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
2024-09-29陶淑怡
摘 要: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关键时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他们行事、做人的基本准则,是新时期思政教育的核心使命。故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需要依托生活化教育思想,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助力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道德伦理知识,并初步养成良好的法纪法规意识。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深入解读生活化教学内涵,解析生活化教学意义,采取最为恰当的生活化教学策略,助推学生有效学习,提升其道德与法治综合素养,培养其成为“三有”时代新人。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陶淑怡(1998—),女,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八一中学。
关注生活与教学之间的联系,是教师理性地贯彻《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思想体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理性地借鉴生活化教学理论,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原型或学生较感兴趣的社会热点事件等与道德与法治知识结合起来,作为学生学习探究、思考解读的重要课题。如此实践,不仅能规避道德与法治教学空洞说教、单纯灌输的问题,还能降低道德与法治学习的难度,让教与学都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改变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方式,创新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形成适应未来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学科关键能力,为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构筑起人生底线[1]。
一、解读生活化教学内涵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宗旨是引导学生感知最基本的生活,学习道德常识,明白法纪法规对生活、人的发展的积极意义,学习用基本道德规范、法制常识来解释生活现象,解析生活问题,使自身行为更合乎规范准则,最终形成正确的三观。生活化教学源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立足现实生活,选择适宜的生活事例或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现象,把它们作为学习探究、深度思考的素材,将它们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整合起来,不仅有助于学生进行学习思考,获得必要的道德认知、法治常识,还能体现“生活即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本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多维度的、全覆盖的指导或引领,推动他们全面发展。
二、解析生活化教学意义
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培根的教育,重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使其逐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就是在彰显陶行知先生的“活的教育”的思想,让“教、学、做”形成一个自然整体,营造一个维护学生健康发展、和谐生长的环境。将其运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具有如下意义。
(一)利于兴趣激发
在教学中融入真实生活事件、现象,能够给予学生身临其境之感,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替代,使其更好地感知生活,了解蕴含在生活现象背后的道德与法治常识,使其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故而,生活化教学策略能较好地利用生活中的教育元素,使初中生积累生活经验,产生学习探究兴趣,提高他们的道德观念、法治意识。
(二)推动教学变革
教师依托生活化情境,能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推动课程教学的改革。在生活化情境中,学生能主动地观察、分析生活现象,并从中获得基本的道德常识,了解相关的法规法纪。实施生活化教学,既能将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改变道德与法治教学与生活割裂的现象,让道德与法治教育不再是讲道理、讲理论的单一模式,又能让学生成为学习探究、思考的主体,有效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实现寓教于生活的目的[2]。
三、探寻生活化教学策略
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关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与“做”都有可靠的保障。为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法治意识,教师应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引领学生从日常生活现象或社会热点问题中学习甄别真善美的方式,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意识发展,让学生在探究社会现象、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增强社会参与意识、能力,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一)依托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探索
教师应立足教材内容、紧扣现实生活,通过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化视角去观察生活现象,解读生活现象背后的道德、法治知识,让学生在系列化学习中更好地接受道德规范的熏陶,明白法治、民主的真正意义,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愿望,促进其道德与法治学习的进步[3]。
例如,在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的教学中,围绕教材编写的“探问生命”“珍视生命”“绽放生命之花”三大主题,教师应选择与之对应的教学资源,构建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阅读思考、现象解读中感知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从而帮助学生对生命形成更科学的价值观念。以“珍视生命”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生活情境,借助情境来引发学生的学习思考,让学生知晓“生命诚可贵”的切实含义。教师可设计如下情境:明明家养的宠物猫玲珑生病了,无法医治,看着明明和玲珑难受的样子,你感觉到了什么?围绕课件内容,学生会进行思考,从中意识到动物的生命与人类的生命是一样宝贵的,从而形成守护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该课题,联系该情境,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学习活动,如让学生讲述生命可贵的故事或分享与生命有关的经典诗词、佳句等,以此让学生接受更深刻的生命教育,获得启迪。如此一来,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课题学习研究中,更深入地去思考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二)利用本土化资源,拓展教学素材
把道德与法治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能让教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让教学视角得以拓展,给予学生更为丰富的学习体验,助力学生掌握更多的道德常识、法律知识,还能开阔道德与法治学习视野,让学生认识到道德与法治不是教条的训诫、约束,而是保障生活、缔造幸福生活的根基,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认识,增强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比如,在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本土化资源,有效扩充课堂教学素材,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这有利于学生展开观察、思考等学习活动,加深他们对生活事件、生活现象中的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与理解。以“法律在我们身边”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创设实地走访、实地体验等情境,引领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初步意识到和谐生活、安居乐业是需要法治来保障的,以此将遵纪守法的种子深植于他们的思想深处。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本地的交通事故处理中心,让学生观看部分交通事故现场录像,让学生明白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能够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要求出行。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到交通要道口的民警岗亭做一名交通志愿者,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生活需要法律”的含义。回归课堂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所见所思,让学生的法治观念、法治意识得到提高。
(三)借助生活化实践,加深学习理解
构建生活化情境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从生活视角去学习、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为实现此目标,教师应组织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运用于生活中,让学生尝试去解读生活中的事件、现象等,以此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的基本常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4]。
比如,在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的教学中,教师借助生活实践活动来辅助教学,能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增加学生的学习感悟,帮助学生消化与理解课堂所学知识。如,在教学《“我”和“我们”》一课时,教师可以创设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依托日常学习小组展开实践活动。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结合各小组的活动表现,利用教学评一体化量表对小组活动成果进行评价,让学生在自我评价、同伴互评中更好地感受集体的意义,明白一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真谛,并从群体性学习中获得他人的尊重,感受到学习的快乐。长此以往,学生的集体观念、合作意识会逐渐增强,这能为他们未来的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提升小组合作的效果。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个性化的建议,并在共同探讨中选出更好的方式,如有学生提出“争星”活动,即让班级在学校的卫生评比、纪律巡查中获奖。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集体荣誉感和使命感,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提升教学效果。
(四)设计生活化作业,实现学习拓展
设计生活化作业,把道德与法治学习由课堂转向生活,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道德与法治对安居乐业、和谐生活的积极意义。鉴于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多样化的作业,既要结合教材内容设计纸质化作业,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概念的理解,又要细化实践性作业、生活化作业,通过布置生活化作业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把“教”“学”“做”联系起来,让学生能随时随地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这有利于学生道德与法治综合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生活化作业,拉近学生生活与道德与法治学科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更深入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意义及作用。以“社会生活讲道德”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以礼待人、尊重他人”的课外实践作业,引导学生把自己做过的、看到的和道德与法治相关的事件记录下来,并写下旁注,从而使“看”“做”“思”形成有机整体,切实提高学生道德与法治认知水平。如,有学生分析《将相和》,从中理解了团结对国家的意义,学习了宽容、以大局为重、敢于自我解剖、勇于承认错误等道德品质。通过让学生选择案例、批注案例,能帮助他们将道德与法治学习与历史学习、语文学习结合起来,从而顺利推进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教学,助力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重要意义,进而实现学科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五)引导生活化反思,提高道德与法治素养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的不是单一地促进学生学习、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而是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升华学生的思想,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法治观念等素养。故而,在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既要重视基本道德常识、法治知识的传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又要借助生活中的现象、事件等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反思,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观念的理解,以助推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能力获得进一步发展。
比如,在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开放式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反思,帮助学生领悟、内化所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以“少年有梦”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材料,思考“少年该有怎样的梦?”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会积极地思考、寻找少年该有的梦,如“中国梦”“中华民族复兴梦”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还可能会借助《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少年中国说》等资料,深刻思考“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等理念,思考如何将个人梦想与民族复兴、国家振兴发展联系起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能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身上承担的责任,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树立起“为国读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的坚定信念。
结语
总而言之,将生活化资源灵活运用于教学之中,不仅能帮助学生认识到生活不是虚假的乌托邦,而是基于公序良德、法纪法规所构建的自由和平的天地,还能突破传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的限制,让教师不再拘泥于文本,跳出狭隘的理论知识教学,让学生感悟到生活和道德与法治课程之间的必然联系,助力学生系好人生发展的“第一粒扣子”。鉴于此,新时期教育背景下,教师应紧扣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根本使命与目标要求,采取生活化教学策略,使学生的道德理念得到提升,遵纪守法意识得到不断强化,为其终身学习、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袁婷婷.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24):112-113.
陈惠如.以核心素养为视角,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274-275.
胡臣业.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10):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