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能·思维·问题

2024-09-26郭新燕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4年8期

摘 要 实行新课标后,高考语文的考查内容不仅覆盖面广泛,而且强调对学科素养和实践能力的考查。在考查综合能力方面,试题设计注重通过材料验证语言技能的真实性,依托具体考点紧密围绕语文思维的深刻性,以及突显问题的综合性。由此可见,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方式方法应从静态走向动态,以更好地适应考试的要求。

关键词 技能 思维 问题 高考命题 高中语文

2019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其核心思想是将高考评价构建为一个整体且多层次的系统,并对“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框架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为高考评价提供了清晰的指导方向。这一评价体系将高考评价划分为“一体”“四层”“四翼”三个层次,旨在全面、系统地评估考生的综合素质。具体而言,“一体”强调整体素质培养,将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导向教学相统一;“四层”包括知识、能力、素养、核心价值四个方面,强调全面素质的培养;“四翼”则强调学科性、实践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四个维度,为教师提供了更具体的教学和评价依据,促使高中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与此同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也为高中语文“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方向,为高中语文的教学、学习和评价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指导,这一标准的颁布为教育界、学生以及社会提供了共同的认知框架,深入推进了高中课程改革。

一、技能:以语言基础为关键能力的考核

语文高考试卷在基础性语言知识的设计上维持了较为稳定的标准,在信息获取、理解掌握、知识整合方面核心技能上,试题常常涉及对各种文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能够准确把握文本内容,有机整合不同来源的信息,展现出较高的综合能力。这意味着高考语文强调考生要具备高效获取信息、理解和掌握文本的能力,并要求他们能够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例如,2023新高考全国乙卷第14题是一道典型的考查关键能力的试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以陆游名篇《破阵子·看破空花尘世》为题眼,设计了选择判断,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选项A,给出判断条件“空花”“昨梦”“看破”“放轻”四个词的解释;选项B,给出全诗的大意与诗(词)人形象;选项C给出诗歌的创作背景;选项D,给出最后一句的大意。这道题的难点,主要集中在选项A。而要判断选项A是否正确,学生需要理解诗句中的关键词 “空花”“昨梦”“看破”“放轻”的内涵,想象“空花”“昨梦”这两个富含表现力的抽象词所表达的具体情感,调动联想,概括“看破”“放轻”所营造出的诗人心境。总体上,这道题目通过多个层面的考查,要求学生不仅能理解诗歌的文字表达,还需要发挥想象力、联想能力,从而深入挖掘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展现对诗歌的深刻理解和综合赏析的能力。

对核心技能的考查还体现在写作上。比较近两年的高考写作题可发现,同是材料作文题目,对写作类型与思维表达的要求存在差异,但对基础能力应用的要求却大致相同。只要有扎实的基础训练,学生就能够更自如地应对各种不同主题和类型的写作任务,更好地适应高考作文的变化。例如,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作文,以“双奥之城”为材料,引入国力飞跃、民族自信、国家进步等概念作为背景。再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设计任务驱动型写作,要求学生写出感想与体悟。这种题型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情感表达能力。学生需要从题目提供的材料中获取信息,理解体育发展和国家发展的背景,然后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因此,这种题型考查了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情感表达和思维创新的能力。又如,2023年高考全国乙卷作文,给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吹灭别人的灯”与“百花齐放春满园”两个语段,要求学生从中找出“普遍性道理”。这道题目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要求学生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思考。这种题型更加注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化内涵。学生需要从引语中理解名人的言论,进而对其进行分析和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种题型考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分析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对文化内涵的理解能力。总的来说,这两个题型分别突出了学生在不同方面的核心能力,但都强调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写作教学需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写作基本能力,使其能够灵活应对各种类型的作文题目,从容应对命题的变化。

二、思维:具体考点对语文思维的深刻性检验

新高考环境下,注重教考评合一。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以“逻辑的力量”为主题设计了独立的选修单元,并安排了发现逻辑谬误、有效推理和合理论证三项学习活动。“逻辑”在思维领域中有着多重含义。一方面,它指的是“思维的规律、规则”,在思考和推理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逻辑结构和规范,这些规律构成了合理、有效思维的基础。另一方面,逻辑也与真实和科学思维密切相关。在科学领域,真实是科学思维的内容指向,科学的最终目标是揭示事物的真实本质和规律。而逻辑的严密性则是科学思维顺利抵达真实的保障。这意味着科学思维必须符合逻辑规则,确保从已知到未知的推理过程是严密而可靠的,从而达到对真实的准确认识。新高考在“能力目标设计”上也开始向“论证分析”方向发展,非连续论述类文本阅读也从2017年全国卷甲卷“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开始,以后高考全国卷的试题也一直有一到两道题。

例如,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第5题,内容是对文本材料的概括内容的分析与判断,考查学生比较、辨析多个信息的能力。考生首先需要发现文本的关键词,找出隐显意义,剔除与问题无关的多余信息。选项A的关键信息是关于雪花的六角形结构,选项给出“雪花具有对称的六角形结构”中的“对称”一词与文本的表述不对,存在错误,原文是“雪花是六瓣的这一事实”;“是世界上最早的表述”中的“最早”也存在错误,原文是“最先在文献上发表的”。其次,要将文本关联的信息进行比较、归纳等逻辑性处理,整合得出结论。选项B中的“因此”存在强加因果的错误,原文表述为“开普勒出于对几何、对称的兴趣,写了一本小书专门来研究雪花为何是六瓣的,尽管他当时所掌握的知识是不足以解释其成因的,但是,他这个方向是很有意思的”,因此,“因此”表述不准确;C选项中“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与水汽无关”与原文“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的原因不能通过‘材质’寻找”不一致,“与水汽无关”是错误的;“他没有再对此机制作出解释”中的“没有再”也存在错误,原文是“进而,他猜想这个机制可能是冰‘球’的有序堆积过程”,表达了开普勒对机制作出了猜想。此外,题干中的“原因可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与原文“原因只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表述不符,或然和必然混淆。因此,学生需要准确理解和分辨这些信息,从而正确选择答案。

三、问题:基于学科知识的综合性思考

新高考综合性的试题以多领域重叠的内容组成复杂情境为载体,考查考生对语文学科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要求考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展现出深度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在高考试卷中,阅读理解题和综合应用题都会涉及跨学科的知识内容,要求学生从多个学科的角度综合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同时,作文题目通常也会涉及到跨学科的内容,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语文以及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这些题型设计重点考查学生对多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时的综合运用能力。

针对综合性试题,学生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进行综合性思考,形成完整的回答。这要求他们能够全面思考问题,具备跨学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例如,在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的第4题中,该题不仅涉及科学实验、冰的形态变化、对称与物理等多个学科领域,还提供了关于过饱和度与温度变化对冰晶形成的曲线图。对于这道试题而言,学生若具备较高的阅读理解力,就能够根据四条材料中给出的基本信息,按照题目的要求,对材料中的信息进行概括、分析,并选择出对应问题的正确答案。这种综合性试题的设计不仅考查了学生对具体知识点的理解,更注重他们在跨学科背景下的整合能力和对复杂问题的综合思考能力。

“读写结合”类题型也体现出了综合性的新风向。例如,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的第20题要求学生:“请简述‘打笔仗’的含义并分析它得名的缘由。”所谓“打笔仗”的含义是指以所写的文章为武器进行斗争,围绕不同观点展开辩驳和论证。这一概念要求考生能够深刻理解文字的力量,将写作视为一种表达观点、争论辩驳的手段。关于“打笔仗”得名的缘由,题目中也给出了解释:“‘打笔仗’一词来源于打仗,其和‘打仗’有相似之处,都是双方进行交锋、对抗,只不过一个用的是文章,一个用的是兵器。”这样的题目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文字的力量和影响,将其与实际生活和社会语境联系起来,全面理解语言运用和辩证思维。

四、结语

高中语文学科教学应把握好高考命题新方向。一方面,教师需要紧密关注各年度的考试趋势,了解命题者的出题思路,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备考。另一方面,教师应坚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牢固的基础知识和高超的写作技能是学生应对高考命题变化的坚实基础。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包括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表达能力、信息收集与逻辑思维等,确保学生具备全面、深厚的语文能力,能够应对各类题型,最终取得优异的高考成绩。

[作者通联:甘肃平凉市泾川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