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2024-09-29高勤花
摘 要:受传统教育思维影响,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内容和方法单一等问题,导致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缓慢。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积极更新阅读教学理念,使阅读教学发挥出更大的价值。深入探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同时分析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后基于新课标的要求,探索实现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教学策略,以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高勤花(1983—),女,江苏省昆山市周庄小学。
阅读是学生获取基础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环节。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实施,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品质、审美创造能力和文化自信。这些要求深深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从教学目标的设定到教学活动的安排,都要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展开。为了逐一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积极探索新的阅读教学方法和途径。这不仅有助于彰显语文学科的实践性、生活性和综合性,还能推动语文教学的深入改革和持续优化,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注入新动力。
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一)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要求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在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三个环节中融入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在教学全过程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1]。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有效掌握基础语言知识,在实际活动中进行语言知识的运用,以及运用语言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系列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丰富语文课堂教学活动
将核心素养培养融入阅读教学,能够极大地丰富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阅读任务,如角色扮演、情境对话、文本改写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语言的魅力。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能够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还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实现寓教于乐[2]。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阅读教学内容和方法单一
受到传统教育思维影响,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内容和方法单一的问题,教学活动缺乏创新性和多样性。部分教师往往按照传统的模式进行授课,以教材文本内容和课堂为主要阵地,导致学生无法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无法得到足够的启发[3]。这种单一的教学活动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也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二)作业设计缺乏实用性
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作业设计与实际应用脱节,缺乏实用性的问题。部分教师只简单地要求学生进行机械性地阅读或回答问题,而没有针对学生相应能力的发展来设计有针对性的作业。这样的作业不但无法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而且难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甚至可能导致学生对阅读产生厌倦情绪。
(三)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方式单一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部分教师在评价学生学习成果时,采用的方式相对单一,多采用书面评价形式。这种评价方式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素养,也无法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和指导[4]。单一的评价方式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发展空间,还可能导致学生对阅读形成功利性的态度,忽视了阅读的乐趣和价值,语文素养难以提升。
三、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设计基础知识的运用活动,培养学生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
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运用能力、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小学生的学习经验有限,积累的语言知识相对较少,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会出现混淆知识和运用不熟练的情况。对此,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富有创意性和实用性的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语文基础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
例如,在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的教学中,针对生字“称”“船”“然”“做”等的教学,部分教师通常是让学生在课文中将其圈画出来,对其进行拼读和记忆,或利用文章中的词语和句子来帮助学生强化记忆。这样的教学方法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加深印象,但是,当该课的生词生字出现在其他文本中时,学生可能会存在识别问题,或者是在写作的过程中需要运用该课的生词时,部分学生可能无法书写出来。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需要结合生词来设计适配的运用场景,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以生字“然”为例,基于课文中“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一句,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运用场景,如:上课铃响了,教师让同学们走进教室,(然后)才开始上课。对于“船”字,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各种船模的图片,如木船、轮船等,然后让学生为图片补上合适的船舶名称。这样的阅读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习生字、生词,从而更好地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修辞手法的教学则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实际运用。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赏析课文中的经典修辞句子,让学生感受修辞手法的妙处,再让学生尝试在写作中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比如,教师可以设计创意写作活动来引导学生运用修辞手法。以《曹冲称象》一文中的比喻句“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为例,在向学生解释了什么是比喻手法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身边的物品来进行比喻手法的练习。比如,将向日葵比喻成太阳,将弯弯的月亮比喻成小船,将圆圆的月亮比作圆盘等,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比喻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师必须注重基础知识教学,让学生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对此,教师可以设计实际运用的场景,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让学生构建系统的语言知识体系,培养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
(二)设计丰富的思辨性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思维的发展需要通过观点碰撞、深度思考来实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设计丰富的思辨性学习活动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还能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此外,思辨性学习问题的设计可以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5]。例如,教师可以针对文本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进而帮助学生搭建系统的思维框架,让他们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教学活动还可以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形成批判性思维,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仍以《曹冲称象》的阅读教学为例,关于称象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除了课文中曹冲提出的方法,你还可以想到哪些称重的方法来解决该问题呢?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可以利用多种方法来对庞大物体进行称重,如利用大型电子秤等,请说说科技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对于这类问题,学生需要不断地进行分析验证,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
此外,《曹冲称象》一文详细呈现了曹冲提出的称重方法的步骤,教师可以据此设计以下思辨性活动:请用思维导图梳理曹冲称重的步骤,并分析、陈述其运用了什么样的原理。这样的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再次全面地梳理课文内容,并运用合适的方法来提炼关键信息。同时,在梳理内容,分析、陈述原理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运用语言知识进行表达和交流,还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理解和分析。比如,曹冲称象的方法运用了物理中的浮力原理,计算时则运用了数学的知识。这种跨学科的思辨性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整合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获得思维品质的发展。
总之,设计丰富的思辨性学习活动是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参与多样化的思辨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搭建系统的思维框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综合性思维和创造力,从而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设计生活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
在新课标的引领下,语文教学更加注重体现生活性原则[6]。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巧妙地结合阅读文本内容,设计一系列可操作性强、充满趣味性和生活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首先,生活化的语文实践活动能为学生搭建一座沟通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的桥梁,帮助他们将在阅读中获得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阅读文本时,学生可以接触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和深刻的思想文化,而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此外,实践活动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和了解现实生活的机会,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其次,生活化实践活动富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中感受美的存在和表现形式。这种体验能够触动学生的内心情感,引发他们对美的追求。最后,生活化实践活动还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创作空间,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的创作成果。
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走月亮》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以下生活化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并记录与家人或朋友相处的温馨时光,感受亲情和友情的珍贵;然后,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观察学校周边的自然环境,感受大自然的美;最后,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或写一篇风景记叙文,描绘自然之美,或以自己喜爱的形式展开创作,如绘画、制作手工艺品等。
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用美的眼光观察世界、用美的语言表达情感、用美的行动改造生活,让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珍惜身边的每一个美好瞬间。
(四)在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丰富的文化底蕴,不仅对学生文化艺术修养的提升至关重要,还是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持。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促使他们成为具备深厚文化底蕴的综合人才,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
一方面,在阅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知识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有机会接触更多元、更全面的传统文化内容,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思想智慧和道德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蕴含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可以让学生领悟先人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实现德育与智育的结合。
以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一)》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拓展相关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如不同地区的七夕风俗、七夕的发展由来、其他民间故事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对牛郎织女的故事形成更全面的理解,还能让他们深入认识我国优秀的民间故事。此外,在接触不同形式的文学艺术,如戏剧、影视等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受到启发,认识到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持久的魅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树立文化自信,主动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教师不仅要深入认识核心素养培养的意义,主动分析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还要基于新课标的要求,设计有针对性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思维品质、审美创造能力和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黄爱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4(12):57-60.
李世妍.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J].吉林教育,2023(34):36-38.
季红海.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研学案的设计及应用策略:以《西游记》为例[J].名师在线,2023(32):76-78.
华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12):19-21.
管光明.聚焦核心素养,落实审美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策略[J].新课程,2023(4):25-27.
祁晓娟.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2022(37):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