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和成人双重视角下的《阿长与〈山海经〉》
2024-09-26庞德彦
摘 要 《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带有回忆色彩的散文,其中融入了童年鲁迅和成年鲁迅两个叙述视角。这两种视角对待阿长的情感存在交织与错位,使得对阿长形象的描绘更加立体和丰富。
关键词 《阿长与〈山海经〉》 双重视角 人物形象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在面对严峻现实时,有感而发所写的一篇充满温情的回忆性散文。文章的主人公“阿长”,是一个女佣人,她不是佳丽美人,也并没有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相反,她睡觉打呼噜,霸占大半床铺,让作为“少爷”的鲁迅无法安眠,甚至踏死“少爷”的宠物(隐鼠),喜欢叽叽喳喳搬弄是非,又有许多婆婆妈妈的规矩,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妇女,一个鲁迅先生连姓甚名谁都想不起来的人,却多次出现在鲁迅先生的文章里,更是在《朝花夕拾》中出现最多的人物。她不仅在《狗·猫·鼠》《二十四孝图》《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章中出现过,更是《阿长与〈山海经〉》的主人公。
《阿长与〈山海经〉》以童年视角回忆自己与长妈妈的相处,又以成年视角评判当年的自己与长妈妈,童年视角与成年视角相互交织,构成了一个形象立体又丰富的长妈妈。在童年鲁迅的眼中,长妈妈是一个粗人,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规矩多,但是对鲁迅很好、很真挚。在成年鲁迅的眼中,长妈妈是一个很不幸的人,一个连自己真正的姓名都不被世人所知的可怜人。这两种视角相互交错,既使得长妈妈的形象更加立体丰富,又巧妙地表达了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怀念与敬重。
《阿长与〈山海经〉》主要围绕七件事展开:阿长姓名的由来,阿长的切切察察,阿长不好的睡相,阿长懂许多规矩,阿长讲长毛,阿长害死隐鼠,阿长买《山海经》。在开头叙述阿长姓名的由来,以及最后鲁迅先生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长妈妈的敬重与怀念的时候,他主要是用成年视角来描绘的。而中间部分,更多的是以童年鲁迅的视角去展现长妈妈的形象。
一、成人视角看“阿长”姓名的由来
阿长这个名字本身并不是她的真名,她只是替补了前一个女工的位置,而那个女工才是真正的“阿长”。但是大家习惯了称那个女工为“阿长”,所以当这个女工离开后,后来的接替者也就沿用了这个名字。这位阿长在封建社会中,连自己真正的名字都失去了,这无疑是一种悲哀。这说明阿长是一个无足轻重、失去自己本名、可怜悲惨、不被人尊重、地位低下的劳动者。她仿佛就是那个时代底层劳动人民的缩影,默默承受着社会的压迫和剥削。
然而,尽管阿长遭受了种种不幸和苦难,尽管最开始阿长的确是一个无足轻重的长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逐渐成为了鲁迅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鲁迅的母亲亲切地称她为“长妈妈”,鲁迅的祖母则称她为“阿长”,鲁迅本人也常常称呼她为“阿妈”。这些称呼中的亲昵与依赖,无疑说明了阿长在鲁迅家庭中的特殊地位。
二、童年视角中的长妈妈
在童年的视角下,我们见证了鲁迅对长妈妈情感的变化。从最初的不太佩服,到后来的不耐烦,再到一时的空前敬意,再到憎恶,最后又重新萌生敬意。这一系列的情感波折,正与鲁迅所叙述的长妈妈的事例相关。
1.不佩服
鲁迅最初不佩服长妈妈,主要是因为两件事:一是她喜欢切切察察,二是她睡相不好。阿长的这些特点,让童年的鲁迅对她有了这样的看法。
阿长喜欢切切察察,这使得鲁迅总疑心家里的小风波与她有关。这种行为让鲁迅觉得她是一个喜欢议论别人是非的人。此外,她还经常向“母亲”告状,这使得鲁迅对她更加反感。然而,这其实是阿长作为保姆的职责所在,她需要关注鲁迅的行为并告知“母亲”。这短短几句的描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爱八卦又负责的典型农村妇女的形象。
除了切切察察,鲁迅也不喜欢阿长的睡相。她总是挤得鲁迅没有翻身的余地,既叫不醒也推不动。这样的描述让人觉得阿长十分粗鲁。但有趣的是,当“母亲”为鲁迅争取更多空间时,阿长并没有开口回复或承诺什么,她仍旧“我行我素”。但这也体现了阿长的率性可爱之处。她不会随意承诺什么来敷衍主家,这种坦诚和直率让人觉得她既真实又可爱。
2.不耐烦
在经历了两件不愉快的事情后,童年鲁迅对阿长从最初的不佩服转变为不耐烦,主要是因为阿长有许多繁琐的规矩。阿长懂得许多过年的规矩,比如在除夕夜,她坚持要求鲁迅先说“恭喜”再吃福橘。对于童年的鲁迅来说,这样的规矩显得相当繁琐,他更关心的是第二天的刀枪、泥人等玩具。此外,阿长还经常教给鲁迅一些其他的道理,比如不能说“人死了”,而要说“老掉了”。这些规矩和道理对童年的鲁迅来说,无疑是一种束缚。但这些繁琐的规矩是阿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元旦时的恭喜和福橘不仅是一种仪式感,更是她对鲁迅的祝福和期望。她希望鲁迅能够健康、幸福地成长,同时也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更加美好。虽然阿长的迷信和愚昧限制了她的视野和思维方式,但她的善良和关爱却是真挚的。阿长虽然有许多缺点和局限性,但她的善良、真诚和关爱却让人感动。在鲁迅的记忆中,阿长是一个复杂而真实的人物,她的存在不仅仅是一种生活上的照顾,更是一种情感上的陪伴和慰藉。
3.空前的敬意
随后,鲁迅因长毛一事对长妈妈产生了空前的敬意。最开始阿长绘声绘色讲“长毛”时,鲁迅不以为意,因为觉得和他并不相干。然而这不以为意被阿长察觉到之后,或许是为了证明自己,或许是为了说服鲁迅,阿长说出了长毛进城更严重的后果——小孩子和好看的姑娘都要被掳走。此时,调皮的鲁迅认为长妈妈既不是小孩子也不是好看的姑娘,那必定是没有用的了。这令人哭笑不得的小孩儿言论却激起了长妈妈的斗志——她说她脱了裤子可以堵住长毛的大炮,她并不是没有用的。也许这只是她为了证明自己有用而胡乱编造的,也许她真的是这么认为的。但她的这番言论确实震惊到了“我”,从此,“我”认为长妈妈有了神力,所以对她产生了空前的敬意。这一段以孩子的视角展现了阿长的“严肃”,以童年鲁迅对她“神力”的敬畏体现出她“迷信”背后的自信与自豪。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出阿长的愚昧无知,也可以看出阿长的内心也是需要被人肯定认同的。因此她会努力证明自己的价值。这种内心的需求和渴望,使得阿长的形象更加真实和立体。
4.憎恶
随着时间的流逝,鲁迅对阿长的敬意逐渐淡薄,直至最后消失。这一切的转折点,是鲁迅发现阿长害死了自己的隐鼠。这一段更多地在描述鲁迅失去隐鼠之后对阿长态度的转变,对阿长本身的描写较少。隐鼠是童年鲁迅的心爱之物,小巧玲珑,活泼可爱。鲁迅对它宠爱有加,常常与它玩耍。然而,它却意外地死在了阿长的脚下。阿长甚至还欺骗鲁迅说是猫吃了。所以当鲁迅发现事实时,对阿长无比愤怒,乃至产生了憎恶。
5.再次产生敬意
在童年视角里,鲁迅对阿长的态度经历了多次变化,其中最为深刻的一次,也是文章里最后提到的就是阿长为鲁迅买来了《山海经》。这一次,阿长终于为鲁迅做了一件“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阿长趁告假回家的机会,特意为“我”买来了“有画儿的‘三哼经’”。阿长并不知道《山海经》是什么,她甚至将之称为“三哼经”。这无疑凸显了她的质朴与无知。但正是这种无知,让她的付出显得更加可贵。这样一个目不识丁的村妇,只是因为鲁迅曾无意中提起过这本书就一直记挂在心上。这足以说明阿长对鲁迅的疼爱是无价的。从此以后,鲁迅对阿长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他不再对她抱有任何偏见和轻视,而是将她视为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位重要人物。阿长的善良、真诚和关爱,成为了鲁迅内心深处永远的记忆和感激。至此,这个八卦、粗鲁、迷信、淳朴、善良、慈爱、温厚的底层妇女形象,得到了完美的建构。
三、成人视角直抒胸臆
鲁迅先生在作品中很明确地表示《山海经》是他最为心爱的书。那么在题目中与《山海经》并列的阿长应该对鲁迅先生来说同样重要。回想起长妈妈在自己人生中的重要地位,鲁迅先生深感内疚,因为他竟然不知道她的姓名和经历。这种冷漠让他感到愧疚,也让他更加怀念与长妈妈相处的时光。在鲁迅先生的心中,长妈妈是一个善良和充满爱心的人。她给他带来了许多温暖和安慰,成为他成长过程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尽管她有许多缺点和局限性,但她的真诚和善良却让鲁迅倍感亲切和感激。最后一段文字中,鲁迅先生通过祈祷仁厚的地母安息阿妈的灵魂,表达了他对阿长的祝福和怀念。这种情感深沉而感人,让我们不禁为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深厚情感而动容。
最后几段,鲁迅先生用成人视角直抒胸臆,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鲁迅对长妈妈的情感世界。他不仅感激长妈妈的关爱和陪伴,更在内疚中反思自己对她的忽视。这种情感的真挚表达,让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细腻情感和人文关怀。
[作者通联:甘肃定西市岷县闾井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