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课赛证”融合促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2024-09-26武晋
摘要:岗课赛证融合是联结产业界、教育界、竞赛界、证书界四大系统人才培养需求,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精准衔接的有效方法,对促进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工作具有重要价值。针对当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规划不足、组织乏力、载体缺失、评估片面等问题,需从秉持大职教观、完善协同机制、重构课程内容、创新评价机制四个方面出发,充分发挥岗课赛证融合的优势,促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优化。
关键词:岗课赛证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与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缺乏清晰合理的分类标准,职业教育一直被视为普通教育的“衍生品”和“附属品”,相对于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仍是我国教育领域的短板。为了破解职业教育发展“瓶颈”问题,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2021年4月,国家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明确强调要推动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为新时代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依循。为了响应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的新要求,各大院校纷纷开启了类型化发展、特色化构建的新进程,将岗课赛证融合、校企协同育人作为顺应新时代、落实新要求、谋求新发展的驱动手段,以此探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质增效的创新路径。然而,当前很多院校专业课程“职业性”不足、类型特征不明显,校企合作浅表化,人才培养缺乏持续发展的系统化、协同化设计,极大地影响了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有必要加快探索岗课赛证融合促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策略,为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效性建言献策。
一、岗课赛证融合对促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时代价值
(一)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推动职业教育特色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2019年1月,国务院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这强调了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独特的功能作用、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职业教育需要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通过工学结合强化类型特征,探索一条高质量、特色化的发展道路。岗课赛证融合将产业界、教育界、竞赛界、证书界有效联结,是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抓手和落点,与职业教育内涵与类型特征要求高度契合,是推动职业教育特色化发展的必然选择[1]。
(二)实现校企资源优势互补,提高职业教育产业适应性的现实要求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具有典型的应用性、职业性与技术性特征,对于拉动就业创业、推动区域发展意义重大。但现阶段国内职业教育的产业适应性不高,体现在职业学校所培养学生缺乏贴近岗位的职业能力,难以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等方面[2]。岗课赛证融合打破了产业界与教育界各自运行的藩篱,将原本分散的企业岗位资源与实践资源与职业院校的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精准对接,形成优势互补和资源聚力,实现了产与教、理与实、工与学等众多元素与各项标准的有机融合,极大地提升了职业教育的产业适应性。
(三)助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促进职业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客观需要
岗课赛证融合将职业教育的多元要素创新整合,构建了一种新型职业教育实践范式,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是企业深度参与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与当前职业院校最匹配的人才培养路径。立足“三教”改革视域,岗课赛证融合不仅丰富了双师内涵,还重塑了课程教学形态,通过将贴近岗位能力需求的岗课赛证各要素融合,有助于解决教材编写中实践内容缺乏、典型案例不足等问题,为教师、教材、教法提供了改革思路,也促进了人才培养能力的综合化与复合化,为职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3]。
二、岗课赛证融合视域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审视
(一)规划不足,系统融合逻辑模糊
岗课赛证融合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产业、教育、竞赛、证书四大系统,其融合的实质是将岗、赛、证这三种异质教育元素与课深度融通。虽然岗、赛、证三者与职业教育特有的实践性特征相吻合,但四者无论是基本特征、主体构成,还是运行机制、行动准则各不相同,这极大地增大了岗课赛证跨界融合的难度[4],加上系统规划不足,四个系统尚未明确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师资、场地等互相融合的要素机理,导致岗课赛证在融合过程中缺乏明确的逻辑和抓手,难以顺利完成从“局部接入”到“整体联结”的转变。
(二)组织乏力,校企关系疏离松散
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双主体,校、企双方尚未完全达成统一的共识,学校崇尚公益性,致力于为产业发展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企业谋求的是“投入-产出”利润率,更倾向于将人力、物力、财力用于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研发,以获取经济价值,校企双主体理念差异造就了二者疏离松散的关系,也影响了岗课赛证融合程度。此外,由于多地尚未针对岗课赛证融合的源头建立配套制度,导致岗课赛证各个育人环节均缺乏权、责、利约束机制,造成校企协同育人过程中岗、课、赛、证融通步调不一、程度不同[5]。
(三)载体缺失,人才培养实施困难
课程是职业教育的载体,岗课赛证融合的关键在于课程,岗课融通、课证融通、课赛融通都是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和载体。当前,国内职业院校都有着较为深厚的课程改革研究和实践基础,但岗、赛、证等跨课程的知识技能融合仍需实质性的课程体系优化重构。然而,纵观各职业院校现状,课程标准的修订、课程重构工作浮于表面、落地不实,课程体系优化多停留在课程名称修改、新技术课程拼接等层面,不仅与岗位需求对接薄弱、竞赛成果提炼与转化不足,而且课程、教材与证书的融合度不高,这导致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上存在“吃夹生饭”的现象[6]。
(四)评估片面,结果导向更加突出
国内已经有部分院校已经开始尝试岗课赛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也探索了“课证融通”“赛教融合”“赛证课相通”等多元范式,极大地提高了技术技能型人才输出的质量和标准。但从全国层面来看,当前职业院校岗课赛证融合效果及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仍以技术等级证书获取率、职业技能竞赛获奖率、课程分数等为主,“奖牌主义”“证书主义”等结果导向导致人才培养愈加趋向于应试教育,尤其是课程评价方面,多数院校采取的是“理论知识+技能鉴定”的二元评价方式,这种脱离岗位过程的“去情景评价”很难精准考核学生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影响了社会和企业对学生“输出”标准的共同认可[7]。
三、岗课赛证融合促进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策略
(一)秉持大职教观,厘清岗课赛证融合逻辑
大职教观是一种宏观视野和全局思维,针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面临的系统规划不足、岗课赛证融合逻辑模糊等问题,关键是秉持大职教观,从顶层视角厘清岗课赛证融合逻辑,并探索正确的推进路径和方法。一方面,职业院校要认清大职教观与岗课赛证融合育人实践方面的内在统一关系,既要坚持职业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办学,时刻与经济、产业、社会保持密切联系,遵循“做学合一”的原则,通过校企合作积极探索社会化育人模式,实现共育人才、共管人才[8];又要把融合育人作为主攻方向,通过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相对接、岗位技能需求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相融合、职业技能培训与专业课程教学同步进行,破解岗课赛证四大系统融合难问题,精准把握融合节奏与步调,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产与服务实践的复合能力;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在教育场域中要根据岗位能力标准、技能竞赛要求、技能证书标准,全面把握岗课赛证的价值耦合点,重构课程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逻辑体系,实现知识在教育与产业两大场域中的深度融合,突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创新性与专业性。
(二)完善协同机制,构建校企联动育人模式
为了凝聚组织合力、深化校企合作,一方面,要在教育主管部门的牵头下,串联企业、职业学院等育人主体开展交流,既要在明确双方诉求的基础上,构建“投入-产出”长效机制,并予以政策保护,又要明确校企双方在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工作中的权、责、利[9],推进校企命运共同体建设,打破校企之间因主体性质及思维理念差异而产生的隔阂,构建集知识教育、职业素质培养、岗位实践、技能训练、技术研发、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校企深度合作、产教一体的人才培养环境,将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推向更高层次;另一方面,在校企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基础上,带动教育主管部门、行业、培训评价组织等众多类型主体的协同联通,通过聚合企业岗位资源、学校课程教学资源、职业技能大赛资源、职业技能等级培训与考核资源等,将原本分散、碎片的社会教育资源融合一体,打破岗课赛证四要素生成逻辑、目标、价值取向不同所产生的融合难度,厘清学生职业能力成长的层次性,探索多层次、多场景的人才培养模式[10]。
(三)重构课程内容,打造“四位一体”教学体系
针对载体缺失、人才培养实施困难等问题,职业院校要基于岗、赛、证获取学生职业能力清单,以此重构课程内容,打造“四位一体”教学体系。一方面,要基于企业岗位需求调研、职业技能大赛内容分析、职业资格证书考点归纳,明确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以此作为课程内容调整的依据,从“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模块课程+素质拓展模块课程”出发,构建“一基础、二专业、三素质”课程体系。其中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强调学生基础素质与基本专业能力的培养,专业模块课程则依循岗位标准、竞赛标准及证书标准,开展“理实一体化”培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拓展模块课程,利用第二课堂、劳动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形式,赋能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11];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要在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上,于细微处着手,精准提炼核心知识点、技能点、任务点和产品服务点,并将其转化为可讲、可测、可练的具体任务模块,便于教师开展任务驱动教学,配合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使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以案例、虚拟等形式融入教学情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创新评价机制,赋能岗课赛证融合育人
评价是检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是否达标的手段,是促进岗课赛证融合育人工作反馈适调、动态优化、完善改进的重要机制。针对当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片面、结果导向突出等问题,职业院校要加快创新评价机制,构建岗课赛证四维融合的评价体系,以此赋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工作。首先,要从产业要素、职业要素、教育要素三方面出发,结合岗课赛证四个方面的要求,全面拓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维度,既要以专业为单位、以岗位为标准,围绕学生岗位胜任力,制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又要结合岗位、课程、竞赛、行业认证实际,采用企业、学校、社会、行业四维评价模式,形成立体多维的评价体系;其次,要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有机结合,结合课堂知识学习、技能实操等情况,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过程性评价,突出评价的进阶式与递进式特点,充分发挥其对人才培养工作的诊改作用。
结 语
当前国内学术界、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已经普遍达成了职业教育多元办学、多元育人的发展共识,但关于多元协同育人以何种方式来开展、以何种方法论为指导则莫衷一是。目前,岗课赛证融合是最契合多元协同育人理念、最能将协同育人落到实处的模式,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合不仅是深化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还是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保障。针对当前国内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普遍面临的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预期需求不匹配、校企合作机制不通畅、协同育人效果不佳等共性问题,关键是以“岗”为基、以“课”为核、以“赛”为梯、以“证”为尺,通过岗课赛证四个系统的深度融合与四维联动,构建多层次人才培育通道,助力校企跨界合作协同育人的成功落地。随着我国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企业生产工艺和技术的持续迭代与进步,基于岗课赛证融合的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需要持续推进。
参考文献
[1] 罗洪艳,闫运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的实践困境与路径突破[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20):17-21.
[2] 徐兆畅.构建“岗课赛证”生态创新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09):76-79.
[3] 史晓慧,杨盏.“岗课赛证”四维联动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效能的路径探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02):55-58.
[4] 张晓津.“岗课赛证”融通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建设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3,44(02):58-62.
[5] 曹元军,李曙生,卢意.高职产业学院“岗课赛证”融通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07):50-54.
[6] 宋薇.“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视域下技能型人才培养探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2(05):42-45.
[7] 张慧青,王海英,刘晓.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的现实问题与实践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21):27-34.
[8] 王欣,金红梅.基于大职教观的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学理基础、内在要求及实施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02):21-28.
[9] 杨淑锟,黄雅帆.“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的内涵、特征与发展趋势[J].教育科学论坛,2023(18):50-54.
[10] 燕珊珊.岗课赛证融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功能价值、实现机制与推进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10):34-41.
[11] 陆德光,梅莹.“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价值意蕴、理论依凭与实践路径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2023(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