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政治课堂中运用“问题链”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

2024-09-26黄素贞

高考·上 2024年9期

摘 要:在新课标、新高考的改革背景下,高中政治学科教育不再强调以传统机械记忆与模板化应试为主的学习方式,而转向注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深度学习,旨在更好地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发挥学科育人作用。在此要求下,“问题链”教学手段因其独特优势成为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深层理解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得到广泛实践与推广。基于此,文章以“问题链”促进深度学习的可行性分析入手,简要分析了其教学设计原则,并重点探讨了其具体实施策略,旨在借助问题驱动学生在政治学习中形成深度认知结构,提高学习质量,全面促进综合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政治;问题链;深度学习;促进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提出了“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在此指导下,“问题链”作为一种富有启发性的教学策略,它超越了传统灌输式教学的界限,巧妙地将孤立的知识点编织成逻辑严密、层层递进的问题序列,引领学生在探索与对话中逐步深入政治理论的核心。这不仅仅是提问的艺术,更是一种思维的导引,它激励学生主动质疑、理性思辨,通过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激发学习者的内生动力,促进知识的深度建构与价值认同[1]。

一、“问题链”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可行性分析

在高中政治课堂中,运用“问题链”作为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其可行性基于多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支撑。首先,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意义的学习发生于个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而问题链正是通过设置一系列递进式、关联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通过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不断挑战学生的思维极限,从而促进深度学习。其次,政治学习往往涉及大量理论概念和时事热点,通过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可以将抽象理论逐步具象化,帮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把握学科的核心思想与逻辑脉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再者,相较于传统单一讲授,问题链模式通过设置情境、提出挑战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使学习成为一个动态、参与的过程。学生在不断追问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是驱动深度学习的重要因素。此外,当前高考改革方向也倾向于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与问题解决能力,而非单一知识点的记忆。“问题链”教学策略能够有效应对这一变化,它鼓励学生在复杂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锻炼其高阶思维能力,为应对新高考下的开放性、探究性题目打下坚实基础。

二、“问题链”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凸显课程重难点知识

问题链的设置并不是简单性、随机性的一般课堂问题,而是具有很强的目标导向性。这要求教师需深入分析教学内容,精准识别那些对学生理解构成挑战的核心概念与难点问题,并紧密围绕这些重难点构建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逐步攻克学习难关。通过这种方式,教学活动得以高效聚焦,促进学生在关键领域的深度理解和掌握,为实现整体教学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二)体现学生关注点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问题也应当以锻炼学生思维为根本目的[2]。因此,问题链设计应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兴趣关注点,以激活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问题成为驱动思维的引擎。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教师需洞察学生所思所想,巧妙融入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或生活案例,构建问题情境。如此,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由课堂的旁观者蜕变成积极参与者,学习动力与深度自然提升。

(三)确保教学的连贯性

问题链的组合与排序需逻辑严谨,确保问题间自然过渡,引导学生思维顺畅推进。教师应精心规划问题序列,实现教学环节的无缝链接,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逻辑清晰的学习路径,增强课堂的内在连贯性与教学效率,助力学生逐步深化理解,提升综合分析能力。

三、高中政治课堂中运用“问题链”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

(一)深度解读教材,明确问题方向

问题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而设置的[3]。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链之前,需要细致研读教材,深刻理解其内在逻辑与知识体系,精准捕捉重点概念与理论难点,并以此明确问题链的主要设计方向,保证每个问题都是与学习目标与内容相贴合,确保问题设置既能触及知识核心,又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在探索中逐步逼近学习的深层含义。

以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1《伟大的改革开放》章节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应深入研读教材,把握改革开放的背景、历程、成就与意义等核心内容,明确本章节旨在使学生理解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其给中国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及国际地位带来的深刻变化。基于此,问题链设计的方向应聚焦于引导学生理解改革开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如通过“文化大革命”后的社会现状分析,认识改革开放的决策过程与标志性事件;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家庭生活、经济体制、对外政策等方面的显著变化;如“三大件”的变迁、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加入WTO等里程碑事件,以及思考改革开放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重要性与对当代中国的长远影响。通过这些问题链的构建,旨在激发学生的时代感知、历史分析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帮助学生从宏观与微观层面综合把握改革开放这一伟大进程的全貌与实质。

(二)基于学生学情,串联问题依据

在遵循学生兴趣与关注点的基础上,教师应细致分析班级学生的先前知识、学习能力和思维特点,精准识别学生在政治学习中的困惑与兴趣所在。以此为据,精心构建问题链,确保问题既贴近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又能适度挑战,激发探索欲。通过将学生的疑问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逐步铺设问题路径,引导学生在解决一个个“想知道”与“想明白”的过程中,实现从已知到未知的自然过渡,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例如:对于“伟大的改革开放”教学,其实在初中九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学生已经接触了“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概念,了解到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决策及其带来的国家巨变。并且在高一前一单元学习中,已经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等内容中建立了对国家发展历程的初步认识。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链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衔接已有知识:首先,问题链应与学生已有的关于改革开放的认知相衔接,比如从初中阶段学到的改革开放为何开始,到高一更深入探讨其决策的背景与过程,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并巩固既有知识,如:“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面临着怎样的国内外形势,为何需要改革开放?”

2.激发兴趣与好奇心:鉴于学生可能对改革开放期间的经济奇迹、社会变迁感兴趣,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你家中的‘三大件’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背后反映了改革开放怎样的经济影响?”这类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探求答案的兴趣。

3.适度挑战与引导思考:问题链应包含适度的挑战性问题,推动学生跳出舒适区。例如:“如果中国没有实施改革开放,今天的社会会是怎样的景象?试从经济、文化、国际地位等方面进行设想。”这样的问题鼓励学生运用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从多个维度考虑问题。

(三)精选真实案例,构建问题情境

新课标强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对此,教师应精心挑选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现实案例,如社会热点、历史事件或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使抽象理论知识在具体案例中生动展现,增强学习的实践性和鲜活性。这样做不仅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探索未知的好奇心,还能引导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促进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

例如:在讲解“改革开放的意义”板块时,教师首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两组深圳特区对比鲜明的照片或视频片段——一组反映改革开放前深圳的面貌,如简陋的住房条件、单一的市场供应;另一组则是当今繁华的都市景象,如高楼林立的商务区、便捷的公共交通系统、丰富多彩的消费品市场。同时,辅以一些关键经济指标的变化数据,如人均GDP、居民消费水平等。随后,提出问题“从这些直观的对比中,你能观察到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是如何发生的?背后有哪些关键政策或事件起到了推动作用?”鼓励学生小组讨论,引导他们思考改革开放政策引入前后社会经济的巨大差异。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学生不仅能在具体案例中生动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还能在情境模拟和案例分析中锻炼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和沟通表达等综合能力。

(四)梯度问题引导,促进思维进阶

深度学习要求认知的逐步深化,故教师在设计问题链时,需精心规划问题的难度与深度,形成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问题序列[4]。初期可设置基础理解性问题,奠定认知基础;随后增加分析性问题,引导学生剖析原因、比较异同;进而是评价性与创造性问题,鼓励学生批判思考、提出见解。通过这种梯度性问题的有序引导,激发学生逐步挑战更高阶思维活动,促进从知识习得向思维进阶的自然过渡,确保学习过程既扎实又充满探索的乐趣。

以学习“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内容为例,首先,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基础性问题帮助学生建立对概念的初步认知,如“我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这一矛盾的具体表述是如何随时间变化的?”这些问题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接着,提升问题难度,引导学生分析背后的原因与影响,如“为什么说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变化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哪些重要特征?”这些问题促使学生分析矛盾转化的背景和实质,加深理解。

进一步,教师也需要提出一些需要学生进行评价和比较的问题,如“如何看待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对社会治理提出了哪些要求?”这些问题促使学生批判性地评价现状,理解矛盾转化的正反两面。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如“作为青年一代,我们可以为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做出哪些贡献?”此类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行动相结合,思考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角色与责任。通过这样的问题链设计,教师不仅引导学生逐步掌握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核心内容,而且促进了从认知到分析、评价、再到创造性思维的逐步进阶。

(五)小组合作探究,推动深度发展

深度学习的促进往往离不开小组合作的力量,它能够集思广益,激发更多维度的思考与质疑[5]。因此,教师应在“问题链”的引导下,让学生分组通过讨论、辩论等形式深入挖掘问题本质。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鼓励组内成员相互提问、相互解答,在思维碰撞中激发新的思考角度,培养集体质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各小组对比不同观点,整合资源,形成共识或辨析争议,这样的互动不仅增强了学生间的合作意识,也促使个体在集体智慧的滋养下,实现认知的深化与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例如:对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问题链,面对复杂的评价性与创造性的问题,教师需采取小组合作模式,让学生在组内自由讨论,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提问和思考,拓宽问题的探讨范围。之后,引导学生筛选最具代表性的问题深入讨论,聚焦核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小组内部进行轮流提问和解答,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问题的发起者和解答者。对此,教师需要巡回指导,引导学生如何提出有深度和启发性的问题,如何批判性地分析和回应他人观点,促进思维的深度互动和碰撞。

在各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整理归纳本组讨论成果,形成一致或多元的观点。随后,教师可以安排小组间进行观点展示和辩论,引导学生总结各方观点,提炼共识,对于存在的争议进行辨析,鼓励学生尝试从更广阔的视角如历史、国际比较等去理解问题,促进认知的进一步深化。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探究,既推动了学习的深度发展,又在广泛交流中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广度,还在实践中培养了团队合作、批判性思维、沟通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实现了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结束语

总之,高中政治课堂运用“问题链”策略,通过解读教材明确方向、贴合学情考虑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梯度问题链引导及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维度途径,有效促进了学生从知识习得向深度理解与应用的转变。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批判思维,还促进了知识的活学活用与价值认同,为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政治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未来公民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持续的探索与实践优化,问题链策略将在高中政治教育中展现出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与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李韵语.问题链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晋中:太原师范学院,2024.

[2]孔施敏.以“问题链”助推思想政治课堂深度教学[J].中学课程资源,2022,18(1):15-17.

[3]李娟.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途径[J].新智慧,2023(36):66-67.

[4]廖伟祥.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J].高考,2024(4):40-42.

[5]赵紫薇.高中思想政治课问题式学习(PBL)教学设计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