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实践路径
2024-09-29刘婉仪
摘 要: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在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融合背景下,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推动文化和旅游工作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文旅融合的相关论述,深入挖掘其内涵,找准文化和旅游工作的最大公约数、最佳连接点,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以此为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提供新引擎、新动力。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文旅融合;文化强国
中图分类号:F592;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09 — 0018 — 04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旅游组织测算,全球近40%的旅游业是由文化驱动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1]“十四五”时期推动我国文化和旅游事业高水平融合,关键在文,落实于旅。基于此,我们应顺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趋势,立足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基本思路,将文化理念融入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让旅游活动变得更有“诗意”,润物细无声地实现文化的传播,让文化走向“远方”,持续释放“1+1>2”效应。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突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
(一)文旅深度融合是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和旅游工作提出的重要要求。过去,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尽管彼此相互关联,但因主管部门不同,统计体系不同,在策划、开发、统计、研究等方面的融合不多,暴露出各种发展瓶颈问题。而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却呈现出一种深度互融的趋势,其发展前景广阔,能够聚合资本、人才、创意,在经济增长和扩大内需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动能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文化和旅游的内部属性决定了二者的深度融合能够覆盖到吃、住、行、娱、购等要素,并与生态、科技、农业等行业进行跨界融合。因此文旅深度融合,能够创新旅游产品供给、提升旅游产品品质、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形成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近年来各地加大对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普查、梳理、挖掘力度,在文旅产业坐标系中探索新领域、新赛道,在“文旅+农业”“文旅+生态”“文旅+休闲”等方面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增效。
(二)文旅深度融合是开放交流的载体
国际文化交往生动见证了各国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的频繁交往交流交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哈萨克斯坦旅游年”开幕式致辞中强调,文化交流与旅游合作是中哈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可以看出,发展特色文化旅游是促进国与国之间民心相通、人员往来,全面贯彻开放发展理念的重要载体,加快推进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有利于推进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文旅融合是开放交流、国际互动的重要渠道,也是推动更多优秀文化产品、优质旅游产品走向海外的重要窗口。不同国家承载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内涵,文旅融合将文化和旅游紧密结合,通过各具特色的跨境旅游活动来传播、展示、体验和保护文化,搭建起中外民心相通的桥梁,为各国民间文化艺术提供舞台,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织就纽带。每一名游客都是文化使者,每一次旅行活动都能促进文化相通,以文旅融合为契机,深化对外开放合作、增进人员往来,可以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三)文旅深度融合是文化传承的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旅游是人们触摸文化、感知文化、汲取文化的重要途径与载体,是文化传播最好的媒介,文化旅游越融合,文化吸引力就越大,发展新动能就越强。旅游要讲特色、创精品,就要有意识地利用旅游市场来发掘、重塑、提升文化资源,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入于旅游经济发展之中,让厚重的文化变得可以轻松的阅读。以旅游形式表现文化内涵的精髓是“内容活化”,就是要通过文化的故事化、文化的科技化、文化的可视化,将文化内容的创作、生产、传播等各个层面与旅游的基本要素相结合,让文化被更广泛的旅游者所领略和理解,从而引发游客的情感共鸣,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热爱,让文化转变为可以源源不断被大众吸收的养分,以此提高文化影响力、表现力、传播力。在文旅深度融合过程中,要将文化要素转化成有利于文化自信、国家认同的文化资源、文化符号和标识象征,利用旅游流量来带动实现旅游与文化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二、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重大意义
文旅融合发展的实质是统筹文化的旅游性和旅游的文化性,进而促进两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不仅有助于将我国丰厚的文化资源接入广阔的旅游消费市场,提升文化软实力加速文化强国建设;还能丰富旅游消费的内容生产,加快旅游消费恢复,实现旅游产业效益的提高。
(一)文旅深度融合提升文化软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一方面,文旅融合发展是加速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推手。从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来看,我国不仅保留了丰富的文化文物遗存,更有着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记忆和文化基因。今天,如何更好地建设文化强国,这就需要我们用好文旅融合这张牌,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精华,将文化成为支配旅游活动的精神支柱,从而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依托充满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深厚积淀,将文化内涵贯穿到旅游全过程,实现旅游形式和文化内容统一,用独特的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诠释旅游,有利于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体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内涵、精神和力量,这一过程同时也是对文化的抢救、传承和弘扬的过程。另一方面,文旅融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旅游业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密切相关,优质文化旅游产品,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感知它、领悟它,从而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以文化人。当前旅游业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旅游活动成为大众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公众参与多、传播范围广,能够扩大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受众群体和覆盖面,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文旅深度融合激发旅游消费新活力
文化需求是旅游活动的重要动因,文化资源是旅游发展的核心资源。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休闲的需求、对生活品质的需求、对文化的需求都在不断增长,单纯地观光看景、缺乏创新性和体验性的旅游产品已经不能满足游客“求新、求奇、求知、求乐”的旅游愿望。一方面,文化事业的发展需要旅游作为载体。在旅游中注入文化之魂,是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让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点更加生动地呈现出来。[2]我国的文化资源主要包括几千年中华文明留下的文化遗产遗迹、历史文化传统、各民族各地方风土人情,以及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取得的伟大成就等。近年来红色旅游、非遗旅游、民俗旅游等热度持续攀升,不仅增强了游客的文化体验,让游客可以兼得旅游享受和文化感知,更加满足多元消费需求,同时也为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开辟了新路径,实现文化事业发展。另一方面,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文化提供动能。人文色彩越浓厚旅游资源就越有魅力,以优秀人文资源为主干,用文化提升旅游品位,在旅游体验中融入文化元素、创新文化形态,能让自然景观更富神韵、文化体验尽显魅力。故宫文创、盛唐密盒等文创产品的爆火充分说明,将抽象的文化资源与旅游相结合,转化为可看、可听、可玩、可感的元素和产品,不仅扩大了旅游消费的途径,还可以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上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三)文旅深度融合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促进各民族交融互嵌,“合”是主流,“交”是过程,“融”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3]因此,将文化和旅游紧密结合,对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化旅游是凝聚“五大认同”的重要场域,铸牢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文化交往与旅游活动是各民族你来我往、交融汇聚的重要实践场域,是旅游者感知旅游意象中民族符号的重要途径,在通过非惯常环境下旅游流动空间的建构和持续重建,能够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感知。中华文化是56个民族人心归聚的精神纽带,要充分挖掘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内涵,把各族群众的传统文化、历史记忆融合到旅游产业当中,让游客在观光体验中既能了解不同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深刻感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又能把多元思想、价值理念等带到当地,在旅行交往交流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既能推动各民族了解中华民族历史、领悟中华文化,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认同感和中华民族凝聚力,从而拉近兄弟情谊,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又能带动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打牢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物质基础。
三、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实践路径
文旅深度融合是一个系统性、持续性工程,需要全面性谋划和推进。只有深度融合的前提更扎实、深度融合的业态更多元、深度融合的渠道更丰富、深度融合的内容更深入,文旅深度融合才能逐渐变为现实。[4]“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文旅高质量融合的窗口期,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新模式,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创新能力、坚持人民至上,有助于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文旅融合。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
一是整合优势资源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坚持“改革创新、统一有序”原则,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支持文化机构与旅游企业的战略合作,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合理流动、高效配置,积极培育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提升活力竞争力。坚持问题导向和包容审慎理念,加强对新主体新业态新群体的引导、管理和服务,出台包容审慎监管政策,对演出新空间、沉浸式演出、网络演出、旅游民宿等领域进行扶持。
二是健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文化事业和旅游发展在很多领域具有交叉性和融合性,强有力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能更好地提升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成效。首先,要创新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明确政府各部门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加快落实惠企政策。其次,科学制定文旅融合发展政策和制度框架,建立文旅融合相关指标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和评价体系,制定修订一批政策法规,出台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管理规定。最后,结合“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将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纳入有关文化发展改革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强化政策法规引领,谋划设计一批重要工程、重点项目、重大举措,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供政策支撑。
(二)强化创新能力,赋能产业发展
一是通过科技赋能促进文化内涵在旅游产品和旅游体验上的视觉化呈现。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对传统景区进行改造升级,推进智能景区建设,形成一系列文化旅游消费“新爆点”和旅游经济增长点。将先进数字技术植入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全过程,提升文旅产品的展示覆盖面和传播触达率,为文旅消费提供更具沉浸感和感染力的旅游体验。探索“文化+创意+科技+旅游”的融合模式,利用5G、VR、AI、大数据等数字科技手段,融合声色光影等技术特效,文物文化资源转化为3D动画、4D影像等数字模式,拓展文化数字化展示方式与活态化传承模式,真正让文化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利用先进的云技术如云展厅、云游APP、移动课堂,使文物活起来,场景亮起来。
二是发挥创新创意优势释放文化动能。盘活用好各类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推出精品文旅线路和项目。一方面,加大对文化资源梳理、挖掘、阐发力度,从地域文化、历史人物中寻找IP素材、设计IP情节、打造文创 IP。创意化的IP产品不仅代表自己独有的个性或稀缺性,也能够提升旅游景区或旅游产品的识别度、重游率、品牌溢价,带动二次消费,特色化的IP可以体现文旅产品的主题性、独特性、故事性、互动性、引爆性和延展性等,从而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和兴趣,增加文旅产品的市场份额和收益。另一方面,在加强保护基础上盘活用好各类文物资源。我国文物资源丰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能够活化再现历史场景,是生动鲜活的历史教材。将更多文物资源纳入旅游线路、融入景区景点,加大文物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力度,深入挖掘文物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需求的有效手段。
三是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原则加快业态融合。找准文旅产业与体育、教育、康养等相关产业的结合点进行跨界融合,打造“文化+旅游+”模式,释放裂变叠加效应,形成新业态、新主体、新模式,促进文旅业态交叉渗透、跨界融合。要加快培育文旅新业态,进一步拓展文旅要素,大力发展研学旅游、康养旅游、智慧文博等新型文化旅游业态。例如,推进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创立一批文化主题鲜明、文化要素完备的爱国教育基地、实践基地和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旅游目的地。
(三)坚持人民至上,提质文化服务
一是着力推进服务融合增加服务供给。推动文艺院团聚焦重大革命题材、重大历史题材、重大现实题材进行文艺创作,组织主题性文艺创作和演出演播、展览展示活动。成片布局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旅游服务站,拓展旅游活动空间,研发文创产品,增加文化内涵,彰显中国特色、中华元素、地方特点,充满文化味,将公共文化设施打造成为“有品位、有体验”的景点。举办文旅节庆活动,组织文化志愿服务,搭建才艺展示舞台,提升人们对文化服务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
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强化文旅融合。推进文旅高质量融合需要构建强大有力的保障支撑,既要建立健全文旅融合的体制机制,又要从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景区配套设施建设、交通通讯基础设施等方面增强支撑网络。加快建设适配文旅融合发展的基础设施,全面优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统筹改造一批文化和旅游综合服务设施,提高公共服务覆盖面和适用性。
三是夯实旅游服务质量基础。加强文旅服务质量监管、提升服务质量是促进文旅产业消费升级、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抓手。一方面,要推进旅游服务相关标准制修订工作。提升旅游服务标准,树立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增强旅游服务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有效性和适用性。要重点加强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在线旅游服务、旅游服务质量评价等领域的标准制定[5],让游客游得放心、游得舒心、游得开心。另一方面,要开展质量监测评价。围绕影响人民群众旅游体验的重点问题和主要矛盾开展好服务工作,建立以游客为中心的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督促引导社会各方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水平,在差异度、文化度、舒适度、方便度、幸福度方面给人全新的体验。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1).
[2]陈卫中.胸怀大格局谋求新跨越奋力开启文旅发展新征程[N].中国旅游报,2021-03-04(03).
[3]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02).
[4]厉新建.深化文旅融合助力扩大内需[N].中国旅游报,2023-03-07(03).
[5]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监管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21):42-47.
〔责任编辑:秋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