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2024-09-29李晶
摘 要: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都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线专业人员,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协同育人”要求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加强沟通,制订育人工作方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专业技能。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学生成长成材的培养中,更有利于高校健全育人模式,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终实现共同育人的目标。本文以山西工程技术学院为例深挖学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机制与方法,形成可行的协同育人模式。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09 — 0157 — 04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力量,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应相互配合,优势互补,探索切实有效的协同机制,实现育人培养效果。
一、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工作现状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院校需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优秀人才。当前,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在协同育人过程中逐渐显现出理念薄弱、沟通不畅、激励制度缺失等现实困境。
(一) 协同育人理念薄弱
协同育人是一种全员参与、全程育人的理念,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大学中,辅导员负责指导学生在思想教育、管理、安全和心理辅导方面的工作,而专业课教师则负责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协同育人意味着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之间要积极配合,各方发挥各自的优势,将德育和智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实践中,协同育人理念却存在薄弱的现象:一些教师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无法全面履行教育职责,他们只专注于教授专业课程。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工作和专业课程之间有脱节,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也缺乏深度的融合。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之间缺乏密切的沟通合作,不愿意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影响了协同育人的效果。
(二)协同育人沟通不畅
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之间交流不顺畅,限制了他们“协同育人”的有效发挥。由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较为冗杂,且工作在非教学一线,无法全面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只能通过期末考试成绩来了解,而专业课教师通常也仅仅只能通过点名来核实学生的出勤状况,所以, 他们很少与辅导员交流关于学生表现的问题。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很大,有时难以全面解决每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由于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不及时,导致缺乏有关学生课堂表现信息的及时反馈,这进一步凸显出两者之间教学协同方面的不足。因此,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及时的反馈,使得三者之间产生了教学协同乏力、资源的内部消耗和浪费的问题。
(三) 协同育人激励制度缺失
尽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在教学和管理方面都有着重要的职责,但在协同育人方面,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制订明确的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实施方案。对于协同育人而言,缺乏宏观上的完善组织和激励机制,不利于充分发挥二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建立完善的组织制度和激励机制对助推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良性发展至关重要。
二、 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在高校育人工作中从事的工作重点不同,只有通过协同育人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机制,通过让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紧密合作,从而,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工作。
(一) 协同育人是达到育人目标统一的有效途径
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都是大学生成长中的引路人,是培养大学生的主要力量,二者的教育主体都是高校大学生,工作目标都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的工作任务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风班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等。在学生的四年大学生活中,辅导员通过了解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党团活动、在校综合测评成绩等来掌握促进学生的发展。在高校育人的过程中,作为和学生日常接触最多的人,辅导员对学生的想法和生活、家庭情况也都十分了解,而这正好是他们开展育人工作的优势所在。
在高校中专业课教师是向大学生传授知识、指导科研项目的主体力量,负责学生的智育工作,是整个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骨干力量。由于专业课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专业背景,对行业前沿和当今社会的人才需求也十分了解,因此,他们在开展育人工作方面拥有优势。在专业课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掌握所学专业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竞争力。因此,加强专业课教师的培训,完善专业课程设置,重视他们在育人中的作用,对于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校中,虽然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他们的共同目标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需要相互合作、协同育人,将学生成长中的德育培养与智育启发有机结合起来。只有通过协同育人,才能充分发挥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的作用,提高育人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工作。因此,我们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提高沟通效率,加强激励机制等,以促进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之间的合作,实现共同的教育目标。
(二)协同育人是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合作育人的有效措施
培养优秀人才是高校育人的根本目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共同构成了高校的育人体系。作为两个课堂的主导者,只有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才能使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中来,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以山西工程技术学院为例,第二课堂贯穿在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通过德育实践、志趣性实践等项目引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在高校中,专业课教师在学生的第一课堂中发挥主体和主导力量,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协同机制,要求专业课教师除了讲授专业知识外,还应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开展思政教育,也要通过专业知识的拓展提高学生对专业竞赛的认知水平和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专业相关的知识竞赛;同时,辅导员应该主动参与到第一课堂中,以山西工程技术学院为例,辅导员进课堂可以使得辅导员在第一时间内掌握存在学习困难和学习态度差的学生,及时与他们谈心,开展学风建设主题活动,通过建立班级学习互助小组,让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形成良好的班风与学风。
辅导员是学生第二课堂的主导体和连接人,借助学生社团、学生会等组织作为载体,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进行全面发展。在课余时间,辅导员会组织学生参与不同的活动,促进学生的素质提高,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同时,邀请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指导他们从事相关的科研项目。以山西工程技术学院为例,在2022年“山工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奖作品中,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共同指导的获奖作品占43%;在2023年“山工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奖作品中,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共同指导的获奖作品占65%。在课余时间,通过一项专业比赛,辅导员和专业老师共同与学生进一步沟通,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既能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学以致用,又能在协同育人中发掘学生的潜能,加强教师们对学生的了解。只有这两支育人队伍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两个育人领域的相互配合、协同育人,才能更好地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提升高校的育人效果。
三、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路径
(一) 树立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理念
树立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理念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高校教育中,专业课程是学习的核心内容,而辅导员则负责引导学生的全面成长,包括心理、品德和职业规划等方面。因此,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之间应该建立紧密的联系机制与协同育人理念。
首先,高校辅导员应该和专业课教师加强沟通与合作。辅导员了解学生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向专业课教师反馈学生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加强的地方,专业课教师也要主动向辅导员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这种协作方式有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成长状况,从而更好地指导他们。
其次,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应该共同为学生制订个性化发展计划。辅导员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职业规划,为其提供心理、职业、品德等方面的培养指导;而专业课教师则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未来发展方向,为其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和专业技能培养计划。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做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最后,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也应该在实践中协同育人,比如他们可以共同组织一些校内外的职业规划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更加全面的成长和发展。总之,建立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理念,更有助于实现学生成长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 搭建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平台
为了实现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目的,可以考虑搭建相应的平台。这个平台可以是一个数字化的平台,也可以是一个线下的活动平台。在数字化平台中,可以开发一个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用于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心理状态、职业规划等信息;同时,还可以开发一个信息共享平台,供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进行沟通与合作,这些平台可以直接与学校后勤服务系统对接,实现信息和操作统一。线下平台可以是一些工作会议或研讨会,旨在促进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以山西工程技术学院为例,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方面,组建了一支专职心理教师与辅导员兼职心理教师的队伍,依托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通过专业课程和心理沙盘工作室共同为学生保驾护航。另外,在工作室建立方面也鼓励以辅导员入住学生宿舍的方式与借助专业教师的专业背景来建立心理沙盘工作室,例如学院建设了一批辅导员心理工作室,工作室座落在各个学生公寓,工作室的成员由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共同组成。
在学生党团建设这一方面,学校鼓励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同时加入学生党支部参与支部活动,在党建工作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专业能力。在第二课堂指导方面,学工部会定期对辅导员开展第二课堂指导的培训,例如开展过“如何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大赛”“如何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讲座活动,提升辅导员在工作中的专业短板。在这所学校近三年的大学生专业竞赛作品中,有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同时参与指导并获优秀奖以上的作品占整体作品的65%。
适时开展“思政圆桌会”,在实际工作中开展的研讨会或会议可以根据学生发展主题各异,如关于心理健康、职业规划、学科知识培养等方面的交流与探讨,并通过分享工作经验和案例,让教师们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并形成应对策略。
此外,还可以在课程设计上结合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的角色,形成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以山西工程技术学院为例,设立了“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这样的课程,由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共同授课,在专业课程讲授过程中,采用集体磨课等形式,把辅导员和心理专业课教师凝聚成一个团体,结合专业知识和个人成长需求,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通过搭建以上平台,可以让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更好地协同育人,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同时,这也有助于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合作,促进教师之间的共同进步。
(三) 创新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工作方式
当前,创新育人的工作方式是破解高校思政育人工作难题的关键。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开展协同育人工作,既要保证学生主体信息的实时共享,也要注重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合作。为了创新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工作方式,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采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技术可以为高校教育提供更多的创新方式。通过建立个性化学习平台,学生和教师可以在此平台上进行交流与互动,有助于解决传统教育中学生与教师之间沟通不畅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在数字化平台中设置评估系统,辅助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为学生量身打造学习和成长计划。
2.推广跨学科合作,跨学科合作可以促进教学方法的变革和创新。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可以一起设计新型课程、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借助彼此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使教学内容更接地气、更贴近学生需求。
3.强化沟通力度,只有加强沟通,才能协作育人。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需要时常开展会议或研讨会,分享各自的观点和体验,以便更好地处理学生的问题。还可以通过在线聊天工具进行实时交流,以便更加便捷地沟通和反馈。
4.培育学生自主管理能力,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不仅是“教师”,更是“引路人”。他们应该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我管理和团队协作精神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例如设置项目课程,让学生在研究项目的过程中学会自我管理和团队合作,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在山西工程技术学院这个具体案例中,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之间的协同育人得到了积极开展。学院积极推动数字化教育,建立了个性化学习平台,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为便捷的交流和互动途径;同时,学院还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方面进行了跨学科合作,借助各自的优势,打造出实用性强、贴近学生需求的新型课程。可以看出,在山西工程技术学院里,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之间的协同育人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获得了更为全面、更为专业的服务,整个高校教育体系也得到了持续的改进和提高。在未来的发展中,山西工程技术学院还将进一步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不断推动高校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方式的创新与实践。
〔参 考 文 献〕
[1]郭勇朝.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深化协同育人工作研究——“课程思政”背景下[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09):96-98.
[2]吴琪,党林夕.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路径探析[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3(02):14-15.
[3]赵超越.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研究[J].中国军转民,2022(20):70-71.
[4]胡真真,王家利,黄丽珠.“三全育人”模式下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2,43(08):115-117.
[5]徐祥.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探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9(03):91-93.
[6]李萍.协同育人视阈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工作机制构建探索[J].科技风,2022(15):28-30.
[7]梁朋,郭玲,王伟.“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思考与实践[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9(04):86-89.
[8]陈俊龙,汪俊辰,李钏.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探究[J].科技创业月刊,2021,34(06):105-109.
[9]陆怡君,杨思彤.应用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模式探究——基于第二课堂活动的视角[J].大学,2021(18):116-119.
〔责任编辑:丁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