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思维素养 创造美好明天
2024-09-29祝惠
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体系,其中,课程建设是重点。在秉持以幼儿为主体的儿童教育观念指引下,幼儿园课程体系的改革逐步实现了从园级到班级,再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受未来教育理念的影响,幼儿园课程日益聚焦到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针对如何构建注重思维发展的幼儿园生本课程。
审思——当下生本课程实践实施的困境
课程的生本化难以在实践中下沉和落地。自党的二十大以来,学前教育领域对高质量发展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其中高质量的核心即在于回归教育的本源,专注于儿童本位的发展需求。《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也反复提到“每一个”,可见当下对于幼儿个性化发展的重视。但在实践中,幼儿个性化培养仍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际操作。因此,教师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将生本理念从理论层面有效转化为实践行动,并积极探索课程生本化的具体路径和突破口。这是当前学前教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过度关注文化知识方面,忽略思维力的培养。在课程体系中,课程目标的设定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衡量幼儿能力发展的预设指标,更是指导幼儿成长方向的关键要素。教师在课程目标的预设过程中扮演着核心角色。经过对众多课程案例的深入研究,我发现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教师们普遍重视幼儿在五大领域内的全面发展,也有部分教师开始关注幼儿思维品质的培养。然而,虽然这一话题被提及,但其深度与广度尚显不足,尚未引起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探讨。
展望——未来课程探索的关注点
关注思维的创造力。创新思维是推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它引领人类从原始社会逐步迈向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乃至现如今的信息社会。如今创新力已成为个人进步的关键要素,更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鉴于此,培养具备创造力的儿童,不仅是国家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所言,参与知识创造是人类至高无上的特权和自由的唯一保障。因此,我们应当致力于让每一个儿童在创造中成长,使其成为信息时代负责任的创造者,而非信息产品下思维受限的附庸者。
重视思维的包容度。当今社会,袁隆平的水稻培育团队、屠呦呦的科学团队都离不开团队思维的交流融合。从社会发展角度转向幼儿的学习角度,建构区中富有创意的搭建作品常常是孩子们齐心设计和建构的,益智区的创意游戏也离不开同伴之间思维的碰撞。思维的包容性会让幼儿学习吸纳他人的优秀想法,并激发自己产生新想法,逐步构建思维的多维角度,进而拓宽思维的包容度。
培养幼儿的批判能力。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这有助于幼儿的学习,但同时也会阻碍幼儿的思维发展。在任教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幼儿喜欢重复他人的想法,模仿他人的行为。例如,在美工区,菁菁和西西经常一起游戏,她们的作品总是大同小异。经过观察发现,西西喜欢模仿菁菁的作品,西西告诉我,她觉得菁菁画得好,她想和菁菁画得一样好看,于是就照着菁菁的作品画了。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西西习惯依赖他人的思维,缺少自己思考的过程,这也是对自身缺乏自信的一种表现。我们需要引导幼儿敢于表达自我,培养思维的批判性,这有利于激发幼儿自我意识的觉醒,更有利于幼儿的个性化发展。
侧重幼儿的反思力。在课程建设中,我们要关注课程实践的过程,也要关注课程的评价环节。如果幼儿能够自主反思和梳理课程学习过程,他们的学习经验将会越来越全面和深刻。每一次的反思对于下一次的探索都是一次经验的积累,而如果不会反思,幼儿则可能会反复掉入相同的错误旋涡里。反思会让幼儿积累成功经验,规避错误经验,让经验在不同场域相通相连,不断迁移到更加复杂多变的学习场域。这是经验的梳理、联系、迁移和运用的过程,也是深度学习的体现。
启示——生本课程中幼儿思维力的培养
树立未来教育观。在构建教育未来视野的过程中,我们需着重强调生本课程目标中思维力的培养。正如哲学家怀特海所言:“当前时代乃未来与过去的交汇点,我们的课程观念亦应具备前瞻性,以确保教育在未来依旧具有适应性。”在如今的教育背景下,“智本”逐步取代“知本”,“学力”的重要性超越“学历”,教育目标已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心智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身为教育工作者,应具备前瞻性视野,有意识地将关注点放在幼儿思维力的培养上,并在课程目标体系的设计中着重强调思维能力的培育,以确保思维力成为幼儿发展的核心要素。
尊重幼儿的批判性思维和包容性思维。在实践中,我们要尊重幼儿思维的批判性和包容性。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尊重幼儿勇于提问“为什么”的精神,以及他们接纳并整合他人意见的权利。这是他们自主意识的觉醒,也是不同思维方式勇于碰撞交融的高光时刻。如何培育幼儿思维的批判性与包容性呢?当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不同的观点时,我们应当以尊重与接纳的态度,引导他们通过实践进行验证,并根据得出的结果进行判断。
在课程实践中鼓励幼儿发扬创造性思维。在课程探索中,我们要开放时间和空间,鼓励幼儿充分运用感官及身体各部位,以沉浸式的方式释放自我去感受,进而自然而然地激发创造力。在植物课程“邂逅最美无尽夏”中,幼儿在接触绣球花的过程中,对于绣球花的颜色产生了浓厚的探索兴趣,于是展开了猜测,提出了多种富有创意的假设。这一过程正是创造力蓬勃发展的体现。作为教师,我们应当积极鼓励幼儿大胆提出创意性的想法,并妥善记录,以充分尊重和保护他们的创造成果。
在课程评价中引导幼儿的反思性思维。我们要尊重幼儿问“为什么”的权利,同时也要关注幼儿“为什么”后“怎么做”的思路分享。因此,在常态化的游戏和活动后,我们要重视孩子的语言表达,让思维可说。幼儿作为游戏和活动的主体,应向他人详尽阐述其探索过程中的经历、遭遇的挑战以及解决策略,将内在的体验与知识通过语言的形式进行外化与整合。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锻炼,更是其进行自我回顾与反思的宝贵机会。
重视课程中图画表征思维的应用,让思维可视。在表征游戏和学习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教师关注的是引导幼儿对单一活动进行反思表征,实际上我们可以引导幼儿面向一个课程进行反思表征。幼儿是放飞课程逻辑线的人,也要能成为整理课程逻辑线的人。幼儿可以通过“N宫格”“思维导图”等方式记录课程中的发现和学习。在此过程中,幼儿自己绘制“学习海报”,自主确定海报的设计方式,以此反思课程中的整体学习,进而提升思维的反思能力。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探索一条符合我国本土特色的教育实践之路,这条道路应以培育幼儿的思维能力为核心,构建关注每一个幼儿、相信每一个幼儿、发展每一个幼儿的生本课程。通过这样的课程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激发幼儿的自主性、自信心和自在感,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从容不迫,充满活力。这样,我们的孩子们就能在快乐的氛围中收获知识,收获成长,为未来的生活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本文系江苏省第十四期教学研究重点自筹课题《基于幼儿图画表征解析的生本课程建设研究》(课题编号:2021JY14-ZB11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