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篇”结合的微群文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2024-09-29毛惠娟
摘 要:微群文阅读是教师有目的地节选课内外或改编后的文本的部分片段,再经过整合后形成微群文,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教学方式。分析了“前后勾连”“加强整合”“拓展阅读”“对比阅读”四种微群文阅读形式,旨在帮助学生多角度理解文本内涵,落实教学目标,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微群文阅读;实施策略;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毛惠娟(1986—),女,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合兴小学。
在语文教学中,组织开展群文阅读,有利于学生语言理解能力、应用能力的提升。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结合新课改要求,可创新性地运用小组合作探究模式,鼓励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分享阅读成果与体验,在思维层面碰撞交流。但是,在具体的群文阅读教学中依然存在很多挑战,主要体现在选择文本、探究文本、理解文本等多个方面。对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解读“微群文阅读”这一概念,认为在群文阅读中,应当坚持将教材中的课文作为核心,根据教学过程中某一环节的要求,引入其他文本,据此指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通常情况下,微群文阅读中的文本片段,篇幅相对短小,不受时间、地点等因素影响,教学策略和阅读方式灵活多变,可以避免“大群文”阅读带来的弊端[1]。
为了有效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发挥微群文的教学功效,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笔者在阅读教学课堂中,初步形成了“前后勾连”“加强整合”“拓展阅读”“对比阅读”四种微群文阅读形式,具体如下。
一、前后勾连,关注写作方法
勾连式的微群文阅读形式是将学生熟悉的、写作手法大致相同的文本片段进行整合,并向学生集中展现,重点介绍群文中统一应用的写作手法的阅读方法。这种阅读方法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将其应用于日常写作训练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开展勾连式的微群文阅读教学,可帮助学生回忆已学习过的课文内容,将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点相整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实施勾连式的微群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可选取几个主题或写作技巧相近的文本片段,并将文本片段相结合,据此开展教学。通过展示相似的主题或写作技巧,可唤醒学生记忆,让学生通过回顾、提炼和整合知识提高学习的连贯性和深度。通过集中呈现写作技巧相似的文本片段,学生可以更快地掌握和应用这些技巧,提高学习有效性。另外,勾连式的微群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理论学习,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写作中,增强实际应用写作技巧的能力。
笔者在执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梅花魂》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充分掌握“借物喻人”这一写作手法,尝试勾连五年级上册中的《落花生》的第十自然段进行微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文本中的第十三自然段,重点思考外祖父讲的话的含义是什么。
生1:外祖父是在说梅花有不屈不挠、不怕困难的精神。
生2:外祖父也在告诉我们中国人就像梅花一样,具有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品质。
师:结合某一事物的特征,引申出某个道理,在阅读学习和写作训练中,这个手法十分常见,五年级上册的课文《落花生》中的第十自然段也有这样的写法,你发现了吗?
生1:作者先描写这一事物的特点,再点出做人的道理。
生2:我还发现课文所阐明的道理,都和事物的某个特点有关,它们之间有相似之处。
师: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人的精神品质、特征或行为,这样的写作方法叫作“借物喻人”。请大家思考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的特征,由此,你又联想到了什么?领悟到了什么道理?
生1:夏天到了,荷花在湖中绽放,我联想到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生2:我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中想到了小草坚强不屈的品质。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将《梅花魂》和《落花生》中的相关段落进行勾连,帮助学生理解“借物喻人”这一写作手法,而这种方法使学生能够通过直接的对比和关联,深入理解如何通过描述物体的特征来准确表达出更深层次的含义或道理。笔者提出引导式的问题,如询问《梅花魂》中外祖父讲的话的含义等,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解读文本,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在此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显著增强了理解和记忆能力。通过勾连不同文本中相似的写作手法,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深刻地认识到这些写作技巧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方法与特点,从而对所学知识形成更加连贯和深入的认识。例如在本次教学中,学生不仅学习到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技巧,并且通过将两个文本进行对比,加深了对这个技巧的理解。在这节课的最后,笔者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将学到的写作技巧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由此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得学生不仅了解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技巧,而且还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应用这一技巧。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勾连式的微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特定的写作技巧,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
二、加强整合,深化主题内涵
通过整合多个文本中的相似文化元素和主题,学生能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每个文本中的人文内涵,有利于学生发现不同作者对相似主题的不同处理方式,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整合式阅读教学通过连接相似的文化元素和知识点,增强知识的连贯性,使学生可以在不同文本之间建立联系,提高记忆效率,让学生能够获得更系统的文学知识和文化认知。在整合不同文本时,学生需要评估、比较和分析文本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得到锻炼。整合式微群文阅读教学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如将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和概念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这可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另外,这种教学方式通过整合多个文本和话题,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和多元的学习材料,丰富了单元主题的教学内容[2]。
比如,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所有课文均与鲁迅先生有关,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这一单元的文学作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感知鲁迅先生的崇高品德。然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如果仅教授教材课文,往往无法达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即“走近鲁迅,感受鲁迅”。对此,在执教本单元课文时,笔者将“众人眼中的鲁迅”作为本次教学的重要主题,在指导学生学习教材课文后,为学生链接课外阅读文本,帮助学生丰富阅读量,加深学生对鲁迅先生的高尚品德的理解。具体教学环节如下。
师: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均与鲁迅先生有关,在不同的人的眼中,鲁迅先生的形象有什么不同呢?
生1:周晔认为,伯父风趣幽默、和蔼可亲,并且关心劳苦人民;在臧克家眼里,鲁迅是正义的、富有民族气节的人。
师:在《好的故事》的“阅读链接”中,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怎样的鲁迅先生?
生2:鲁迅不满于现实而追求理想又不可得,他寓情于景,寄托自己对理想的深情。
师:课前,老师推荐大家阅读了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你对鲁迅又有了怎样的印象?
生3:鲁迅先生对封建社会深恶痛绝,同情劳苦大众。
生4:鲁迅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还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的笔犹如一把匕首,直击当时的黑暗社会,刺痛敌人。
师:是的,鲁迅先生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崇HunZp4Yij1sb4H34dMHmYg0wXEBamHjJ1ZDRTSyihtg=高精神体现在诸多作品中,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能从中汲取宝贵的精神力量。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也了解到了鲁迅先生对于底层人民的关心,他甘愿为人民大众奉献自己。接下来,大家一起朗读鲁迅先生的至理名言,感受他爱憎分明的内心世界。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笔者不仅指导学生阅读了本单元的课文,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课外阅读资料,将“众人眼里的鲁迅”作为教学主题,让学生从不同人物的角度出发,对鲁迅先生做出评价,全面和深入地了解鲁迅的形象,让学生获得了丰富的学习体验。另外,在阅读教学中,笔者将多篇阅读文本进行整合,鼓励学生共同阅读与探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风趣、仁爱、崇高的品德,进而达到“让人物形象更为真实可感、更为可亲可敬、更为丰满生动”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了本单元的课文,体会到了鲁迅先生的精神境界。
三、拓展阅读,聚焦表达特色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拓展式微群文阅读,要求教师在进行单篇文本阅读教学活动时,为学生重点介绍某一表达方式,并引入一个或者多个能够展现出这一表达方式的特色的片段,据此开展的阅读教学,使学生能够学习到特色化的表达形式,为学生发展模仿迁移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3]。
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刷子李》一课,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刷子李的语言、行为以及外貌特征,同时,通过对曹小三的心理活动以及言行举止的描写,从侧面反映出刷子李的高超技艺。笔者引导学生认识文本“一波三折”的叙事方法后,让学生对曹小三的内心世界进行探究,据此学习如何将“对比烘托”和“一波三折”的写作手法应用于实际。紧接着笔者引入冯骥才的《神医王十二》片段,让学生将其与课文进行对比阅读,感受作者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艺术。
再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祖父的园子》一课,文中描写了萧红幼时在祖父的园子中快乐生活与自由玩耍的故事,展现了祖孙之间的亲密关系,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于祖父的依恋之情。文中描写细致地刻画了一个无忧无虑的“小萧红”的形象。笔者教学该片段时,引入《呼兰河传》中“摘玫瑰花给祖父戴”的片段,引导学生群文阅读并对比分析,找出描写“小萧红”调皮可爱、无拘无束的词句,并进行品析。另外,要求学生在课外学习中,自主阅读《呼兰河传》,全面了解萧红的童年生活,加深学生对萧红文学创作语言风格的认知。
通过对比阅读相似主题或风格的不同文本,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每个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和主题,在不同文本中识别和理解复杂的写作技巧,了解文本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学生在比较和品析不同作者的写作表达方式中,能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此外,在学生分析和比较体裁不同、表达方式不同、语言风格不同和不同作者的文本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会质疑,从不同角度表达自己的观点,运用批判性思维来理解不同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发展学生的整体认知思维。比如笔者在执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一文时,有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中国神话中出现的数字都和‘九’有关?”于是,笔者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神秘数字“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涵,以这样的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在传统单篇课文教学课堂中无法实现的。拓展式微群文阅读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锻炼学生独立思考、严谨推理的思辨能力,促进学生在不同文本中进行阅读和探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四、对比阅读,掌握语言形式
在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强调学生对文本内容及其内涵的理解,而对于语言的组织和文本创作的形式则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教师可以采用对比式微群文阅读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原文中的语言表现形式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鼓励学生对文本片段进行创造性的调整,再与原文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和分析,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原文,还能够显著提升自身的语言感知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同时,对比和分析能促进学生对文本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进行深入理解,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方法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迁移与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在不同语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升语言运用的实际能力。
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笔者采用了对比式的微群文阅读方法来组织教学。这一文章着重描述了圆明园宏伟的建筑和其中收藏的珍贵的文物,用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来衬托现在的荒凉,同时也将现在的圆明园与它过去的辉煌形成对比。通过分析这一对比手法,学生能更好地感受圆明园建筑的特点和艺术价值,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升阅读兴趣。
结语
综上所述,在微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将教材文本作为基础,结合新课标所倡导的核心素养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只有把阅读、表达、体验和实践融合起来,才能挖掘到文本的深层意义,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真正达到微群文阅读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郑国明,李宇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任亚兰.让阅读因“群文”而精彩: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有效性探讨[J].中学生作文指导,2022(13):94-97.
陈晓华.方寸之间见天地,细微之处探匠心:浅探小学语文微群文阅读教学策略[J].新课程,2020(3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