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初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

2024-09-29陆雪

求知导刊 2024年23期

摘 要:初中阶段学生的德育,应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融合,以保证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借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及时掌握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情况,解决学生青春期的心理困惑。详细探讨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与差异,并提出两者相结合的具体措施,旨在提升初中阶段德育效果。

关键词:初中;德育;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陆雪(1991—),女,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

初中阶段学生的德育十分重要,传统的德育教学主要传授原则性与规范性知识,对学生心理情况关注度较低,导致德育效果不够理想。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转变教学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中,以维护学生心理健康,间接提升德育效果。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与差异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有以下几点:其一,教学目标相同。从思想道德与政治方面出发,初中阶段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都是增强学生的基本素质。其二,教育作用相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保证德育效果得到提升,两者融合开展,可强化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其三,教学内容相似。心理健康教育能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德育能强化学生思想建设,两种教育中部分教学内容相似。

两者区别主要在教育范围、方式、内容上,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教会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积极乐观面对学校生活。德育重点是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让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与行为习惯[1]。

二、初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融合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加深自我认知,构建健全人格。要使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学校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还应结合实际情况,运用与学生情况相符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例如,在德育课程中定期开展演讲、问卷调研或团队心理辅导等,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用到德育课程中,此外,也可将这部分内容独立出来,成为单独的教学内容。

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期间,应根据学生当前所面临的心理问题,科学设计课程目标,结合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了让学生有效掌握心理发展关键方法,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帮助学生在心理学习的过程中,针对自己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制订有效的计划,快速找到有效的解决方式与策略。教师可借助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如开展常规的心理辅导、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播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广播内容、创建班级心理档案等,这些方式都能够有效解决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问题。

在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开放性思维将德育内容合理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正视自身的实际情况。同时,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具有系统性,不仅要重视健全学生人格,还应重视学生在经济、科技、网络信息等方面的心理健康,以提升德育效果,让学生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二)提升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的文化氛围情况,能够直观反映校园内学生的精神面貌。因此,为保证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融合,强化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充分应用现阶段已有的教育资源,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助力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可以借助图书馆、校园雕塑、宣传栏等,开展与心理健康教育、德育相关的活动,如通过播放广播、播放视频、画板报等方式,让学生对社会情况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学校还可以设立线上心理咨询引导室,指派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帮助学生处理心理问题,舒缓学生内心的压力。

学校的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艺和兴趣的平台。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小组合作探究和社团活动,发展自己的特长,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从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这对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有一定作用。例如,学校可以鼓励对音乐感兴趣的学生加入学校的合唱团或乐队,通过参加演出和比赛,展示自己的音乐才华,并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赏。这种认可和赞赏会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2],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在准备才艺展示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与其他同学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这种合作经历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提高学生的领导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组织能力,促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集体生活,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从而为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

(三)调动社会力量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未对自身和社会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极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在心理或认知上产生错误。有关法律规定,社会需要为学生建立良好的成长环境。因此,社会方面应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从不同角度为学生创建良好的环境,以促进学生道德品质与心理健康发展。

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相关部门应提供针对各种不良事件的举报电话,让群众有途径将影响社会安定的事件及时反馈给管理部门,在多方面的社会监督管理下,严厉打击对未成年产生不良影响的违法行为,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成长环境,使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得到提高,心理得以健康发展。

(四)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学生的个人习惯、思想认知、道德品质、性格特点等均与家庭教育紧密相关。在家庭教育中,学生的道德品质与心理发展主要受家庭成员的影响。例如,学生会在家长的言谈举止、思想认知的影响下,逐渐养成与之相近的行为习惯与道德品质。为促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发展,教师应借助开家长会、打电话、发短信等方式与学生家长加强交流,指导家长使用正确的教育方式教导学生,发挥家庭教育在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学生的言谈举止,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园中的表现。同时,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相关表现,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与家长合作,制订有针对性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此外,教师应与学生深入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若学生存在不良行为与思想,教师应与家长及时沟通,让家长进行积极干预,防止学生由于心理问题做出过激行为,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维护学生身心健康[3]。

(五)提高教师职业能力

在学生的校园学习中,教师是最为重要的人物,其为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抚慰学生心灵,保护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应保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与职业认识,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保障。初中阶段融合开展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重点关注以下两点内容。

第一,教师应积极提升自身专业能力与道德素养,详细了解不同学生的身心发育与性格等方面的特点,明确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教师教学时应为学生讲述在青春期容易出现的生理与心理问题,加深学生对相关问题的了解。同时,教师要根据专业知识解决学生存在的疑问,努力完成教育任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以自身的行为引导学生,让学生以自己为榜样,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提升。为此,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相关的知识技能讲座,以增加教师的知识储备。同时,学校还要组织教师到其他学校交流学习,让本校教师借鉴其他学校教师的经验,提升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效果。

(六)结合教材内容开展教学

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应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以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目前,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开展,仍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不明确的情况。在实际教学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内容,确定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剖析教材内容的深层次含义,充分结合教材设计教学内容,进而提升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

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部分课题与生命相关,对此,教师可将教学目标设计成“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让学生养成并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以此引导学生加深对自身的认识,保证自身身心成长不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让学生明确生命的价值,确立健康生活的意识,这样能充分发挥出教材的作用,推动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发展[4]。

(七)创建科学教学情境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为提升教学质量,应为学生创建科学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积极参与知识学习的探究,不断思考问题解决的方式。在科学的教学情境中,学生能够真实体验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内容,更容易掌握知识内容。教师进行情境创建时要重视以下几点内容。

第一,情境创建应充分结合班级内学生的特点与学习状况,符合学生实际,能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层次思考,能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实现对学生身心的高效教育。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语言优势。语言交流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沟通的主要方式,良好的语言表达方式能够充分吸引学生。教师在构建情境的过程中,要注意根据教材内容运用正确的语言,以对学生心灵产生积极影响,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中。

第三,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创建教学情境。在授课期间,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与课堂内容相符的视频,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让枯燥的知识内容生动起来。

创建教学情境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有利于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在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应结合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等行为带来的有益影响,从而使学生身心愉悦,心理健康发展。如在当今社会中,“该不该扶老人过马路”是一个热点话题,在实际生活中,部分人对“扶老人过马路”表现出冷漠的态度,不会主动去关心他人。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导学生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主动帮助他人、关心他人,从而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5]。

(八)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

为保证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科学有效,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思想认识进行正确引导,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避免学生形成错误的思想或做出错误的行为。

部分家长由于工作较忙,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较少,对孩子的关注较少,导致其心理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针对此类问题,教师仅靠德育,很难让学生在思想上发生转变。因此,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心理、家庭等方面的情况,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了解学生内心深处的想法,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打开学生的心结。同时,教师应积极与学生家长沟通,让家长提高对学生的关注,指导家长学会换位思考,正确处理与孩子的关系,让家长明白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多方面对学生开展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使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总结

综上所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十分重要,此阶段学生的身心正处在快速发展期,他们对新事物的认知速度加快,处于构成自身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而传统的德育忽视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只对学生开展思想与道德教育,导致德育效果不理想,因此,教师在开展德育期间应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心理发展,维护学生心理健康,进而提升德育效果。

[参考文献]

欧阳俐.初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体系建构分析[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13):134-135.

和平.初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探究[J].新课程,2021(14):235.

郑承华.初中阶段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德育的措施[J].吉林教育,2020(36):43.

张颖.试论初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J].黑河教育,2020(6):20-21.

张春庆.探讨初中德育工作中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名师在线,2020(6):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