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课程单元整体教学路径探析

2024-09-26朱琳

高考·上 2024年9期

摘 要:单元整体教学强调以主题为引领,以知识点整合为特征,突出学习内容的系统性,注重学习过程的连贯性。文章探讨了单元整体教学的内涵及应用必要性,明确单元整体教学的原则。在单元整体教学中,立足教材编排结构,整合单元教学目标及教法;把握逻辑关联,创设单元整体学习情境;坚持学生为中心,设计驱动任务;强调“教、学、评”一体化,完善单元整体评价。最后,反思单元整体教学,归纳实施要点。

关键词:高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实施路径

作为一种课程组织方式,单元整体教学,便于揭示语文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将语言、技能、情感认知串接起来,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高中语文新课标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并明晰18个学习任务群,来细化语文教学内容。在单元整体教学实施中,单元的主题具有明确性,内容具有系统性,结构具有逻辑性[1]。可见,语文课程教学,不应是单篇孤授,而是要基于教材编排结构与意图,注重课程内容结构化设计,促进学科核心素养落地。

一、单元整体教学的内涵与必要性

(一)单元整体教学

单元是构成语文教材体系的基本要素。以“单元”作为教学单元,将单元内的相关课文建立有机的整体,突出知识点的前后衔接,保持课程教学的序列性,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单元内容。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掌握学习”理论,要求单元教学中各环节要保持序列性、梯度性,要兼顾学生学习需求,给予指导和引领,推动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2]。单元整体教学,教师作为课程组织者,要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参与单元活动,从中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宏观层面看,单元整体教学,其内涵有三。一是系统性。单元作为课程设计的基础,要把握单元知识点的完整性,借助有序整合,来规范单元教学程式,确保学习的连贯。二是主体性。单元整体教学要立足学生实际,尊重并激活学生自主性,教师要在充分调研学情基础上,优化和改进教学活动及内容,突出学生在单元学习中的能动性。三是开放性。单元整体教学是一个不断完善的学习过程,以生活化情境为依托,帮助学生从真实的体验中感知、领会语文知识,教师要树立开放意识,确保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单元整体教学的必要性

语文课程要促进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单元整体教学,以语文学科素养为纲,坚持以学生为本,围绕学习项目或学习任务为载体,将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学习方法、学习情境进行整合,突出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和有效性。在实施中,钟启泉提出“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单元设计、课时计划”教学流程,基于教材原有单元内容,聚焦某一任务群,来设计课堂教学案例。这一教法模式,突破单篇教学桎梏,能够根据教材的编排结构与编者意图,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重构单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与此同时,新课标倡导育人导向,单元整体教学,实现了单元人文主题、单元导语、语文素养、课后习题、单元要求等模块的有机串联,促进单篇教学与整体教学优势互补,符合课标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要求,有助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协同精神。

应该看到,单元整体教学,作为语文课改的一种趋向,教师要从目标定位、内容设定、教学方式等方面拓宽教学视野,要聚焦语文学科素养,将知识讲授与自主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单元整体教学中获得深度学习。

二、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原则

语文学科是文学与语言艺术的综合体,在单元整体教学中,要把握三点原则。

(一)整合性原则

单元整体教学,其落脚点在于整合。整合涵盖多个方面,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资源等要素。对学习目标进行整合,教师不能仅凭教参、单元导语,或者单一落实单元学习任务群或写作要求,而是基于学情,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立足课标实际,深入研读单元内容,提炼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明确,致力于语文学科素养的落地,要让学生既理解单个知识点,又整体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对学习内容的整合,基于教材所编排的课文,教师要进行整体重构。以系统观为指导,通盘考虑学习活动及学习形式,改变单篇零散式教学方式,善于找寻知识点间的内在逻辑,让学习活动具有层级性、梯度性,满足因材施教的育人目标。温儒敏强调“1+X”单元整体教学法,将“精读”与“略读”有机融合,实现由扶到放,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3]。另外,对学习资源的整合,基于依托教材,还要适度拓展相关学习内容。

(二)高效性原则

通常,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单篇教学仍占主导地位。对于单元整体教学,因一线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学参考,导致实施成效不理想。单篇教学在实施中,多围绕语文知识点展开,耗时长,难以凸显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因此,引入单元整体教学,教师要做好全局规划,找准知识点间的相似性、共通性,抓住单元教学重难点,平衡好精读与略读的关系,力求高效。

(三)生本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以生为本,教学活动的设计要遵循学生已有认知经验,设计学生乐于参与、主动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生本性原则的落实,要强调三点。一是要基于语文学科工具性需求,兼顾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单元整体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挖掘文本的内涵,提炼人文性知识,将考试内容与核心素养贯穿起来,同步落实。二是要对接学情,学习任务的设计不宜太难或过于简单,教师要做好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科学、客观诊断,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三是强调评价的多样性,推进“‘教、学、评’一体化”。评价不能唯分论,不能以终结性评价来判定学生的能力,要运用多种评价,确保评价的全面性、综合性。

三、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路径

立足单元整体教学,教师要基于单元目标,设置学习任务;依据学习主题,建构学习情境。根据不同课型,设置恰当的单元整体教学路径。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为例,该单元主题为“自然与情怀”,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该单元文本有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苏轼的《赤壁赋》、姚鼐的《登泰山记》,这些文本的共性是皆为文学性散文,基于“作者”的观察,阐述“我”的感受。通过阅读该单元文本,旨在引领学生从中体悟散文的描写手法、意境和情感氛围。

(一)立足教材编排结构,整合单元教学目标及教法

1.编排意图的把握

教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通常以“人文主题”“学习任务群”两条线索来组织单元。前者指向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责任、担当等;后者指向语文学科素养。在本单元,编写意图是学习散文,通过解读散文,指导学生品味散文的语言,把握散文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感受散文所传达的情感体验,进而发展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在散文教学中,要结合语言、形象、构思、意蕴、情感等维度,挖掘散文独特的艺术价值。

2.单元教学目标的整合

单元整体教学,首要任务是整合单元教学目标,梳理单元主要内容,明确教学重、难点,并把握教学目标间的内在关联。在本单元,教学目标有四点。一是比较不同体裁写景、抒情散文的写法,激发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二是聚焦观察视角、语言表达、景物描写的艺术手法,体会散文情景交融、情理融合的特点;三是反复诵读,品味散文语言的特点,从用词、句式、修辞等方面,解读散文的写作特色;四是掌握散文语言、表达方式,自主选景,由读促写,力争达到情景交融。

3.单元整体教法的运用

在本单元,结合“自然与情怀”这一主题,教师可以通过分项活动,将单元文本分成两大板块。每个板块,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落实学习任务。

活动一,抓住“散文的情味”这一关键点,将《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进行整合教学,引领学生通过阅读,体会作者的情思。在本项活动中,设计三项任务。一是阅读文本,抓住景物描写,赏析情感氛围与意境。借景抒情是散文写法的一大特点,结合三篇文本,找准都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具有什么形态、特点,这样写蕴含怎样的情意。二是抓住重点句段,品析语言,体会散文的描写手法。散文语言的最大特点是情真意切,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多运用修辞等手法。指导学生从散文语言中品味其艺术特色。三是由读促写,借鉴散文写法,尝试写作。读与写的衔接,通过读来“输入”,通过写来“输出”。聚焦“自然与情怀”这一主题,拓展写作活动,让学生去联系生活,观察自然,表达想法,感悟哲思。

活动二,抓住“山水与人生”这一意趣,将《赤壁赋》与《登泰山记》整合教学。苏轼通过描写夜游赤壁,有感于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光等景物,来表达吊古伤今之感,又传达矢志不移之情怀。姚鼐在《登泰山记》中,以泰山为对象,以特殊的线路、特殊的日子来详尽描写游泰山之过程及体会。“男儿自负乔岳身,胸中大海光明暾。即今同立岱宗顶,岂复犹如世上人”,从中可以看出,姚鼐借登泰山,来表达崇高的人生境界。将两篇文本串接起来,设计三项任务。一是以山水为趣,寄托情怀。《赤壁赋》描写的重点在于水,《登泰山记》描写的重点在于山,通过水之意境,山之巍峨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二是关注语言,品鉴文字的魅力。“望美人兮天一方”,将水天一色的美景进行生动刻画;一个“徘徊”,写出来游人与月光之间的依恋之情。同样,在《登泰山记》中,“泰山之巅,云海茫茫,如临仙境”,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灵活运用,语言明朗、简洁,富有诗意。三是将“临水”与“登山”进行捆绑教学,让学生领略山水之妙,感受壮丽山河磅礴之气,从景物描写中发展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二)把握逻辑关联,创设单元整体学习情境

1.明确单元核心任务

深入研读课标内容,把握单元编排特点,基于单元教学目标,明晰核心任务。在本单元,要立足整体,求同存异,打通单元整体设计,体现融合式、综合性学习。结合本单元“自然与情怀”这一主题,教师可以整合单元全部文本,从中创设整体学习情境,依托相互承接的学习任务,贯通整个单元教学过程。作为文学性散文,其“形散而神不散”,教师可以抓住散文的“寄情于景”写法,以“导游”视角,安排三项学习任务,读懂散文情怀。

任务一,“编制导游卡”。该任务主要是结合单元文本,安排学生关注文本及作者,了解和查阅与作者相关的资料,为作者制作“导游”卡片。在“导游”卡片上,要详细呈现作者的信息,包括生平、主要作品及创作背景、心境等内容。

任务二,“编写导游解说词”。从“导游”视角来解读文本,鼓励学生结合文本内容,编写相应的“导游解说词”。同时,为了增强解说的趣味性,可以融入图文、音乐,来提高解说词的感染力。

任务三,尝试写出作品所蕴含的哲思与情怀。通过对相关文本的阅读,将读与写联系起来,从探寻山水散文的艺术情怀视角,引导学生将自己的阅读体会写出来。感知经典散文,阐发人生感悟。

单元整体教学要摆脱单篇束缚,以“套餐”方式,将单元内文本串联起来,激活学生贯通式思维,鼓励学生对比相关文本,鉴赏不同散文的写作特点。由此,单元整体教学为学生创设更多自主学习机会。教师要敢于放手,鼓励学生多读、多思考、多写作,依托贯通式学习活动,推动单元整体教学落地。

2.设计驱动任务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搭建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情境,要依托任务驱动法,引领学生深入解读散文,在单元整体教学中培养辩证思维。探究单元整体教学,很多一线教师将重心放在了多篇文本的整组设计上,认为单元整体教学就应该强调群文施教。事实上,单元整体教学在教学范式上,并非仅限于多篇文本群文教学,还要重视单篇教学[4]。做好单篇教学,为单元整体教学做铺垫,学生只有通过单篇细读,才能深入感知单元主题,才能指向统摄大单元教学的目标。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上,一味强调群文施教,易走向极端;同样,过于强调单篇施教,又陷入另一个极端。恰当、正确的教法,应该是做好单篇与群文的有机结合。为此,提出“导读+单篇+整合式比较”教学模式,其任务有三点。

任务一,以单元导读为始,提炼单元阅读主题。导读环节,着重让学生了解单元内相关文本,体认单元主题及意义。每一个单元,“单元导语”具有明确单元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作用。借助“学习提示”,让学生抓住单元主旨、思想,概括单元写作内容,明确单元核心任务。在本单元,导读为“阅读写景抒情散文,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鉴赏品位,培育对自然的热爱之情”。由此,指引学生抓住写景散文的写作特点,从自然景物描写中,体会作者的审美情思,感知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涵泳文辞之美。

任务二,将单篇阅读与多篇进行整合比较阅读。在本单元,教师可以抓住《故都的秋》,开展细读,聚焦语言特色,挖掘修辞,提炼“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接着,将《荷塘月色》作为自读任务,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阅读方法,去探究该文的语言特色和写法。然后,指导学生细读《我与地坛》,提炼“情理结合”的语言表达手法。将《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与《我与地坛》展开对比阅读,找精彩片段,体认内蕴和情感,写读后感,分享交流。同样,对《赤壁赋》进行细读,抓住“赋”的特点;对比阅读《登泰山记》,比较“赋”与“记”的写法及情感,写读后感,并分享鉴赏体悟。通过对上述散文的比较阅读,提炼作者的写法共性和个性,培植学生的民族审美心理。

任务三,灵活调控单元“整合”范围。在单元整体教学中,对单元内文本的比较阅读,可以是“单篇”与“单篇”比较,可以是“单篇”与“多篇”比较,要结合单元主题及实际,灵活选择。另外,在单元整体教学模式上,可以提炼多个“单篇”主旨,将之拼起来,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在本单元中,深挖《故都的秋》中的景物描写,从景物中提炼情感意象;挖掘《荷塘月色》中的多个画面;挖掘《我与地坛》中的精彩片段;对于《赤壁赋》,提炼“赋体散文”的写作特色;对于《登泰山记》提炼“记”的审美视角。最后,对各个单篇进行总体性归纳。

3.强调“教、学、评”一体化

单元整体教学实施中,要将“教”与“学”“评”统一起来。教师要抓好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点评等方式,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性、有效性。落实语文学科素养,“教、学、评”一体化运用,要将育人功能置于首位。在对学生评价时,既要关注学生对语言知识点的理解、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认知、情感、态度、思维等方面的表现,确保评价内容客观、全面。

在本单元,“教、学、评”一体化实施,可以通过课堂表现、学生观点、作业等途径,来评估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在评价内容上,抓住“景”与“情”,深化学生对景与情关系的理解。对比阅读《赤壁赋》和《登泰山记》,从语言、修辞、句式、用词等方面,分析两篇散文如何做到融情于景?在表现手法上,两者又有何异同?《赤壁赋》在描写景物的同时,将情感进行外显,如“于是饮酒乐甚”“苏子愀然”“客喜而笑”等。《登泰山记》中,强调纪实性叙事与描写,情感的表达具有内隐性。在评价理念上,由“对学习的评价”转向“为学习的评价”,关注学生态度、习惯、自主意识、学习能力,让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在评价反馈上,教师要结合学情,改进教法,通过修正、调整、优化学习任务,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三)反思单元整体教学,归纳实施要点

1.简化教学环节,提升学习效率

传统语文课堂,教师为提升教学“质量”,习惯于亲力亲为,将语文知识点“嚼碎”来喂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语文。这一方式,往往导致课时不够用,反而制约了课程教学进度,更降低了课程学习效率。教师可以简化预习环节,围绕本单元主要内容,提炼学习重点“写景抒情”,抓住文学鉴赏这一切入点,关注学生文学审美情感的培养。对字词的呈现、对文本的阅读,要减少课时比重,多从课标视角,强调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因此,简化后的教学环节,学习重点更加明确,课时及课业内容安排更加妥当,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

2.精化教学问题,明确课程指向

在高中语文课堂,问题的设计,既要指向学生的独立思考,还要激活学生探究兴趣。精化问题,要求教师要抓住课堂教学重点,设计高质量的问题,利用问题增进师生、生生互动。比如:在解读《故都的秋》时,引出“独对清秋”“细品落槐”“静听残蝉”“闲话凉雨”“乐赏佳果”五幅画面,让学生对照文本,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同样,在读《荷塘月色》时,围绕作者的行走路线,分别从“家”“荷塘”“家”三个阶段,梳理所描绘的景象,并从中提炼作者的情感变化。在读《我与地坛》时,对于三次描写地坛的景物,分别对应不同的心境,所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有何变化?学生从问题中读懂了文本,自然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

3.细化阅读指导,发展学生阅读理解力

语文课程学习,阅读理解力是重点。单元整体教学在实施中,教师要聚焦阅读理解力,通过细致、精准、详尽的解读和指导,启发学生廓清疑惑,明晰知识点内在联系。在本单元,聚焦抒情散文的写作特点,布置任务,让学生厘定每篇文本所表达的情感。通过阅读指导,让学生走进文本,以“换位思考”方式,联系作者创作背景,找准关键句段,提炼作者情感。如对《赤壁赋》的体认,要结合苏轼的当时境遇,去感知其内心“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结束语

对于单元整体教学,教师要深入研读单元内容,合理优化整体教学模式,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及反馈,灵活设定学习任务,深化学生对单元内容的理解。同时,要拓宽教学视野,借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具有关联性、结构化的单元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内化。

参考文献

[1]潘振起.系统思维视角下的高中语文主题单元教学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1,1166(9):8-10.

[2]曲立强.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的深度结合[J].教育艺术,2023(9):43-44.

[3]王志芳.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着力点和创新点研究:以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二单元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3(11):28-30.

[4]于秀权,杨帆.素养导向下的高中语文单元学习任务设计[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4(3):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