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文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论析
2024-10-03郑自立
〔摘要〕 进入新时代新征程以来,算法文化的快速兴起在诸多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表现“抢眼”,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算法文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有助于促进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增强知识信息的可分享性、提升风险防控水平。需要注意的是,算法文化本身所固有的一些特性,使得其很可能会因为忽视人性关怀和人的全面发展而给中国式现代化带来文化区隔、算法妨碍以及泛娱乐化等潜在风险。为了有效防范和遏制这些潜在风险,应着力从提高关键人员的算法素养、建立健全算法管理制度、构建算法文化合力治理格局等向度,优化算法文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
〔关键词〕 算法文化;中国式现代化;潜在风险;算法素养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4)04-0064-06
党的二十大开启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从时间维度上看,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恰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算法、数据、计算能力等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要素”的角色。历史学家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指出,21世纪将是由算法主导的世纪,现在算法已经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概念〔1〕75。当前,快速迭代更新的算法已对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与思维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促进了算法文化的快速兴起。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算法已经无处不在,算法文化亦是智能社会文化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
算法文化的快速兴起以及由此带来的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必然给中国式现代化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首先,从“人口规模巨大”维度来看,我国网民规模全球第一。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2〕。网民规模的迅速扩张,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民众会受到算法文化的影响,而算法文化的发展,也会使算法技术的提升与应用赢得越来越多民众的支持和参与,同时民众还会因为对算法技术的加持而增进福祉、提高生活品质,更充分地享受到现代化发展成果。其次,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维度来看,算法文化的发展能够充分发挥算法技术的破界性、强创新性,从而助力物质和精神领域的共同富裕。再次,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维度来看,算法文化的发展能够促进算法技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相长,从而使算法技术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利器”。又次,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维度来看,算法文化的发展能够促进算法技术的绿色化发展,从而大幅度提高环境监管和治理效率。最后,从“走和平发展道路”维度来看,算法文化的发展能够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以及推动世界不同文明的相互尊重与和谐共处。笔者在分析算法文化为什么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重要力量的基础上,探讨了算法文化的潜在风险及相应优化路径,以期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一、算法文化是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算法一般是指计算机或智能产品中采用的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的计算方法、规则与步骤。由算法而生的算法文化则主要包括算法本身的文化意涵、人们对算法的主观认知以及算法的客观影响。在现实的生产生活场域中,算法文化的发展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有助于促进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3〕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随着算法文化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行业通过算法去解决自身发展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有效促进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如在搜索引擎行业,百度搜索引擎通过综合使用细雨算法、极光算法、闪电算法、惊雷算法、天网算法等更好地解决了精确搜索与用户隐私安全的问题,大大提升了搜索结果与用户体验的质量。在银行业,中国银行利用自研的“融资算”来优化融资方案以及更精准地控制融资风险。在电商行业,京东利用自研的LBS(Location-based Service)推荐算法①来实现针对用户消费喜好的个性化商品推荐,极大提高了购物平台的交易率。在医药行业,北京协和医院联合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等单位,利用前沿AI算法共同研发的“多模态神经系统疾病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极大提高了医疗机构的神经系统疾病诊断能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求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因此要积极利用算法文化对此的促进作用。
(二)有助于增强知识信息的可分享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3〕。大量研究表明,在有组织的创新活动中,知识信息的网络获取与分享极其重要〔4〕。一方面,算法技术的日精月进及由此带来的算法文化的兴起,让知识信息的网络获取与分享更加便利、及时、精准,从而使从事创新活动的机构或个人能够通过对算法技术的加持,更有效地将自己“想要分享的知识信息”分享给“想要分享的人”。另一方面,受到算法文化的熏陶和算法技术的直接影响,人与网络的联系更加紧密,导致了社会的知识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网络成为知识信息生产与分发的重要基地,进而使从事创新活动的机构或个人能够通过算法技术的加持更有效地获取到自己“想要的知识信息”。近些年,知识信息可分享性的增强,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在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发布的2023年全球最具创新力公司TOP50排行榜中,中国企业有八家入选,其中有两家(华为和比亚迪)跻身前十,入选企业总数也超过德国、日本等国家〔5〕。
(三)有助于提升风险防控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3〕当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恰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内外环境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其必然会遭遇很多不确定且难以预料的风险。面对这些巨大的风险考验,如若处理不当,中国式现代化可能“前功尽弃”,因此提升风险防控水平就成为“国之大者”。在我国诸多风险防控领域,已有大量运用算法技术提升风险防控水平的实践案例。如在自然灾害风险防控领域,武汉泽塔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实现算法技术突破的基础上,建构起“超融合+GPU云”时空信息云平台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有力地提高了自然灾害预测预警与防治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在安全生产风险防控领域,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基于天元(MegEngine)框架,通过算法量产和AIS生产平台,改进了“危险化学品油气泄漏监测预警系统”,从而大大提高了石化企业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效率。在公共卫生风险防控领域,我国依托算法技术而建立的“健康码”“行程码”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将本已断裂的诸多“社会联接”又重新“链接”起来,有效地提高了疫情防控的精准性和人文性。这些成功的实践证明,算法文化的兴起有助于防范和化解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
二、算法文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算法文化的发展给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注入了新的动力,且在诸多社会发展领域都有“抢眼”的表现。但同时算法文化本身所固有的一些特性,使得算法文化很可能会因为忽视人性关怀和人的全面发展而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产生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第一,惟算惟数性,其是指在算法世界里,人和万物都是可以被计算的,且随着算法技术的日益完善,这种计算结果的精确性也随之提升。算法的这种“神奇”使得人们在处理各种事情的时候,似乎遵循着一种“计算理性”(Computational Reason),即陷入算法万能或算法“迷思”的状态〔6〕59。第二,平台用户级差性,其是指由于对算法技术发展投入与掌控能力的显著差异,导致平台与用户的地位与影响力具有明显的级差性,这种极差性会被算法文化发展背后的资本逻辑所强化。第三,弱开放性,其是指为了使自己更快成熟或进步,算法技术往往专注于某一领域,并遵循“此消彼长”的原理,即一种算法在解决某类问题时性能的提升,是以在解决其他问题时性能的下降为代价或目标的〔7〕171,但这显然又与算法技术的改进需要一定开放的文化环境相矛盾。第四,不确定性,其是指由于算法技术本身的不成熟或缺陷、算法运行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受赛博意识形态(Cybernetic Iedology)②影响等,导致用户利益受损害甚至身心健康受威胁。近些年,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以下潜在风险已在社会发展的某些层面有所体现且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一)文化区隔风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3〕我们在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物质条件的同时,也要努力消除文化偏见、文化冲突,实现人民精神富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在算法文化潮流的驱动下,越来越普遍的算法技术很容易让普通公众变成“计算的公众”③,如果不能对此进行有效规制,就极有可能引发文化区隔风险,即算法依据某一自然的或社会的目的,将“计算的公众”机械地细分为若干小众,并建立一种相对封闭的文化圈,从而使圈内的“计算的公众”难以脱圈。这种现象一旦发生就会妨碍文化融合和社会流动,导致文化偏见、文化冲突甚至阶层固化。当前社会上流行的一些网络词汇在某种程度上就反映了这种文化区隔风险。比如,关于快手和抖音两大从事文化产业的平台,存在着“北快手、南抖音”的说法。从表面上看,这一说法只是一种地理概念的捆绑,但从文化层面分析,却能看出不同“圈民”之间存在着某种文化偏见。借用网民的话来说,就是快手的内容“土味”浓,抖音的内容“洋味”冲。而算法文化具有的弱开放性,使得这种基于不同“趣味”开展的圈层文化传播呈现“常态化”。同时在资本的加持下,这种被圈层化了的网民之间的文化区隔,可能会越来越大。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认为,这种基于不同“趣味”而形成的文化圈层为阶层或阶级的划分奠定了基础〔8〕9。他指出:“品味是对分配的实际控制,它使人们有可能感觉或直觉一个在社会空间中占据某一特定位置的个体可能(或不可能)邂逅什么,从而适合什么……引导着社会空间中特定位置的占有者走向适合其特性的社会地位。”〔9〕466-467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由于圈层文化传播而带来的文化区隔,可能会带来社会不平等,关键是这种社会不平等是以一种更加不易被察觉和合理化的方式被快速、精准、大量地“自动实现”着〔10〕,并被圈层内的“舒适感”所掩盖。总之,忽视了文化区隔风险以及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就可能影响人们对富有精神生活的追求,防碍人们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
(二)算法妨碍风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3〕正如前文所指出的,算法文化可能会导致算法“迷思”现象的泛滥。一旦算法“迷思”在社会层面广泛存在,就会进一步引发算法妨碍风险,即“信息受托人”④利用人们对算法的“迷思”和盲崇来牟取不正当利益乃至肆意践踏道德和法律,从而妨碍社会公平正义,导致经济社会秩序混乱。算法妨碍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算法社会知识和权力分配的高度不对称性。由于算法社会中政府机构、平台与用户对算法技术发展的投入和掌控能力的级差性,导致其在收集、分析和使用数据的资源和能力上存在显著差异,从而也使得其在掌握算法知识和算法权力等方面的不均衡。值得注意的是,各大平台上的算法程序是如何进行设计的,用户对之全然不知情。某种程度上说,在算法程度设计方面用户的意愿和意见是被完全忽视了的,这就容易导致“希区柯克式的惊悚——他们知道你而你不知道他们”〔11〕59。二是与算法文化相关的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目前,在我国甚至全世界都没有一套比较完善的关于算法文化的法律制度。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了对算法错误的责任鉴定和惩处机制不健全,这增加了算法妨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算法妨碍风险在现实社会中有两大重要症候:一是以算法排序来区分群体。比如,一些平台会依据用户在平台的购买能力和消费情况对用户进行等级排序,并依据此排序予以其相应的权益和福利。购买能力低、消费情况差的用户往往为“弱势群体”,他们常常会因为等级低而难以享受到平台更多的权益和福利,这种“不可避免地带有人的偏见”的算法排序程序设计,必然致使“弱势群体的处境更加艰难”。〔12〕55-56二是以算法霸权绑架用户意愿。算法操控者为了实现某一目的,往往会利用算法程序设计来“绑架”用户意愿,促使用户“自愿”牺牲自身利益来帮助其目的达成。数学家凯西·奥尼尔将算法霸权比喻为“数学杀伤性武器”,他指出,绑架性的算法程序设计会让社会中的穷人和其他受压迫的人受到诸多“意想不到”的惩罚〔13〕4。这种由于算法文化风险而产生的社会不公平不正义,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需要重点防范的。
(三)泛娱乐化风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3〕。算法文化会产生对“剩余快感”⑤的追求,从而容易引发泛娱乐化风险,即“算法化”生存状态下的人们盲目追求“剩余快感”而失去独立的价值判断,进而也逐渐失去了对“三俗”文化的抵制力。泛娱乐化风险主要缘于算法语境下的“剩余快感”生产合理性及其规制艰难性。当今时代,人们在享受算法文化带来福利的同时,也将包括娱乐方式在内的有关个人生活方式的众多决定权让渡给了算法。在算法文化的世界里,是以数值大小论英雄的,即算法在判断得失、好坏时,总是以数值大小为标准而不是以道德或法律为标准,这就导致了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离。在科学理性的主导下,这种以数值大小论英雄的标准,逐渐成为人们判断娱乐性的标准,于是“剩余快感”被不断生产出来,并为人们所竞相追逐,从而实现了对人们日常生活的绑架,使其认为只有当自身感受到“剩余快感”后,才会获得相应的价值。因此,算法对人们的行为决策作出预测,并通过“剩余快感”来控制人们的生活。很明显“剩余快感”是一种没有道德内核的快感,所以在这种“剩余快感”导向下,人们的娱乐生活往往会由于没有道德约束而陷入“三俗”境地。这种由于算法文化导致的泛娱乐化风险,显然是与中国式现代化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悖离的。
三、算法文化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优化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4〕算法文化的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力量,对于提升民族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增强民族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有重要价值。为了有效防范算法文化发展中存在的潜在风险,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优化算法文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
(一)提高算法素养
人才是第一资源。更好发挥算法文化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用的关键,在于提升算法程序设计者、软件工程师以及用户等关键人员的算法素养。马克思强调,尽管人与动植物一样,会受到外在环境的制约和限制,但人是具有“能动性的自然存在物”〔15〕209,“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16〕162。因此,能动性才是人的本质特性。要着力实现人在算法文化发展中能动与受动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除人对算法盲从的危害。当前,人们由于对算法认知的局限以及对算法带来的生活便利性的依赖,在算法情境下更多表现的是一种“受动”的状态,能动性相对不足。我们在算法文化建设中,要格外重视激发人对算法文化建构的能动性。一方面,要在提高算法程序设计者、软件工程师、用户等关键人员的算法素养上下功夫。算法程序设计者、软件工程师要及时了解和把握前沿算法技术研究动态及相关知识,把握算法技术运行的基本原理及相关程序设计和软件开发机理,为他们能够有效遏制、纠正算法错误以及维护算法正义做好技术知识准备。同时,还要加强他们的算法伦理修养和法律意识,这是他们在相关程序设计和软件开发中知道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的前提。用户要了解和掌握算法文化可能给自身生活带来哪些风险以及如何规避的知识,不断增强对智能信息的解读、应用和批判能力,以避免受到“迷惑”而失去自我。另一方面,要引导算法程序设计者、软件工程师、用户等关键人员进行“逆算法”实践,践行“慢生活”理念,提升算法素养的精神境界。所谓“逆算法”实践,是一种对在算法文化环境下只看重数值结果而不重视价值意义的决策行为的批判,强调的是对算法程序设计以及体验过程的价值意义思考,要求无论是算法程序设计者、软件工程师还是用户,都要关注算法体验带来的价值后果,适当抽离出来做一些精神上的深度思考。“慢生活”理念则提倡生活的健康和质量,不仅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足,更注重精神生活的富有,强调身心体验的平衡。“慢生活”理念并不是要让算法技术创新慢下来,其指向的是算法技术创新的人文关怀性。为此,要积极引导算法程序设计者、软件工程师以及用户践行“慢生活”理念,从而推动他们跳脱出算法限定的文化环境去反思自身和感知真实世界。
(二)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算法管理制度是推动算法文化发展,从而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当前,算法管理制度的相关探索已经在实践层面展开。2021年底,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以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共同拟定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从信息服务规范、用户权益保护、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着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算法管理制度框架。结合算法文化的发展趋势,依据算法技术创新状况和算法实践诉求,我们要以此规定为基础对相关制度条款作进一步的完善。其中,应着力完善四个方面的制度:一是完善算法备案制度。算法备案制度是实现算法透明的重要制度基础,更是促进算法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针对当前算法技术开发与应用覆盖领域广泛化、门类丰富化、主体多元化的趋势,要及时将一些新的算法种类纳入备案范围,进一步完善算法备案的程序制度,对不同领域不同类型备案主体的权责利作出清晰的制度性规定。二是完善算法审查制度。只有严格对算法的审查,才能够为算法文化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算法审查制度。但是该意见并没有明确“谁来做、怎么做”等事项。为此,要对此作出进一步的制度性规定以推进算法纠错及算法责任落实。要对建立专门的算法审查机构及其组织架构和权责职能、算法司法审查机制建设、算法科技伦理审查机制建设等,作出清晰而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性规定。三是完善算法文化风险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可借鉴欧美国家依据风险程度分级分类管理的办法,在全面调查评估我国现有各种算法文化风险等级类别的基础上,对已有的分级分类管理制度规定作出更加细化、更具操作性的制度性规定。四是完善算法文化相关法律制度。要进一步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使算法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新问题时有法可依。
(三)构建合力治理格局
推动算法文化的发展,是一项公共性很强的事业,需要久久为功、系统推进。这就意味着单单依靠政府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作用,构建全社会齐抓共管的算法文化合力治理格局。首先,从政府层面来讲,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加强顶层设计,重点做好制度和政策上的安排,并通过政府自身的身体力行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其次,从企业层面来讲,要增强不同类型的企业在优化算法文化生态中的主体性作用,积极开展“人工智能向善运动”,引导企业在算法技术开发和运用中自觉坚持“算法从善”原则,秉承底线思维和问题意识,主动解决算法技术开发和运用中涌现的各种问题,及时纠错纠偏。再次,从用户层面来讲,要发挥不同用户在建构算法文化中的能动性。在算法文化环境下,要特别重视以往那些被看作微弱又过于零星的分布式道德事例现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7〕401,妥善解决算法技术带来的分布式道德问题。为此,一方面,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进一步加强对用户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发挥好党员用户在引导算法文化过程中的先锋作用。最后,从媒体层面来讲,要积极发挥媒体在算法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正向舆论引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及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时指出:“主流媒体守土有责,更要守土尽责,及时提供更多真实客观、观点鲜明的信息内容,牢牢掌握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主流媒体要敢于引导、善于疏导,原则问题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一点都不能含糊。”〔18〕59为此,媒体在算法技术运用上要作出正确示范,在利用算法文化提高自身传播力的基础上,坚持用正确的价值导向去鼓舞和引导算法文化环境中的每一个人。
〔注 释〕
①LBS(Location-based Service)推荐算法,是指一种利用用户的位置信息(经纬度)进行个性化推荐的算法。
②赛博意识形态(Cybernetic Iedology),是指追逐一种百分之百的有效、精确与可预测的没有错误的世界的意识。
③“计算的公众”(calculated publics),这一概念是由吉莱斯皮于2014年首先提出,用来表指陷入算法陷阱的人们难以客观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往往依据算法结论来定论,但是这种定论很多情况下是模糊的,甚至带有明显的偏见。
④“信息受托人”(information fiduciaries),是指那些在算法社会中占有知识和权力优势的人。
⑤“剩余快感”(Surplus Enjoyment)是法国哲学家拉康提出来的,用以指代由于追求数值大小而产生的一种没有任何道德意义和使用价值的快感。
〔参 考 文 献〕
〔1〕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M〕.林俊宏,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7.
〔2〕李政葳.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76.4%〔N〕.光明日报,2023-08-29(08).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1).
〔4〕代吉林,张书军,李新春.知识资源的网络获取与集群企业模仿创新能力构建——以组织学习为调节变量的结构方程检验〔J〕.软科学,2009(07):76-82.
〔5〕2023年全球最具创新力公司TOP50榜单出炉!〔EB/OL〕.https://t.cj.sina.com.cn/articles/view/2298836177/890574d104001506s.
〔6〕佩德罗·多明戈斯.终极算法〔M〕.黄芳萍,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7.
〔7〕徐 恪,李 沁.算法统治世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8〕皮埃尔·布尔迪厄.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M〕.刘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9〕Bourdieu Pierre.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
〔10〕汪民安,邓冰艳.歧见、民主和艺术——雅克·朗西埃访谈〔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02):102-108.
〔11〕Domenico Talia.Dig Data and the Computable Society:Algorithms and People in the Digital World〔M〕.London:World Scientific Press,2019.
〔12〕Frank Pasquale.The Black Box Society〔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15.
〔13〕凯西·奥尼尔.算法霸权:数学杀伤性武器的威胁〔M〕.马青玲,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14〕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4-11.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7〕卢恰诺·弗洛里迪.信息伦理学〔M〕.薛 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
〔18〕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责任编辑 徐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