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协同模式探索

2024-10-03胡海燕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4年4期

〔摘要〕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改革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重要指示精神、提升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通过调研发现,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学纵深发展但有效创新能力不足、学生参与度高但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教学形式多样但保障机制不足等问题,迫切需要在课程设计的知行统筹、数字化资源的立体贯通、教学效果与质量的有机统一等方面下功夫,协同构建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实践育人体系。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协同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4)04-0061-03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建设整体上进入提质增效、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就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作了明确部署。思政课要达到预期实效性,用好“社会大课堂”是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途径。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以“补短板”的方式破解了“入脑入心”的现实难题,它与理论教学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既互为条件又相互促进,成为贯通课堂的理论认知与“社会大课堂”践行的纽带。笔者通过对当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法和效果的调研分析,本着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就教学方法的优化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抽样调研

为全面了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的情况,笔者实地参观考察了北京、上海、重庆、山西等地的众多高校,对多位思政课教师进行了访谈,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实践教学方法和效果调查问卷,并在大学生中进行了调研。本次调研选取了一所地处我国中部、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共发放问卷40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74份。对调研对象进行分析可以得知,从性别来看,男女生分别占比53%、47%;从年级组成来看,大学一、二、三年级学生分别占比36%、41%、23%;从专业划分来看,文科、理科学生分别占比45%、55%。问卷调研采取不记名方式,在思政课结课后进行,以期能够较真实地获得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愿和所得。

在实践课的满意度层面上,90%的学生认可实践教学的必要性,而对于学校近几个学期开展的实践教学效果选择“满意”的占57%,选择“一般”的占35%;关于“思政课上课过程中,你的参与情况如何”,选择“认真听课,积极参与”的占51%,选择“选择性参与”的占42%;关于“你认为任课老师的教学组织形式如何”,选择“新颖”的占64%,选择“一般”的占33%,3%的学生认为“枯燥无味”。问卷还设计了影响学生思政实践课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主要因素选项,反馈结果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因素占70%,“教学内容”的因素占54%,“任课教师”的因素占38%。可见,任课教师如何“教”,已成为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教学手段和方法层面上,关于“你愿意接受的思政课课堂实践方式有哪些”,选择“有图有视频的多媒体教学”的占87%,选择“案例式教学”的占58%,选择“讨论式教学”的占51%,选择“争论性话题辩论”的占48%,而选择纯“理论讲授”的仅占19%,这一数据说明在思政课教学中,学生更乐于接受多样化、寓教于乐、注重实践能力提升的方法;在回答“你对教师采用微助教、蓝墨云等在线教学软件的看法”时,52%的学生选择“非常喜欢”,37%的学生认为“可以改善课堂气氛”,选择“不喜欢”的仅占4%,由此可见,学生对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运用新兴多媒体技术表现出了较高的欢迎程度。

在教学内容层面上,关于“你最希望通过思政课学习获得什么”,选择“在教师的引导下希望了解‘为什么’”的占45%,选择“解决现实问题”的占42%,选择“学习理论知识”的仅占8%,可见现如今学生的需求已不再停留于“是什么”的浅层认知,而期望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为什么”和“怎么样”等问题,进而达到深层认知;关于“你认为学校开展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选择“教师主导,学生缺乏自主性”的占40%,选择“过于形式主义,达不到实际的教育意义”的占35%,选择“学校提供的实践平台有限”的占32%,可见教师的引导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政课实践教学尚需多探索、多开发;而在回答“你感兴趣的课后实践教学形式是什么”时,选择依次是:“社会调查”占56%、“读书活动”占47%、“校园工作类”活动占46%、“外出参观”占45%、“小品舞台剧等表演”占41%、“观影活动”占40%、“辩论赛”占25%、“演讲”占16%等,由此可见,学生对于思政课课后实践更加重视范围的拓展和社会经验的积累。

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调研结果分析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也是重要的评价者,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需要积极倾听学生的需求和感受,分析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兴趣指向。

(一)实践教学纵深发展但有效创新能力不足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进互补,实践教学内容不断与时俱进、纵深发展,极大地提升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调研中发现,一些高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项目,如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社会调研等,引领学生直面社会现实,激发学习动力。还有一些高校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通过创业团队实践、创业实训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这些实践教学的纵深探索,能够促使学生近距离接触社会,激发创新潜能和问题意识,但同时也面临着两大困境:一是“知”与“行”的统一问题。部分学生对思政课重视程度不够,仍停留在听一听、看一看、背一背阶段,缺少对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二是课外实践的普及难问题。比如组织师生到历史博物馆开展实践活动,如果全部学生都参与,会面临人员规模大、安全隐患高的风险。

(二)学生参与度高但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主动性较以往发生了很大变化,对社会强烈的了解预期、知识的延展性和更广泛的人际交往成为许多大学生的主要需求。多数高校积极回应学生需求的变化,不断推陈出新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学生参与度日益提高,但同时也对思政课教师的实践经验和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思政课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在课堂上讲得绘声绘色,但对实践课如何开展、教学目标如何设定、应该采用什么方法、如何真正取得实效缺乏深层次的思考。

(三)实践教学形式多样但保障机制不足

调研结果显示,目前许多高校采取符合大学生认知特点和教学规律并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实践教学,如社会调研、阅读活动、演讲辩论、角色参与性活动等,不仅使学生直面社会实际,而且通过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增长了才干、拓宽了视野〔1〕。同时也发现,有一些高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重视度不够,在经费、人力、物力等方面支持不足,影响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健康开展。部分高校在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缺乏管理规范,缺少部门分工配合的协同机制和经费管理机制,致使思政课实践教学主要采取学生自主分散实践的形式,教师只负责布置实践题目以及收取实践报告,对学生的实践活动缺乏控制引导,为部分学生弄虚作假提供了可乘之机,影响了教学实效。

三、协同构建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实践育人体系

新形势下,要想发挥好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积极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在着力发挥高校教师主导性作用的同时,加大对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2〕,协同构建校内外各种资源贯通的“大思政课”格局。

(一)课程设计的知行统筹

“大思政课”理念下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相互统一,对二者进行合理统筹是构建实践育人体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课程设计上要突出交互性和体验性,增加互动和实践引导环节,最大限度地走近校园实践、走近企业、走近岗位。教师的授课内容应紧密结合学生的职业发展和成长成才要求,打通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壁垒,使课程设计接地气、有特色。目前,国内已有高校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其将思政课实践环节的教学组织课程化,即把思政课各门课的实践学分单列出来专门成立一门课程,设计了校内实践、校外实践、暑期社会调研等环节,全部完成需持续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学生通过实践课程,不但熟悉了电脑工具和设计工具,还接触了编剧、表演、辩论等多种实践形式,既长才干又受教育,这种理论与实践统筹的做法深受学生的欢迎,为其他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板。

(二)数字化资源的立体贯通

伴随着“互联网+”“微时代”的到来,数字化技术的运用成为赋能实践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手段。高校要因势利导,推动课程传统优势同新技术高度融合,增强中国声音的吸引力和时代感。一是合理运用信息传播的新方式使工作“活”起来。教学环节拓展到实践环节需要加强与数字资源的协同配合,“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可以整合线上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跨越地域与时空限制,为实践教学提供“鲜活”的红色文化资源和媒介支持。同时,利用数字新课堂,教师可对学生实践进行全程、灵活指导,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全时段互动交流。二是运用数字化技术让实践教学效果“强”起来。要想使实践教学不流于形式,达到对课堂主渠道的理论深化和情感固化,须有效发挥数字文化资源的动态性育人价值。数字文化资源融合视、听、触于一体,能够使学习者有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感,如人工智能、3D影像、VR虚拟技术等数字化形式的运用有效打破了传统实践教学受场地、经费和人员的限制,强化了实践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3〕。

(三)教学效果与质量的有机统一

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教学效果是指教育者在一定条件或环境下,在一段时间内对教育对象实施教育行为,提升其可接受性和亲和力,使教育对象发生的某种变化。教学质量是从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出发,提出的客观统一的标准。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不能简单地将教学效果等同于教学质量,更不能片面地以教学效果代替教学质量的评价,盲目地追求学生的高欢迎度而刻意降低教学质量的要求。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不能一味地注重形式上的多样性,否则易导致学生“入耳”却没有真正“走心”〔4〕。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既要具备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和亲和力,还要加强对学生的理论内化和价值引领,在丰富教学形式的同时,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真正践行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参 考 文 献〕

〔1〕冯务中.以问题教学法提升思政课实效性〔J〕.中国高等教育,2019(11):7-9.

〔2〕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3〕田 珊.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及其路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07):155-157.

〔4〕钱广荣.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之逻辑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7(04):61-65.

责任编辑 日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