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共建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与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24-09-26燕学博周权宝仇荣国

职业时空 2024年3期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担负着为社会建设、经济发展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使命,为促进产业发展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本研究通过分析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目前存在的问题,以专业群为基础,从课程出发,将高职教育课程分为:学校课程、校企共建课程、企业课程三类,并设计校企协同育人分工与合作模式,制定运行方案,以期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课程共建;协同育人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自我国国务院在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模式越来越受到高度关注。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开展校企合作,不仅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产教融合、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目前校企合作模式得到广泛认可,但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主要有:合作动力不足,一些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法律保障不完善,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规范校企合作行为;合作深度不够,部分合作流于形式,未能真正实现深度融合;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协调和管理机制;合作模式缺乏坚实的依托和相互的依赖,双方相互协同不够等各类问题。因此要提高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探索协同育人的有效方法,本文以校企课程共建为基础,构建校企双主体的协同育人机制,以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持续改革和发展,形成校企合作的良好生态。

一、建立课程共建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校企合作的模式很多,有引企入校、设备共享、岗位替补、培训实训承包等各种形式,不管以什么方式合作,其目的主要是资源共享、订单培养、师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等。笔者认为,这些合作模式和目标,其最终的呈现形式会归集到课程建设上来,没有课程作为依托,人才培养就是漫无边际没有方向的劳动实践,不能构成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只有校企合作后输出了高质量的教学课程、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满足了社会需求才有价值,否则就失去了初衷,再深入的合作也都是空中楼阁。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课程分类

课程合作下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要以高职院校专业群为主体,有目的、有计划地建立系列性校企合作课程,并以专业群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为载体,高职院校与各类相关企业构成职业教育协同育人的主体,共同完成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并按照责任主体将高职教育课程划分为:学校课程,校企共建课程和企业课程。

1.学校课程。学校课程就是高职院校为主体开发的课程,由高职院校教师按照高职人才的培养要求开发的专业基础课程、公共课、思政课等。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体育、计算机基础等。这些课程是大学必修的公共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基础能力,也包括一些专业的基础课,通识教育课等,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强调专业基础能力和素质教育,由高职院校老师负责授课,企业不参与授课,可根据实际情况提供场地和相关教学设施设备。

2.校企共建课程。校企共建课程是基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目标,针对教学过程中专业知识重点与热点及行业的需求点,校企双方共商共议制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并根据行业人才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强化学生的实操能力,以校企共建课程为抓手,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置。校企共建课程是学校教师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同时授课,课程既可在学校进行,也可以在企业进行,这需要根据课程实际特点和教学环境的要求选择。以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构建起“基础宽、模块化、复合型”的课程结构,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将企业的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引进课堂,真正让学生获得职业生涯的关键能力。校企合作共建课程为深化产教融合,拓展教育教学新生态,充分发挥校企双方优势,让教学内容更贴近产业发展需要。

3.企业课程。企业课程是企业根据该行业岗位需要以及自身人才需求开发的系列专业技能课程。学生通过对企业课程的学习,加强对未来就业所需要的岗位技能进行针对性的训练。通过实践与技能操作,使学生们在校期间就掌握这些职业技能,从而在未来实际工作中具有更强的职业技能匹配与职业竞争力。在教学过程中,校企协商安排一定的实习时间,使学生真实地了解实际的工作要求、知识需求、技能需求,以及真切的工作体验,培养工作所需的操作与实践能力。为毕业后适应工作环境、熟悉工作岗位做好准备。企业课程根据行业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结合岗位实际需要进行相关课程内容的设置,由企业方负责教学实施,对学校老师在企业教学给予协助和支持。

(二)课程合作下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在专业群建设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校企课程共建新合作模式,将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为三部分:学校课程、校企共建课程及企业课程。将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对课程体系建设的特点、重点、难点加以分析,提出合理的分工方案,由学校、企业或者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联合进行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形成一种新的办学模式,见图1课程合作下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从图1可以看出,按照学院或者学科对相关专业进行归集,形成不同类型的专业群,这些专业群会形成一系列的课程群,然后对这些课程按照学校课程、校企共建课程和企业课程进行分类,分别由不同的主体(高职及各类企业)来承担课程开发及教学实施,从而重新构建了新的校企育人主体。

(三)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课程体系分类与分工

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高职教育课程规划体系,是基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对办学模式的创新,也是人才培养手段的改革。深刻地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关系,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合,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分工也需要重新设置和优化。真正做到校企联合办学,校企联合培养,紧跟时代,校企联动,重构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将课程分为素质教育课程、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三大类,每个专业群大约有 50~70 门课程,围绕着高职教育专业群的三大类课程,结合课程内容与课程特点,对不同专业各类课程进行校企合作分工开发、联合开发,动态调整,并由校企分工组织教学实施。

学校课程是由学校承担和完成教学基础性课程。以培养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综合能力和学生通用技能,为后续校企共建课程学习打基础,这些课程主要包括思政类、基础教育类和通用技能类。校企合作共建课程是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核心。同时又兼顾时代性和前沿性,其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校企共建课程在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又可以大致分为基础理论课、专业理论课和综合理论课,旨在通过校企联合的师资,使学生掌握符合行业需要专业知识。企业课程一般理解为实训和实习,但实习并不能取代课程,企业课程更多应该是实验、实训类的课程以及与专业对应的顶岗实习。这个课程设置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来设置,而不是高职院校想当然去设置,要根据企业的现行岗位特点和用工优势,鼓励企业申报和开发对应的课程。表1是对校企合作的大致分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根据高职院校所在地区行业企业的发展状况和合作情况再做调整。鼓励企业参与课程开发,但是作为高职院校,要做最后的兜底工作,在企业承担更多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高职院做好协助与支持。

二、高职教育校企课程合作模式与机制

尽管很早就提出校企合作的课程体系建设,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难以规避的问题,例如企业的自身动力,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因而并未得到有效实施和推广。建立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并不难,难的是建立一种有效的模式与运作机制,高职教育要把推进落实校企合作课程建设作为重点,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为目标,促使高职院校与企业达成共识,坚持校企融合、实践导向的教学改革理念。实现校企合作的长期性与深入性,实现校企合作的良性互动,发挥校企双方的积极性,从而形成成熟的模式与机制。

(一)深化校企课程合作,构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

1.培育一批具有教学服务能力的行业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办企业大学,对接高职院校学生做课程衔接。2018年,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向社会公开征集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发布了《关于征集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公告》,鼓励在中国境内注册成立的规模以上企业,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利用技术、设施、管理要素,依法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在教学课程建设等方面开展校企合作。2019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提出在试点城市及其所在省域内打造形成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型行业,并在全国建设培育1万家以上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建立产教融合型企业制度和组合式激励政策体系。借助这些政策,引导一批行业企业积极开发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多专业的优质企业课程,在产教融合企业开办职业院校分院、教学站等,提升企业的教学服务能力。上述的政策需要通过有效的机制去落实和实施,形成成熟的模式,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

2.分流学校课程教学与实验、实训任务。在2019年的《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中提出,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试点布局建设50个左右产教融合型城市,在有条件产教融合城市,鼓励引导学校直接分流学校的部分课程在企业进行,同时政府部门也可以将部分教学建设经费根据企业参与的课程数量和人才培养数量直接拨付给有产教融合示范企业。引导学校精简学校教学任务,精简不必要的实验、实训,把相关实验、实训设备、实验室等与企业共建共享,及时优化课程设计,主动与企业共建课程,帮助学生在大二、大三期间,主动对接企业,参与企业课程学习,实施1+2、2+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一年或二年在学校学习,二年或一年在有条件的企业大学学习,上述的方案需要进一步推进和落实。

3.创新“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要当前要放宽校企合作政策,将企业课程开发与企业所需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企业内训纳入大学的课程学习,使学生接触学习实用技能,推进校企双导师制、现代学徒制等制度机制,建立“学校考核+企业考核”双考核的培养方式,高职院校根据企业需求与建议,及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校企双方共同建设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完善专业群布局,构建高职教育人才成长的路径。结合行业发展,及时调整更新职业教育专业内容,探索专业群的融合,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同时,要构建企业师资的培养和评价标准,加强校企双方师资互聘与融合,建立真正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二)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行业和企业的需要,围绕专业群建设,联合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完善培养目标,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共建共享实训环境与设备,制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课程标准,共同落实课程合作协同育人理念。

1.制定校企课程共建教学内容设计标准。以专业群建设为基础,根据教育部印发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 年)》通知要求,通过分析产业、职业、岗位、专业关系,科学规划专业建设,全面修订实施相应专业的课程教学标准,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学时分配,优化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并将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分为:学校课程、校企合作课程和企业课程,同时加强校企合作课程的弹性,增大企业课程的灵活性,扩大企业课程的选修课数量,改革课程学习考核评价方案,拓展课外自主学习要求,推进校企合作课程和企业课程有效实施。

建立灵活课程更新机制。校企课程共建是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是应对新时代发展下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构建的一种人才培养响应机制,课程内容设置要紧随市场需求的而调整,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需求,并结合学生的兴趣和主观意愿。在一定的原则和机制下,加速课程内容的更新,增加选修课的内容。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修改由每届学生一次改为每年更新,尤其是加速企业课程和校企合作课程的更新,校企合作课程在 讲授课程的过程中,以大纲为基础,不断辅以最新的技术发展和岗位需要,紧跟时代潮流,企业课程要结合行业企业的需要,每学期都可以进行适当调整。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对人才需要。

2.推进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三教改革中教师是根本,教材是基础,教法是途径,它们形成了一个闭环的整体。教师方面:完善“双师型” 特色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建立校企合作的混编师资队伍,建立高职教师校企流动机制,落实“双师型”教师权益保障和激励机制,建设能够引领教学模式改革的教师创新团队。教材方面:加强校企合作教材、教案的开发,引导企业开发各类技能培训教程、教案等。教法方面: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推进AI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推动智能化管理、实训、学习系统的建设。

三、构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对策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以课程为依托,以校企合作为主体,将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教学与实践无缝对接。校企合作的培养体系中,学校和相关企业各承担一半左右的课程任务,并建立明确的分工体系,在政策保障、利益驱动、资源整合、监督管理等方面形成一套保障机制,确保校企合作育人达到预期的成效。在此初步提出一套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巩固校企课程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完善政府的政策导向机制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要得到长期稳定发展,首先要建立科学的校企合作政策与制度体系,以政府的政策为导向,由政府主导转为政府引导,促进校企合作。推动学校和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由教育主管部门推动实施,各行业部门、协会按职责分工参与。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校企共建基地进行专项资金支持,深化校企合作、在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上,形成课程开发专门队伍,年年更新、长期建设,备案开设。

另外需要由政府主导,校企参与共同制定校企合作协同人员有关政策制度,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制定校企合作办学的规章制度,建立校企合作的激励政策,加强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和保障机制,提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明确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责任、具体内容以及考核机制。

(二)建立校企双方利益驱动和保障机制

一些大型行业企业本身具备丰富的高技能、高理论水平的专业人才,一些企业为了培养出自己需要的人才,自己创办企业大学,或者加强人力资源部门培训职能,或者主动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展订单班培养。这些都是为了培养出满足企业需要的专门人才。要充分挖掘企业的这些需求,激发校企合作的内生动力,校企合作如果没有双方利益和价值目标,就缺乏发展的动力。要调整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通过适当减免合作企业的税收,将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课程开发列入研发成本等,将高职教育经费的一部分拨付到参与校企课程合作的企业,鼓励其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

在前期的校企合作育人实践中,有许多企业不愿意参与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建设,很大程度是由于明确的效益所致,还要增加相关的投入,企业主体责任不明确。面对这样的问题,需要在政策保障下,实施系列性支持政策,例如将课程开发成本计做企业的研发成本,设置专项建设资金等,充分调动企业参与课程开发及教学的积极性,明确学校与企业的权、责、利,形成校企合作的有效模式。

(三)统筹整合校企资源,调整优化师资配备机制

深化校企合作,关键之一是组建校企教学团队,加强校企师资“互聘、互兼”。企业要发挥产业优势,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订,改革教学模式,加强企业课程的开设、实训基地的建设、教师实践培训等。高职院校要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以及教学经验、方法、理念的优势,帮助企业老师提高教学技法和手段,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鼓励引导企业承担实验室、实训室、实训基地建设,融合生产实境、融合生产项目,构建“实习+ 实训+实验”的教学资源平台,通过校企合作提供企业实习就业岗位,搭建学生的实习、实践、就业和创业等平台。

(四)建立校企合作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积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督导评价机制。基于课程共建的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校企深度合作育人的新模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构建第三方的监督机构,通过第三方的监督和控制,实现校企双方责任分工与教学安排的实施。同时制订企业教育教学工作的考核标准,强化企业的教学责任,形成考核标准。通过监督机构规范校企课程教学的有效衔接,对于学校和企业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监控。同时也需要加强对于企业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增强师带徒人才培养的能力,发挥工作经验和实践技能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结 语

综上所述,做好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工作需要学校、企业、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学校和企业基于互利、互补、共赢的基础上形成课程共建、联合培养的合作模式,要通过制度设计调动校企双方共同合作的积极性,保障校企双方的共同利益,明确学校与企业的权、责、利,通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机制,建立校企课程共建合作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共同促进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深度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春月.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河北职业教育,2023(09):49-53.

[2] 王运宏.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专兼职教师校企双向流动策略分析[J].河北职业教育,2023(09):21-25.

[3] 易峥英.德国“双元制”校企合作的成功因素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6(17):98-100.

[4] 洪贞银.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03):58-63.

[5] 梁少伶.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机制、特色与启示[J].河北职业教育,2022(04):20-27.

[6] 王自勤.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博弈论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J].2008(09):78-79.

[7] 黄建军,顾圆圆.新时期基于“工匠精神”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09):138-139.

[8] 乔丹.基于“工匠精神”的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5):170-171.

[9] 陆蓉钱,玉婷,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的策略研究[J].中外企业文化,2023(11):214-216.

[10] 尹姿云.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动力机制研究[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09).

[11] 马小英.基于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科技资讯,2022(06):111-113.

[12] 李捷.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机制研究 —以深圳职业院校为例[D]. 南昌:南昌大学,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