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创新研究
2024-09-29冼思瑶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的发展情况和不足,通过借鉴国外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的优秀举措,结合我国当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公共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的未来发展形势,对我国公共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如何创新发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阅读推广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09 — 0137 — 05
公共图书馆作为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场所,具有社会教育和文化服务的职能,对于未成年人群体来说,图书馆有着更加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在新教育体制背景下,图书馆应当如何发挥积极作用,如何向未成年人提供优质的阅读服务,开展各类青少年读者活动和教育服务,是未来图书馆创新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少儿图书馆发展情况
(一)少儿图书馆的建立
少儿图书馆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公共图书馆中设置少儿阅览室或者少儿活动中心,这种形式在我国非常常见,几乎每个公共图书馆都会有专门的儿童空间,有的还会分年龄设置阅读区域。另一种形式是独立的少儿图书馆,如北京市西城区青少年儿童图书馆、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厦门少年儿童图书馆等,他们作为独立机构,拥有独立的服务空间,专门针对未成年人提供服务。[1]我国第一家真正意义的少儿图书馆于1912年在湖南省双峰县青树镇成立,从此我国公共图书馆正式开启了面向未成年人提供阅读服务的篇章。如今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未成年人服务已经逐渐发展成熟,馆藏资源丰富,涵盖传统文本资源以及数字资源,场馆建设更加贴近青少年特色,通常以明快的颜色与成人阅览室区分开来,未成年人的阅读推广活动开展更加具有时代特征。
(二)资源建设的发展
在2022年11月10召开的“中国儿童阅读发展论坛”上,国家图书馆馆长熊远明指出:“截至2020年底,我国独立建制少儿馆有146家,分馆1319家,各地公共图书馆普遍拥有少儿阅览室和少儿阅览服务,通过总分馆建设,图书馆少年儿童服务覆盖人群和地域得到明显改善,少儿馆办馆条件也得到明显改善,馆藏资源多元化建设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截至2020年,我国少儿馆文献存藏总量近5748万册,较2010年增长了近1.7倍;文献提供类型更为多样化,除普通纸本图书外,视听文献、电子图书等类型也逐渐成为文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2]近年来,我国少儿图书馆的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增加,为更多的孩子提供了良好的阅读环境和资源。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使得图书馆的未成年人服务逐渐引入了更多的数字资源和互动体验,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三)阅读服务的广泛应用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对于参考咨询服务和少儿活动的重视程度较高,要求馆员进行未成年人服务的培训,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少儿活动开展不仅限于阅读推广、展览、讲座、诵读等方式,呈现出更加有针对性和教育意义的服务模式,比如定期为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开展读书会、绘本讲座等。针对幼儿群体早在2011年苏州图书馆开展的“悦读宝贝计划”和温州图书馆的“知识银行”活动,已经形成长效机制。每逢传统节日、节假日以及寒暑假期,公共图书馆会开展一系列阅读推广活动来丰富青少年的假期生活。图书馆越来越成为未成年人阅读活动和拓展阅读资源的重要场所。
二、公共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现状分析
虽然我国各地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差距正在缩小,服务地区的均等化程度逐渐提高,但仍然存在区域发展不均的问题。根据熵权法对公共图书馆发展差异性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水平受城市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居民人均受教育程度和政府投入力度成正相关。呈现出东部大于中部大于西部的发展现状。馆藏资源建设不够充分,图书类别设置单一,图书更新率较低。受制于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差距,在未成年人服务上表现为专业人员不足、专业性欠缺、未成年人活动形式和内容较为单一,缺乏指导意义等问题成为阻碍图书馆均等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馆藏资源更新不足
在省会级以下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尽管通过历史资源整合和智慧图书馆建设达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但少儿图书资源仍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少儿图书的更新频率要求相对较高,根据不同时期的教育政策,馆藏资源需要及时更新,方能跟上时代要求,以满足青少年对公共图书馆的有效利用。根据第十九次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83.9%,同比提高了0.5个百分点;在对未成年人图书阅读量统计中分析发现,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的人均图书阅读量为10.93本,比2020年增加了0.22本。[3]随着阅读需求的提高,未成年人对公共图书馆的利用率逐年递增,不仅在书籍采购中需要更丰富的青少年学科经验,在未成年人服务中也应当体现出新时代图书馆的特征和功能。
与此同时,少儿数字阅读资源建设尚未得到均等发展,电子文献和视听文献由于内容的局限性并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少儿数字资源的内容和设置没有吸引力,无法让数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馆藏资源也需要向特色化的方向发展,不应仅局限于绘本、科普、文学类图书,还应挖掘具有创造力和操作能力的图书。
(二)阅读推广活动缺乏创新
未成年人阅读推广活动的意义旨在提高未成年人对优秀书籍的阅读率,以及通过阅读推广活动丰富少年儿童的知识和视野,增加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掌握能力,这同时也是图书馆开展未成年人服务的动力和成效。但大多数公共图书馆的少儿阅读推广活动内容的年龄分层大多局限于6-12岁,参与度和情景设置不够充分,活动创新力不足,拓展不够丰富且没有形成长效机制和读者追踪回馈机制,无法了解未成年人读者的诉求。大多数公共图书馆仍依赖传统的阅读推广手段,如读书推荐、阅读活动等,缺乏创新和多样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推广活动的吸引力和效果。同时,家长对阅读推广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支持和配合;社会资源参与度不高,少有企业、学校等外部力量的支持和参与。
(三)专业服务能力欠缺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少儿图书馆馆员的专业能力主要体现在提供咨询服务、组织和策划能力等,而较少具备未成年人发展意识能力,无法有效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同时制约了未成年人服务的创新能力。少儿服务部在职馆员在数量上不足以完成更多具有延伸性质的阅读活动,馆员的专业知识和未成年人服务技能不足,仅限于日常图书整理、熟悉馆内资源、协助查询资源、开展常规少儿活动等,不具备未成年人教育及心理发展领域的基础知识,且相关专业培训机会较少,自主学习意识薄弱。临时图书管理员的流动性较大,即使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因为不能长期且连续性服务,存在着很大不确定性,不利于整体规划和发展。
三、对我国公共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创新思考
(一)开展针对性阅读推广服务
我国的公共图书馆对未成年人的年龄划分基本遵循为0-6岁为低幼、6-12岁为儿童,12-18岁为青少年。在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图书馆将未成年人的年龄更加细分,比如美国艾兰德图书馆向18—36个月的学步儿童提供短篇故事,手工和视听等方面的服务,对3-5岁儿童提供主题阅读和其他活动。[4]
欧洲图书馆更加重视0-6岁儿童的早期阅读推广活动,德国布里隆市图书馆馆长乌特·哈赫曼设计了“阅读测量尺”活动,用10种颜色代表儿童的10个阶段,通过测量儿童身高对应该阶段的阅读建议和家长必知信息,准确掌握未成年人的阅读需求,并进行合理化和针对性的阅读推广服务。[5]
我国的青少年阅读推广与欧美国家相比存在着资金投入、推广方式、人性化以及宣传方式等方面的差距。借鉴国内外优秀案例,应当面向不同年龄青少年开展有针对性的阅读推广活动,并保证阅读推广能够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在图书馆的少儿活动中占重要比例。比如1-3岁婴幼儿注重阅读启蒙,图书馆应注重低幼儿童的阅读活动的开发。让孩子身临图书馆,感受图书馆的氛围,通过可触摸式绘本让孩子对世界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丰富儿童感官。3-6岁儿童注重阅读培养,图书馆管理员可通过对绘本的讲解和分享让孩子们对阅读产生兴趣。这一阶段的孩子需要锻炼倾听故事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开展相应的幼儿活动,让小朋友从阅读中获得知识和想象力。6-12岁应注重少年阅读指导,这个时期的儿童已经进入小学阶段,图书馆应根据这一时期的发展特性以及不同孩子的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向,让阅读更具有目标性和实际意义。12-17岁青年注重阅读推荐,我国公共图书馆相对缺失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专门阅读空间,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已经具备了自己的阅读兴趣方向,图书馆管理员可以通过根据书籍类别向青少年推荐书籍,在少儿阅览室单独设立一个中学生推荐书架,有针对性的设置符合中学生课外需求的书籍。
与此同时,采取分层次、分阶段、分区域、分时间的方式对未成年人群体开展清晰有效、活泼生动的阅读推广活动。在每周、每月、每季度以及传统节日等重要节点对不同人群开展具有连续性的主题活动。活动内容应当更加侧重于引导青少年以快乐阅读为主,知识学习为辅,注重阅读推广的长效性和有效性,培养未成年人的阅读兴趣,通过推广经典阅读,开展阅读赏析和专家讲座等丰富且有效的课外阅读服务项目吸引更多未成年人群利用公共图书馆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丰富对传统及古典文学的认知,形成良好的道德和审美。
(二)扩展图书馆馆外合作服务空间
图书馆作为提供免费基础阅读和数字阅读资源的公共场所,由于不具备流动性和普及性,对于绝大多数青少年来说,到公共文化设施内进行阅读并非普遍选择,图书馆的假期利用率明显高于平时利用率,造成了一定意义的资源浪费。
美国图书馆在传统阅读服务之外非常重视开展读者延伸服务,确保服务对象不受经济、文化、语言和年龄的限制,平等地享受图书馆服务。图书馆延伸服务是指公共图书馆在馆舍之外,与其他机构或场所联合开展的服务,以拓展图书馆的服务范围,达到更高利用率。图书馆的未成年人延伸服务主要是以未成年人及其家长为主体,突破传统服务空间限制,创新服务内容和形式开展的读者服务。美国各州图书馆通过与国家公园、难民救助中心馆、博物等文化旅游及社区服务机构合作并制定服务措施,保证活动能够长效性的开展,开拓多元化多区域的服务空间。面向特殊儿童提供特殊服务,包括自闭症儿童、阅读障碍儿童、在家接受教育儿童等。这些措施使得图书馆在未成年人群体中的应用范围扩大,不局限于传统服务模式,更加生动,有教育意义和趣味性。[6]
因此,我国的公共图书馆应当加强图书馆与保健中心、幼儿园、学校、社区等机构的合作,充分利用幼儿园、学校的资源平台和教育优势,共同打造长效阅读环境。不局限于建设分馆,还可以通过搭建图书资源联盟的模式进行资源共享,与社会教育机构达成合作,使未成年人最大效率使用公共图书馆资源进行兴趣阅读和知识拓展,为素质教育起到推进作用,真正履行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
同时,为促进全民阅读推广的基本国策,应积极推动从小培养阅读习惯的服务导向,通过与保健中心合作,在适龄幼儿进行体检时发放《阅读指导手册》和《图书馆攻略》等,内容包括图书馆及分馆地址、借书证如何办理、图书馆内部地图、馆藏资源等方面的介绍,对图书馆及阅读推广工作进行全面宣传。通过这一形式的宣传帮助家长对儿童各阶段进行阅读指导,为家长示范如何为儿童搭建丰富的读物环境,如何开展以阅读为中心的活动。
(三)重视智慧化信息资源建设
随着信息化时代发展,我国未成年人的数字化阅读迅猛发展,2021年我国未成年人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72.5%。意味着数字化阅读媒体已经成为青少年阅读的重要载体,青少年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工具进行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发展趋势,对传统阅读模式和学校教育提出了挑战。
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在20世纪末开始启动智慧化图书馆项目,少儿数字图书馆成为该项目的重点。国立国会图书馆在1996年开始对馆藏儿童图书进行编目,运用多媒体技术,读者可通过声音进行交互检索,即可得到所需图书资源信息。而且设置了儿童导航系统,引导未成年读者能够在没有馆员和监护人的帮助下快速检索到图书信息。[7]日本图书馆学会定期会对未成年人电子书籍阅读情况进行统计,将其作为《少儿阅读促进计划》实施情况调查的一部分,根据调查结果制定新的阅读计划。根据2022年调查显示:72%的未成年人希望能够阅读电子书籍,其中45.8%的小学生、45.8%的初中生以及44.2%的高中生表示希望能够在图书馆借阅到电子书籍。[8]
图书馆作为承担社会教育职能的传统阅读平台,应当发挥正确资源导向,整合优质数字资源,应用健康的数字化阅读设备,引进先进的数字交互技术,为青少年提供纯净数字化阅读和交流平台,形成与传统阅读相得益彰的阅读环境。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公共图书馆也应创新发展智慧图书馆平台建设,为未成年人提供一个更加智能化的阅读环境,将融入AI情景模式的智慧阅读引入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领域。引导青少年以新型阅读模式与未来智能化社会接轨。启发青少年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兴趣,引导青少年认识和利用人工智能。
(四)让青少年作为主体参与到图书馆建设
为使未成年人更加贴近和了解当地图书馆,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共同提高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水平,搭建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平台,应当为青少年儿童在图书馆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中创造机会。请青少年读者作为图书馆管理员担任阅读指导、图书整理、制作图书简介等工作,并在工作过程中形成自己对图书馆内部运行模式的认识和建议。同时根据青少年在实践过程中对馆藏资源提出的建议,丰富和完善少儿图书的采购和更新,形成具有一定自主度的少儿图书馆藏体系。充分尊重青少年对图书馆的规划建议,使青少年与图书馆形成紧密联系,一方面增加了未成年人对图书馆的熟识度和参与度,从中更能寻找出对未成年人服务发展更加人性化的措施,同时可将社会实践作为素质教育的考核项目,作为平时成绩的积累,可以带动青少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对于未来适应社会和参与建设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图书馆的未来要遵从时代的进步与发展,青少年始终是时代的主流,让青少年参与到图书馆建设中来不仅有利于拓宽图书馆创新思路,对未来的图书馆发展趋势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以青少年的视野来看待图书馆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和图书馆应具备的存在价值。对图书馆的职能更新和服务提升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五)培养专业未成年人服务队伍
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队伍建设关系到未成年人在图书馆能否取得预期价值。在未成年人参考咨询服务领域,图书馆员应当贴近未成年人生活,了解未成年人知识构成和学科发展。对于馆藏资源建设能够提出合理化建议,并找出资源短板。还应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灵活应对特殊群体的需求。要了解和学习信息技术的发展,掌握新兴技术工具,包括能够为青少年提供以知识为中心,以图书为载体的各类媒体资源,不限于传统资源。与此同时,青少年图书馆馆员的专业素养不仅体现在图书馆业务及日常活动开展,更应该具备青少年发展的基本知识,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9]
美国图书馆组织YALSA和ALSC等机构都对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馆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明确规定。美国图书馆联盟对未成年人图书馆服务人员在对青少年服务所需要的资源和管理、外联、宣传、专业技能等方面提出了要求。YALSA(青年图书馆服务协会)的使命是支持图书馆工作人员减轻青少年面临的挑战,并让所有青少年尤其是那些最需要帮助的青少年走上成功和充实的生活的道路上。YALSA拥有超过4800名成员,在美国各地和海外的各种图书馆工作。通过在青少年图书馆服务协会进行培训学习,了解和掌握当前未成年人服务馆员应当具有的专业素质,以专业化的服务为青少年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为青少年提供量体裁衣的阅读服务。[10]
在《国际图联 0-18 岁儿童图书馆服务指南》中指出“儿童图书馆员需要具备一系列的技能和素质,包括人际交往技能、社会意识、团队协作和领导才能,以及对于所在组织实践和流程的掌握。配备具备儿童服务专门技能(如儿童发展和心理理论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增强意识)的员工是重要的。儿童图书馆的有效和专业运转,需要训练有素且尽心尽力的儿童图书馆员,他们设计、策划、组织、实施、管理和评估服务及活动,以满足所服务社群内儿童及其家人的需求。此外,他们将通过移除社会经济环境、文化、权、语言、性别认同、性取向、能力和其他多样性等方面的障碍从而支持儿童。”[11]
因此,图书馆应对青少年服务馆员定期开展针对性的业务培训,组织参观,进行线上线下的业务学习和参观指导。借鉴国外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馆员的培训课程和业务纲领。增强儿童图书馆员的专业性和对青少年读者的实际指导作用。
四、结语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创新的趋势下,公共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作为未成年人阅读推广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工作,应当将未成年人发展规划和优化未成年人服务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健全法律规范,加强馆藏资源建设,丰富数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开展更加有针对性的阅读推广活动,拓展青少年活动空间,更要培养更加专业的服务人才,为未成年人创造更为优质的服务环境和阅读指导,提供给未成年人更加自由健康的课外成长空间,让公共图书馆成为我国教育生态中的主力军。
〔参 考 文 献〕
[1]童万菊.中美公共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比较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4.
[2]北晚在线.我国少儿馆数量增加显著,办馆条件明显改善[EB/OL].[2022-12-10].https://www.takefoto.cn/news/2022/11/10/10218127.shtml.
[3]魏玉山,徐升国,拜庆平,田菲,杨兴兵,赵文飞,高亮,赵敏.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主要发现[J].新阅读,2022(05):32-34.
[4]黄如花,邱春艳.美国公共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的特点[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39(04):48-58.
[5]李慧敏.婴幼儿童(0-6岁)阅读推广案例特色研究——以英国、美国、德国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08):109-112.
[6]陈小凡.美国公共图书馆未成年人延伸服务研究[J].图书馆,2022(01):77-82.
[7]黄如花,李英子.日本公共图书馆未成年人服务的特点[J].图书与情报,2013(06):52-56.
[8]日本文部科学省.令和2年度子供の読書活動の推進等に関する調査研究報告書[EB/OL].[2022-12-07].https://www.mext.go.jp/content/20210610
-mxt_chisui02-000008064_0201.pdf.
[9]刘晓晔,王壮.基于儿童发展观的少儿图书馆馆员职业素质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12):104
-108.
[10]YASLA.TeenServices Competencies for LibraryStaff[EB/OL].[2023-01-07].https://www.ala.org/yalsa/guidelines/yacompetencies.
[11]范继荣.《国际图联0-18岁儿童图书馆服务指南》解读与启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0,(04):118-123.
〔责任编辑:杨 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