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史料

2024-09-29张伟钢

求知导刊 2024年23期

摘 要: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史料实证要求学生自主获取可信史料并努力还原历史。相较于直接接受历史,史料实证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还能培养他们重证据的意识。目前,高中历史教师不重视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对史料搜集、分析的积极性不高。为了搭建高效历史课堂,教师应有意识地重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策略。基于此,从具体的教学案例出发,深入分析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方向,提出了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实证素养;教学案例

作者简介:张伟钢(1981—),男,江苏省昆山市第一中学。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容易忽略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作为一种科学的学习态度,史料实证素养建立在生本思想的基础之上。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从优化课堂教学理念、丰富史料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问题、鼓励学生搜集史料、设置史料悬念等角度设计问题以及具体的活动。

一、重构教学理念,加强师生互动

(一)坚持生本思想,为学生预留自学空间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均习惯于先教后学这一模式,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缺乏自主探索能力和自主分析能力。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教师需要重构教学理念,并为学生预留出充足的自主探索时间和空间。教师可将预学、课后作业转化为史料搜集、验证,促使史料搜集常态化。教师应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不仅要关注学生搜集了哪些史料,还要关注他们从什么渠道搜集史料,以及如何验证史料的真实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创新,自主学习渠道更加丰富多样。借助线上学习社群以及线上学习平台,教师可以渗透史料搜集的基本方法[1]。

比如,在教学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的内容时,教师应将探索主动权交给学生,布置史料搜集任务。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展示时间线和关键词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比如,针对1949—1956年这一部分的内容,教师提炼出关键词“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初步发展”,引导学生充分把握该时期的特点,从多个角度搜集史料。在后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线上社交群了解学生的进度。凭借循序渐进的引导,使学生一边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人口数量、人均收入水平、人均粮食消费量以及钢铁产量等方面的内容,一边搜集相关史实。

自学空间的构建建立在学生乐于参与的基础之上。教师除了要指导学生搜集史料,还要跟进学生的探索情况,了解他们的搜集积极性,建立个性化的学情档案。

(二)重视史料实证,转化教材内容

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对于史料实证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史料实证的态度。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优化教学理念,重构教材内容。从高中历史教材内容来看,教材编写者有意识地按照某一主题循序渐进地展示不同的知识点。然而,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虽然编写者在教材中编排了一定数量的材料,但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容易忽视材料内容并将关注点放在知识点的记忆与应用上。为了改正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师既要重视教材中现有的材料,又要秉承史料实证的基本方法,转化教材内容。通过将抽象且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转化为丰富的历史材料,学生能尝试自主总结知识内涵,体会验证历史材料的过程[2]。

以《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的教学为例,为了深入讲解中央集权制度,教师应围绕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补充,让学生对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有关帝号、“皇帝行踪不可泄露”、“军权集中于皇帝手中”等内容进行讨论。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逐一对材料进行分析,比如在研究帝号时,教师可展示这样一则材料——秦王在完成六国统一之后,大臣们经过商议为秦王提出了建议:“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所以,请秦王改名为“泰皇”。秦王不以为然,并提出去掉“泰”,采用上古“帝”位号,称为“皇帝”。凭借材料内容,学生可提炼出“为什么秦始皇会选择‘皇帝’一词?‘皇帝’可以印证中央集权有哪些特点?”等问题。

选择合理的史料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引导他们以自主验证的方式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值得一提的是,史料实证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过程,因此,教师除了要关注教材中的史料,还要结合学生的实时反馈,借助多种渠道搜集史料资源,营造自由且宽松的教学氛围。

二、优化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一)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虽然高中生已经具备成熟的逻辑体系,但生动且有趣的材料总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热情。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其一,借助真实的史料展示具体的历史情境。高中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因此,他们可以从史料中提炼关键信息,加强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其二,从影视剧中提炼史料,创设问题情境。部分影视剧有历史原型,所以教师可以整合相关视频并以动态化、视频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但是,影视剧存在改编,所以,教师不仅要从激趣的角度提供素材,还要从教育的角度确保素材内容的真实性[3]。

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教学为例,在教学“北洋军阀是什么”时,教师不应该直接阐述具体的知识点,而应从纪录片中搜集关于北洋军阀的信息提供给学生。借助《北洋军覆灭记》,让学生自主提炼北洋军阀时期的代表人物。结合北洋军阀代表人物的一生,学生能尝试分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百态。比如,有的学生从经济的角度介绍了“袁大头”这一流行货币,有的学生从政治的角度分析了袁世凯去世后军阀割据的版图。此外,教师还可播放有关北洋军阀时期的电视剧片段。教师通过混剪视频,让学生甄别其中的历史事实,指出不合理之处。

资料分析建立在学生具有历史学科素养和辩证思维能力的基础之上。在课程讲解中,教师秉承支架式教学理念展示丰富的教学资源,既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浓厚兴趣,又能提升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但资料并不都是正确的,教师应指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还原历史真实面貌。

(二)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加强师生互动和交流。一直以来,教师将提问简化为“以具体知识为载体的一问一答”,久而久之,学生不仅会失去探索积极性,还会缺乏培养史料实证素养的契机。在新时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循序渐进的问题情境。一般来说,问题情境的创设建立在教师充分考量教材内容、全面把握学生学情的基础之上。围绕有针对性的问题,学生可逐渐完善思考过程,明确史料的分析、验证方法。高中生具备一定的历史分析能力,他们可以在科学合理的引导下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4]。

以《全球航路的开辟》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充分分析全球航路开辟造成的影响,教师引用纪录片《大国崛起》中有关全球航路开辟的表述:“直到现在,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让学生针对史料内容分析全球航路开辟的优势: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融为一体,使欧洲国家朝着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教师追问:“全球航路的开辟会造成哪些不良后果?”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可能产生畏难情绪并含糊地表示:“全球航路开辟会给拉美地区带来灾难。”对此,教师可展示赵林《大航海时代的中西方文明分野》选段:当西方的航海家们最初开辟海上航路时,他们大多数人对传说中富饶而神秘的东方世界抱着一种敬仰之心……然而,随着通往印度、东南亚、中国等地航路的开辟以及对新大陆的发现,西方的探险家们日益从东方文明的仰慕者转变为贪婪傲慢的掠夺者,他们的目的也不再局限于寻找香料和发现基督徒,而是要蚕食、鲸吞欧洲以外的其他地区,乃至于彻底征服和瓜分整个世界。借助具体表述,指导学生将全球航路开辟的优势与劣势联系起来。

单纯的史料展示无法激发学生的探索积极性,因此,教师需要创设问题情境,并设计循序渐进的问题链,并基于问题链,与学生展开良性互动。为了深化学生对史料的理解,教师设计的问题既不能过于复杂,又不能过于简单。

三、结合史料内容,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

(一)基于史料内容,设计探究活动

随着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创新,越来越多的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史料内容,教师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为了构建高效历史课堂,教师可以设计以下类型的活动并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其一,设计辩论类活动,营造自由且宽松的讨论氛围。相较于“你问我答”式的探究方式,以辩论为基础的探究活动不仅要求学生从多个维度输出自己的观点,还要求他们充分利用史料内容验证自己的观点。其二,设计实践类活动,辅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果教师将史料应用简化为史料分析,就容易使历史课堂固化。因此,针对不同的史料,教师可以设计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的实践任务[5]。

以《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播放纪录片《大国崛起》的相关片段以及展示《世界文明史》的选段并设计对比任务。根据任务要求,学生提炼纪录片中的知识点并将其与教材内容进行对比。接下来,教师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探索、讨论时间。一方面,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分享观点的形成过程。另一方面,其他学生就观点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与点评。凭借高效的生生互动,学生能逐渐完善知识架构,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比如,有的学生就圈地运动与工业革命之间的联系提出自己的观点:圈地运动的出现使得资本主义经济深入农村,大量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土地并移居城市,这产生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为工业革命做了铺垫。结合上述观点,其他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从后续的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认可该观点,并就“促进工业革命的因素还有哪些?”展开讨论。

史料既可以辅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又可以辅助学生把握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重构教学理念并鼓励学生自主搜集生活中的历史要素,提炼出历史问题,并依靠多种形式解决问题。史料实证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过程,因此,教师不能操之过急,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贴合社会热点,提升学科素养

高中历史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各种史实的同时总结历史发展规律。基于单元主题和具体的知识点,教师可结合社会热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史料,丰富教学内容。通过资料对比,学生就能明确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一般来说,高中生具备抽象逻辑思维,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留出充足的探索时间、空间,平衡好“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尺度。

比如,在学习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时,教师可设计主题为“中国民生百年变迁”的探索活动。根据活动要求,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下两个部分的探索。其一,通过案例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经济出现了哪些变化”,并思考这些变化影响了人们生活的哪些方面。其二,通过列举相关数据对比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差异。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互评时间。基于观点的输出,教师可指导学生从时代发展的角度讲述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一般来说,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关注点不同,所以,借助互评,学生可以完善知识架构,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不能操之过急。结合史料实证的基本需求,教师应设计丰富的史料分析任务。通过动态化的史料,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历史要素。

结语

综上所述,史料实证是学生研究历史、提炼具体知识点的主要方法,是培养他们思维品质以及关键能力的重要渠道。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学情,教师应从多个角度优化素材展示,设计分析任务。新时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借助高效的师生互动,使学生逐渐形成“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

[参考文献]

赵锋.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实证素养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3(12):19-20.

颜琼玲.单元整体教学下高中生历史史料实证素养培养探究[J].高考,2023(24):81-83.

顾伏林.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有效措施[J].基础教育论坛,2023(13):81-83.

梁仕泽.基于史料实证素养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分析[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30):57-59.

蒋文华.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J].家长,2023(32):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