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等差数列前n项和一类问题的拓展与新解

2024-09-30黎明曹文栋童莉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24年9期

[摘 要] 数列知识是高中数学的重点,也是高考必考考点. 这些内容都源于课标和教材,因此数学教学应回归课标、重视教材. 研究者从人教B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教材中的一道关于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母题出发,给出两类拓展与应用,以及等差数列前n项和一类问题的新解.

[关键词] 数列;等差数列前n项和;拓展与新解

数列知识是高中数学的重点,也是高考必考考点. 随着高考改革的推进,对数列知识的单一性考查在减少,对数列知识的综合性考查在增加,数列与新文化、新定义的结合越来越频繁. 如2020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科数学)以钢琴和弦为背景,从数学角度对音乐中的原位大三和弦与原位小三和弦给出了定义,其本质是数列的基本概念以及简单的计数问题,融合了数学知识与跨学科文化,关注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并解决问题的素养[1];2024年高考新课标Ⅰ卷压轴题以数列为背景设置,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发布的《2024年高考数学全国卷试题评析》中评价道:以等差数列为知识背景,创新设问方式,设置数学新定义,搭建思维平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思维过程中领悟数学方法,自主选择路径和策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近年来,无论以何种形式考查数列知识,都更具创新性,且都体现了数学知识本质,题目知识限定于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内,重点考查的是数学思维方式、思想方法、核心素养,强调数学教学应回归课标、重视教材[3].

等差数列作为特殊的数列模型,其前n项和公式为数列求和提供了一种便利,且是有限项和向无限项和的延伸,以及无限项和转化为有限项和的求解路径,是学生感悟转化与化归思想的优秀素材. 教材将其作为单独小节进行讲授,并融合了多种类型问题. 对于“给出两个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之比,求解其中某项之比”的问题,学生常常应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直接求解. 由于受限于此思维模式,当遇到变式拓展问题时,求解变得复杂,且错误率偏高. 因此,本文基于“回归课标、回归教材”的理念,从高中数学教材中的一道类似问题出发,从题型上进行拓展、从解法上进行优化,探究这类问题的求解新思路.

母题解析

母题是人教B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教材“数列”单元“本章小结”复习题板块B组第11题[4]. 具体内容如下:

母题 已知等差数列{a}的前n项和为A,等差数列{b}的前n项和为B,且=,求.

传统解法 因为{a},{b}为等差数列,所以====. 又=,所以===.

分析 本题利用等差中项的性质2a=a+a,以及求和公式A=,将转化为. 解题难点是找到“项下标”与“和下标”的关系,将“项之比”转化为“和之比”. 因此,运用倒序相加法进一步探讨优化解法思路:A=a+a+…+a,A=a+a+…+a,所以2A=(a+a)+(a+a)+…+(a+a),A===(2n-1)a,可得a=,b=,进而求得=. 由此构建了与的关系,代入相应数值即可求得,这对学生来说并不难.

优化解法 将相应数值直接代入公式=,得===.

现将母题的优化解法一般化地归纳为:

已知等差数列{a}的前n项和为A,等差数列{b}的前n项和为B,且=(a,b,c,d为常数,n为数列项数,n∈N*),则==.

变式拓展一

教材中的这道母题,对于学生来说容易解答. 在教学及测试中,往往会对这道母题进行变式,如典型的一类问题就是下标不相同的“项之比”问题.

变式题1 已知等差数列{a}与{b}的前n项和分别为A,B,且=,则的值为( )

A. B.

C. D.

传统解法 因为{a},{b}为等差数列,所以==·=·=·. 又=,所以=·=×=. 故选D.

分析 由于a与b的下标不同,因此在利用等差中项性质构建前n项和的过程中需要按照系数进行配比,若下标n,m之间的关系复杂,则计算过程就复杂,学生容易出现错误,增加了学生的运算量和思维难度. 因此,笔者进行了进一步思考,尝试探究问题新解. 因为已知条件是“和之比”,所以要想办法将所求的“项之比”转化为“和之比”[5],不妨参考母题的优化解法进行推广.

因为{a}与{b}为等差数列,要求得的值,可以采用母题的优化解法,即令b中的n=m,得到b,故==.

这类题目给出的条件常是的式子,并且=是关于n的一次分式函数[6],很容易识别其中的a,b,c,d的值. 若分子、分母中的项的下标不同,也可采用下标相同时的解法,提高解题效率.

对变式题1的优化解法总结如下:

已知等差数列{a}与{b}的前n项和分别为A,B,且=,则==(a,b,c,d为常数,m,n为数列项数,m,n∈N*).

对于变式题1,具体解答过程为:

因为=,故===,则===.

为验证优化解法的通用性,现提供一道题目进行测试.

应用题1 (2021—2022高二上·江苏镇江·期末)已知等差数列{a},{b}的前n项和分别为S和T,若=,且是整数,则n的值为___.

传统解法 由的分子、分母同时乘2,得. 由于b的首项为b,且{b}是由{b}的偶数项组成的数列,因此在求解中要注意其拆分和组合. ====,又=,所以====,且=为整数.

设=k∈Z,故7n+19=2kn+k,即(2k-7)n=19-k,解得n=. 令≥1,解得<k≤,且k∈Z. 当k=4时,n==15满足要求;当k=5时,n=不符合要求;当k=6时,n=不符合要求;当k=7时,n=不符合要求;当k=8时,n=不符合要求. 综上所述,n=15. 故答案为15.

优化解法 由已知得====,所以=k∈Z,7n+19=2kn+k,即(2k-7)n=19-k,解得n=. 令≥1,解得<k≤,且k∈Z. 当k=4时,n==15满足要求;当k=5时,n=不符合要求;当k=6时,n=不符合要求;当k=7时,n=不符合要求;当k=8时,n=不符合要求. 综上所述,n=15. 故答案为15.

变式拓展二

为了使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应用更加广泛,使得优化解法的通用性更强,现进一步推广至“求”的问题:已知等差数列{a}与{b}的前n项和分别为A,B,且=,则=(a,b,c,d为常数,m,n为数列项数,m,n∈N*). 若m=2n-1,则==.

变式题2 已知等差数列{a},{b},其前n项和分别为S,T,且满足=,则=______.

传统解法 因为==·=·=,且=,所以====. 故答案为.

优化解法 将相应数值直接代入公式=,得==.

通过拓展优化解法可知:对于等差数列{an},{bn},无论求的是,还是,都可以将相应数值直接代入优化解法中的公式而求解——两种解法(传统解法和优化解法)所得的结果是一致的.

应用题2 已知等差数列{a},{b}的前n项和分别为S,T,且=,若≥λ恒成立,求λ的取值范围.

传统解法 因为====·,=,所以·===1+(n≥1). 当n≥1,且n∈N*时,(2n-1)2≥1. 所以1<1+≤2,所以λ≤1.

优化解法 可以直接使用公式=,得到=·=·==1+>1. 又≥λ恒成立,所以的最小值大于等于λ. 所以λ≤1.

优化解法的评价与小结

综上所述,对于“给出两个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之比,求解其中某两项之比”的问题——从同下标到异下标两项的比,再到某一项与前几项和的比,其新思路、新解法的特点概括如下:

(1)创新性. 相比于传统解法,优化解法打破常规,以新颖的视角和思路解决问题. 新解法应用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不仅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简洁性. 优化解法简洁明了,避免了复杂的计算和烦琐的步骤,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减少了出错的可能性. 上述两道应用题的优化解法对比传统解法,运算优势显而易见. 应用优化解法进行运算,无须表示和求解等差数列的基本量,大大提高了运算效率.

(3)通用性. 通用性也是优化解法的另一个优点. 它适用于求解等差数列的某两项的比值或某一项与前n项和的比值,可帮助学生举一反三,提高学生解题灵活性,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使学生通过类比快速找到类似问题的解决思路.

参考文献:

[1] 黄翔,童莉,史宁中. 谈数学课程与教学中的跨学科思维[J]. 课程·教材·教法,2021,41(7):106-111.

[2]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 优化试卷结构设计 突出思维能力考查:2024年高考数学全国卷试题评析[J]. 中国考试,2024(7):79-85.

[3] 章建跃. 回归课标、重视教材才是王道:高考复习如何回归教材(之六)[J]. 中小学数学(高中版),2024(6):3.

[4] 李启寨,王人伟,等. 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三册(B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5] 潘京乐. 一个易错的“等差数列前n项和之比”的结论及证明[J]. 理科考试研究,2022,29(5):30-31.

[6] 余生荣. 关于等差数列前n项和比值的两类问题[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03(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