说,我有题目、有本事,一下就知道我说什么,可是这位学生挑选的是我的梦中得句。大家可能不相信,但我真是在梦里边跑出来几句诗句,梦中的诗句自己也不知道要说什么,反正有这么一句。我醒来以后,觉得这句诗不错,就想把它拼凑完整,有一句七言的句子,至少要拼成一首七言绝句。我醒来以后也试了,可是怎么拼都不对。因为梦中得句是无意识,是潜意识,醒了以后用很明显的意识写就完全不对了。我怎么办呢,就找了古人的诗,用义山诗“足成之”,就有这么一首:

一春梦雨常飘瓦,万古贞魂倚暮霞。

昨夜西池凉露满,独陪明月看荷花。

只有“独陪明月看荷花”是我梦中得句,其他都是李商隐的,可是我把它拼凑起来了,当然每一句都有李商隐诗的出处,李商隐说的是什么我姑且不管它,反正李商隐的诗,有些也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一春梦雨常飘瓦”这句诗所写的境界,一整个的春天,都是像梦一样的雨丝,像雨丝一样的梦,而这像梦的雨丝,像雨丝的梦就在你的屋顶的瓦片上飘扬,就是你这整个春天,有多少幽微的、说不清的、飘忽的、流荡的这种种的感情,种种的想象,这是我的梦。“万古贞魂倚暮霞”是我的持守、我的品节,我真正的那个精神是如此之坚贞、如此之皎洁、如此之不可屈服的,万古都不变的,在暮天的霞影之中,就是如此之黯淡之中,它有一缕光芒一直在那里的。“一春梦雨常飘瓦,万古贞魂倚暮霞”,有这样的梦,有这样的精神。如果是个诗人,“昨夜西池凉露满”,昨天晚上在外面花园的西池里边满池都是露水,天已经凉了,荷叶上、荷花上都是露水,当有“一春梦雨常飘瓦”的感情,有“万古贞魂倚暮霞”的持守,在“昨夜西池凉露满”的时候,这个诗人“独陪明月看荷花”,这是一种境界,你说的究竟是什么,明月代表的是什么,荷花代表的是什么,是难以述说的。

昨天我的另外一个学生打来电话,说要用我的诗给我写传记,他说你20岁的时候写了很多首七言律诗,你说你这句诗是不是写这样的意思,那句诗是不是写那样意思,我说你不要添字注经,你不要把它说得死板了。“人去三春花似锦,堂空十载燕巢梁”,这是我当年在沦陷区写的两句诗,说一个人走了,就是我所关怀的我所想念的那个人走了,那么现在是美丽的春天,暮春三月,花是这样的美好,可是人不在,“人去三春花似锦”,那么人已经走了,他住的房子就空了,“堂空十载”没有人住,燕子飞来筑巢,他说你说的是什么,那个人是谁,那个堂在哪里?我说没有那个人,也没有这个堂,不要添字注经。

我个人认为,中国的律诗有很奇妙的一点,就因为它“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有一个调子,你顺着这个声音随便跑出来一些句子,就是声音带出来的,自己都不知道,就跟着那个声音写出一些诗句来。当时我写七言律诗,前面写了六首,后面又写了六首,学生说你前面六首我知道你说什么,后面六首我不知道你说什么,我说那就对了,前面六首诗我写的时候是还带着一点显意识写的,等后来写这六首,我就顺着它的声音,是声音带领我写出来,我不经过仔细的思考,可是你说那不是我吗?不是我的显意识,但是是我,不是我不会有这样的想法跟说法。

同样,词也是很妙,它配合着乐曲的声音,声音带出来的一种感情,不像诗是显意识的活动,而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它能够说出来诗所不能够说的情意,因为诗人的显意识太明白了,被显意识约束住了,那些潜意识没有跑出来。都是理智分明地想出来的,那并不见得是最好的,最好的诗是有一个声音,如果是词,是有一个乐曲,就跟着那个声音跑出来一些字句,自己都说不清的,那个反而是最内在的自己,最深微幽隐的自己。

陈曾寿以诗名,他的诗真是写得非常好,虽然他的词不是很有名,但是他的词同样写得很好。词学大家彊村老人朱祖谋读了陈曾寿的词,说你的词常常是能写出来一些别人千思万想都说不出来的东西,而你是无意之中就说出来了。陈曾寿的词,他真是能够写出一些最难以述说的感情和感觉。

现在我们看一首他的《浣溪沙》,写焚香的词。这个焚香的题目,我认为是不应该加上去的,你打开陈曾寿的集子,它就是一首《浣溪沙》,没有题目,加了焚香就把它拘束住了,这又是词的一个微妙之处了。诗,你一定要写一个题目,你的显意识写什么,是三就不是四,是五就不是六,词没有题目,就是个调子《浣溪沙》:

微滓虚空是泪痕,聊凭香篆定心魂。重帏深下易黄昏。 学道不成仍不悔,此心难冷更难温。一丝还袅博山云。

此真是写得微妙,陈曾寿怎么写出来这样微妙的感情,他说“微滓虚空是泪痕”,第一句就很微妙了,什么叫“微滓虚空”,这“空”,一无所有的,空无一物,在空中有一点点的痕迹,滓,留下一点痕迹,在空中留下了一点的痕迹是什么,他说是眼泪的痕迹,这真是非常奇妙的想象。然后你才知道这“微滓虚空”是什么,那袅娜在空中的,在虚空之中有一点痕迹的是什么,是一缕香的烟气。“聊凭香篆定心魂”,我的精神,我的魂魄没有一个寄托的所在,我就看到那个篆香在空中袅动的一丝痕迹,“微滓虚空”,我的心魂就系在它的上面了,那虚空中焚香的烟影就是我的泪痕,这真是写得妙,所以朱祖谋先生说别人非常用力都写不出来的,你不经意间就写出来了,就这两句就很了不起。

“微滓虚空是泪痕,聊凭香篆定心魂”,这是在什么地方焚香,“重帏深下易黄昏”,我闭门不出,帏是帐幕,重帏,一层一层的帘幕都深深地、低低地垂下来,垂了这么厚重的帘幕,所以我的房间很容易就黑暗了。我为什么有这样的心情,我为什么觉得我的魂魄无所依,为什么我要借着香篆安定我的心魂,那香烟在空中的缭绕都是我的泪点,为什么我的心魂到了这一地步呢?

“学道不成仍不悔”,人要是学至高的道,超乎喜怒哀乐得失以外了,就不应该有这种悲欢喜乐得失的种种的感情。作者为什么有这种不能解脱的感情,是学道不成。我要真的学道,就不会这样跳不出去了。但我跳不出去,因为我学道不成。学道不成你不后悔吗?他说我学道不成还终不悔啊,我甘愿为它付出,虽然学道不成,陷在这种悲哀痛苦之中不能跳出去,但是我甘愿陷在这个悲哀痛苦之中,学道不成,我终不悔。

“此心难冷更难温”,这写得真是好,你如果是心断了,心断意决,就没有悲哀,也没有思念了,但是我不能够冷,过去那所有的情事我不能忘记,但是我所有的都已经失去了,我没有办法再温起来了,可我又不甘心冷却,所以“学道不成仍不悔,此心难冷更难温”。

我这种无所寄托的心魂,“一丝还袅博山云”,随着焚香的虚空之中袅动,博山是香炉,香炉里边生出来的香所凝结的飘荡的香烟像是一朵云,我的心魂就随着那一丝的博山炉的香烟在空中袅动,而所有的烟痕,“微滓虚空是泪痕”。陈曾寿何以落到这样的下场,何以有如此悲哀的这样的一种感情。

现在我们就要回来看一看陈曾寿的生平。陈曾寿,字任先,生于光绪四年(1878),卒于1949年,他的曾祖陈沆嘉庆二十四年(1819)己卯,以廷试第一入翰林,我们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有乡试、会试、殿试,一层一层考上来,有解元、会元,最后是状元,陈沆是廷试,也就是殿试的第一名,学问非常好,进到翰林院,是清代的名诗人,他的诗集叫作《简学斋诗存》,还写有《诗比兴笺》。张惠言注重比兴,陈曾寿的曾祖陈沆也讲比兴,不管是诗也好、词也好,你要把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隐藏在语言文字之中的那一点点的东西找到了,那才是最珍贵的。

“曾寿渊源家学”,陈曾寿的曾祖父就是诗人,他的父亲也是诗人,他们家是渊源家学。我现在就还要说一点:背诵,尤其是幼年的背诵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有名的学者和诗人都是在幼年时接受的教育,尤其要成为一位很好的诗人,幼年不只要背诵,还要吟诵。有科学家说人脑分左脑和右脑,左脑是理性的、思辨的,右脑是感情的,绘画、音乐这种直觉的、感官的都是右脑负责的。如果你读诗、读词、读文章、做研究,用的都是左脑,都是理性的,你就是知道了平仄,也不会成为一个很好的诗人。我很少教人作诗,但是有的时候不得不教,我在台湾大学开过一门课,叫《诗选及习作》,一定要把格律教给同学,每个礼拜让他们有习作交上来,这当然也是一个很好的训练的方法,但是好诗不是教出来的,好诗你要浸淫其中,浸就是沉在里面,泡在里面,浸淫在诗之中,而且要每天吟诵,要让古人的声气、口吻、心灵跟自己合而为一,说古人的诗句如自我口出,那时候就出口成章了。你要光知道平仄,死板地一个字一个字拼,还查了字典,这是平还是仄啊,凑出来这首诗,就算你平仄都对了,也绝不是一首好诗。凡是这样凑出来的诗永远不是好诗,诗是它自己跑出来的。

前两天我自己跑出来一首诗,我要回加拿大,但是因为感冒,就延期了,我写了一首诗,因为这边的朋友前两天说天气很冷,还下雪,你先不要回来了,过两天又说现在花快开了,你要不要回来,我就自己跑出来了一首诗,我从来不正正经经地说我要作一首诗,就是不一定在做什么,也许开着车呢,忽然间跑出一句来。我的诗是这么说的:

敢问花期与雪期,衰年孤旅剩堪悲。

此身早是无家客,羞说行程归不归。

“敢问花期与雪期”,我怎么敢说温哥华是下雪了还是开花了,“衰年孤旅剩堪悲”,我这快90岁的人,每次都是单身一个人从大洋此岸飞到彼岸,又从彼岸再飞回到此岸,敢问是岂敢问的意思,所以不敢问。“此身早是无家客”,我在家里是我一个人,我女儿远在渥太华,我先生已经不在了。“羞说行程归不归”,归是归家,可是我到哪里是归家呢。这首诗是自己跑出来的,因为朋友们跟我说,下雪了、开花了,你什么时候回来,因为我有这样的生活,就跑出这样的诗来,这还是我的显意识,是我的现实的生活。

可是陈曾寿为什么跑出像他所写的“微滓虚空是泪痕”“此心难冷更难温”呢。我们还把他的生平看下去,陈曾寿是渊源家学,少有文名,我说学作诗一定要多背,要让古人的声吻如自我口出,常常吟诵的时候觉得那诗就这么出来了,等你自己跑出来的诗就跟它相似。我小的时候家中长辈训练我作古文,学古文八大家,这一个月都要背韩退之的文章,当然你要背得很熟,大声朗诵,把语言腔调都学了,你再动笔写,就像韩退之了。下个月要学欧阳修,这一个月就老背欧阳修的文章,一定要背得很熟,要拿腔作调地背,动笔一写就像欧阳修了,所以你要想写得好,吟诵是非常重要的。

陈曾寿“渊源家学,少有文名,光绪癸卯进士,历官刑部主事、学部郎中等职”。这里说得很简单,当他考中进士,已经是光绪后期了,所以虽然他做了几年清朝的官,接着辛亥革命,清朝就灭亡了。根据陈曾寿的子侄辈的记叙,当武昌革命的时候,陈曾寿在北京做官,他是湖北蕲水县的人,他的家人本来在武汉,租了一个房子,这个房子在山上靠近城墙,然后贿赂守城的人,半夜里拿粗绳子,全家垂绳从城里逃出来了,最早他们逃到湖北蕲水的老家乡下,叫作下巴河的地方。陈曾寿在北京,知道武昌起义了,就赶快从北京赶回来探望家人,他快要到家的时候听说他们家里已经到了乡下,他就也跑到这个乡下。武昌革命成功了就是民国,可是大家都知道民国初年的时候,军阀混战,到处这个派那个派的,总统三天换一个,五天换一个,所以当时的时局非常不安定,在这种种不安定之中,他们想乡下不能久留,就又跑到上海去了。

可是革了命以后,就是军阀混战,而且趁着混战的时候很多土匪兴起来了,很多人就退后,就更乱了,群龙无首,你也想做皇帝,他也想做总统,何况有一些故老遗民恋旧,所以就有了张勋的复辟。当时陈曾寿在上海,上海的一批人,还有跟王国维交朋友的沈曾植,也是一个很有名的诗人、学者,他们很多人都是赞成复辟的,说还是有皇帝管着才好,可是张勋的复辟没有几天就失败了。失败了以后,陈曾寿就到西湖去了,他在西湖买了一块地盖了几间房子。我听说现在如果到西湖去,还有一个地方叫陈庄,那就是当年陈曾寿他们家所住的地方。

我们还说诗歌要得山水之助,有好山好水,可以写出很美丽的诗,所以王维写《辋川杂诗》,都是美丽的山水,美丽的树木花草,写了美丽的诗,山水江山都是助人的文兴跟诗兴的。陈曾寿在西湖写了很多首美丽的诗词。据说陈庄风景非常好,他的房子可以看到很多西湖的美丽的景色,像南屏晚钟、雷峰夕照、花港观鱼等。他所面对的就是雷峰夕照,就是雷峰塔,我们现在回到主题,看他写的雷峰塔的故事。

第一首是很长的一首《八声甘州》:

甲子八月二十七日,皇妃塔圮。据塔中所藏《陀罗尼宝箧印经》,造时为乙亥八月,正宋艺祖开宝八年,距今九百五十余年矣。千栽神归,一条练去。末劫魔深,莫护金刚之杵;暂时眼对,如游乾闼之城。半湖秋水,空遗蜕之龙身;无际斜阳,杳残痕于鸦影。爰同愔仲同年共赋此阕,聊写愁哀云尔。

镇残山风雨耐千年,何心倦津梁。早霸图衰歇,龙沉凤杳,如此钱唐。一尔大千震动,弹指失金装。何限恒沙数,难抵悲凉。 慰我湖居望眼,尽朝朝暮暮,咫尺神光。忍残年心事,寂寞礼空王。漫等闲、擎天梦了,任长空、鸦阵占茫茫。从今后、凭谁管领,万古斜阳。

“乾闼之城”的“乾”字一定要念gān,你不能够自作聪明说《易经》上有乾(qián)坤的卦就念它qián。“杳残痕于鸦影”中“鸦”字是入声,所以我要念它鸦(yà)。中国语言特色是单音独体,因为单音独体,所以非常讲究对偶,只有中国的语言文字能够有这样的整齐的对偶。不但是诗歌的律诗要讲对偶,文章也有所谓骈文,骈就是两个马并行,骈文就是文章都要上句下句两两相对,只有骈体文才要两两相对吗?其实不然,中国的骈对是从很早,有语言文字就开始了,那不是说我们有心有一个概念,而是因为我们语言文字的特色,它天生来就容易形成对偶。像《易经》上说的“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这就是对句,那时候也没有骈文之说,中国的语言文字天生就容易形成有对偶的句子。而且不是说你要写骈文才要对偶,骈文兴起以前,《易经》上就对偶了。到了三国的时代,曹丕的散文《与吴质书》,给他朋友写信,写得非常美,文章美在何处?他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典论·论文》),几个骈偶,一个散文的尾巴一摇曳,又整齐又有姿态,自然就美了。

陈曾寿就是如此,序的前面是散文,“甲子八月二十七日,皇妃塔圮。据塔中所藏《陀罗尼宝箧印经》,造时为乙亥八月……”这都是散文。后边“千栽神归,一条练去”骈偶,“末劫魔深,莫护金刚之杵;暂时眼对,如游乾闼之城”,对偶,两两相对,“半湖秋水,空遗蜕之龙身;无际斜阳,杳残痕于鸦影”,对得非常工整,非常美妙,所以它前面是散文,后面是骈文。

《八声甘州》是词牌的调子,本来可以没有题目,你就写皇妃塔圮,我们说雷峰塔怎么叫皇妃塔呢,雷峰塔始建于宋艺祖开宝八年,是五代之末、北宋之初,据说因为杭州这个地方五代十国的时候有很多国,南唐是一国,吴越是一国,占有现在差不多两浙的地方。吴越的统治者姓钱,始祖是钱镠,亡国的是钱俶,钱俶有一个妃子,据说姓黄,因为这个妃子生了个儿子,所以给她造了个塔庆贺,就叫皇妃塔,有人说妻子不见得姓黄,不过因为她是皇妃,就叫皇妃塔。这个皇妃塔盖在哪里呢,盖在雷峰,就是西湖附近这一片山叫雷峰,所以后来就管它叫雷峰塔了,有人还叫它皇妃塔,总而言之皇妃塔就是雷峰塔。

我是1924年甲子年出生的,就是那一年,皇妃塔倒了,塔里面常常藏很多佛经,根据塔里佛经的记载,它是宋艺祖的开宝八年建造,那一年是乙亥年,宋艺祖就是宋太祖赵匡胤,距离1924年的八月二十七日,已经950余年了。本来写塔倒了就可以,为什么陈曾寿要这么仔细地记它哪一年造的,哪一年倒了呢,因为这里边就有一些盛衰兴亡的悲慨。甲子这一年,我说是我出生在这一年,这无关紧要,可是甲子八月二十七日是杭州城破、被军阀打进来的那一天,所以古代的杭州有多少兴亡变乱,现代又有多少兴亡变乱,这是陈曾寿为什么详细记载年月的一个缘故。他说“千栽神归”,距离900多年了,现在这个神物消失了,就好像化成一条匹练消失在空中了,像一个龙卷风都跑掉了。这个世界上有多少劫难,他说当末劫的时候,当世界真是要毁灭败亡的时候,那魔鬼都跑出来了,所以“末劫魔深”。“莫护金刚之杵”,因为这个塔的形状像是庙里边四大金刚拿的杵,一边粗一边细,所以它算是金刚之杵,魔太深了,没有人保护这金刚之杵了。

陈曾寿说自己曾经在西湖住了很多年,每天都面对这雷峰塔影,现在它消失了,是“暂时眼对”,就如同是游在乾闼之城,乾闼是梵文,根据声音翻译为乾闼,乾闼之城意思是幻化之中的城市,转眼就消失了,我想就像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看上去好像一座城市,还人烟繁密,但那是幻化,转眼就消失了,他用来说这些眼前的景象。无色不空,所有的色相都是空的,眼前幻化的这些色相,如同乾闼之城一样,转眼就消失。

“半湖秋水,空遗蜕之龙身”,现在剩下半湖西湖的湖水,可是雷峰塔照在西湖之中的影子,本来像蛇蜕下皮来的这个影子,现在没有了,“空遗蜕之龙身”。现在没有塔,只剩下“无际斜阳,杳残痕于鸦影”,只剩下无边的落日斜晖,原来有个塔,斜晖是背景,塔没有了,只剩下无边无际的斜阳,斜晖上有什么,就在斜晖的背景之下有乌鸦飞过去了。古人写诗词,之所以写得典雅、有味道,是无一字无来历,不一定是用典故,但是它有出处,就是这些语言都是有出处的,所以大家想作诗作得好,一定要多背书,你的诗才会显得典雅、深刻、有味道。我们讲典故、讲出处,文本之间有很多关联,这些关联就引起读者很多的想象,从这一句话,你可以想象到很多。“无际斜阳,杳残痕于鸦影”,让每个人想到的不一样,我自己可以想到两处古人的诗句,一个是比较早的唐朝的杜牧,有这么两句说“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登乐游原》),你看到长空之上一只鸟飞到天边了,人间的万古就如此的消失了,万古销沉。除了杜牧的诗,我还想到吴文英有一首词,他开头说“三千年事残鸦外,无言倦凭秋树”(《齐天乐》),就在这长空飞鸟消逝的宇宙的尽头,万古都消失了,三千年事就在残鸦影外。陈曾寿说“无际斜阳”,现在我所看到的只有无边的斜阳,没有雷峰塔了。而当他说“杳残痕于鸦影”的时候,我们可以联想到杜牧之的“万古销沉向此中”,也可以联想到吴文英的“三千年事残鸦外”,这里面就有了很深的悲慨,因为古代的兴亡到现在的兴亡,到现在雷峰塔倒塌的那一天是军阀带兵入城的一天,他这些悲慨都没有直接说出来,他说“无际斜阳,杳残痕于鸦影”。

“爰同愔仲同年”,愔仲是他的朋友,叫胡嗣瑗,同年是同一年考中进士的人,所以他就跟他的同年胡愔仲一同写了这首词,是“聊写愁哀云尔”,我就聊且用这一首词来书写我自己的那种沉重的悲哀、慨叹。我们现在正式看词。

“镇残山风雨耐千年,何心倦津梁”,这是《八声甘州》这个牌调的一个特色,第一句是个长句,要有足够的笔力压住,前面写得这么有力量,这个塔就镇在雷峰的山上,忍受了千年的风雨,何心是为什么,你在这里已经镇了千年了,为什么今天就疲倦了?为什么今天就消失了?津梁,津是一个津渡的渡口,梁就是桥梁,我们今世跟古代,千年万古,这个塔立在那里是人间天上的沟通,是现在跟古代的沟通,因为它是千年的古塔。可是现在为什么你就不做那个天地古今的津渡的桥梁了,你为什么倒了?

“早霸图衰歇,龙沉凤杳,如此钱唐”,现在早已是霸图衰歇,五代的,不用说那个盖塔的吴越不在了,南宋的宋太祖也不在了。那些皇帝不在了,皇妃塔的皇妃也不在了。“霸图衰歇,龙沉凤杳”,什么都消失了,就是如此的钱塘,经过这么多历史的沧桑的这样的一个钱塘,钱塘江西湖。

“一尔大千震动,弹指失金装”,一尔,一瞬间就如此了,大千震动,大千世界宇宙都震动了,这么大的一个塔倒下来,那当然是大千震动,弹指之间,这个当年装饰得非常美丽的宝塔就消失了,“弹指失金装”。

“何限恒沙数,难抵悲凉”,陈曾寿对于雷峰塔的崩倒消逝,感到万古的悲凉,我的悲凉有多深,有一首流行歌,说你问我爱你有多深,你爱我有几分,这里他说我的悲凉有几分,我的悲凉有多深,他说无限恒沙数,就是恒河的沙数那么多都算不过来我现在的悲凉,难抵无尽的悲凉。

这是说塔倒了,“慰我湖居望眼,尽朝朝暮暮,咫尺神光”,我在西湖边上住了有很多年了,曾经我一眼望去就是雷峰塔的塔影,你给了我多少的安慰,尽就是我尽量地享受,“朝朝暮暮”,早晨看见这个塔,晚上看着它,咫尺这么近,就在我的窗外,这个塔带着如此的神光,“咫尺神光”。

“忍残年心事,寂寞礼空王”,我现在只有忍耐,我已经是老年了,忍耐残年的心事。古代的读书人,每个人都抱着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可是陈曾寿不幸,考中进士的时候,已经是清朝灭亡的前夕了,所有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都落空了。“寂寞礼空王”,所以现在我只有回首来拜佛了,佛是空王,因为佛让人知道万法皆空,一切皆空,色即是空,所以我“忍残年心事,寂寞礼空王”,你为什么对现在这些虚幻如此执着呢?

“漫等闲、擎天梦了,任长空、鸦阵占茫茫”,漫是随随便便,等闲,这么轻易的“擎天梦了”,这一座宝塔像是一根柱子立在天地之间,是支撑天的一根柱子。古代读书人都想挽天下之狂流的,李商隐说“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楼》),我要把天地都回转,把所有的战乱、那些不合理的、悲惨的苦难都挽回来,那个时候我就退身了,我要挽回天地,就在一个小船上消失。像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每个读书人都是抱着这个梦,所以他说“擎天梦了”,陈曾寿当年考中进士的时候,也有一个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等闲之间,没想到这么容易就把我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梦打破了,因为当他考中进士已经是晚清的末年了,他所经历的是清朝的败亡。

这首词里面没有写,当年溥仪要结婚的时候,两个太后都要选一个跟自己亲近的儿媳妇,所以就选了很多宫女。在中国古代,皇帝要选后选妃,凡是八旗做官做到某一个等级,有适合年龄的女子都要报上来,不报上来是不成的,所以我小时候我们家里说姑娘不磕头,因为我是叶赫那拉氏,我曾祖父跟祖父都在清朝做官做得很高,如果清朝不亡,要把你选进去怎么办?那个时候选妃,清朝贵族们一定要报名,你不报名那是欺君大罪。当时两个太后,这个要选文绣,那个选婉容,据溥仪《我的前半生》记载,他说给他看相片,那么小根本看不清楚,随便画了一圈,画的是文绣,另外一位太后就说不好,文绣长得不漂亮,出身的家庭也不是很高贵,有一个出身很高贵,长得也漂亮的就是婉容,就圈了婉容,《我的前半生》中婉容的相片,是很漂亮、很灵秀的一个女孩子,而且这个女孩子是陈曾寿的学生。为什么是陈曾寿的学生,因为宣统的师傅是陈宝琛,陈宝琛跟陈曾寿这二陈是好朋友,所以他做了皇帝的师傅,就拉个好朋友来做皇后的师傅,据说皇后婉容在天津读过教会的学校,英文也很好,陈曾寿教她古文,据说还教她画画。

总而言之,陈曾寿还做过皇后的师傅,当张勋复辟的时候,陈曾寿参加了,他还是拥护清朝的,可是复辟失败了,当溥仪到了天津,日本人要让他到东北去的时候,陈曾寿是坚决地反对他去。可是溥仪在很多人的威胁之下,当然日本是想要利用他,有很多想要做官的也利用他,所以把他弄去了。陈曾寿没有去,可是溥仪来信叫他过去,说是还给婉容做老师,陈曾寿过去了,给他官做,他坚决不接受。后来溥仪想留他,就说满洲的这个地方是清朝努尔哈赤兴起的地方,很多清朝祖先的陵墓都在这里,你不如在我这里做官,去管祖宗的坟墓吧,就让他管陵墓。歌词里说“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漫天遍野的大豆高粱”,东北是很富庶的地方,有非常多的参天古木,矿藏也非常丰富,而陵寝都是选择好山好水好风土,有矿藏有林木的地方,这些林木跟矿藏都是资产,所以日本人就想管陵墓,于是陈曾寿一气就辞职不干了,回到当时的北平。他晚年非常穷苦,非常潦倒。刚刚经过变乱时,还可以在西湖买个房子住,最后连租房子都租不起了。

陈曾寿的一个侄孙,就是跟我合作写《清词名家论集》的陈邦炎先生,他亲口跟我讲了很多,陈曾寿晚年连租房都租不起,住在湖北的蕲水会馆里面,后来就死去了,所以他说“漫等闲、擎天梦了”,当年读书的时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就落空了。“任长空、鸦阵占茫茫”,这个塔擎天的梦破碎了,现在长空之上,就任凭这乌鸦一阵一阵地占领了天地。他所说的乌鸦是现实空中一阵一阵的乌鸦,也是当时的国家的那些军阀跟土匪。

“从今后、凭谁管领,万古斜阳”,从今以后再也没有雷峰塔了,那么谁挽留住这个斜阳,再也没有人,所以“凭谁管领,万古斜阳”。

还有一首小词,我前几年在课堂上讲过,就是《浣溪沙》:

修到南屏数晚钟,目成朝暮一雷峰。纁黄深浅画难工。 千古苍凉天水碧,一生缱绻夕阳红。为谁粉碎到虚空。

我说词跟诗是不同的,像王国维说的“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rRIILVWXZ+jpHYlPp8y+aGywfDjys1/Jya8aZIVkthI=,词为什么形成这样的一种特质,一方面是与它的起源有关系,它本来是歌辞之词,不是显意识的,而且都是以歌伎酒女的口吻写的,本来是相当女性化的,所以我曾经讲过双重性别造成了小词的一种幽微要眇的特质。除了这个性质的缘故以外,还有就是词的格律,词的格律先不用说长调,我们刚才所念的那一首长调的停顿,“镇残山风雨耐千年”,跟诗当然是不一样了。就是《浣溪沙》,七个字一句,表面看起来跟诗差不多,但其实不同,还有一个词的牌调,叫作《玉楼春》,欧阳修有几首有名的《玉楼春》:“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纵目。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波纹如酒绿……”,就是七个字一句,八句,但是它不是律诗,这是很微妙的一点。小词之所以要眇幽微,因为它声音的顿挫曲折,还不只是说长调有顿挫曲折,就是你看《浣溪沙》七个字一句,“修到南屏数晚钟”,平仄平平仄仄平,“目成朝暮一雷峰”,仄平平仄仄平平,如果是诗,后面应该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是一个循环,但是它变了,是“纁黄深浅画难工”,平平平仄仄平平,重复了一下,就是它把它倒回去了。《玉楼春》也是如此,比如欧阳修的“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波纹如酒绿”,“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它不是七言律诗,它的平仄都是跟七言律诗倒回去,它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再平平仄仄平平仄,它不是这样的,它平仄倒回去了。所以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然后它应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它变成“纁黄深浅画难工”,跟诗的格律有变化,就增加一种顿挫曲折的美感。就是词一方面它的起源,一方面它的格律,你就不用说长调的格律跟诗不同,就是小令,它绝不许你平着下去,它倒回来。

我们现在来讲这首词,“修到南屏数晚钟”,南屏山上的晚钟,他说我真是几生修到的,一个人能够有这样的安定的生活,每天傍晚黄昏听到南屏山上的晚钟,我可以这么安静地听,我可以一声一声计算着来听,用字要注意,“修到南屏听晚钟”,也未尝不可以,但是“听”字就是一个意思,“数”,听的时候那种寂寞、那种安静,那种长远久远都表现出来了。

“目成朝暮一雷峰”,“目成”是《楚辞·九歌》的上面的句子,“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满屋子里边都是美女,但是这个女孩子忽然间就单单跟我目成了。我们古人常常说男子跟女子一见倾心,说目成心许太匆匆,两个眼光一对,我的心就许给他了,那个叫目成。所以他说我早晚朝暮面对的,我目成心许爱上的就是这个雷峰塔。雷峰塔真的是美,它晨昏的光影的云烟的变化,有的时候是纁黄的颜色有深有浅,天上的云影围绕着塔影,衬着背后的黄昏落日,“纁黄深浅画难工”,没有一个画笔能够画出这么美妙的景色。

现在这个塔没了,“千古苍凉天水碧,一生缱绻夕阳红”,千古苍凉,这个西湖现在显得这么空旷,这样的寂寞,这样的苍凉,只剩下青天碧水,没有这个塔了。缱绻是丝线的缠绕,代表多情。这个塔背影就是夕阳红,面对着雷峰塔,引起我这样缱绻的千回百转的眷恋,这种爱恋的感情,衬着那背后的夕阳的红影。可是它为什么不在了,为谁,你为什么就不肯存在,而且你不但消失的这样粉碎无存,你“为谁粉碎到虚空”,就一无所有了。

这是陈曾寿晚年的悲哀,这里面还隐含一个典故,他不但是那一首《八声甘州》说了很多古代的历史,隐藏了很多战乱悲慨,现在所说的“千古苍凉天水碧”里边也有一个典故。据说南唐的中主、后主都是喜欢歌舞宴乐,宫中有很多歌女舞女,后宫的佳丽无数,这些佳丽当然要穿美丽的衣服,所以她们就染碧色,就是浅蓝色的衣服,有一天她们染色以后挂在外边,忘记拿回来,晚上就下了露水,打过了露水的浅蓝的颜色染出来特别好看,她们就把这种颜色叫作天水碧,是天上的露水染出来这样的一片碧蓝。可是这里面就很妙了,等到南唐亡国以后人家就说这是一个预言,因为天水是赵氏的郡望,我们中国古代都讲郡望,你是哪里的这个姓氏最有名的人家,天水是赵姓的郡望,北宋的宋太祖赵匡胤正是姓赵的,而这个“碧”字呢,就跟逼迫的“逼”字同音,说南唐管这个衣服的颜色叫天水碧就预言了他们将要被北宋的赵宋所逼迫灭亡。

(本文由闫晓铮根据叶嘉莹先生2011年5月14日应加拿大华人作家协会之邀所做讲座的录音整理而成,经叶先生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