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单元教学的实践
2024-09-30吴湘芸
[摘 要] 数学史是数学与历史的结合. 高中日常教学应根据教学内容,整体规划设计,选择与当前单元内容相关的数学史知识,将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单元课,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从零散走向整合,学知识育素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发展历程和应用背景,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掘数学史对数学学科的教育价值.
[关键词] 数学史;高中数学;单元教学;课堂实践
引言
某位哲学家曾言:因为历史上人类知识和个体知识发生统一,所以教育不得偏离历史. 数学史主要研究数学规律和科学发展,要求学生探索数学历史,理解知识形成过程,感受数学内容和方法的演变,认识到数学家的贡献,体会研究的价值,并学习创新精神. 在历史长河中,人类始终坚持探索数学认知规律. 学生在单元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发现、推理、认识、理解、探究、应用、反思,可在前人的引导下继续研究、体会收获. 承古强今,向新而行. 高中数学课堂实践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实施主动建构. 将数学史融入单元课堂,有助于构建结构化的教学内容,实现知识点的纵横联系. 通过深入研究数学史中的逻辑,科学地探索单元教学的实践方法,从而促进对数学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领悟.
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课堂的意义
1. 体现知识和谐
数学知识螺旋上升而又不断发展,借鉴历史上的数学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建立知识间的整体联系,搭建知识网络框图.
2. 获取探究乐趣
设计与数学史相关的实验或探究活动,交流困惑之处,改善对数学学习的焦虑. 研究新问题,深入理解数学原理,积累活动经验,获得成功体验.
3. 感受方法精妙
通过学习接触应用相关科学研究方法,体会数学思想,比较古今方法之异同,重组整合,提升经验,拓宽认知,促进思维再生成.
4. 体验能力晋升
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提高理解、合作、创新、表达和思维能力,培育远见卓识.
5. 展示文化融合
数学与多个学科领域交叉,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 在教学过程中注入数学活动的文化含义,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跨学科学习提供资源与机遇.
6. 彰显德育效应
从数学史的相关材料中学习榜样的力量,思考数学研究中的道德责任和科学精神,拥有积极进取、探索真知的勇气和毅力,拥有良好的操守和品行,形成正确的三观和价值取向,展现更高远的目标.
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课堂的方法
在高中数学课堂中,有多种将数学史穿插到数学教学活动的方法,如:选用数学史作为背景引入新概念;介绍数学家的历史故事;对历史古迹进行探访;介绍历史上的数学悖论;探索数学家的生平和贡献;基于历史设计教学大纲;重构历史创设情境;分析历史上的数学问题和解决方法;介绍历史上的数学实验;利用数学史设计课堂例题与习题;利用数学史建构知识体系;介绍史料中的数学思想方法;设计与数学史相关的小组活动;研究与数学史相关的项目;学习研究数学文献……选择这些方法,将数学与历史结合起来,激发思想共鸣,促进数学活动的深入发展,使数学课堂不仅传授知识,还能培养素养,启迪智慧,润泽心灵.
数学史融入高中数学单元教学的实践案例
1. 引入数学家的背景和故事
案例1 人教A版(2019)普通高中数学教科书必修第二册第七章“复数”的教学.
单元起始课是单元教学的开端,它概括了整个单元的核心思想,明确了知识结构、逻辑关系和学习路径,对单元教学的实施至关重要. 在单元起始课中介绍数学家的历史故事,可促进数学概念的引入. “7.1.1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是本章第一节课.
在课堂引入环节,设置情境如下:
情境1 数学家卡丹在其著作《重要的艺术》中发问:把10分成两部分,使其相乘等于40.这需要解方程x(10-x)=40. 他求得的根是5+i和5-i,然后说“不管会受到多大的良心责备,仍然会把5+i和5-i相乘得到25-(-15)=40”.
情境2 卡丹发表三次方程x3+px+q=0的一个根的表达式为x=+. 求方程x3=15x+4的根,用一元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可得x=-2±或x=+;用因式分解法可得x=4或x=-2±. 思考结果为何不同. 用GeoGebra软件画出函数y=x3-15x-4的图象,发现其与x轴有三个交点,从而确定根的个数.
设计说明 课堂开始时,通过讲述数学家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迅速融入课堂氛围,并通过古今对比,体验数学家的思维历程.
在辨析、理解、深化概念的环节中,介绍复数的发展史:
古希腊数学家丢番图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628年左右,印度数学家婆罗摩笈多指出负数没有平方根;
1545年,意大利数学家卡丹求解一元三次方程;
1637年,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在《几何学》中把负数的平方根称作虚数;
1777年,欧拉在《微分公式》一文中第一次用i来表示-1的平方根,首创用符号i作为虚数的单位.
1797年,韦塞尔提出复数的几何表示;
1831年,高斯对复数的几何意义进行描述,将复数解释为复平面上的一个点,并提及复数的几何加法与乘法法则.
1837年,哈密顿定义复数的四则运算.
设计说明 讲解复数的历史,使学生体会数学家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在作业布置、分层巩固环节,设置阅读作业如下:
阅读书籍《虚数的故事》;
回顾卡丹求解一元三次方程的历史,体验复数领域内一元三次方程根的对称美;
查阅网站获取复数资料,寻找复数应用信息(选做).
设计说明 复数作为数学工具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强调数学知识的价值,并激发学习兴趣.
2. 介绍历史上的数学悖论
案例2 人教A版(2019)普通高中数学教科书必修第一册“4.5 函数的应用”的教学.
介绍函数的零点,以及二分法:对于在区间[a,b]上图象连续不断且f(a)f(b)<0的函数y=f(x),通过不断地把它的零点所在区间一分为二,使所得区间的两个端点逐步逼近零点,进而得到零点近似值的方法叫做二分法. 接下来应用函数性质研究方程的解,也为后续学习导数隐零点问题提供依据.
阅读与思考:中外历史上的方程求解. 二分法是一种常见的利用计算技术的数值解法. 二分法悖论是古希腊哲学家芝诺于公元前5世纪中叶去雅典的一次访问中提出的四个著名悖论之一:以A点为起点出发前往B点,先走完总路程的二分之一,接着走完总路程的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以至无穷划分下去,无法抵达B点. 《庄子·天下篇》中写道: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设计说明 数学历史名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丰富的内涵. 通过阅读了解古今中外各式各样方程的解法,探寻二分法的由来,感受二分法蕴含的取中思想、逼近思想、算法思想、极限思想,感知近似和精确的统一,并从不同角度理解问题,领悟真理的形态不唯一.
3. 借鉴数学史设计例题与习题
在高三数学一轮单元复习课中,以历史问题为基础,变换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巩固和深化知识应用.
案例3 人教A版(2019)普通高中数学教科书必修第二册“8.6 空间直线、平面的垂直”的教学.
《九章算术·商功》中记载:斜解立方,得两堑堵.斜解堑堵,其一为阳马,一为鳖臑.阳马居二,鳖臑居一,不易之率也. 合两鳖臑三而一,验之以棊,其形露矣.刘徽注:此术臑者,背节也,或曰半阳马,其形有似鳖肘,故以名云. 中破阳马,得两鳖臑,鳖臑之起数,数同而实据半,故云六而一即得.
例:《九章算术》中,将底面为长方形且有一条侧棱与底面垂直的四棱锥称为阳马,将四个面均为直角三角形的四面体称为鳖臑. 如图2所示,在阳马P-ABCD中,侧棱PD⊥平面ABCD,PD=DC=1,BC=,E为棱PC的中点,过E作EF⊥PB交PB于F,连接DE,DF,BD,BE.
(1)证明:PB⊥平面DEF;
(2)若平面PAD∩平面PBC=l,证明:AD∥l;
(3)判断四面体DBEF是否为鳖臑;
(4)求直线DF与直线BC所成角的余弦值;
(5)求直线DF与平面ABCD所成角的余弦值;
(6)求平面DEF与平面ABCD所成的二面角的大小;
(7)求阳马P-ABCD的外接球的体积;
(8)求阳马P-ABCD的内切球的半径.
思考:请以小组为单位,自主编题并解答.
设计说明 从历史原题中提取模型,为单元复习提供问题背景,设计、解决、衍生、改进问题,复习大单元专题系列知识点,整合知识,应用方法.
案例4 人教A版(2019)普通高中数学教科书必修第二册“6.4.3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的教学.
例:我国南宋时期数学家秦九韶发现了求三角形面积的“三斜求积”公式S=,其中a,b,c分别为△ABC内角A,B,C的对边. 该公式和古希腊数学家海伦所列的三角形面积公式颇为统一:S=
p=(a+b+c)
.
(1)已知b=2,tanA=,求△ABC面积的最大值;
(2)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证明“三斜求积”公式或海伦公式.
设计说明 对于第(1)问,先把tanA=转化为=,再转化为sinA-sinAcosB=cosAsinB,变形为sinA=sin(A+B)=sinC,得c=a. 考查两角和的正弦公式和正弦定理. 又S===(可从二次函数的角度求出其最值),得到:当a=2时,△ABC面积的最大值为.这是用“三斜求积”公式求解的代数解法. 也可以通过数形结合,利用边b为定值的特殊性,构建平面直角坐标系,设B为动点,尝试求它的轨迹方程,三角形的最值即为高的最值,此为几何解法.
对于第(2)问,可巧借余弦定理和正弦定理验证“三斜求积”公式.
“三斜求积”公式:S=acsinB=ac·=ac·=.
海伦公式:S====.
从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出“三斜求积”公式和海伦公式,体现不同形式的公式本质相同.
4. 进行数学史相关的研究项目
案例5 人教A版(2019)普通高中数学教科书必修第一册“5.4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教学.
任务1 文献阅读与数学写作.
我国唐代天文学家一行(683—727)是接触应用正切函数的第一人,《大衍历》便是出自他之手,在“步晷漏术”中制作了一个太阳天顶距和0°~80°每度影长的对应数表.
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查找相关资料,认真分析素材,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形成读书报告.
作业成果:随笔.
成果评价:根据现有任务要素,确定评价指标,为学生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设计意图 将数学文化融入高中数学教学,以核心概念为指导,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关注数学概念的历史发展,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运用数学语言解释世界.
任务2 实际应用.
数学家傅立叶曾说过,正弦函数的和,能够以周期函数的方式体现. 请同学们欣赏一首钢琴曲,感受音色可以表示成简单的正弦函数之和. 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的叠加,可解释声波的共振现象.
自从降生到这个世界,个体的情绪、体力和智力便开始进入发展状态,且呈现出周期趋势.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的生物节律由情绪节律、体力节律和智力节律组成. 同时,对应相应的节律周期. 不仅如此,不管哪个节律周期,又细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临界日、高潮期和低潮期. 其中,临界日即三个节律周期的半数. 情绪节律的临界日是14天,体力节律的临界日是11.5天,智力节律的临界日是16.5天. 以临界日为界,高潮期为前半期,低潮期为后半期. 以生日前一天为起点,按照实际的出生日期,尝试把情绪、体力和智力曲线分别绘制出来. 同时,确认哪一节点应控制情绪,哪一节点应加强锻炼.
以“生活中的三角函数”为课题,形成学习小组,分工合作,查找资料,制作PPT或视频,准备交流发言.
设计意图 三角函数实际应用十分广泛,不仅源于并服务于实际生活,更存在于人的生理和心理领域. 人生境遇各有不同,有波峰有波谷,让学生感悟到学习要劳逸结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与学习,改进行为习惯、生活能力,提升意志品质、思想品质.
结语
高中数学教学应注重教材的整体性,采用单元教学法,培养结构化思维. 同时,教师应利用数学史中的丰富内容,包括理论、逻辑、规律、方法和智慧,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能力的提升. 在历史和数学的发展中,回顾过去,审视现在,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