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方法的探讨
2024-09-29郭小亮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分析了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问题,指出教师要能基于新课改的要求和理念以及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探究有效的教学方法。对此,教师可以通过运用跨学科教学法、课外资源、趣味元素、思维导图、故事和问题来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教学;道德与法治
作者简介:郭小亮(1978—),男,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娘娘坝中学。
初中连接了小学学段和高中学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塑造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精神品质的重要时期。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不仅要注重传授学生相应的学科知识和技能,还要把握好学科教学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作用,落实核心素养培养要求。
一、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受到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部分教师教学方法不当,导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较差,学生精神品质、道德素养、综合能力的发展比较缓慢。主要体现为: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对结论性、理论性知识的讲解,忽略了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课堂教学缺少思考、启发和探索环节,影响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内化与运用,进而影响了学生生活认知能力、问题认知能力的发展[1]。初中时期是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重要的过渡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增强,部分学生存在逆反心理,不认同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2]。但道德与法治学科在学生思想教育、心理教育和精神品质培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培养高素养人才的目标要求,怎样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需要教师予以重视。教师需要主动探究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新课改为导向,树立“生本理念”,根据学生能力基础、兴趣倾向、素养水平、思维发展情况等方面的信息来选择适宜的教学手段,开展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重点的课堂教学活动[3]。
二、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方法的分析
结合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基于新课改的要求,创新教学手段,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一)开展跨学科教学,深化学生认识
新课改强调跨学科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以此为理论基础,整合道德与法治、音乐、美术、语文等学科内容,开展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活动,强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传统文化知识的认识,从而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例如,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守望精神家园”一课以中华文化为核心内容,主要分析了中华文化的内容、价值,要求学生明确自身肩负的使命,即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守望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傲、幽、坚、淡品质的梅、兰、竹、菊引入课堂中,整合语文、美术、音乐等学科知识,为学生展示王安石的《梅花》、郑燮的《竹石》等诗词,引导学生简单分析诗词内容,明确梅、竹等蕴含的品质,品悟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教师还可以展示我国古代的名家画作,让学生在欣赏绘画作品的过程中领悟中华文化之美。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播放由古诗词改编的音乐,让学生在鉴赏优美音乐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品质,提升学生思想高度和文化素养。在学生深层次感受中华文化、接受中华文化熏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民族精神,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有目的地探究中华文化或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
(二)运用课外资源,加深知识理解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以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文化修养等为目标,仅依赖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开展教学活动是不够的。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总结教育经验,适当融入课外教学资源,丰富课程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实事素材,落实学科教育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和道德素养。
例如,在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公民义务”一课的教学中,部分教师仅仅依靠教材中的素材讲解公民基本义务的知识,这样虽然也能让学生理解公民基本义务的含义、内容,但难以让学生感受到履行公民义务的重要性和作用。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基于教材中的案例——依法服兵役,引入更丰富的内容来讲解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明确公民义务,使学生明白,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公民的光荣义务。教师还可以补充课外资源来开展教学活动,比如,展示中国军人冲在一线的图片和时事新闻等,让学生深入理解“义务”的内涵、价值,明确权利与义务的联系,形成自觉履行义务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国家认同感、归属感。
(三)增加趣味元素,调动学生兴趣
课堂氛围、环境能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课堂趣味元素可以有效调动、维持学生的学科探究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形成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新课改强调趣味课堂的构建,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深度思考和学习的能力。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创新、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增加趣味元素,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主动思考和探索中吸收和内化知识,形成正确、客观的思想认识,能以所学知识来指导生活实践,促进自我成长与发展。
例如,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以生活中的秩序、规则等为主要内容,要求学生将知识深度内化,自觉遵守生活中的秩序、规则。若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内化知识,教师就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思考和探索,自觉将课程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基于此,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优化讲解方式,避免采用机械单一的教学方式。对此,教师可以采用引导学生绘画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将课本中提到的规则以漫画、简笔画的方式展现出来,同时提出要求:在画的过程中简单勾勒具体场景,如画交通规则内容时要呈现斑马线、红绿灯和有序等待的场景,画生活中有序排队的规则时展现自取餐食排队、办理业务排队和有序上下楼梯等场景。以引导学生绘画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而且能帮助学生将规则知识与具体生活场景联系起来,内化所学知识,促使学生在生活中自觉遵守秩序、规则,提升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
(四)运用思维导图,培养思维能力
教师是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指导者。新课改不仅强调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还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要遵循“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原则来构建高效课程,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独立、自主、高效地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能对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知识、时事新闻、生活案例形成独特、正确的看法。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可视化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让学生借助多种思维导图整合学科知识,基于知识间的联系形成新体会、新感受和新认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质量。
例如,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人民当家作主”单元的知识点比较多,包含了我国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以及国家机构的内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整合单元知识。对此,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多种思维导图,如树状图、鱼骨图等,让学生结合知识内容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思维导图来分析整理该单元的知识,从而深化学生对单元知识的理解,认识不同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作用,了解不同国家机关的职责,避免知识混淆的问题,使学生对“人民当家作主”单元的知识形成深入、全面的认识。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高效学习的方法,而且有助于学生厘清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思维品质,为后续课堂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总之,思维导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高效地掌握理论性、概念性知识,认识到知识间的联系性和差异性,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以故事导入课堂,奠定学习基础
良好的课堂导入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能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增加课堂趣味性。初中时期的学生对事物仍具有较强的探索欲,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探究天性,将故事融入课堂导入环节,让学生在故事的引导下主动探索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例如,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讲道德”一课中包含与尊重他人、礼貌待人和诚实守信等道德品质相关的知识、素材。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讲述相关的寓言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也可以重复利用导入环节中提到的故事,让学生分析故事内容,说一说故事中蕴含什么精神品质,从而帮助学生内化知识[4]。
(六)以问题引导思考,提升学习效果
问题教学法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常用手段,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含义。但是,受到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部分教师虽然能以问题引导学生,但提出的问题深度不够,对学生思维灵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作用较小。对此,教师要以新课改为导向,改变传统教学理念,依托实际生活设计教学问题,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掌握课程基础知识,提升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
例如,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课围绕和平与发展、互利共赢展开,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学过的知识提出问题,比如询问学生我国的外交原则是什么,从而深化学生对爱好和平、共同发展的认识,初步明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教师也可以提出具有辩证性、探究性和分析性的问题,如:中国爱好和平,但世界各国之间存在竞争,这是否与中国的外交理念相悖呢?和平与发展之间具有哪些必然联系?你认为在共赢局面的构建中,竞争发挥着怎样的作用?这样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能推动学生深度思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知识的内涵。总之,基于问题教学法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推动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内化课程知识,正确看待生活中的事件和现象,提升个人综合素质[5]。
三、总结
综上所述,基于新课改对教育教学提出的要求和理念,教师要不断探究有效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方法,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此,教师可以运用跨学科教学法、引入课外资源、增加趣味元素、运用思维导图、以故事导入课堂和运用问题教学法等开展课堂活动,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温江瑞.浅析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良好道德品行的培养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3(27):74-76.
庄丽球.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政治教学策略[J].学周刊,2023(28):103-105.
翟丽群.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政治课教学[J].文理导航(上旬),2023(9):73-75.
唐姝雯.“一体化”背景下初高中政治衔接的教学策略[J].亚太教育,2023(17):177-180.
左继凤.新课标下的初中政治教育教学困境及对策[J].新课程导学,2023(24):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