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2024-09-29王晓燕

求知导刊 2024年23期

摘 要:道德与法治是初中教学体系核心构成要素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正确三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课程,这门学科包含了部分较为枯燥的知识内容和生活中的经典案例。以往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通常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热情不高,为有效解决该问题,教师应采用案例教学法。对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策略进行探究,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调动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案例教学法

作者简介:王晓燕(1979—),女,甘肃农业大学附属中学。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当前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师需要优化与改进教学理念和方法,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而案例教学法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使用较为广泛的方法,其能通过生活化案例引导学生展开分析和探究,使学生深层次把握知识内容,并有效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推动学生朝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进。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原则

案例教学法指的是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期间,利用案例进行探究和讲解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借助案例进行分析与研究,能明确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的重要性,并提高自身学习能力。案例教学法有着明显的开放性和自由性特点,能够帮助学生从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使其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实现高效学习。另外,将日常生活中学生较为常见的案例作为教学元素,可将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起来,促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深刻记忆。

(一)时效性

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信息技术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大众传递信息更加方便、快捷,信息材料越发多元化。但对学生而言,初中阶段是其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互联网中存在大量不良信息,再加上学生甄别信息能力不足,极易受外界各种诱惑而出现思想偏移,这将影响其健康心理的形成。为此,教师需要借助道德与法治课程,利用融入生活案例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远离危险;需重视在教学中渗透社会热点问题,将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法治教育联系起来,逐步提高知识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知识。

(二)方向性

初中生的价值观还在不断塑造中,且其身心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教师要借助道德与法治课堂为学生传递乐观且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使其了解更多与真善美相关的案例,并从中掌握采用恰当方法有效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方式。为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期间,应有方向性地挑选教学案例,利用正面事例强化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其形成正确三观和良好道德品质,并将反面案例和所学知识进行比较,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内容,帮助其完善知识体系,推动其身心健康发展。

(三)针对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有着一定的抽象性和理论性,教师讲解理论内容时,应积极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并把案例教学法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充分理解知识内容,使其形成良好品行。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意义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若能有效应用案例教学法,就可使师生及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频率增加,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且案例教学法有着明显的开放性特点,将其运用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可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案例教学法还可将部分枯燥的理论知识渗透到具有趣味性的案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让其主动参与到探讨及交流活动中,进而活跃课堂氛围,逐步增强教学有效性。除此之外,此种教学模式还可让学生拥有更为广阔的思考和想象空间,优化以往将教师作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充分彰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和教师教学压力,提高课堂质量。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的应用途径

(一)借助案例进行课堂导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高质量的教学活动离不开良好的开端,若课堂导入环节生动有趣,就能使学生的注意力从上节课或课间活动转移到本节课的学习中。但以往教师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并不重视课堂导入环节,教学刚开始就直接讲解重难点知识,导致学生学习热情逐渐消失。为有效解决该问题,教师可把案例教学法渗透到课堂导入环节,恰当选择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创设良好探究环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其主动围绕知识展开深入分析与探究,为后续课堂活动的高效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课第二节“活出生命的精彩”为例。教学本节内容时,为确保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通过案例教学法创设导入活动。首先,教师应在备课期间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围绕学生心理情况分析学生认知经验间存在的矛盾,结合案例进行恰当的教学设计,牢牢把握各个教学环节,并在课堂导入时整体展现案例教学应有的价值。为此,教师可为学生播放《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中有关张桂梅校长的视频材料,引导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围绕“平凡与伟大”这一话题展开探讨和分析,使其了解到张桂梅校长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她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教育事业,用善良、爱心和勤奋,带领更多学生走向热爱生命、关心他人的精神世界。接下来,教师可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时间,让学生能够与自我对话,以此使其更加热爱生活、珍惜时间,并为下一步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1]。

(二)围绕案例设计问题,强化学生学习效率

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部分知识点较为枯燥、无趣,学生学习相关内容时往往会出现走神的情况,学习效率很难达到预期目标。为有效解决该问题,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可渗透生活案例,结合案例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让课堂教学氛围更加轻松愉悦,逐步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节“以礼待人”为例。教学本节内容时,教师可结合案例提出恰当问题。首先,通过案例引起学生注意,接着询问学生问题,让其进行探讨及交流,最后引导学生确立正确法治观念。如新课导入期间,教师可先与学生沟通,创设轻松的教学环境,接着以讲故事的方式把生活案例分享给学生:“有一个年轻人在旅行时不小心迷失了方向,他在问路时遇到一位老大爷,这时年轻人直接说‘嘿,老头,从这里到风景区怎么走?’大爷听到这句话后只是看了年轻人一眼,并未说什么就直接离开了。见此,年轻人不得不继续自己寻找方向。然而,即便走了六七千米他依旧无法找到风景区,这时他停了下来,好像明白了一个道理。”讲述完该案例后,教师可询问学生:“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年轻人懂得了什么道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案例和问题展开分析,并归纳探究结果。之后,教师可将“以礼待人”相关元素渗透到问题答案中,让学生切实认识到对待他人有礼貌才能获得他人尊重的道理,使其形成尊重他人、懂礼貌等良好品行[2]。

(三)恰当挑选案例,扩充教学元素

教师要想借助案例促使学生形成法治观念,应用心选择恰当案例,确保所用案例都有着一定的科学特点,且与课堂知识内容高度统一。为此,教师应先深层次分析和研究课本知识,明确其中涉及的核心要点,随后结合这部分内容选择案例。

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七课第二节“自由平等的追求”为例。学习本节内容时,教师可先对课本知识展开剖析。本节的重难点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实现真正的自由、践行平等的方法,其中涉及的自由并不是绝对自由,而是在遵守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的前提下达到的相对自由,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案例融入课堂中。如将案例“德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曾收到市民举报,有很多骑行爱好者在经济开发区不仅经常闯红灯,还会结对在机动车道上快速行驶,把公路视为赛车场,使得经过的机动车只能选择避让”分享给学生,并在讲完后询问学生:“同学们认为这部分骑行爱好者的做法是否正确?其行为是否符合公民对自由平等的追求呢?”鼓励学生围绕该问题展开探究,使其明确这部分人的做法不仅影响公共秩序,干扰他人正常生活,还违反了法律规定,这并不属于其可行使的自由。教师借助此种案例可将教材内容更好地传递给学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3]。

(四)围绕案例教学,促使学生形成道德与法治思维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实施案例教学时,应整体考量案例呈现模式的科学性,让学生充分了解案例的形成原因z/KtQd22ym1OxBgyVwhUIcJglEWJKO0i2CqvglCOBOA=、经过和最终结果。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等先进设备已融入课堂,教学方法和内容得到了扩充,为此,教师应积极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把课本中的抽象知识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并促使其形成探究精神,进一步推动其各方面能力的良好发展。

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为例。学习本节内容时,教师可将“豫章书院”案例融入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有关“豫章书院”非法拘禁学生的视频材料。学生观看后会对这类事件深恶痛绝,此时教师可询问学生:“若同学们面对这种情况,应怎样借助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以此引导学生思考及探究,使其形成法律意识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教师利用案例开展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切实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并明确正确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4]。

(五)通过案例教学法,重现案例现场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应不断优化及改进以往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重现案例现场,让学生积极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控制好尺度,防止血腥暴力场面出现,以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避免对其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为例。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引入老人碰瓷的案例,并带领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负责扮演老人,并让一名学生饰演路人,当“老人”发现“路人”后便装作身体不适,寻求“路人”的帮助,随后倒在地上碰瓷,此时“路人”陷入困境,需要寻找摆脱困境的方法。通过角色扮演活动,教师可向学生传递法律知识,让其了解到碰瓷属于违法行为,情节较轻会受到一定金额惩罚,若情节严重则可构成敲诈勒索罪,指导学生遇到类似情况时,应第一时间报警处理并警告碰瓷者。利用重现案例现场的教学方式,教师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民主与法治相关知识点,使其切实了解法治对维护社会稳定的意义,从而端正自身学习态度,强化个人素质[5]。

(六)结合生活构建案例,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围绕现实生活构建案例,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和分析,使其围绕案例反思自身行为是否存在问题,从中体会到更深层次的道理。为此,教师应先对教材进行分析,并围绕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灵活使用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寻找具有代表性的生活案例,将其作为教学的重要材料。

以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三节“让家更美好”为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恰当渗透生活案例:“李雷面临期末考试,复习时他感到压力较大,为此想要在周末睡个好觉,缓解自身压力。但此时李雷父母却觉得李雷学习不积极,周末应早起用功读书,为此在吃午饭时一直教导李雷,要求李雷切勿松懈,要认真复习取得好成绩。面对父母的唠叨,李雷极为烦躁,为此和父母发生了一次激烈冲突。”该案例讲完后,教师可让学生思考:“倘若你是李雷,在父母的这种态度下,你会有哪些感受?我们应如何处理亲子关系?”教师可鼓励学生换位思考,让学生明白家长的唠叨源于爱,使学生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明白与父母发生矛盾时要心平气和地与他们沟通。教师结合实际生活构建案例,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教学效率。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扩充教学内容,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真实案例,逐步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教师应围绕案例和教材内容恰当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展开思考和探究,让学生了解案例中隐藏的道理,进而将案例的教学价值充分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樊战杰.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3(11):28-29.

郭小月.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J].亚太教育,2023(20):99-101.

唐美.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2023(19):30-32.

王波.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10):90-92.

卢运峰.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科幻画报,2022(8):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