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

2024-09-26肖夏萍

高考·上 2024年9期

摘 要:高中政治教学应把鲜活的生活素材运用到教学中,使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生活化、具体化。本文探讨基于核心素养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的理论依据、必要性和策略。主要从联系时政社会热点、贴近学生生活、设置生活情境和梯度问题、开展体验性活动课等方面探讨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育人价值是通过学科核心素养集中体现的,学生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在本学科的学习中渐渐形成的。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高中政治课程学习过程中掌握包括公共参与、法治意识、科学精神、政治认同等内容。高中政治教学“生活化”,是指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联系时代热点、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把理论知识以鲜活的生活素材进行展现和突破。《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本课程力求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新课程标准的亮点和独有的特色,即打造核心素养导向的活动型课程。政治教师不仅需要将学生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的直接经验结合起来,而且更重要的是把生活经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使他们在与现实世界的沟通中,感受到生命的崇高,学会生存,促进个性发展,提高政治学科核心素养[1]。

一、核心素养下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的理论依据

美国教育家杜威作为当代建构主义理论代表,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观点。他说:“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杜威的观点说明了教育和生活的关系,他认为教育就是生活。而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

教育”。

二、核心素养下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高中政治新课标的理念要求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是思想政治课新课标的鲜明特色和一大亮点。“本课程关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使理论观点与生活经验、劳动经历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中、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的学生观的视野中,充分体现学生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学生是文化中的人,学生是时代的人,从而在更高层次重建学生与生活的意义关系。

(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

教育部提出的建构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要求学生具备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法治意识的核心素养。而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即把理论观点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使学生的学习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彰显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要求。

(三)顺应高考命题的必然选择

高考试题中对学生能力和素养的考查充分体现时代性,以大量现实中的社会热点为素材,突出对学生信息整理、论证与阐释、辩证思维等关键能力的考查。通过设计生活时代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作为任务创设和基本知识能力运用考查的载体,实现对学生学科基本概念、原理、技能和思维方法的考查和选拔,着重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原理和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2023年新课标卷41题,创设生活试题情境——家庭成员的借款纠纷为素材,要求学生分析借款人的不当言行并Z9viLhU6En4pfe0wrP6Ezw==提出解决纠纷的建议,体现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还有2023年全国乙卷13(2):有人说,广泛使用服务机器人,会引发失业潮,不利于就业稳定。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经济知识对该观点加以评析,体现了关注时代热点——人工智能的大量应用对就业的影响,也突出考查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四)改变高中政治教学现状的必然选择

一直以来,高中政治教材抽象、枯燥、单调、理论知识较多,有时教材相对滞后于实际生活,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教学手段单一、教学硬件受限,没有更好展现精彩社会和学生生活的形式;教师专业水平受限,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采用自上而下的、从外向内的“满堂灌”,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体验完全脱节,教师成为知识的搬运工,空洞而苍白的说教使课堂失去了生机和活力,导致高中政治课对学生吸引力不强,一直以来不是很受学生喜欢[2]。

在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我们平时教学中如何实现由“科学世界”转向“生活世界”呢?

三、核心素养下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一)联系时政社会热点,凸显时代感,引领核心素养树立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时间性和时代性很强的学科,教材的编写、审定和出版发行,其过程有一个时间差的问题。因此,教材中所列举的事实,虽然很典型,也很有科学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步失去其编写的典型性和时代性,这就需要政治教师必须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捕捉当今时代的最新信息,比如新科技、新政策及国内外重大事件及新变化,树立终身学习意识,通过报纸、视听媒体、互联网等多种途径扩大视野、增加知识储备,并把它们引进课堂,使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崭新、生动、形象的事例相结合,便于学生接受所学知识,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分析基本原理、基本观点是教学过程体现时代性的关键。政治课理论抽象、难懂,理论与现实生活的实际较难联系,是政治课教与学两方面的难题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以社会热点问题、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为切入口,力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抽象乏味的理论内容变得生动、通俗、易懂,从而构建“科学世界”到“生活世界”的桥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如:在讲“坚持新发展理念”一框时,让学生罗列近十年中国在科技创新、环境、经济发展、对外开放等方面的变化,设置总议题:十年变迁带给中国式现代化哪些经验,概括出新发展理念。联系碳达峰、碳中和归纳绿色发展理念,在倡导“一带一路”十周年所取得的成就理解开放理念。通过联系社会生活的素材,让学生了解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新发展理念的正确指导,培育学生科学精神的学科核心素养,并坚定经济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及对习近平的经济思想的政治认同。

(二)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习兴趣,达成核心素养落实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使教学内容回归实际生活,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趋势,更是思想政治教学的价值取向。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学生的现实生活是课堂教学的根基,书本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还要回归生活。只有与学生生活世界沟通的知识,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提高、完善学生的能力和品质,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活的情趣和生命的活力,成为学生向往的生活乐园。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是新一轮课程整合的追求,所以教学内容首先要回归学生真实的生活,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不是成人的生活。例如:在讲《哲学与文化》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一课时,结合《泉州晚报》的报道“闽南话进课堂”,让学生辩论,并讨论对这一现象的思考。由于闽南话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方言,贴近学生的生活,一下就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他们热情高涨,辩论激烈,在你来我往的争辩中,学生感知和领悟了知识——我国某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正面临危机,我们应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培育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精神和政治认同的核心素养。在讲企业经营成功知识点时,笔者以同学们最熟悉的民族名牌全球5G技术的引领者——华为为情境素材,与同学探讨企业经营成功的奥秘。通过设置以下问题:美国为什么不断加大力度打压和制裁华为?华为的战略定位如何影响未来发展?技术创新如何使华为立于不败之地?你如何理解华为精神对华为的意义?华为为什么和百度合作?同学轻松掌握企业经营成功的要素是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教材的重点知识在一个个鲜活的社会生活素材中、在精心设计的热点问题中轻松突破。从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出发,从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学生感到亲切,觉得有话可说,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高涨,课堂是师生生命的涌动和激情的燃烧!引导学生感悟企业家改革创新精神,领会诚实守信、合法经营的意义,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热情和能力,提高法治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学科核心素养。

(三)设置生活情境和梯度问题,在辨析中有效实现价值引领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信息来源多样化,了解的信息和掌握的知识宽广化,学生自我主体意识不断在加强,唯有尊重和培养学生自主辨识、选择的权利,帮助他们经历以建设性批判思维为特征的辨析过程,才能使其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无论着眼于能力的发展,还是立足于基本价值观的确立,都需要强化辨析的过程。教师应在教学中努力设置有深度的问题,引领学生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真正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法治精神、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的学科核心素养。唯其如此“关注过程”的学习路径,才能有效实现“凸显观点”的价值引领。

教师须对热点问题素材精心挑选,紧密联系教材内容及要达成的核心素养目标,精准剖析学生的困惑点,设置有梯度有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真思考、深思考,增强学生辨析能力,触发学生在价值冲突和思想对立中,在论辩争锋中释疑解惑,深化认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实现价值引领。我关注到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政策,但由于技术、价格等原因,传统能源汽车依然占据市场主要份额,在《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一课时,让学生辨析“新能源汽车能否代替传统能源汽车”话题,学生在思想冲突中提高对社会热点的关注,以更加全面和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延伸认识。既看到新能源汽车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光明前途,又客观地认识传统能源汽车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阻碍作用,新能源汽车还存在技术不成熟、续航里程短、售后服务不成熟等不足,更好地理解道路的曲折性和新事物的成长需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浓厚兴趣。“思辨”式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在思想交锋中明白道理、认可观点,让学生把自己思想深处的观点亮出来,再以交流碰撞的方式来争辩和澄清认识,经过这样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也有利于落实“政治认同、学科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大核心素养。

(四)开展体验性活动课,提升公共参与能力

新课标提出“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以塑造活动型课程为主线”的理念,是对原来“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理念的丰富和发展。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新课程注重学生在社会实践和生活体验中增强生活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同时,丰富知识结构,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公共参与等能力的达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促使学生未来能成长得更好、生活得更美好。学以致用是思想政治教学的最终目的,要倡导学生大胆实践,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如:在讲《法律与生活》中《立足职场有法宝》时,设置两项活动。活动一:模拟企业招聘会,选择本土企业安踏公司和另一家知名律师事务所进行校园招聘宣讲,理解劳动法及基本原则。活动二:商议签订劳动合同——组织企业与招聘者签劳动合同的活动,在劳动合同的陷阱中梳理签订劳动合同相关知识点。学生根据课前对劳动合同法内容的学习,讨论劳动合同并做出选择,警惕劳动合同的陷阱,增强依法维权法治意识。在活动设置中,学生的参与下,掌握签订劳动合同的基本要素,在实践中学会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培养学生善于对话协商、沟通合作、表达诉求和解决问题的公共参与能力。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可以通过巧妙布置课外实践作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学生课后调查研究、搜集资料、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身边事,做一名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学生,深入社会生活,找到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堂课最后布置了课后实践参与作业:访谈外卖骑手等新业态劳动者,就“完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为主题,写一份提案。通过开放性作业,紧跟社会发展,关注新就业形态的劳动者的权益,提高了学生公共参与的素养和能力。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体现出“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解释什么,更重要的是为了改变什么”,使学生真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知识的价值所在,享受学以致用的快乐[3]。

结束语

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走进学生的“人间烟火”,通过丰富熟悉的生活素材表现抽象的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现由“科学世界”转向“生活世界”,不断提高学生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实现学生生命在课堂上诗意而温情的

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韩震.核心素养与活动型课程:从本轮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看德育课程的发展趋势[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3):4-8.

[3]任长安.指向核心素养的问题探究教学[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