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戏剧史研究的里程碑
2024-10-04杨栋
杜桂萍、魏洪洲编著《清代杂剧叙录》,130万字,由安徽教育出版社2022年出版,系统完备地搜罗叙录清代杂剧作品,特别是收录了一大批稀见或不为人知的刻本、抄本与稿本,填充了清代戏剧断代史研究中最为薄弱的一个重要知识环节。现从清代杂剧之戏曲史地位的重新审视、戏曲目录的编纂及新创获、学术话题的新发现三个方面谈该著在清代戏剧史研究上的标识性价值和里程碑意义。
一是“发现”并系统“复原”清代杂剧,进一步确立其戏曲史地位。20世纪初,王国维出版《宋元戏曲史》,构建起凸显元剧的中国古代戏曲史框架体系,曾与继作“明清戏曲史”的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发生过一场有关宋元与明清古典戏曲价值评估的争议,记述于青木名著《中国近世戏曲史》“原序”中,颇为有趣。王曰:“元曲为活文学,明清之曲为死文学也。”而青木反认为元曲已灭为“死剧”,明清昆、京及众多地方剧尚在爆棚上演,是为“活剧”。更为有趣的是二人对清朝杂剧的意见却出奇地一致——有如同无,不值一提。王氏《曲录》中曾著录清人杂剧76种,王《史》“余论”又一笔抹之:“至明中叶以后,则以戏曲之短者为杂剧,又舍北曲而用南曲,又非元人所谓杂剧矣。”青木《史》则以“昆曲昌盛期”的传奇覆盖“自明嘉靖至清乾隆”间的戏曲,实为王《史》论断的另一种表达。清人杂剧势成元曲之末流,所见不但皆为无生气少灵性的“死文学”,而且还尽是些“文人写心”却无意于舞台演出的案头“死剧”,最要命的是全面遭受南戏传奇的强力同化而被覆盖,有不少作品干脆改标“传奇”之名。自王《史》以后在百年的戏曲史暨文学史的研究中已形成一个“灰箱”或盲区,至有“元无文,明无词,清无(杂)剧”之成见印象。作者杜桂萍教授于21世纪初作博士论文《清初杂剧研究》,作筚路蓝缕的专题开发,对清初杂剧的存在形态诸如概念、特征、作家作品的数量及质量等方面予以详尽深入探讨,附带勾画出清杂剧的大致框架与线索。特别是论文“附录”《清初杂剧作家作品综录》,从文献与论列的面积上充分扩展补充专论焦点与主线之外的视域轮廓。显然这是一种新型的立体多维具有“现象学”气度品质的文学史观察结构,作者为学多选清杂剧这类在经典焦点之外而不为人或少为人所关注的边缘性题目,从而小题大做,开掘彰显与经典焦点互补互动构成整体文学史的场域动力功能。这似乎成为她的学术取向与创新思维的某种特征。《清代杂剧叙录》既是她博士论文与附录的姐妹篇,也是她的学术创新思维的复现,为清杂剧整体艺术史价值意义的论列乃至对清代戏剧整全地理图相的描画做出全面踏勘,提供了深广的场境视域。
二是遵循“知见”“完备”的编纂原则,拓展戏曲目录著述的内容含量和学术深度。作者此项新成果以文献目录学的著述形式呈现,有意识地推进甚而超越此前同类戏曲目录著述。叙录主体内容分为“剧情概要与本事”“版本与收藏情况”以及“序跋、题词与评语”三个板块。与此前王国维《曲录》、傅惜华《清代杂剧全目》等清代杂剧目录学著作多采旧书目登记集录,会计旧账为新账的方式不同,一概遵循“知见”“经眼”原则,必对作品文本通读之后,再着手相关基本信息的钩稽考释,力求还原杂剧作品的创作与存在状况,凡与作品相关之题名、本事、体式、折数、创作时间等皆揽入叙录内容与考释范围。其中收录“序跋、题词与评语”一项除采自原杂剧文本,亦有不少取自其他别集、笔记等有关文献者,尽力求全责备,乃至竭泽而渔。清人章学诚曾拟“辨彰学术,考镜源流”八字悬为对目录学著作的最高学术理想,在戏曲学目录书中很少办到,此书叙录可谓合格,不亚于一部详尽无遗的清代杂剧史。
此书叙录清杂剧存世作品568种,是迄今掌握存世剧作数量最多最全者。编著者除重视利用近来出版的一系列戏曲总集和选集,如学苑出版社的《傅惜华藏古典戏曲珍本丛刊》、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古本戏曲丛刊》之六、七、八、十集以及《清人杂剧百廿种》等,还利用或创造各种条件,积极走访各地图书馆,搜罗大量相关秘藏珍奇文献。该书所收杂剧中有很多为学界难得一见的孤本、稿本。如许廷录《蓬壶院》、许名仑《陶然亭》《卷石梦》、潘炤《梦花影》、赵式曾《琵琶行》、管庭芬《南唐》、丁秉仁《绣锦台》、卫大壮《醉月》、徐信《遗臭碑政绩》、褚龙祥《红楼梦》等。与近40年所出清杂剧目录相比,新增剧目甚多。据不完全统计JZxFd2s2t7RGj9wn6nl4Kg==:不见于傅惜华《清代杂剧全目》者有方疑子《鸳鸯坠》、傅山《骄其妻妾》、毛奇龄《不卖嫁》《不放偷》、龙燮《芙蓉城记》、裘琏《万寿无疆升平乐府》、张雍敬《醉高歌》、程端《虞山碑》、陆曜《岘山碑》、沈玉亮《鸳鸯冢》等120余种;不见于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者有碧蕉轩主人《不了缘》、马世俊《古其风留人眼小说》、边汝元《傲妻儿》、顾彬《齐人记》、魏荔彤《归去来辞》、袁栋《玉田乐府》、周壎《广陵胜迹》、四费轩主人《豫忠》《董孝》、毕华珍《列子御风》等100余种;不见于李修生《古本戏曲剧目提要》者有范希哲《三幻集》、赵进美《瑶台梦》《立地成佛》、叶奕苞《经锄堂乐府》、周树《冯谖市义》等,更多达200种;合计以上三目均不见者,计有顾彩《大忽雷》、陈梦雷《元正嘉庆》《八仙庆寿》、徐旭旦《灵秋会》、蒋士铨《四弦秋》、潘炤《小沧桑》、潘炤《千秋庆·献寿》、和瑛《草堂寤》、丁秉仁《绣锦台》、卫大壮《醉月》、徐信《遗臭碑政绩》、褚龙祥《红楼梦》、蒋学沂《麒麟阁》、沈寿生《十快记》、顾太清《梅花引》、张兴仁《青衫泪》、何兆瀛《仙合》、陈獬《马家河寻兄传奇》、刘恭璧《续西厢记》、秦云《笔谈》、刘清韵《望洋叹》《拈花悟》、刘龙賉《懒闲天籁》、洪炳文《信香梦》《电球游》《后怀沙》《古殷鉴》《荆驼憾》、孙寰镜《安乐窝》、冯焕《赏中秋》《外国人查鼠疫》、韩茂棠《爱国泪》、王时润《王粲登楼》、高增《侠客》《人天恨》《血海恨》、朱山《贺新年》、孙大武《海棠梦》等38种。凡研究古典学者,无论中外,都以发现新材料为最贵。上述这些全新知识,都是十分了不起的学术创获。
三是精考详辨,开掘新话题,助力清代杂剧研究。“叙录”中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对相关作家的研究,计收录杂剧作家257位,每位作家出之以小传,考述其生卒、字号、籍贯、履历、创作等情况。很多作家的曲家身份及生平事迹为该书首次考实和披露。如中国首部宣传女权的杂剧作品《同情梦传奇》,学界通常将其作者定为革命烈士陈伯平,经该书考证,其作者实为以鸳鸯蝴蝶派小说创作知名的晚清文人俞天愤;又如《腊尽春回传奇》,自民国以来一直被归于乾隆时期宫廷画家金廷标名下。该书经过细致考辨,判定其作者为康熙时人傅廷标。还有学界一直认为“生平事迹不详”的清代杂剧作家蔡荣莲,该书认定他就是《明志斋诗草》的作者蔡嘉佺,并考定了其生活时代以及科举经历等。该书编著者除注意融汇吸收学界最新研究成果,更对一些作家长期保持关注,发现新材料,做出新论证,无不凝结着个人的思考心得,如杨潮观、杨宗岱、邹式金、胡重、徐爔、尤侗等,都曾发表过专题考辨文章。
该书通过实地踏勘目验,最令人开眼的是对清杂剧内容艺术价值与特点的诸多新发现,给人以从砖头瓦砾中挖掘出金银的惊喜,仅举“自传体”一项予以评介。古代“自传体”小说不乏其例,著名长篇有《红楼梦》《儒林外史》等都被归入其列,短篇更为常见。而“自传体”戏剧则罕闻少见,宋元杂剧南戏中宣告阙如。元末贾仲明《玉壶春》以自己好友杂剧家李唐宾入剧,已是十分稀奇的创例了。有人据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统计,明代“自传体”传奇不超5种。如隆庆年间张瑀作《还金记》,采取自己亲身经历实事为题材,以自我为剧中主角,实开“自传体”戏剧之先河。而到清人戏剧中却突然流行起来,杂剧则首当其冲。例如,徐爔《写心杂剧》又名《写心剧》,与《镜光缘》传奇合称《蝶梦庵词曲》,皆由徐爔生平之事演绎而成,每折为一短剧,连缀成篇。共19折,包括《游湖》《述梦》《醒镜》《游梅遇仙》《痴祝》《虱谈》《青楼济困》《哭弟》《湖山小隐》《酬魂》《祭牙》《月下谈禅》《问卜》《悼花》《原情》《寿言》《覆墓》《入山》《觅地》。据此书提要,肯定为“自传体”的杂剧竟高达近80种,可以说是古今中外戏剧中一个非常奇特的独有现象。由“写心”自喻,发展到“自传”自序,显然打破了自王《史》与青木《史》以来形成的“死文学”“死剧”偏见,有助于加深对清杂剧创新度的认识,开拓了意义价值阐释的新维度。
(作者系河北传媒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