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欣《忆新垦文艺社》发表纪事
2024-10-04岳洪治
穆欣先生原名杜蓬莱,河南省扶沟县人,是抗战时期成长起来的老一辈新闻工作者。1936年,他在河南省立百泉乡村师范学校读书时,因为爱好文学,参加了一个由进步同学自己组织的文艺团体——新垦文艺社。他积极参加文艺社的活动,因在该社主办的《海星》杂志,和《新垦》《向实》周刊上发表文章,宣传抗日爱国的进步思想,同年冬天,被校方勒令退学。1937年1月他来到太原,参加了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主办的军政训练班的学习,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二纵队的连指导员、营教导员。
1938年,穆欣任山西第六区行政主任公署教育科长期间,创办并主编了《战斗三日报》,同时兼任第二战区民族革命通讯社吕梁分社社长、二战区特约通讯员。1939年底,他又应聘为国际新闻社特派员,1940年担任《抗战日报》通讯采访部主任,兼国际新闻社晋西北通讯站主任。抗战胜利后,他曾担任《人民时代》半月刊的主编,及新华社特派员。1947年8月,他又兼任了新华社豫陕鄂野战分社社长。
1949年2月以后,他主持新华社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分社及国防战士报社、国防出版社工作期间,编辑了《陈赓兵团在豫西》,撰写了《晋绥解放区鸟瞰》《晋绥解放区民兵抗日斗争散记》等著作。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新华社云南分社社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兼新华分社社长,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政治部宣传部长,中共中央高级党校新闻教研室主任,《光明日报》社党组书记、总编辑,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外文出版局副局长兼《人民画报》社社长、总编辑等职务。
到上世纪90年代初,已至暮年的穆欣先生回想起少年往事,便写了一篇题为《忆新垦文艺社——30年代河南的一支文艺轻骑》的文章,投稿给我所供职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新文学史料》杂志编辑部。他的文章,是和给《史料》主编牛汉的信,一起寄来的:
牛汉同志:
随信寄去《忆新垦文艺社》文稿一篇,请看可否在《新文学史料》上发表。
这篇文章的初稿,数年前曾经寄给楼适夷同志。因为写时没有找到该社出版的《海星》月刊,内容显得单薄。当时发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一份《海星》,便暂向适夷同志索回原稿。几经周折,方才借得该刊,又经与尚健在的新垦社成员反复征求意见,重新写了此文。适夷同志年事已高,不忍再烦扰他。现将此稿迳寄编辑部,请查收审核。
即颂
编安
穆欣 1994、3、31
牛汉主编收到这篇来稿后,把稿件和作者信一同交由我处理。我审阅后,并经主编批示,决定留用此稿。随后,我就写信把稿件留用的情况,告诉了穆欣先生。然而,《新文学史料》自1978年创刊后,办到上世纪90年代,已然成为国内外读者广泛认可的一份名刊。作为季刊,《史料》刊期较长,而来稿却日渐增多,且多是名家文稿,稿件积压现象就在所难免。以致穆欣先生这篇文稿,投来编辑部两年多,一直未能刊出。因而,至1996年11月,他就给我写来一封信,询问稿件情况:洪治同志:
1994年3月3日,曾将拙稿《忆新垦文艺社》函寄牛汉同志。同年5月22日,收到你的来信,告知拙稿你们准备刊用,并嘱将原稿中复印时短缺的一行文字(诗一行)补寄。当日即行奉复尊函并将缺字补寄。
转眼已经过了两年多,未见拙稿刊出。当年参与新垦社活动的同志,关心此事,多次询问。因此写信,便中请能查复,拙稿何时有望刊出?
即颂
编安
穆欣 1996、11、10
信中所说:稿件是“1994年3月3日”寄来的。这显然是把3月31日,错记为“3月3日”了。但是,穆欣先生是真有耐心。稿件在编辑部里滞留了两年多时间,如果换一位作者,恐怕早就不知催促过多少次了。
和1996年11月10日给我的信一起寄来的,还有一封写给《史料》发行组的信:新文学史料发行组:
我是《新文学史料》老订户。今年邮局不再收订贵刊。经向人民文学出版社询问,答复说,明年贵刊自行发行。不知明年贵刊定价是否有变动?订费寄至你刊何部门?请告。
如有订单,请寄一份,以便汇款订阅。
穆欣 1996年11月10日
《新文学史料》自创刊之日起,发行工作一直由编辑部自行承担。但是,十几年办下来,随着来稿的日益增多,编辑的压力也愈来愈大。为让仅有的几个人手能够集中精力看稿,做好编辑工作,这年年末,编辑部决定从1997年开始,把《史料》交由邮局发行。记得当时,许多像穆欣先生这样的老订户,都纷纷打电话或写信来询问过这件事。
收到穆欣先生1996年11月10日来信后,我于11月13日写了回信,告诉他《忆新垦文艺社》将在明年第二期刊出。他回信说:洪治同志:
11月13日大札收到。拙稿刊出迟早关系不大,请莫在意。只因关心此事的同志多次问询,所以写信问问。
接信后又将拙稿底稿看过,不需再做修改。只是第一页稿子抄写时将“胜地”误作“盛地”;第28页原用“脆弱”觉不如“虚弱”相宜。附样,请改。
拙稿明年在贵刊第二期发表后,除你们赠送样书外,另请代购三册,以便分赠有关同志。
即祝
编祺
穆欣 (1996)11月19日
1997年《史料》第二期稿件复印前夕,穆欣先生又于4月9日和12日,接连写来三封信:
洪治同志:
前承函告:拙文《忆新垦文艺社》贵刊拟于今年第二期发表。如已编入二期,请在该期出版后,除你们循例寄赠作者的样书以外,再帮助代购两册,以备供给关心此事的朋友。书费请从稿费扣除。谢谢。
顺祝
编祺
穆欣 1997、4、9
洪治同志:
信收到。大约因挂号的关系,今日始到。
在查对末页缺字时,我找原刊物复印件逐一核对,发现其他几处差错,请一倂改正。这都因我太马虎,是寄稿去时的疏忽。
日前刚致一函,烦请此期贵刊出版后,除你们循例寄赠作者的样书外,帮助代购两册寄来,书款可请从稿费中扣除。该信想能收到。
顺祝
编祺
穆欣 1997、4、12洪治同志:
回复4月8日的来信刚交邮挂号发出,又想起两件事:
一是此文写作中热心支持帮助,或提意见,或提供资料的几位原新垦文艺社社员(有的已经仙逝),应在文尾表示谢意。因此,请加上:
(本文在写作中,曾得到原新垦文艺社的社友赵文甫、吕英、王苏林、乔景楼、黎明鑑同志的支持和帮助,特表谢意。)
另一事说来好笑,刚在信中说因太马虎,发稿前未将目录核对、改正错字。在寄去的改样中,所改的错字“凝秋”的“凝”字写时半边笔误,用涂改液凃掉。因为送信的人走得急,可能未将半边补上就封口了。因特再补一份,免的又费时。
顺祝
编祺
穆欣 (1997)4月12日
从以上几封信不难看出,老先生对将在《史料》刊出的这篇《忆新垦文艺社》文稿的审慎态度,和对当年一起工作的老战友的深厚感情。我想,作者撰文记述新垦文艺社的往日时光,不仅仅是回忆在血与火的年代的战斗,更是对曾经一起工作过的战友情谊的一种珍重与怀念吧。《忆新垦文艺社——30年代河南的一支文艺轻骑》,于1997年顺利在《新文学史料》第2期刊出。再现了穆欣先生青年时代一段美好的人生风景,也让我们分享了作者一份珍贵的记忆情怀。
(作者系《新文学史料》初创期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