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路径

2024-09-26成世龙石磊王菊娇

职业时空 2024年3期

摘要:推进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不仅是回应国家政策要求、顺应新硬件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还是精准对接职业标准、培育高素质技术人才的现实要求,是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在需要。针对当前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目标定位偏差、课程内容滞后、工程实践薄弱、考核评价片面等问题,需从精准定位专业岗位、调整课程内容体系、促进产学赛并进、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出发,探索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岗课赛证融通;电子信息类专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国家立足顶层设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用以指导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与高质量发展。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全面推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试点,促进课证融通,以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2021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要求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将“1+X”证书所体现的先进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以推进人才培养与发展。可见,岗课赛证融通已成为职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1]。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电子信息产业对专业人才f9c52151ea106e026c4e1ef88a9773bcead574e36f835f0cf6f4c5ffd435fdf5的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具备良好职业技能与综合素养的高层次技术型人才。经过多年发展,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存在与现实发展不匹配、无法满足产业用人需求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要基于岗课赛证融通,创新和优化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培育适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创新型技术人才。

一、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回应国家政策要求、顺应新硬件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了推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强调深入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典型生产案例纳入教学培养中,以探索人才培养的创新思路[2]。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正是对国家政策要求的积极回应。同时,以智能传感互联、人机交互、大数据分析等新一代技术为特征的新硬件时代的到来,要求电子信息类专业能够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岗课赛证的深度融通,培育出适应产业发展、符合岗位要求的人才。

(二)精准对接职业标准、培育高素质技术人才的现实要求

近年来,虽然国家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的同时,要求高职院校不断提高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以保障信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受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很多院校难以精准对接职业标准,这使得所培育的电子信息类人才难以满足企业要求。岗课赛证的融通打破了这一现状,为化解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结构性矛盾提供了解决思路,也为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育提供了有益借鉴[3]。

(三)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内在需要

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如何紧跟行业需求,强化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是高职院校需要不断探索和解决的重要课题。但从高职既有教学情况来看,教学观念陈腐、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仍普遍存在,不仅导致人才培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还影响了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虽任重道远,但大有可为,为推进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建设、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是高职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方向。

二、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

(一)市场调研不足,目标定位偏差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因自身管理问题、办学经费紧张、人力物力不足等原因,在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方案时,忽视了系统、全面的市场调研,忽视了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也缺乏与兄弟院校的信息交流,目前,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多由专业负责人依循自身经验和阅历,结合线上所收集的浅层信息确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方案。这种缺乏严谨市场调研的决策,极易造成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偏差,导致电子信息类专业知识体系与岗位要求的不匹配[4]。

(二)课程内容滞后,产教对接不足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新设计、新材料、新工艺为载体的新型智能终端产品及服务层出不穷,为了紧跟技术发展潮流,电子信息类专业需要实时更新知识内容,动态调整课程体系,以更好地对接产业需求[5]。然而,现阶段多数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建设较为盲目,缺乏完善的建设标准,大多考虑的是如何吸引生源,而不是精准对接企业用人要求及行业发展趋势,以致造成课程体系广而杂,课程内容相对滞后,不仅不务实,还缺乏应有的特色,致使产教对接不理想。

(三)教学手段落后,工程实践薄弱

当前,很多院校在培养学生电子信息类专业素养与职业技能方面缺乏一定的实践性与前瞻性,教学手段和方法比较传统,仍以书本知识讲授及机械式记忆为主,忽视了实践教学,也未严格依据真实项目开展实践教学,造成很多知识浮于表面,难以内化入心,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的提升[6]。此外,不少院校专业实践条件有限,实验教学多停留在验证性实验层面,缺乏匹配岗位真实场景的工程实践,这也导致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7]。

(四)考核评价片面,师资素质有限

在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需要围绕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与之相匹配的人才评价模式。然而,多数院校尚未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不仅评价内容重结果轻过程,缺乏学生实践参与度、岗位胜任度、职业素养、“X”证书等指标考核,而且评价主体单一,缺乏来自产业一线的企业精英和行业专家参与,导致人才评价趋于片面,难以发挥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导向作用。此外,既有师资水平有限,多数缺乏“双师”素养,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果。

三、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一)精准定位专业岗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针对当前市场调研不足、目标定位偏差等问题,高职院校要立足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视角,开展系统的市场调研,精准定位专业工作岗位,明确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保障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以服务发展为核心,体现时代性与专业性,面向社会需求进行电子信息行业分析与产业链调研,全面把握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电子与信息相结合的技术相关岗位的招聘数据、工作内容及流程,并将企业用人要求细化为具体的知识、能力与素质标准,将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于培养重德行、会操作、善发掘、能创新、可创业的复合型技术人才方面[8]。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深化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打破校企间的鸿沟,依据企业典型岗位的用人标准,联合企业共同规划和制定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并将企业真实的生产制造、工程方案、项目化方式引入教学体系,做好学生专业知识传授与企业岗位实践技能训练,持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养,缩小其专业技能与岗位需求间的差距,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企业需求侧的有效衔接。

(二)调整课程内容体系,深化岗课赛证融通

人才培养离不开课程体系的支持,为了解决课程内容滞后、产教对接不足等问题,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结合电子信息行业头部企业中物联网、云计算等方向的职业标准,调整专业课程体系,结合技术前沿同步更新课程内容,持续将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融入课程体系、落实到教学内容中,同时要推进校本教材建设,修订教材内容,紧跟行业技术发展,对标用人要求,全面完善教材体系。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岗课赛证融通的新思路、新方法,以精简、实用、够用的原则大幅度优化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学时,使新课程体系不仅方向明晰、重点突出,而且特色鲜明,实用性强,促进产学对接,积极研制“课证共生共长”模式。例如: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将“传感网应用开发”1+X证书认证引入课程考核和对接企业认证,即在教学中引入企业培训认证体系,同时结合典型项目任务剖析,将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结构划分为基本素质、职业核心素质、职业素质拓展、综合实践与知识拓展五大模块,各模块分别制定能力培养要求、授课形式、教学内容与课时数等,通过模块间层层递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9]。

(三)加强教学技术应用,促进产学赛并进

面对持续变化的学情与逐步发展的技术,高职院校要紧跟时代步伐,加强教学技术应用,持续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并推进产学赛并进,助力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积极引入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推进虚拟实验室、虚拟实训平台、数字教学平台等的建设,既要通过技术平台支持全面分析学情,深入把握学生特点及特长,发现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探索灵活多元、精准高效的教学方式,又要积极开展项目化、情景化、模块化及案例教学,转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整合线上与线下教学优势,全面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开展多元互动式教学;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进产学赛并进,既要将岗位电子产品、真实项目及企业文化引入教学过程,按照企业岗位标准设置高度匹配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实训条件,使学生通过真实产品的安装、调试实现知识内化与能力提升,实现产学精准对接,又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电子信息各类竞赛,通过师徒组团开展各项技术创新、研发、服务及技能大赛指导训练活动,通过现代学徒制创新工程实践训练模式,实现学赛相长[10]。

(四)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要从岗课赛证融通培养入手,以学生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完成度与职业素养的提升为标准,构建系统的人才评价体系,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改,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体而言,高职可以采用岗、课、赛、证四维评价模式,其中,“岗”对应的是企业岗位评价,由企业资深人力专家、行业专家共同制定评价指标,全面考查学生知识能力、职业技能、思想素质情况;“课”对应的是学校课程评价,除了教师评价以外,还要增加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企业参评,根据企业专家意见不断优化课程设计,删除陈旧知识及内容,改革教学过程;“赛”即社会竞赛评价,结合学生在校级、省级、国家级技能大赛中获得的不同级别和等级的奖项,衡量学生专业综合能力;“证”则为行业资格评价,将职业技能或资格证书考核纳入评价体系,作为间接评价教育质量的手段,通过四大维度的综合考核,形成多元立体、科学客观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此外,高职要积极推进双师队伍建设,除了邀请企业精英担任实践导师以外,还要组织专业教师定期深入企业挂职顶岗锻炼,使之全面把握产业结构与行业趋势,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11]。

结 语

综上,高职院校要将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作为优化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抓手,通过推动工作岗位、专业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过程、职业技能大赛与职业等级证书四大系统的全面融通,营造“产、学、研、做、赛”一体化的实践教学环境,构建电子信息类专业“产学并进、学赛相长”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以产促学、产学并进,促进学生综合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稳步提高。很多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忽视了市场调研,未立足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背景,全面把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需求,这导致所培养人才难以适应时代要求和产业所需,因此,有关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仍有待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 詹新生,朱敬宇,肖亚杰.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3,19(20):174-176.

[2] 孙利娟,付成龙.高职院校“岗课赛证”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例[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3,43(02):90-93.

[3] 莫徽忠,孔轶艳,潘闽枫等.新技术背景下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产教融合”培养人才的实践探索——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03):27-29+38.

[4] 刘理云.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J].河北职业教育,2017,1(01):78-79+82.

[5] 符保龙,蒙飚.“1+X”证书制度下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02):72-76.

[6] 王禹.“1+X”证书制度下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无线互联科技,2022,19(02):155-156+168.

[7] 丁雷.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1,5(03):227-229.

[8] 孙青锋,崔世钢,张元,等.新硬件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8,34(05):57-60.

[9] 李和,刘海英.基于特色模块的高职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32(05):142-144.

[10] 胡宏梅,浦灵敏.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人才培养创新训练模式研究——以电子信息类专业“产学并进、学赛相长”模式为例[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0(02):51-53.

[11] 李晨阳,李伟,孙雷明.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J].办公自动化,2021,26(05):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