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和实施研究
2024-09-29田莉
摘 要:“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与实施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从“智慧促问,预习之路引学生巧设疑云”“智慧引导,微课之光启学生深探真理”“智慧驱动,任务之舟载学生共渡学海”“智慧延展,运用之途引学生多维实践”四个维度着手,探讨初中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路径,并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课程为例,展开实践探究。
关键词:“双减”;初中数学;智慧课堂;构建路径
基金项目:2023年度酒泉市教育科研课题“‘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路径和评价机制研究”(课题编号:JQ[2023]GHB303)。
作者简介:田莉(1988—),女,甘肃省酒泉市新苑学校。
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推进,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构建智慧课堂,成为推动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智慧课堂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优化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打造高效、具有互动性、个性化的教学环境,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升教学质量。本研究对“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与实施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和实施路径
(一)智慧促问——预习之路引学生巧设疑云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智慧促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思考中预习,在疑问中构建知识框架,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或线上教学软件,发布预习视频、电子教材、在线习题等预习资源,引导学生展开自主预习[1]。借助在线教学平台的数据统计功能,可以了解学生的预习进度,同时设置在线答疑环节,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相互释疑,进行深入思考。此外,教师还可以发布引导性议题,可以是对知识点的深入剖析、基于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等,由此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预习结束后,教师可以收集和分析学生的预习反馈,进一步优化预习资源和预习引导策略,提升预习效果。
(二)智慧引导——微课之光启学生深探真理
课堂导入能够确定课堂学习的基调。“智慧引导”指利用微课,将复杂的数学概念进行提炼,并以视频、图像或动画等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有助于点燃学生探索真理的热情,使他们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具体而言,教师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精心制作微课。微课内容应紧扣教学目标,以动画、图表、实例等多种手段,突出教学重点,同时融入生动有趣的元素,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提问或讨论,了解学生的前置知识水平,然后借助微课引入知识点。在播放微课的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反应,适时暂停微课并进行解释或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播放结束后,教师可以针对微课内容提出集挑战性、开放性、启发性于一体的问题,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以问题为引领,让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可以巡回指导,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学生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提高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2]。
(三)智慧驱动——任务之舟载学生共渡学海
课堂是智慧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场所。具体而言,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和探究主题,结合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具备层次性和挑战性的探究任务,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任务内容和探究方法,利用教学平台展示任务要求,并详细解释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探究。在此环节,教师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不同的探究方向和方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实践操作和数据分析。教师则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提问交流等方式,了解他们的探究进展、遇到的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建议。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分享交流,促进思维碰撞,实现互相启发。在任务完成后,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分享自己的探究过程和成果,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点评和提问,营造轻松愉悦的探究氛围。最后,教师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总结经验和教训,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智慧延展——运用之途引学生多维实践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课后环节是智慧课堂的延伸,是学生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关键环节,能够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力量,感受学习的乐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3]。具体而言,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课后实践任务,如数学模型的构建、数学问题的解决等,继而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发布实践计划,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数学软件或在线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图形绘制等,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实践任务。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拓宽学习视野,增强实践能力。在此环节,教师应与学生保持实时沟通,随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最后,教师可以通过查看学生的实践报告、作品展示等,了解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成果的分享交流,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二、“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和实施案例分析
(一)课前环节,智探疑途——预习之初,启迪学生问学之路
“双减”背景下,优化预习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十分重要。
以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为例,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利用线上教学软件,设计与发布预习视频、电子教材、在线习题等预习资源。具体应涵盖“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概念、判定方法、相关定理、实际应用等内容。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在预习资源中可以设置引导性问题,如“当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小于、等于、大于圆的半径时,直线与圆分别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关系?”以激活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主动提出问题,分享看法和困惑。
预习结束后,教师需要收集和分析学生的预习反馈,包括他们在平台上的讨论记录、提出的疑问以及在线习题的完成情况。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教师可以评估预习活动的效果,了解哪些预习资源和策略是有效的,哪些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从而在未来的教学活动中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4]。
(二)导入环节,慧启思扉——微课之间,引领学生深思之航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技术为支撑的智慧课堂强调教师应巧用微课进行课前导入,以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以“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为例,教师应根据“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和制作高质量的微课视频。例如,通过动态演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半径之间的关系,直观展现相切、相离和相交的情况。同时,微课中可以穿插一些引导性问题,如“直线与圆相交时,它们的交点有哪些特性?”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在课堂开始前,教师可以将制作好的微课视频发送给学生,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自主观看。在此环节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地思考视频中的问题。微课结束后,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简单的提问了解学生对视频内容的掌握情况,比如,“视频中提到了哪些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接着,可以结合学生的回答,补充解释或澄清误解,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基本概念。随后,教师可以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例如,“如果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这时直线与圆的关系是什么?”在此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微课中的问题,让学生分组探讨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证明过程和应用场景,并巡回指导,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在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名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应对各组的讨论成果进行总结,重点强调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和相关性质。此外,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从实际生活中举例说明这一知识点的应用价值。
教师利用微课进行课前导入,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学生在自主学习、互动讨论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这一知识点,还能够强化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有助于落实“双减”政策下的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全面而深入地学习[5]。
(三)课堂环节,智融群力——任务驱动,共筑学生智慧之舟
“双减”背景下,优化课堂教学,实现高效的“教与学”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
以“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为例,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理解不同情况下,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半径之间的关系,判别和证明直线与圆相切、相离和相交三种位置关系。教师可以综合应用数字化工具,设计具有层次性和挑战性的探究任务。例如,任务一是使用动态几何软件绘制直线与圆的不同位置关系,并标注关键特征;任务二是提出假设,利用软件进行模拟验证,总结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条件;任务三是发挥创意,寻找生活实例,反映这些几何概念的实际应用。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可以分组使用电脑软件动态地探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验证自己的观察和假设。同时,教师巡回指导,通过提问和引导帮助学生进行科学的实验和合理的推理。任务完成后,每个小组可以轮流展示探究过程和结论。例如,笔者班上某小组展示本组精心制作的模拟动画:通过动态调整直线与圆的位置,展现相切、相离和相交三种情况,并清晰地标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半径之间的关系。其他同学提问:“在动画中,你们是如何准确测量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的?”小组成员耐心解答,分享他们在软件中使用测量工具的技巧。
这一系列教学活动以“双减”政策为指导,以任务为驱动,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展开深度探索,逐渐提升数学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
(四)课后环节,慧展才华——知识为翼,放飞学生实践之梦
课后实践环节是智慧课堂的重要延展,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发展能力。
以“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为例,教师可以根据这一教学内容,制定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课后实践任务[6]。例如,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交通路口模型,其中包括道路直线和停车区的圆形边界,学生需要根据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确保车辆能够安全停靠在停5Vpa/4MQCUT+hsFGR72WNg==车区内。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践任务和准备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发布实践指南、教学视频、电子资料等资源,涵盖任务要求、操作步骤、软件使用指导等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开展有效的自主学习。在学生开始实践操作前,教师可以演示如何使用几何绘图软件绘制直线和圆,如何调整圆心坐标和半径来观察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变化。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索相关资料,如实际路口的照片和设计图,以便他们在模拟实践中考虑实际情况。
在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在线讨论区、即时通讯工具或远程教学软件等方式与学生保持联系,及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指导。学生完成实践任务后,教师可以通过查看学生提交的实践报告、作品、视频记录等,对学生的实践成果给予肯定,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
三、总结
本研究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针对初中数学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探讨,围绕智慧促问、智慧引导、智慧驱动和智慧延展四个维度,构建初中数学智慧课堂,并以“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课为例,探讨了智慧课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路径和效果。智慧课堂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深入探究数学知识,提升学习效率。
未来,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智慧课堂将更加个性化、智能化,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高效的学习体验。因此,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与时俱进,为学生打造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智慧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陈锋,薛莺.智能技术赋能初中数学项目化学习初探[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4(4):40-43.
陆捷.“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策略[J].学周刊,2024(11):107-109.
陈华.“双减”背景下构建初中数学智慧课堂的有效策略[J].学园,2023,16(30):72-74.
芮文艳.“双减”背景下构建初中数学智慧课堂的有效尝试[J].试题与研究,2023(18):7-9.
任金霞.“双减”背景下构建初中数学智慧课堂的有效尝试[J].新课程导学,2022(18):84-86.
张继海.初中数学智慧课堂的构建与实施[J].新课程研究,2021(29):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