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价值转向、现状审视与升级路径
2024-09-26龚光军
摘要:我国职业院校人才供给的价值目标经历了从工具主义取向到跨界融合取向的转变,特别是在当前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院校所培养人才逐步向全面型与发展型、数智型与管理型、融合型与跨界型等多维价值转向。然而,当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仍面临着目标定位偏差、办学模式单一、三教改革滞后、考核评价片面等问题,亟须从“道”“法”“术”“度”四个方面出发,探索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升级路径。
关键词:人工智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办学模式;三教改革
一、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价值转向
职业院校培养什么人,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既是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我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价值变迁经历了多个阶段: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具主义取向,此时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以培育动手操作能力的技术工人为主,不仅目标单一,而且人才培养过程缺乏多部门系统的协同合作;二是改革开放时期的人本主义取向,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开始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知识技能的融合,并初步显露出人才能力结构的跨界融合性;三是互联网时代的社会服务取向,强调培育复合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以适应互联网与高新产业的结合,满足大批复合型企业的用人需求;四是人工智能时代的跨界融合取向,强调人才培养向学历高层次化、知识技能高阶化转变,通过跨界融合型人才培育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产业结构的升级重组[1]。
为了适应人工智能背景下人才培养的价值转向,职业院校要重新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既要立足人工智能发展与行业、企业的高度融合,将全面性与发展型育人有机结合,培育具备智能化、数字化岗位职业能力素质并胜任现代制造业岗位的复合式技术技能型“智造人才”;又要考虑到人工智能技术会取代单一操作技能传统岗位,致力于培育满足技术与产品中介纽带需求及价值网络节点参与的人才,使之能够胜任智能生产系统设计与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面向虚拟现实、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应用,提高学生对物联网、大数据、智能网络等技术的运用能力,丰富学生的产品知识[2]。
信息技术是沿着“技术变革-空间变革-社会变革-教育变革”的路径对教育系统产生影响。人工智能作为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其技术“溢出效应”更为显著,已然成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抓手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能,职业教育作为与产业领域关联度最高的教育类型,也要接受人工智能技术的变革与洗礼。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变革的深入,传统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无论是目标定位、办学模式,还是三教改革、评价机制均已无法适应新时代劳动力市场的岗位知识与能力结构要求,亟须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变迁与价值转向的基础上,协调好人才需求与人才供给之间的关系,将智能技术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引领职业院校顺利完成从微观教学方式、内容、评价到宏观办学模式、院校治理等多个维度的深层变革,以此达到促进资源整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强化育人成效的目的。
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审视
(一)目标定位偏差,人才培养同质化
虽然人工智能已然深入职业教育领域,并引发了人才培养的价值转向,但很多职业院校并未给予充分的重视,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探索仍处于起步阶段,不仅“智能+”人才培养理念落后、专业设置滞后[3],而且人才培养目标仍停留在“工具主义取向”的一线工人层面,目标定位的偏差导致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难以适应“人工智能+职业教育”新型发展模式。不仅如此,受工业化社会大规模生产模式的影响,多数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呈现标准化、同质性倾向,无论是统一制订的教学标准、雷同的教学内容、单一的教学模式,还是固定标配的学习场所、流水线式的教学进程,无不使人才培养陷入规模化、标准化的“教学工厂”中,无益于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致使人才培养难以适应用人市场需求。
(二)办学模式单一,人才培养错位化
虽然在国家政策号召下,职业院校日益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双主体合作办学,并以利益为纽带达成了联盟,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等一系列方式共同参与到职业人才培育的全过程中,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与人才共育。然而,仍存在部分院校办学模式革新滞后,不仅校企合作不紧密、不深入,甚至出现价值冲突,致使产教融合效能较低,而且智能实训基地投入不足、建设滞后,加上智慧教学创新缓慢[4],导致职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不同步、原有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需求链不同步、学生知识结构与行业发展需求不同步、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升级不同步等问题,致使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市场需求侧之间的矛盾日趋凸显,“两张皮”问题在新业态下愈加明显[5]。
(三)“三教改革”滞后,人才培养低效化
在人工智能时代,工作岗位开始呈现“一人多岗、一岗多能”的新要求,这将倒逼职业院校“三教改革”立体纵深多维开展,并推动智能教师、智能教材与智能教法登上人才培养的舞台,为培育“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持。然而,从当前国内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来看,多数尚未从与人工智能时代相融合、与社会发展进程相呼应、与经济增长方式相适应、与学生学习需求相匹配出发,对“三教改革”进行系统规划,不仅专业升级、课程开发、教学改革行动迟缓、发展滞后,而且很多教师尚未更新教育理念,也未改变自身在教育培养中“教书匠”的形象,不仅不擅长技术应用、资源共享,而且缺乏智慧教育环境下开展教学的信息素养与实践经验,一味要求学生适应自己,致使教学质量不甚理想[6]。
(四)考核评价片面,人才培养单向化
人工智能时代中就业环境的非预测性、非确定性要求劳动者始终保持高度的适应性,能够利用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随时随地解决可能发生的问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才能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适应性是高质量职业教育的重要体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是根据质量标准予以衡量和评价的,而校企等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存在造就了职业教育需求的多样化,也决定了质量观与衡量标准的多元化。然而,当前多数职业院校课程考核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仍以总结性评价为主,忽视了诊断性、形成性、增值性评价,这导致质量考核往往聚焦在学生的显性知识与能力层面,无法全面考核其专业实践与创新创造等综合能力,这种片面的考核评价模式容易引发人才培养的单一化发展,不利于全面型、发展型及跨界融合型人才的养成[7]。
三、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升级路径
(一)精准目标定位,明确人才培养之“道”
“道”指向的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准则与方向。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之一,职业院校要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无论技术如何变革,始终以培育“完整职业人”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8]。在此基础上,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新业态、新模式对人才专业知识、技术技能、职业素养等结构要素的新要求,推动人才培养目标跃迁,既要强调专业课程与计算机科学、工业设计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确保所培养人才的高度复合性,又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创业素质等的培育,提高学生深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还要重视人文素养的培育,特别是技术知识应用、团队协作意识、个体职业精神、人机协同能力等。职业院校要清晰把握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不仅要为“个人谋生之准备”,更要为“谋个性之发展”前进,将学生个性发展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中,依托人工智能推进教学精准化、学习定制化、管理科学化等,真正培育出适应时代需求及社会要求的“完整职业人”[9]。
(二)转型办学形态,改进人才培养之“法”
“法”是职业教育整个系统运行的关键路径。为了提高人才精准有效供给能力,培育适应时代要求的跨界融合型、创新型技术人才,关键是深化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此乃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之“法”。具体而言,一方面,要转变办学形态,跳出“象牙塔”办学,以“政-校-企-行”为主体,凝聚多方价值共识与育人合力,构建产教融合利益共同体,聚焦学生综合素养培育,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式、培养载体、培养目标等,实现专业与岗位对接、理论与实践对接以及课程共商、基地共建与人才共育,结合人性化管理与资源精准配置服务,引领职业院校向办学形态更加丰富、开放的高质量教育发展;另一方面,伴随人工智能与产业链、教育链的纵深融嵌,职业院校要联合行业、企业共建人机交互协同的智能教育体系,既要构建智能学习生态圈,依托技术支持实现无监督学习与综合深度推理,引导学生实现从技术认知到技能内化,再到思维创新能力的养成,又要加强多方资源集聚,加大对接人工智能全产业链的人才培养力度,形成“人工智能+X”跨界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10]。
(三)深化三教改革,探索人才培养之“术”
“术”是职业教育教学层面的操作方法。为了探索人才培养之“术”,关键是深化教师、教材与教法改革,探索教育智能化、学习终身化的可行路径,以此助力人才培养质量的升级。一方面,职业院校要强化新技术对教师的赋能,既要加强教师在人工智能理论、产品及教学技术应用、教学内容设计、智能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又要联合师资培训基地,大力开发师资培训理实一体化课程资源,配合完善的考核制度,积极培育“智能教师”;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云活页”教材与多功能“电子学材”建设,打破传统纸质教材时效性弱、携带不便、呈现单一、容量小等弊端,打造“产业+”融合型教学内容体系,配合虚拟融通的学习场景,为学生提供多元学习及技能训练实践平台;再一方面,要加快探索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任务引领教学法和工作室制教学等多元教学模式改革思路,并在智能化、立体化教学空间的支持下,利用情境感知与智慧信息技术,依循学生认知规律与个性诉求,定制个性化教学方案,真正做到因材施教[11]。
(四)强化教学诊改,把握人才培养之“度”
“度”是职业教育质量的衡量标准,为了确保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满足人工智能时代行业的用人需求,关键是强化教学诊改,精准把握人才培养之“度”。一方面,职业院校要打破传统以结果性评价为主的考核评价机制,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支持,构建综合性智能评价体系,基于教学管理数据的挖掘与分析,从学习投入、学习过程、学习成果等多个维度出发,精准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配合教师教学过程的考核与评估,形成面向教学全过程的诊改机制;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要一改传统以成绩划定学生优劣的标准,要依托多元化智能测评机制与学习数据深度分析,全面发掘每位学生的潜能与优势,以此定制差异化人才培养方案,引领每位学生成长成才;再一方面,还要从人才培养终端入手,设计系统的质量评价体系,并将人工智能分析全面嵌入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计划、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践实习等各个反馈环节,以此促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全面革新[12]。
结 语
人工智能背景下,数字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人机交互成为社会主流生产服务方式,跨界融合成为产业发展新形态,共建共享成为资源配置新特征,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智能+”成为各行各业的标配。职业院校是释放人力资源红利、培育满足人工智能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的主阵地之一,为了适应新时代新特点,职业院校需要深入贯彻和落实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围绕人工智能背景下人才培养工作的价值转向,以加快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为主线,全面推进人工智能底层设施建设与深度应用,打造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智慧校园环境,配合智能化技术手段为职业院校的深度产教融合赋能,推动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趋势的精准对接,为我国有效适应、参与、引领人工智能时代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值得注意的是,职业院校要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警惕“技术理性主义”倾向,确保职业教育实现培育“完整职业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黄崴,李娇.人工智能时代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价值转向与路径重塑[J].教育与职业,2023(12):35-42.
[2] 周如俊.人工智能发展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转型”的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2020(09):23-28.
[3] 许学添.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发展机遇与挑战[J].继续教育研究,2023(08):88-92.
[4] 严宇才.人工智能时代职业院校教育的变革与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21(03):67-71.
[5] 李东海,刘星,王鹏.人工智能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挑战与创新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3(04):13-20.
[6] 覃川.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的“新三教”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0):66-68.
[7] 杨洁文,唐林伟.人工智能时代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困境与路径[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1,20(03):51-55.
[8] 徐晔.高等职业教育智能生态系统:内涵、结构与实践路径[J].中国远程教育,2021(07):18-24.
[9] 姚玲.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升级表征与发展路径[J].职教论坛,2019(02):22-27.
[10] 王鑫明.论“人工智能+”现代学徒制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20(08):56-62.
[11] 武汉大学国家发展战略研究院智库团队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转型研究课题组.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转型的路径选择[J].教育研究,2020,41(06):115-124.
[12] 黄利文,王健.论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的转型与创新[J].南京社会科学,2020(10):14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