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远离冠心病
2024-09-30吴波
冠心病被称为“人类的第一杀手”。本文将带您全面了解冠心病,让我们一同守护心脏健康。
认识冠心病
1.冠心病的定义及病理生理基础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以冠状动脉硬化、狭窄或阻塞为特征的心血管疾病。这些变化限制了心肌的血液供应,导致心肌缺氧、缺血甚至坏死。在病理生理层面,冠心病的核心问题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即冠状动脉血管壁内部积累脂质、钙质和纤维组织形成斑块,使血管变窄,血流受阻,进而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2.冠状动脉的作用与冠心病发生的机理
冠状动脉是心脏自身的一对主要动脉,负责向心肌提供富含氧气和养分的血液。当这些动脉因内壁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而狭窄或阻塞时,心脏的血液供应就会减少,特别是在身体活动或情绪紧张时,心肌对氧气的需求增加,供需矛盾更加明显,从而引发心绞痛或其他心脏事件。冠状动脉一旦阻塞引发长时间供血不足可导致心肌细胞的永久坏死及损伤,即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后或长期的心肌缺血会造成心力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
冠心病的症状有哪些
1.冠心病的典型与非典型症状
典型症状包括胸痛(心绞痛)、胸闷,通常发生在剧烈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可能辐射到左臂、肩部或下颌。非典型症状可能包括仅仅感到疲劳、呼吸困难、上腹部不适等,这些症状容易被忽视或误认为其他疾病,在女性和老年人中更为常见。
2.冠心病的潜行特性及其危害
冠心病的一个特点是其发展过程可能相对隐匿,早期往往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直到心脏供血严重不足时才显现。这种潜行特性使得许多患者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增加了突发严重心脏事件(如心肌梗死)的风险。
3.急性与慢性冠心病的区别
①急性冠心病:主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它们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一部分,通常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起的血栓形成,导致心肌区域性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所引发。急性冠心病的特点包括:病程快速发展,症状突然出现,且迅速加重。临床表现:剧烈胸痛(可能辐射至左肩、臂或颈部)、出汗、恶心、呼吸困难等。
②慢性冠心病:指的是稳定性冠心病,包括稳定型心绞痛,它的发展较为缓慢,主要由冠状动脉长期狭窄导致心肌血供不足引起。慢性冠心病的特点包括:病程缓慢,症状逐渐发展,病情相对稳定。临床表现:劳力性心绞痛是典型症状,通常在体力活动或情绪压力时出现胸痛或胸闷,其诱因及发作频率相对固定,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后可缓解。
哪些因素会导致冠心病
冠心病的发病因素可以大致分为不可控和可控两大类:
1.不可控因素包括:①年龄。随着年龄增长,冠心病的风险增加;②性别。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患冠心病,但女性在绝经后风险增加;③家族史。有家族史者患病风险也会增加。
2.可控因素包括:①高血压。持续的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壁,增加冠状动脉疾病的风险;②高胆固醇。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与冠心病有密切关系;③吸烟。吸烟会损害血管内壁,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④糖尿病。糖尿病会显著增加患病风险;⑤肥胖。超重和肥胖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⑥缺乏运动。缺乏体力活动会增加冠心病风险;⑦不健康饮食。高脂肪、高盐分的饮食习惯可增加患病风险。
3.冠心病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积极的生活方式不仅能减少可控危险因素,还能改善整体心血管健康。这包括均衡饮食、定期锻炼、保持健康体重、戒烟戒酒以及有效管理压力。
冠心病的诊断方法
①症状评估:医生会询问胸痛的性质、部位、持续时间及与活动的关系等进行诊断评估;②心电图(ECG):检查心脏电活动,发现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的迹象;③运动负荷试验:在体力活动过程中检测心脏功能,观察运动是否诱发心肌缺血问题;④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冠脉CT):通过高分辨率CT图像检查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⑤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对于通过上述检查已经诊断或高度怀疑冠心病者,目前冠状动脉造影仍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如何预防与管理
1.生活方式的调整与健康管理
①遵循心脏健康饮食原则:如地中海式饮食法,同时限制动物性脂肪、人工脂肪及高钠食物的摄入;②运动:定期进行中等强度的锻炼,如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每周至少需要150分钟;③戒烟:戒烟能显著降低心脏病发作的概率;④定期体检: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应进行规律性的心血管健康检查。
2.管理血压、血脂与血糖的策略
①血压管理:通常期望将血压保持在合理范围内,具体目标是<130/80毫米汞柱。对于老年人群,尤其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的血压控制目标需经医生的指导。②血脂管理:可以通过改善饮食习惯、增加身体运动及服用调脂药物来实现;③血糖管理:血糖有效管理包括饮食管理、体育锻炼,以及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