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文化创意”指导下齐齐哈尔非遗保护与传播路径研究

2024-09-29董芳

理论观察 2024年9期

摘 要:本文主要从“文创+”和“互联网+”两个角度,强调通过重视齐齐哈尔市非遗文化和地域文化、流行文化的创意结合,将非遗创意融入城市地标、大众日常生活等方式,大力促进非遗产品的创意化、产业化;通过以非遗为主题的博物馆,传习馆、传承基地等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集衣、食、住、行、用一体的大型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等形式,构建非遗文化研发、生产、交易的完整产业模式。通过突出政府主体地位,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等新媒体技术搭建由复合传播主体构成得非遗推介数字化多级传播平台。将非遗传承融入到大中小学素质教育及第二课堂等系列教学活动中,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专业与公益、非遗传承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公益活动。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文创+;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09 — 0133 — 04

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一体化的不断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等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加之现代文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失去其生存土壤,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其保护与传承正遭受巨大威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深层次的文化基因和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齐齐哈尔市文化进步和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界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相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随着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变化,得以不断创新,获取认同感,从而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创造力。其范围涵盖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和传统手工艺技能五个方面。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理论基础

(一)文化再生产理论

布迪厄提出的文化再生产理论认为:文化是在不断的生产与再生产的角色转变中发展变迁的,且在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推动力中占据重要、不可替代的地位。这一过程人类无法人为停止。所谓的“再生产”,就是文化会为了适应社会需要而始终变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必然会顺应社会需要,在不断的生产与再生产中变化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既要有针对其存在价值的存量保护,也要有针对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等使用价值的流量保护。

(二)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区域可持续发展就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遵循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三个基本原则,对特定的区域空间,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的区域整体中,研究探讨生态、经济、社会子系统的协调、配置问题的发展过程。其中,文化资源的地域性、传承性和动态性等基本特征是实现文化资源可持续保护与开发的基础。

三、齐齐哈尔市非文化遗产项目概况

到目前为止,齐齐哈尔市共有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项。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6项,省级非遗项目45项,市级非遗项目166项,涉及品类主要涵盖在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曲艺、传统体育及游艺杂技、传统美术、传统医药、民俗、传统戏剧几大类中。齐市现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53名。全市共建立非遗传承基地8个、非遗工坊10个、非遗传习所10处。

四、齐齐哈尔市非遗保护与传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播方面,形式较单一,非遗产品开发层次不高,创意产品不多,宣传力度不够。齐齐哈尔虽然拥有数量众多、特色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申报,轻保护”、“重申报,轻传承” 等现象。由于推介平台欠缺,齐市具体的非遗项目并不为大众所了解。在网络数字化宣传层面,仅在齐齐哈尔市政府信息公开网、齐齐哈尔市群众艺术馆微信公众号、各市区文旅公众号有部分内容展示,而且由于形式内容缺乏创新,难以获得大量市民的关注。非遗文化的宣传与展示缺乏政府层面的全面性、系统性、有计划、有特色的宣展平台和推介平台的搭建。

(二)尚未对非遗项目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开展有效、深入的发掘,尤其是在展现其高品质价值方面,还有较大发展空间。以国家级非遗项目满绣为例,作为满族手工艺术最基本的载体,虽然满绣在克东县拥有一所艺术研究所,但“酒香也怕巷子深”,在地理、经济更有利的齐市市区并未有相关展区。绣娘队伍也仅有251人,且年龄都在35岁以上,传承人缺乏新生力量。满绣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发掘空间巨大。

(三)非遗产品类型单一,脱离大众生活,创新度不高,缺乏与时俱进的现代创意,无法满足各层次消费者的多方面消费需求,资源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产能或产业优势。许多非遗产品仍然沿用的是传统、古老、较单一的主题和题材,未能充分考虑当代消费者的消费导向、消费趋势和消费热点,因此也无法获得消费者的青睐,达不到扩大影响力的目的和预期效果。

(四)非遗申报工作与保护工作缺乏连贯性和平衡性、非遗保护的财政投入不足、非遗传播的基础设施欠缺、非遗传承人才年龄结构断层等问题。非遗文化保护和开发未能与区域经济发展统筹规划;如何在书面“申报”和“归档”基础上,以“开发性保护”、活态保护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让非遗文化“活下来”,“活起来”,“传下去”,任重而道远。

五、齐齐哈尔市非遗保护与传播的对策与建议

(一)将非遗创意融入城市地标,塑造特色鲜明城市形象。国内外许多知名城市都以其独特的地标或标识,而闻名于世的,如上海的东方明珠,外滩、外白渡大桥;成都的宽窄巷子、锦里、武侯祠;英国曼彻斯特大街小巷,大到广场雕塑,小到路边垃圾桶的形态各异的蜜蜂形象,都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齐齐哈尔市也可依托自身特色地域文化底蕴,以非遗技艺为手段,创建具有高辨识度的文化创意地标或标识、鲜明自身的城市形象。例如,以扎龙湿地的“鹤”文化、非遗冰灯风俗为主题,以玛瑙雕刻、水冲石雕刻、宋氏刻瓷、卜奎玻璃画、陶瓷冰雪画等非遗技艺为依托,在湿地景区和中心市区,创设主题雕塑、主题灯饰、特色广场景观区、特色建筑区、特色小镇等,打造自己独具特色的城市地标和文化创意标识。

(二)以“文创+”指导非遗产品创意开发,提高非遗产品品质,创立非遗产品优质品牌,推动非遗产品产业化、创新化发展。非遗产品文化内涵是决定非遗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促进了人们对非遗产品多样化、品质化和高端化的需求。针对非遗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的现状,齐齐哈尔市应依托优质非遗文化,以高端、高品质的非遗文化品牌创立,带动基于品牌的非遗产业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在创造非遗产业经济价值的同时,突出强调非遗产业的社会价值。例如,可以衍生出文创+商品,文创+内容产品,文创+演艺,文创+商业空间,文创+服务等形式,将非遗文创产品融入到大众日常生活当中。

(三)重视非遗文化和地域文化、流行文化的创意结合,大力促进非遗产品的创意化、产业化。开发性保护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最佳方式。齐齐哈尔以“鹤”闻名,仙鹤在中国文化中寓意着祥瑞、长寿、福气、高贵、优雅等,在中国文化中,被誉为“百鸟之王”、“仙人之鸟”。仙鹤也象征着睿智、宽容、智慧、圣贤和明哲,在大众心中是神圣与吉祥的象征。以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满绣为例,其曾被用作绣制帝王龙锦、宫廷文武官袍的专用工艺,被誉为“中国清朝皇族刺绣”。因此,如果我们把齐市地域特有的鹤文化元素与非遗满绣、当下流行时尚文化相结合,在时尚服装制作中采用满绣工艺,添加传统鹤文化元素,将会迎合年轻人标新立异、特立独行的时尚追求,赋予非遗文化以时代气息,也有利于创立体现齐市地域风格的高端品牌、手工定制、创意文化产品。又如,当前深受年轻人青睐的汉服、婚礼上的秀和服和龙凤褂等,因其由首服、体服、足服和配饰组成,所以制作过程中完全可以充分融合纺织、蜡染、刺绣、玛瑙雕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和技艺,打造齐市自己的特色品牌。另外,将飘逸灵动的“鹤”元素与我市非遗目录中的辽金制瓷、秸秆扎制技艺、玛瑙雕刻、何氏叶雕、绢纸烙画、手工熏香等技艺结合,可以打造出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工艺装饰类、茶艺茶具类、时尚配饰类、玩具动漫类、生活餐具类、学习文具类、礼品用品类、旅行用品类节日节庆类等创意文化产品。

(四)精雕细琢,建立衣、食、住、行、用一体的大型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构建非遗文化研发、生产、展示、培训、交流、交易的完整产业模式。以美国迪士尼乐园为例,园区内以动漫人物为主题,开展了加勒比海盗船、小矮人过山车、维尼熊火车、爱丽丝迷宫等一系列游乐项目、迪士尼人物花车游行、迪士尼城堡焰火、度假城堡、动漫人物周边等涵盖衣、食、住、行、用的所有方面,带给游客完美的游玩体验。齐市也可以效仿,建立集非遗博物馆、手工坊、非遗服饰产品和旅游产品一条街、非遗美食一条街、非遗文化演艺区为一体的综合性非遗文化公园。例如,在非遗博物馆,除了非遗作品和传统媒介的非遗宣展外,还可以使用5G虚拟实景技术, 让受众参与其中,给他们带来栩栩如生的亲身体验。又如,可以将克东满绣、蛋雕雕刻、玛瑙雕刻、芦苇画制作、景泰蓝制作、民间剪纸、嫩江卵石画、依安烙画等非遗项目,集中形成手工坊区。在传统手工坊展示基础上,可增加传承人与游客的互动制作或者DIY手工坊。可以联合齐市烤肉、张家祖传豆腐脑、土豆片烹饪、龙福老窖酿造、龙江正宗扒猪头、克东腐乳等非遗项目,形成非遗美食一条街。可以将朝鲜族碟子舞、满族花棍秧歌舞、达斡尔族萨满舞、舞中幡、鄂温克族萨满舞、回民舞龙舞、丁笛演奏等集中在一起,构成民族演艺园。这样,一方面实现了非遗文化的活态保护,另一方面也推动了非遗项目在大众视野中的普及,进而融入到大众生活中。上述非遗技艺并非是齐齐哈尔市独有的,因此如何结合齐市的地域特色文化,突出非遗文化产品的地域性、民族化和特色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五)建立健全以非遗为主题的博物馆、文化馆、展示馆、传习馆、传承基地等, “以点带面”,逐步提高公众参与度,将非遗保护与传播融入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以国内外许多知名城市为例,作为文化普及与教育的窗口,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基础设施一直承担着培养、提升公众文化素养,展示、宣传城市特色文化的作用,而公众参与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非遗文化生产与非遗文化消费。换句话说,公众参与度才是鲜活非遗文化开发和宣展的有生力量。数字化技术一般是指运用二维三维、3D 扫描、虚拟现实、计算机网络等新媒体技术采集和保存非遗项目的文字、声音、图像等数据,然后再运用软件进行修复、整理或再现,最后再通过网站、电视、手机、报纸等平台传送给社会大众的技术。通过使用数字摄影、数字录音、激光扫描、动作捕捉技术,采集和保存非遗相关数据信息;通过图形修复、处理和还原以及数字动画等技术,可以填补、完善非遗缺失信息;建立虚拟博物馆,通过虚拟实景技术,可以模拟创建三维的虚拟世界,实现虚拟漫游,刺激受众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个感官,使其拥有身临其境般的切实感受。还可以在动漫和网络游戏层面,开展非遗文创产品的开发与宣展。以大英博物馆为例,它就是以流行歌曲《小黄鸭》中小黄鸭为蓝本,结合馆藏文物,开发出融合各国文化的古罗马战士、维京海盗等小黄鸭萌萌版。故宫猫祥瑞系列也是很好的范例。齐市可以将具有本地域特色的“仙人之鸟”与非遗传统工艺元素相结合,推出时下流行的精品盲盒系列、手办系列,实现古典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六)突出政府主体地位,搭建复合传播主体构成的多级传播平台。根据人的行为发展、环境、传播能力、符号体系、传播媒介及社会文化各角度分析,传播媒介可分为: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和数字化媒介五种。在传统媒体时代,承担非遗传播职责的多为由各级政府部门及相关非遗保护部门构成的官方渠道和由非遗传承人自己口耳相传、手手相传的民间渠道构成,传播途径多以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为主。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人们获取信息更便捷,电子媒介,尤其是数字媒介赋予了非遗传播更广阔的平台。自媒体中拥有擅长各自领域的、优秀的、公认的、具有较强公信力和影响力的“意见领袖”,他们发掘的信息更具针对性、传播内容更具创新性,更易引发受众的关注。在这种多级传播的作用下,官方传播主体与非官方传播主体相辅相成,合力构成非遗文化的复合型多级传播平台。

(七)依托新媒体技术,构筑多模态非遗数字化平台。在新媒体时代下,人们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共同构建了非遗推介的技术支撑平台。新媒体具有超媒体性,交互性,超时空性,虚拟性等特性。首先,应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设备与手段,以电影、电视、音频、视频、网络、多媒体等媒介类型,突破时空的限定,真实、系统、直观、生动、完整地再现、还原非遗项目的历史地理信息和文化意象空间,建立区域性数字化非遗资料库,为齐市非文化遗产的整合、保护与传播提供基本的信息支撑。随着动漫电影和网络游戏在年轻人中的盛行,我们可以开发出齐市非遗项目特有的、新的产品形态。其次,依托互联网技术创建非遗网络检索服务平台、宣传展示和产品销售平台,以便大众能够更便捷的接触到、了解到相关非遗文化,为培养非遗文化受众和传承人提供有力的客观物质资源。

(八)推动“非遗进校园” 活动,把非遗文化传承融入到大中小学体育、美术、音乐及第二课堂等系列教学活动中,培养非遗传承的有生力量。针对非遗传承老龄化现象较严重、后继无人等情况,非遗传承应从娃娃抓起,从培养年轻一代对非遗文化的兴趣抓起,从培养年轻一代对非遗文化的情怀开始,从有序建立非遗文化传承人培养机制着手。例如,可以把朝鲜族碟子舞、满族花棍秧歌舞、龙江民间剪纸、郑氏木雕、葫芦苇艺制作、宋氏刻瓷、郑氏泥人、甘南泥塑、糖画技艺、羽毛画、丁笛演奏、马家传统回民打击乐、鹤羽花毽、弥组护延拳等非遗项目融入到大中小学手工、音乐、美术、体育教育或第二课堂活动当中。这样,就将素质教育与非遗传承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和壮大成为了可能。

(九)将专业与公益相结合,通过发展非遗保护公益组织,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与非遗保护相关的志愿者、义工等培训活动。以英国为例,该国目前有100多个社会公益组织参与了专业的针对非遗保护的培训活动,培训出的非遗保护志愿者115万人,占该国人口总数的2%,从事的志愿工作包括考古助理、接待、看护卫生保洁等各个方面。齐市也可以借鉴这一做法。例如,可以鼓励历史、考古、管理、人文、传媒、规划等相关专业的部门与学生,以第二课堂、社会实践、校地合作等方式,加入到非遗保护的志愿者行列中。一方面,有助于相关专业部门管理经验和学生专业能力与素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将大大提高非遗文化传播的受众,进而与非遗保护形成良性循环。

(十)与时俱进,迎合时代发展,制订、完善齐市各区县的非遗保护规划。整合媒体、协会、团体等力量,构建规范化、社会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的非遗保护与传播平台。非遗文化是齐市地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各区县的非遗保护规划一定要匹配于地方经济和城市发展,紧密结合各区县的地区发展规划,把非遗保护规划纳入到整个地区发展规划蓝图中。积极推动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促进非遗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机融合。以昆明官渡乌铜走银项目为例,由项目传承人牵头成立了商贸有限公司,并在官渡建立了乌铜走银生产基地,通过创意产品带动、实现了产销一体化的商业运营模式。以湘绣为例,其在湖南拥有全国最大的湘绣生产基地——湘绣城。苏绣也通过建立生产、加工、销售基地,形成了自己的产业链。齐市的非遗产品制作多以家庭式的作坊生产、自产自销为主。因此,加强非遗产品的创意设计、加工生产、销售营销的投入,强强联手,将非遗产品生产产业化,在生产中保护发展的空间巨大。

此外,积极开展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借助国际旅游节、文博会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等活动形式,为非遗文化宣展搭建平台。将非遗培训、交流等传承活动与地方的精准扶贫政策紧密结合,也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宣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六、结语

齐市的非遗文化项目中有些项目并不是齐市地区唯一的、特有的,我们不能保证其唯一性,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努力突出这些非遗文化项目的地域性和特色性。

适应时代需要,与时俱进,寓文化创意与文化创新于传统的非遗文化当中,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作为非遗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兼顾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才是非遗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必然趋势。借助于新媒体时代的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可以快速、高效、广泛、便捷地进行非遗文化遗产的保护、推介与宣展。因此,“文创+”和“互联网+” 是实现非遗文化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综合开发的最有效路径。

〔参 考 文 献〕

[1]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http://www.ihchina.cn/3/18945.html.

[2]冉洁雨.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支持分析——以重庆市蜀绣保护的政策支持为例[D].重庆:重庆大学,2019:33.

[3]郭玉军,司文.英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特色及其启示[J].文化遗产期刊,2015(04).

〔责任编辑:杨 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