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糖尿病的辨证论治
2024-09-30丁功侯
中医认为糖尿病是消渴症,是由于身体气血运行不畅造成的,根据症状不同,进一步细分。例如,主要症状是口渴多饮,多被视为肺阴亏虚;多食易饥为主要症状,多与胃阴虚有关;出现尿频及形体消瘦等症状,多被认为是肾阴亏虚。因此,中医对糖尿病的治疗强调辨证施治。
治疗首先调节阴阳平衡
1.调节阴阳平衡:中医认为人体阴阳失衡才会导致糖尿病,因此,治疗糖尿病首先要调节阴阳平衡,通过采阴补阳或阴阳双补的方式,使阴阳重新达到平衡。
2.活血化瘀通络:出现血液循环障碍,血瘀血堵,调理时会采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方式,改善患者血液循环。
3.清热润燥生津:患者易口渴多饮是由于胃火、肺火过剩,津液亏损造成的,治疗要清热润燥、生津止渴。清除体内的热邪之气,滋润干燥的五脏六腑,使症状得到缓解。
4.健脾益气固本: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常伴有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情况。治疗时注重健脾益气、固本培元,通过调理脾胃功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
主要辨证治疗方法
●阴虚热盛证:出现口渴、尿多、吃得多饿得快、身体消瘦、失眠多梦、舌苔黄等症状,适合调养阴阳平衡、清热去火、生津止渴。
●气阴两虚证:阴虚患者一般都会伴随气虚,易出现困倦乏力、口渴多饮、气短气虚、盗汗、舌苔发白等。需生津止渴、益气养阴,调整阴阳平衡。
●阴阳两虚证:一般女患者此证较多,易出现畏寒、无力、腰膝酸软、尿频尿多、女子月经不调,男人易阳痿早泄。应进行阴阳同补,使得阴阳平衡。
●脾虚湿阻证:脾虚的患者易出现虽口渴但不爱喝水、进食少、肚子胀胃胀,或身体易乏力等,需先健脾化湿,生津止渴。
●痰浊血瘀证:这情况多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常表现为口渴爱喝水、易头晕、肢体麻木、有舌苔、有瘀斑等,一般需先化痰活血,配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前提下,治疗糖尿病。
生活中需要这么做
☞ 合理饮食:中医认为,饮食上注意适度和营养均衡,避免饮食过量,少摄入高油、高盐、高脂的食物。适当摄入含丰富维生素、膳食纤维或是矿物质的食物,尽量多吃蔬菜、水果,减少糖分的摄入。
☞ 保持运动:选合适自己的运动方式适度锻炼,有利于身体内部的气血流通和新陈代谢。如可练习太极、快走等有氧运动。
☞ 心理健康:中医认为情绪的稳定直接影响身体健康,要尽量保持情绪稳定,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学会调节压力,减少由于情绪问题所引起的身体机能紊乱。
☞ 规律作息:规律的作息能增强身体机能的平衡,应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尽量早睡早起,避免熬夜或过度劳累,从而避免体能消耗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