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优化路径研究

2024-09-26何鹏英

高考·上 2024年9期

摘 要:随着新高考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对高中语文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高中语文教师能够确保教学活动适应新高考的要求与特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知识运用与迁移能力、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认真研读新高考政策的要求,研究分析新高考试题的变化与重点,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不断探究高中语文教学优化路径。

关键词:新高考背景;高中;语文教学活动;路径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以课程标准为方向、以高考要求为指导,通常采用题海战术教学方式,将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能力与发展的重要标准,而随着新高考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高考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师也需要根据新高考命题方向、考试重点的变化而做出调整,在教学中坚持与时俱进的理念,推动教学创新,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能够适应新高考的要求,从而真正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化培养。

一、新高考语文试题的特点

(一)关注学生思维能力

在新高考下的语文试题中逐渐增加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试题,该类型试题要求学生对文本资料的内容进行分析、提炼、理解,并运用思维能力解决试题中的问题。新高考中试题的变化,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转变能力培养方向,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文本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等,如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第1题,题目中展现四个材料,要求对材料内容进行分析,并运用思维能力判断其中内容的对错。其中选项在表述上仅有细微的差异,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够选择正确的答案。

(二)注重学生的知识运用与迁移能力

当前高考中的许多试题要求学生能够将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之中,并且在试题中增加现实性的问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以及良好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才能够将现实问题解决,进而提高考试成绩,这一试题特点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如: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第7题中展示了小说鉴赏相关内容,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常识等去对材料进行分析确定文本类型,该题型则考查了学生的语文知识迁移能力。

(三)提升对人文素养的考查

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中,与中外文学、传统文化、道德素养等相关的内容逐渐增多,对学生的文化素养、文学知识储备、人文情怀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类题型的核心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推动学生实现全面化发展[1]。如: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卷第21题,该题型要求学生运用语言文字阐述其中的情感与内涵,对学生的文学基础知识、人文素质水平等具有较高的要求,也体现了新高考对学生人文素养的考查。

二、新高考改革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高中语文教学活动想要达到预期目标,需要正视新高考改革下所提出的新要求,具体新要求如下:第一,教学形式的创新。《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高考语文命题需要改变相对固化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在这样的改革要求下,语文教师需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形式,以新高考题型为参考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从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转向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从单一的习题练习转向多元化的组合训练,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新高考中灵活、开放的试题内容,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第二,实现教材与试题的

关联。当前高考中的试题内容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如:新高考Ⅱ卷中选用了萧红的《呼兰河传》,并要求学生能够与教材中出现的萧红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同时,试题中的考点与教材中的知识点具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该类题型的增加,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提高学生对教材内容的重视,并积极利用教材、挖掘教材,进而提高教学质量;第三,深化开展基础知识讲解。在新高考命题中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基础知识储备与能力是强化学生核心素养的必备因素,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新高考改革的要求,语文教师需要重视对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的深化,既要扎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又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关系,并在扎实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融通,使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愈发牢固[2];第四,严格围绕课程标准。现阶段,新高考试题在内容数量、内容范围、内容难度等多个方面做出了调整,要求教师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严格遵循新课程标准,不能根据个人经验对课程标准进行调整,尤其不能随意增加或者删减课程标准中的内容,真正做到应教尽教,以此发挥高中语文教学的价值、为学生参与语文高考奠定坚实基础。

三、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优化路径

(一)创设学习情境,调动学生情感

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结合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征,使学生能够在文本阅读中建立与作者的情感联系,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与情感,从而真正在作者、读者、文本材料之间情感交流[3]。对此,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创设学习情境,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之中,引导学生在情境之中理解阅读内容、感受作者思想,并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真正从情感、思想的角度理解阅读材料。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调动学生的情感,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分析高考试题中的阅读材料,品读出其中蕴含的情感,进而提升学生的考试

成绩。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荷塘月色》这一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利用语言的描述为学生创设情境,如“现在的人们,每天都在应付各种生活中的琐事,有的人将时间用于打游戏,有的人将时间用于应酬,有的人将时间用于交际,在这个快节奏的网络时代,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如何让自己停下来。大家其实也想要一份安逸、自在,那么当我们的生活中没有这些外在因素后,将会是什么样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荷塘月色》中展现的世界,感受作者所处的生活吧”。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并播放《荷塘月色》的示范朗读,使学生在听觉、视觉的双重冲击下去阅读文章,进而强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加真实地感受荷塘月色所表现出的内在魅力。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方式,而且能够充分关注到学生的情感需求,使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建立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基于此,在后续的语文阅读、高考阅读中,学生依然可以沿用课堂习得的情感共同学习能力,主动将自己在阅读中获取的情感融入习题探索中,以此深化阅读效果、与作者达成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

(二)重视基础知识,强化学生理解

在新高考背景下优化高中语文教学质量,还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基础能力,进而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4]。对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需要适当增加对语文必备基础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对概念性语文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得到巩固与提升,具体落实如下:第一,教师在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鼓励学生绘制概念图,以概念图的形式在语文概念、原理或者字、词、句之间建立联系,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有一个系统化的认知;第二,教师还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开展古诗文默写、文言文阅读等基础练习活动,使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更加丰富与扎实,并且强化学生对汉语言知识的理解,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在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篇小说时,教师则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小说中关于人物的描写方法、塑造方法等,强化学生的基础能力,加深学生对表达方式的理解。在具体落实环节,教师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学习合作小组,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小说中展现的人物塑造方式进行探究,如:在行为上的塑造:在生活方面表现在衣着打扮“晴天穿雨鞋和棉大衣,带雨伞”;在思想上的塑造:“喜欢歌颂过去,用所教的古代语言躲避生活...”通过引导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进行挖掘、分析,能够发现别里科夫身上具有的“思想僵化、行为固执”的特征,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题目,并且能够通过对其人物形象的分析,挖掘出其内在是一个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抵触、怀疑甚至充满戒备的人。通过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自主地探究和分析阅读文本中的表达技巧,丰富学生人物塑造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对人物描写、细节刻画等表现手法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同时,在引导学生探究人物塑造方法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在阅读中进一步了解作者传递的思想与情感,如: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使学生真正与作者建立情感上的共鸣,充分领悟作者的讽刺手法,切实强化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与语文素养。基础知识的大量积累和分析是学生提升阅读能力、发展学科素养的基础。因此,教师需要注重基础教学,以此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优化其阅读效果。

(三)注重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思考

当前高考题型愈发灵活,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知识运用与迁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需要转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以问题为驱动增加课堂的互动性,激活学生的思维,并通过设置多层次、梯度化的问题,如:基础性问题、拓展性问题、分析性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的知识框架[5]。

例如:在学习《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这一篇文章时,教师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运用问题驱动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比如:教师可以根据文章中对鲤鱼的遐想这一情节设置具体的问题:

教师:我们在阅读这段后,能够知道这是对作者童年生活片段的描写,那大家是否知道该部分在整篇文章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吗?

学生:这一生活片段的描写从侧面展现出作者自身具有的强烈的求职欲、探究欲,这也是作者日后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所必备的品质。同时,这一部分也将其成长的环境展现在读者面前,表明良好的家庭教育在作者成长道路上的意义。

通过设置这一问题,能够使学生有针对性地探究描写生活细节的写作手法,有利于锻炼学生提炼主旨的能力以及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在学生对整篇文本内容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梳理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

教师:通过对文章的阅读,体现了作者身上哪些优秀科学家的品质?

学生:求知欲、好奇心、坚持不懈、不惧困难。

通过设置这一问题,学生能够在问题的引导下重新回顾文章中展现作者优秀品质的内容,锻炼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提高学生对作者的认可,有利于学生从作者身上汲取和学习优秀的品质。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设置层次性、多样性的问题,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强化学生的概括与分析能力,而且能够适应新高考的题型变化,满足新高考改革下的人才培育要求。

(四)组织专题活动,提高学习能力

当前,新高考的考试内容越来越倾向于对学生终身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好地适应新高考改革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给与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其中组织开展专题活动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通过在课堂中组织开展专题活动,能够有效实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专项培养与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不同体裁文章的学习方式,可以在课堂中组织开展专题实践活动,比如:教师设置以“北平的魅力”为主题的专题活动,鼓励和引导学生阅读与“北平”相关的不同文章,如《想北平》《动人的北平》两篇文章,带领学生学习散文的“形”与“神”,通过开展专题学习活动,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而且能够在专题学习中总结出散文学习的方法,为后续的学习奠定能力基础;教师为了扎实学生的文化基础、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在课堂中组织开展以“传统文化”的专题学习活动,比如,在课堂中引入《蜀相》《赤壁赋》《登岳阳楼》等,与学生一同对古诗词中蕴含的传统优秀文化与精神进行探析,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掌握相应的写作手法,而且能够受到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与感染,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文化

底蕴。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高考背景下优化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需要高中语文教师能够在新高考改革要求的指导下不断优化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并从创设学习情境、重视基础知识、注重问题驱动以及组织专题活动等角度进行落实,从而有效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新高考的试题变化,真正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杨洁.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策略[J].甘肃教育研究,2023(12):74-76.

[2]刘月明.基于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探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1):7-8.

[3]赵松鹏.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策略探析[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14):64-66.

[4]何欢.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改革实践探索[J].中学生作文指导,2023(14):6-9.

[5]王盈.“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转型策略与实践探析[J].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23(14):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