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藏在身边的滋补佳品
2024-09-30罗大伦香薷
您觉得谷物之中谁更得历代名医们的青睐呢?是“小米”“薏苡仁”“黄豆”“绿豆”“麦芽”吗?都不是。
最受青睐的是从不张扬炫耀的“粳米”。粳米,乃稻中不黏而硬者,又称白米、稻米、硬米等,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但若论道地者,还得是北方大米。北方为一季稻,播种于春天木气旺盛之时,浸种寒凉的水中,成长于长夏之时,吸收天地之水火,在秋季金气渐生之时成熟,正如《本草从新》所言:“得天地中和之气,平和五脏。”这样的粳米药性上不偏不倚,性味上更加“甘、平”,更具“补气健脾、除烦渴、退热、止泻”之功。下面,我们就来聊聊一些日常生活中能够简单接触的粳米应用方式。
1、补气津液
夏季高温多汗,连续发烧出汗,或者呕吐、拉肚子之后都会伴随着体内津液流失,这时应当补充的是“津液”,直接喝水是没有用的,但大米汤可以。
曹廷栋在《老老恒言》里就说:“夏火盛阳,销铄肺阴,先进米饮以润肺,稼樯作甘,土能生金也。”王士雄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贫人患虚症,以浓米汤代参汤,每收奇迹。”
津是气的载体,中医讲叫“津能载气”,大量出汗时,实际上属“气津两伤”,这种时候生脉饮很好用,而“米汤”、“米饮”就是“平替版的生脉饮”,是气津同补之饮。
下面,我说一个简单又环保的“米饮”制作方法:取一小碗煮熟了的大米饭,大约一两左右(所用原料都指东北粳米) ,一小撮冰糖,3倍量于米饭的开水,一起放入豆浆机中,选择米糊选项,或者有搅打功能的选项就行,这样就是一杯清凉生津的“米饮”了。
2、退热
粳米色白,于晚秋而得者,其性凉能清肺,故常用于肺经有热之证。
如儿科名医钱乙的“泻白散”,仅四味药物,其中就有“粳米”一味;专治气分热盛的白虎汤,也是四味药,同样含有粳米;待到近代名医张锡纯手中的“退热名方”——生石膏粳米汤,则是更为精简的配伍思路。
一般来说外感病证初起,高热,不恶寒,不怕冷,脉象是浮而有力的,就是在大家潜意识想要用“美林”的时候,不妨试试生石膏粳米汤。以成年人来说,30克生石膏配50克粳米,下三大碗水,煮至粳米烂熟,取清汁趁热饮尽,令周身出汗,然后观察体温状况,2小时左右体温不变,可再喝一碗,体温下降,则无需再用。
3、止泻
肚子受凉,疼痛难忍,甚至疼得直想吐,这时要怎么办呢?《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有言: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附子粳米汤就五味药——附子、半夏、粳米、生姜、大枣。以附子回阳散寒,半夏降逆止呕,而能够作为后勤保障,又可缓急止泻的就是“粳米、生姜、大枣”的搭配了。
因此,“粳米、生姜、大枣”也成了后世炒米茶的雏形。很多地方的老人,遇到孩子贪嘴,受凉,肚子痛时,都会自制一些炒米茶以补虚止泻,味道醇香,孩子接受起来也容易。如遇恶心、呕吐严重者可以多加点生姜,肚子疼者多加大枣,拉肚子频繁时,就多加些炒粳米。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
4、令人肥
《本草纲目拾遗》说:“米油,力能实毛窍,最肥人。黑瘦者食之,百日即肥白,以其滋阴之功,胜于熟地也。”
这里的米油,就是用粳米或小米熬粥时,凝聚在锅面上层的精华。
当然,这种只取米油的做法还是有些浪费的,如若日常养胃,我们只需选择一些品质精良的大米,每日能喝上一小碗就很好,《医学入门》:“晨起食粥,推陈致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
说到喝粥,想问问大家是不是还记得“清肺排毒汤”,其实,此方也像“桂枝汤”一样,是需要“药后啜粥”的,换句话来说,体虚之人,选择发汗解表的方子时,都应“药后啜粥”。
一者,病人体虚,可能本身已有自汗,津液不足的征象,现在又要发汗,所以,要喝粥补充津液,补足汗源,否则就是“干烧空锅”;二者,米粥的热力,可助胃阳,鼓舞卫气,可使卫阳振而抗邪。
5、治火毒、多汗
《幼科释谜》有言:“胎风者,小儿初生,其身有如汤泼火伤者……有身无皮肤而不焮赤者,由产母脾气不足也,粳米粉敷之。”
在优生优育的观念尚未普及时,胎儿出生时的问题各种各样,皮肤一块一块的,如汤泼火烧就是很常见的情况之一,这也是老辈人口中的“胎毒”“火毒”。
那这时怎么办呢?《寿世编》:“血皮赤色有红筋:用早白稻粳米为粉,不时扑之,肌肉自生”,就是用粳米研磨成粉,轻敷于皮肤表面。
而今此类胎毒、火毒的问题已经很少见了,但粳米研粉外敷的方法还是值得保留。因为此法不仅能去火热,还可止自汗。
《伤寒论》中大青龙汤方中服药注意事项有言:“汗出多者,温粉粉之。”温粉,就是米粉或麸皮糯米粉。
怎么样?文章看到这里,有没有觉得我们手中的米饭更香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