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围术期护理
2024-09-30王亚丽王丹李爽
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得以治愈。然而,不容忽视的是,除了手术本身,围术期护理也同样至关重要。
术前准备有哪些
首先,医生需要先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并进行全身系统的综合评估。一般的术前辅助检查包括MRI、CT等,以明确患者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和周围组织的关系。同时,医生还应负责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详细解释手术的目的、过程、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以消除患者的紧张和恐惧心理。
护士应做好术前准备,如术前术区皮肤备皮、核对手术麻醉方式及术式。做好患者术前健康宣教。此外,在术前还需要停用抗凝药物和血小板聚集抑制剂,避免术中出血增加的风险。对于那些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还需要进行术前调整和病情控制,以确保手术的耐受性。
手术后的全过程护理
1.手术当天和术后即刻护理
在手术后的护理全过程中,手术当天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护理人员需要充分确认术前准备工作是否完善,并与手术团队再次核对患者身份、手术部位和注意事项。在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在手术结束后,患者需要在介入导管室内苏醒或ICU中进行严密监护,护理人员需观察其意识状态、瞳孔反应、肢体活动等神经功能情况。而且,术后还需即刻保持患者的平卧姿势,保持术侧肢体制动8小时,24小时后方可下地活动,头要偏向一侧,以防止呕吐物误吸引发窒息。
2.手术后的早期护理
术后最初的24小时是患者观察和护理的关键期,此时患者需保持平卧6~8小时,避免过度活动而导致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的形成。对此,护理人员则应定期测量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并注意观察其有无异常变化。同时,还需对动脉穿刺点进行反复检查,观察有无渗血、肿胀及疼痛等不良反应,观察术侧肢体末端血液循环情况,而且,术后早期患者还很容易出现血压波动,高血压的存在可能增加动脉瘤再破裂风险,而低血压则可能导致脑灌注不足,因此护理人员还需要对患者血压进行密切监测并及时调整血压。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多加观察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视力模糊、肢体无力等,一旦出现这些症状,都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3.手术后的中期护理
术后3~7天属于患者恢复的关键阶段,此时护理的重点是预防并发症和促进功能恢复。简单来讲,在此阶段,随着患者病情的稳定,可以考虑逐步增加其活动量,但也需避免剧烈活动和用力动作。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多加注意一下患者的饮食调理,术后初期需以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为主,随后再慢慢恢复到正常饮食状态。同时,护理人员还要切实指导患者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防止便秘和尿路感染的发生。而且,在此阶段也同样需要关注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观察患者有无新的神经系统症状出现,若患者出现头痛、神志改变等症状,就应警惕动脉瘤再次破裂的可能,需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4.手术后的康复护理
在手术后的康复阶段中,护理人员应切实指导患者进行适度的康复锻炼,比如肢体活动、呼吸练习等,以逐步恢复日常的生活能力。同时还需要做好定期随访工作,监测患者的恢复情况,指导其合理饮食、运动,预防动脉瘤复发和其他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此外,护理人员应多加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心理支持和疏导,给予适当的心理安慰和支持,提高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和积极性。
疼痛管理与舒适护理
术后疼痛管理是护理人员的重要职责之一。护理人员需要切实根据医嘱来合理使用镇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或麻醉药物等。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药物的效果和副作用,确保患者在安全范围内获得最佳效果。除了药物外,护理人员还可以通过心理疏导、环境调节等方式,来帮助患者缓解紧张情绪,增强术后舒适感。
营养支持与饮食护理
合理的营养摄入不仅有助于加速患者创口的愈合,还能切实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减少感染风险。对于那些术后有恶心、呕吐症状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情况来调整饮食结构,如选择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避免过冷、过热以及辛辣刺激的食物。如果患者无法通过口服摄入足够营养的话,还需要通过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来予以应对。这时,护理人员则需要严格地按照医嘱来进行操作,确保营养液的浓度和输注速度,防止出现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日常活动与功能锻炼
在术后恢复的中后期阶段,适量的活动与功能锻炼有助于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提高心肺功能,并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对此,护理人员则需要切实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如早期可在床上进行简单的肢体活动,再逐渐过渡到床边坐起、站立和行走。在每次活动后,护理人员还应观察一下患者的耐受情况,及时调整活动量,以避免患者过度疲劳。另外,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各位护理人员还需要具体地对因施策,重视每一个细节并落实到位,以确保康复计划的可行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