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画学会《大运长歌》巨幅中国画长卷创作历程

2024-09-26王乘

国画家 2024年3期

一、缘起与创作背景

大运河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流动的文化,为了切实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宝贵遗产,高标准打造文化保护带、生态景观带、特色产业带,2022年初中国画学会受沧州市文联嘱托,为位于沧州的国家级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创作以京杭大运河作为题材的巨幅中国画长卷。

经过双方商定,此幅长卷命名为《大运长歌》,尺幅为横30米、纵1.5米,纸本设色。

二、创作艺委会的成立

2022年3月下旬,中国画学会与沧州市文联经过商榷,确定了长卷创作的艺术委员会以及创作人员。以中国画学会三任会长郭怡孮、龙瑞、田黎明为主导,集合目前国内一批最优秀的画家分别主笔与参笔,由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罗世平组织协调,并邀请著名书法家、美术理论家孙克先生题字。这个创作团队以中国画学会此前完成的大型百米长卷《黄河万里图》《长江万里图》《丝路览胜图》《红船启航图》的创作精英为主体,在此基础上,学会根据此幅长卷特点和具体要求,发挥学术资源优势,特邀了部分国内著名画家参与。优秀创作团队的确立,保证了《大运长歌》巨幅长卷的具体实施与顺利完成。

三、创作方案的准备工作

长卷创作艺术委员会以及创作人员确定之后,开始搜集大运河沿线的各种景观资料,包含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古今大运河的各类水利枢纽工程等,通过多次向大运河专家请教,对京杭大运河的主航道及大运河文化带有了清晰的认识,划定了116处重点,收集了2000余幅图片资料。随后,主创人员开始实地采风,亲身感受京杭大运河的地形地貌和有代表性的地标。2022年4月至9月,在沧州市领导以及市文联与美协的协助下,主创团队由田黎明与罗世平带队对沧州大运河进行了多次细致的实地采风;2022年10月下旬,沧州市文联领导专程来到北京,与部分主创人员共同对北运河的发源地北京西山以及玉泉山段进行了实地采风;2022年11月17日,主创团队会集北海公园,进一步加深对北京宫殿区块布局的认识。对于其他河段的采风,主创人员利用各自的采风实践,为团队提供了大量的创作资料。例如,对于苏杭一带的运河实景,中国画学会在创作大型百米长卷《红船启航图》时,分别于2019年和2020年先后两次实地采风,已积累了大量素材。但为满足此幅长卷创作要求,更清晰地了解运河沿革轨迹和现状,主创人员在前两次采风的基础上,于2022年4月再次前往实地进行采风。同时,主创团队也对此前表现京杭大运河的古今作品进行了观摩并交流了体会,在中国画学会原有创作大型长卷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了创作方向与思路。

四、创作方案的制定

经过前期的资料收集与之后的实地采风,中国画学会先后召开了三次创作研讨会,在与沧州市文联沟通之后,最终形成了长卷的创作思路与实施方案。此幅作品的创作思路主要从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的时代要求出发,在地理性、历史性、时代性、视觉性等几个层面,突出大运河的文化、历史、地理地貌等元素。在守正创新的基础上,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呈现方式相结合,力求绘制出符合新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作品立意在保持大运河的历史文化元素的基础上,更好地反映出大运河在新时代的新面貌。

经过反复揣摩,几易草稿,创作团队在与沧州市文联持续不间断的沟通中先后绘制了7稿小稿与5稿中稿,共12稿,基本确定了创作方案。

创作方案在地理性与历史性上以京杭大运河的主河段为主要表现对象,对北京段、天津段、南运河沧州段、大运河沧州段、山东段、江苏段、浙江段沿线的主要古今地标以及水利枢纽工程进行了描绘。这些古今地标加上现代城市楼群的映衬使得历史轨迹与新时代的建设相映成趣,进一步提升了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时代性要求的深刻认识。

创作方案在视觉呈现上采取了以沧州大运河段作为中心点逐渐向两边延伸的方式,这既在画面节奏上体现出京杭大运河的叙事性特征,又突出了艺术表达上的意象性要求,此幅作品创作的亮点在于创作技法的实施。全幅作品兼工带写,以现实主义的严谨工整表现主体地标,力求真实再现古今建筑,认真推敲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关系,以使画面符合实际形态;而在场景表现上则突出浪漫主义的意象性表达,以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构成为基础,充分发挥中国画散点透视的优势,利用高远、深远、平远的空间营造,突出大运河的主要脉络,运用“移步换景”的创作手法,充分表现大运河沿岸丰富多样的生态和人文情趣。例如,沧州段的大运河湾多,有“三湾抵一闸”之说,而在江南的运河河段则比较直,利于航运,这些因素都是画面重要的构图要素。同时在虚实间隔的设计上尊重传统艺术规律,巧妙把握节奏,精心安排布局,既有艺术的夸张,又在整体视觉中实现和谐,形成沿线各个古今地标的自然衔接,增强艺术性表达的主观意识。特别是画卷中段“镇海吼”的浪漫主义表现,加强了意境表达,深化了沧州河海相济、向海图强的象征意义,也反映了百年来中华民族觉醒后的坚韧不屈、踔厉奋发的精神特征,更意味着百年新征程的美好开端。而此幅长卷的重中之重则是画面中的泰山,无论从长卷的哪个方向看去,泰山都是画面节奏的高潮部分,这段的主笔由中国画学会原会长、现名誉会长龙瑞亲自落墨实施,其深厚的传统功力将黑密厚重与铮铮铁骨般的泰山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象征着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民族底气,寓意着中华文化的浑厚与博大。画卷还兼顾了叙事情节性的表现,例如通过对大运河里的游船以及两岸点景人物的刻画,反映市民们竞相观赏游轮及两岸风光的闲适场景,来再现沧州市区段大运河于2022年9月1日通航时的情景,把沧州市区段大运河这一道亮丽的风景作为沧州城市建设的一大亮点强化突出,这也是此幅画卷的重要看点之一。

创作方案在色彩运用上集中统一,以中国传统绘画的浅绛设色为主,分别用赭石、鹅黄、石青、石绿、大红来表现各个河段及沿线具体物象的象征意义,其中加以白云环绕,象征着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金、木、水、火、土的五行理念。画卷的前段以暖色调的赭石为主,象征着大运河历史的深厚积淀;中段以绿色为主,象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后段以青色为主,寓意着江南烟雨滋润下的万物和谐。三段间再以鹅黄、大红以及青色穿插点缀,一是为了物象的基本特征表达,如各类传统建筑和海港等;二是彰显了新时代中国人民丰富多彩的幸福生活。创作理念与绘画实施既兼顾与大运河相关的主题形象的体现,也着重突出和强调了艺术形式与审美的表达。

五、创作实施及最终完成

在具体创作方案的指导下,2023年3月初,大稿创作正式开始。在大稿的创作过程中,中国画学会作为国内顶级的中国画学术团体,坚持学术要求,严把学术质量。年近80岁的龙瑞先生以身作则,一直坚持在创作一线,不辞辛劳,每天的工作量达到9小时以上,通常一站就是3个小时。88岁的张道兴老先生在此次创作中,整整奋战一天,在长卷的各处进行点景人物的创作,生怕有遗漏之处。田黎明会长多次在创作现场召开创作会议,对整体形式美感与具体物象表达提出指导性意见,同时在收官之时亲自收拾与整理画面,也进一步提高了此幅长卷的整体性和视觉要求。在这样的精神引领下,所有画家都拼尽全力,昼夜奋战,为创作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精品力作而努力。最后阶段,主笔人员在学会副会长许俊的带领下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收尾工作,对画面整体及各个细部进行了地毯式的检查与收拾。最终在创作组齐心协力的拼搏下,圆满完成了此次创作任务,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的伟大时代工程留下了传世佳作。

六、《大运长歌》画卷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

《大运长歌》巨幅中国画长卷,是当代反映中国宝贵文化遗产大运河与歌颂新时代建设伟大成就的艺术珍品,是中国画学会以自身的学术优势,集合了国内最具代表性的画家资源创作出的又一巨幅艺术精品。此幅长卷在创作思路与方案的制定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将严把意识关与学术关贯穿在创作实施的各个阶段,虽然此幅长卷的尺幅较以往中国画学会创作的长卷稍小,但主创团队为它付出的艰辛与努力却有增无减。无论是具象内容的丰富性还是艺术表达的复杂性,无论是创作的时间跨度还是创稿的数量,都接近甚至超过了此前创作的百米长卷,可称当代中国画大型长卷这种艺术形式发展的又一标杆,其艺术水准及学术高度代表了中国画长卷创作的最高水平。同时,这也是沧州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性事件,是响应党和国家政策要求与坚持“文化自信”的具体实践,是续写千年大运河宏伟诗篇的重大艺术举措。

我们相信,《大运长歌》巨幅中国画长卷一定能够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的时代要求增光添彩,一定能让喜爱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观众眼前一亮,一定能够成为传世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