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视域下小学胶板版画课程实践研究
2024-09-29陈惠闵芳芳
摘 要:在“五育融合”视域下,深入探讨新时代小学美术学科教学的实践与应用。研究发现,“五育融合”不仅对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更在德智体美劳的实际培养中展现出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美育,作为“五育融合”的关键环节,是培育学生审美能力的核心载体。立足“五育融合”的视角,结合小学胶板版画的教学实践,借鉴已有研究,旨在为小学胶板版画课程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持,并为“五育融合”的实践应用提供具体范例。
关键词:五育融合;美育;胶板版画;教育改革与发展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体卫艺专项课题“‘五育融合’视域下小学胶板版画课程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T-c/2021/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021年度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四期课题“劳动教育的实施困境及路径突破研究”(课题编号:2021JY14-L209)。
作者简介:陈 惠(1989—),女,江苏省兴化市新生中心小学。
闵芳芳(1988—),女,江苏省兴化市昭阳湖初级中学。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了教育的指导方针,突出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的原则[1]。“五育融合”正是推动这一方案落实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五育融合”实践中育人意识的不足导致德、智、体、美、劳的发展相对独立,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以往研究多聚焦“五育融合”模式的理论探讨,对学科教学实践的关注不够。因此,深入探讨如何在小学胶板版画课程中落实“五育融合”的要求,对于促进“五育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一、“五育融合”的概念解读
“五育融合”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具体实践体现,涵盖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既独立发展,又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有机整体。在“五育融合”中,德育发挥着引领和驱动作用,不仅关注品德培养,还涵盖道德、政治、心理等多方面的教育;智育是认知发展的基础,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体育是实现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通过体育强健学生体魄;美育是连接各育的纽带,通过审美教育引导学生从感知美到创造美;劳动教育则是实施“五育融合”的现实基础,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生活习惯[2]。“五育融合”的育人理念强调人的发展是可塑的,并且以人的整体发展为出发点,通过融合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实现教育的整体性。这种融合不仅突破了传统的教育观念,还以辩证统一的眼光看待“五育”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它们能够充分融入素质教育中。
美育作为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作用不可忽视。美育不仅仅是艺术教育,还是一种通过培养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达到提升人的品格和修养的目的的教育。美育在协调审美主体心理、提高身体素质、开发大脑、提高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有显著的作用。
尽管美育在理论层面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在实际的小学教育中,其实施仍然存在一些问题[3]。例如,一些学校可能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美育;或者美育课程的设置不够系统、科学,难以真正发挥作用。因此,如何在“五育融合”的背景下,更好地实施小学美育,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美育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较早给“美育”下定义的是蔡元培,他强调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其是感性和感受能力的培养。在新时代“五育并举”的理念下,美育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这不仅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所在。
回顾历史,美育在我国有着深厚的传统和底蕴。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提出了美育的重要性,认为它对于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具有重要意义。此后,梁启超、鲁迅、丰子恺等近代著名的美学家也对美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美学理论,也为美育的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政策层面,我国对美育的重视也体现在一系列文件和规定中。例如,1952年的《小学暂行规程(草案)》和《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就明确提出了中小学要实施德智体美等均衡发展的教育。而1955年的《关于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报告》更是强调了美育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提高方面的积极作用。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美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美育课程也在各级学校中得到了广泛开设和实施。特别是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提升学生的美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将美育融入各级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4]。
(二)美育的重要性
小学美育教育是对7—12岁学龄儿童进行认知美、热爱美、创造美的能力教育,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基本素质教育。它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美育有助于陶冶心性。与其他课程相比,美育更注重过程,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发现、感受、创造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全身心投入,调整精神,完善人格,从而达到陶冶心性的效果。
2.美育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积极意义。美育并非要求每个人都成为艺术家,而是使他们具备一定的美学修养,将美与各学科相结合,造就既有知识,又有审美能力,还具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3.美育能够活跃思维。作为一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美育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多样。通过美育,学生可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二、“五育融合”视域下小学胶板版画课程实践导向及路径
“五育融合”不仅是现代教育体系中的核心理念,更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然而,这一理念并非空中楼阁,它需要扎根于实际的教育教学中,通过具体的课程得以实施和体现。在这一背景下,小学胶板版画课程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教育价值,成为实现“五育融合”目标的理想选择。
胶板版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集绘画、雕刻、印刷等多种艺术手法于一体,既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胶板版画课程正好满足他们探索艺术世界的愿望。通过版画创作,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还能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锻炼技能、提升素养。
在“五育融合”视域下,小学胶板版画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艺术技能培养,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版画的基本知识和技巧,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版画创作中,学生可通过动手实践来感受道德的力量,通过欣赏和评价作品来提升智力水平,通过精细的刻画动作来锻炼手部肌肉,通过艺术的表达来激发审美情感,通过整个创作过程来培养劳动精神。
在教学构思方面,教师应注重将胶板版画课程与“五育融合”理念相结合,设计出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例如,通过“竹文化”胶板版画研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竹子的生态价值和文化内涵,让他们在创作过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创作手法和风格,让他们在探索中不断成长。
(一)“五育融合”视域下小学胶板版画的教学目标
胶板版画课程作为一门视觉艺术课程,深受学龄儿童的喜爱。它利用凹凸版画的形式,复制和加工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纹理,通过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赋予其新的艺术生命[5]。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胶板版画制作简便,对儿童的动手能力有一定要求,因此,在锻炼儿童动手协调能力的同时,也能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使他们深刻感受到胶板版画的美。这既是胶板版画课程中的美育目标,也是实现“五育融合”的重要途径。
(二)“五育融合”视域下小学胶板版画的教学构思
1.教学案例设计——“竹文化”胶板版画研习活动
(1)教学目标
本活动立足于“五育融合”教育理念,旨在使学生能在艺术创作中全面发展,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胶板版画的基本技能,还能深入理解和感受竹文化的内涵,从而培养他们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素养。通过画竹、刻竹、赏竹的过程,学生将亲身体验到艺术的魅力,锻炼动手能力,提升审美情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教学环节
a.背景介绍与价值引导
向学生介绍竹子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引导他们认识竹子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分享竹子的生长过程、用途和象征意义,使学生对竹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敬畏之情,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b.胶板版画基础知识普及
在学生对竹文化有了初步了解后,向他们介绍版画的基础知识,包括版画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以及胶板版画的制作流程和技巧。通过理论讲解和示范操作,使学生对胶板版画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后续的创作活动打下坚实基础。
c.“画竹”“刻竹”“赏竹”实践创作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竹子,学习竹子的基本画法。然后,教授学生刻竹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体验刻竹的乐趣和挑战。在刻竹的过程中,学生能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协调能力。最后,组织学生进行版画作品的展示和欣赏,让他们通过欣赏优秀的版画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3)教学案例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和创新。同时,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让他们在共同创作中体验到集体力量的作用和成功的喜悦。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取得实效。
(4)深入拓展丰富版画内容
在学生完成“竹文化”胶板版画研习活动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拓展版画创作的内容和形式,鼓励他们仿照这一主题,探索其他自然元素或文化符号在版画创作中的表现方式。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鼓励学生将版画创作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他们的作品更具时代性和现实意义。通过这些拓展活动,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版画艺术的魅力和价值,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结果的反思与改进策略
“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小学胶板版画教学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反思和改进的问题。
课堂各环节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缺乏统一的体系和安排。这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连贯的思维和知识体系,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整体性。因此,教师需要重新审视教学流程,优化教学设计,确保各环节之间的顺畅过渡和相互衔接[6]。教师可以通过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明确每个环节的目标和任务,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教学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教—学—练—评”一体化时间紧凑,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限制,教师往往难以充分展开各个环节,导致学生在某些方面得不到充分的锻炼和提升。因此,教师需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展示和落实。教师可以通过调整教学计划、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等方式来解决时间紧凑的问题。
课外配套资源的不足也限制了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升。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教师需要积极开发课外配套资源,如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视频教程、在线互动平台等,以便学生能够在课后自主学习和巩固练习。
综上所述,“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小学胶板版画教学实践需要教师在多个方面进行改进和提升。通过优化教学设计、细化任务分解、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以及开发课外配套资源等措施,教师可以更好地实现美育与德育、劳育的有机结合,提升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的能力,推动“五育融合”理念在胶板版画课程中的深入落实。同时,需要不断更新课程教材,以适应“五育融合”教育理念对小学胶板版画课程的新要求和新挑战。
[参考文献]
忻平,陈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形成与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关系[J].上海党史与党建,2023(2):20-26.
刘晓春.“五育”融合特色校本课程构建与实施[J].教育科学论坛,2023(22):63-65.
霍亮.中小学美育课程的困境及其纾解[J].现代教育科学,2023(4):145-150.
关于延长小学暂行规程(草案)试行时期及修订部分条文的指示[J].江苏教育,1953(7):5.
周佳.新时代学校美育体系构建策略研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3,21(2):53-56.
刘贤淼,冉东亚.从马克思主义视角看中国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世界竹藤通讯,2022,20(4):82-8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