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短评写作技巧探究
2024-09-26陈娥
摘 要 “文学短评”属于文学评论,是对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评论的篇幅相对短小的一类文章,写作文学短评要求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独立的思考和评价,因此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技巧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综合考查和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结合教学实例,探究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文学短评”写作技巧。
关键词 文学短评 写作任务 写作技巧 读写结合
统编高中必修上册第三单元选编了《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登高》等多篇流传千古的经典古诗词,设置的写作任务为学写文学短评。文学短评篇幅短,体裁则为评,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敏感度和理解力,在深入文本的过程中关注作品细节,注重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和挖掘,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涵育语文核心素养。基于此,教师应适当为学生搭建读写结合、读写共生的桥梁,指导学生切实可行的文学短评写作技巧,将学生从一个简单的读者转变为深入的思考者和理解者。
一、循文入义,深入文本
循文入义,即循着文章的文脉,阅读文学作品中的文字,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文学短评是一种检视学生对文学作品深入分析的写作过程,注重在评论文本的过程中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语言表达。因此就要求学生在写作之前必须要对所评论的文学作品有着充分的理解和认知。学生应紧扣文本,通过对文本的细致解读,从而深入挖掘作品的主题、作者的情感和文本的语言特点等诸多深层内容,从而提高文学评论的准确度和深度。
例如,在对《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展开群文阅读教学时,可以从共同的怀古诗题材角度出发,分析他们怀古的地点,为什么会选择这个怀古地点(即他们怀古的目的),继而引导学生尝试分析两首词在表现情感时所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最后指向于剖析情感表达,为展开文学短评做好较为充足的准备工作,如表1所示。
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感受两位词人同在咏史怀古词中所抒发的相同情感,继而可以归纳出咏史怀古词的结构,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群文阅读的基础上,展开比较阅读的方法,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深入探究作品的意蕴和作者的心境。学生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文学短评。
第一,《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为豪放派风格的诗词,结合作者不同的人物身份,选取意象、手法、语言等任意角度分析豪放风格下的不同之处。(辛弃疾为武将,苏轼是文人)
第二,《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包含了作者对古代英雄的追慕之情和壮志未酬的惆怅心理,然而苏轼却能表达“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旷达情怀,辛弃疾却只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黯然神伤?请尝试分析造成两位作者不同人生态度的文化成因。
由此看出,以上角度都是在了解文学作品内容及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展开深入文本的研讨,有利于帮助学生在鉴赏诗歌时找到突破口。
二、集中笔力,适当切入
文学短评注重短小精悍,评论观点鲜明。有些学生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容易泛泛而谈,实则就是没有选择适当的切入角度。一个好的切入角度能够使短评观点鲜明、分析深入、立意深刻。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要集中笔力,在撰写文学短评时,应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将注意力集中于作品的关键部分,找到一个既能深入剖析作品,又能体现个人见解的切入点展开评论。在有限的篇幅内,只有聚焦于一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价,才能使文学短评更加精练、深刻。
以鉴赏《声声慢·寻寻觅觅》为例,《声声慢·寻寻觅觅》是李清照在南渡后的作品,风格沉郁凄婉,与其少女时期所创作的词作风格完全不同。学生在初中时期学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时,感受过作者委婉含蓄的手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声声慢·寻寻觅觅》两首词放在一起比较,抓住“相同意象”这个细微的切入点,深入分析《声声慢》透过意象的内涵变化,所表现出的作者情感,凝练出鲜明的评论观念,如表2所示。
通过表2可知,同样都有出现“酒”“黄花”“西风”等意象,却因时过境迁,便赋予了如此巨大不同的意义,体现出词人不同的情感:一首是表达对丈夫的生离之苦,另一首却是在国破家亡的背景下的死别之痛。在这样的对比认识中,仅通过意象意蕴变化这一个细微的切入点,就可以写出非常精彩生动的文学短评内容。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抓住《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其他细微的切入点展开短评解析。如古典诗词中很忌讳在同一作品中用相同的字,但是李清照在诗词开头的十四叠字却获得了千古好评,学生可以借此分析叠词使用的精妙之处。抑或是分析情感,李清照在诗词最后一句吟道“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学生可以就此句话作情感切入,试就作者除愁以外的多重情感内涵展开分析评论……由此可见,学生要基于自己强烈的阅读感受,找准聚焦点或切入点,集中笔力,使自己的文学短评化情、理、文于一体。
三、提纲挈领,避免堆砌
在文学短评中,学生需要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等关键要素。这不仅要求学生深入理解作品,还需要他们具备高度的概括能力。提纲挈领的技巧有助于学生在短评中突出重点,使读者能够快速理解作品的核心内容。与此同时,学生在写作文学短评时应避免冗长的描述和无意义的堆砌。堆砌文字不仅会使短评显得啰嗦,还会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因此,学生在写作时应注重语言的精练,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准确的意思。
例如在分析《登高》时,诗词中出现了很多意象,学生在以意象作为评论重点进行分析的时候,很容易犯面面俱到的毛病,将所有意象都罗列分析一遍。这样不仅内容冗长,而且失去了分析重点,让读者不清楚短评的文本脉络和主要观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作者所选取的意象进行分类,按照一定的短评大纲进行分配叙述。如首联中出现的风、天、猿啸等意象,营造了一种雄浑高远、肃杀凄凉的意境,为后文作者登高抒情作了环境的烘托和铺垫;颔联的落木、长江意象,则是表达了词人的悲秋之感和身世慨叹等。由首联到颔联,就自然而然地完成了从环境意境的表达到词人情感的表达,脉络清晰,叙述过程明确流畅,既避免了意象分析的堆砌,毫无重点,又有助于层层深入,最终指向作品主旨的分析。
四、真知灼见,注重共情
在进行文学短评写作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避免流于表面的评价,努力挖掘作品深层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可以适当借鉴前人的经验和观点,学会独立思考,在前人的肩膀上勇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除此之外,学生要学会“共情”,认真感受,深入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并能够与作者以及作品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这样能够增强文学短评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在对白居易的《琵琶行》展开教学时,会提到文章明暗两条线索的交织,明线是琵琶女的身世,暗线则为诗人的感受。在展开文学短评前的文本分析时,学生就对这个内容产生了质疑,既然文章的名字为《琵琶行》,应该是听闻琵琶演奏后,有感而发写的一首诗。
为什么文章内容中会对琵琶女的音乐展开了如同工笔般的细致描写,却未对作者本人的经历、感受进行详细描写?琵琶女是否确有其人,白居易对琵琶女身世的感叹,是否包含对社会底层百姓遭遇不公待遇的同情,还是白居易假托琵琶女之名,实则是暗示自己贬谪远离京都,身世坎坷的忧闷之情?由此可见,学生是切实带着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在解读文本内容,有着敢于质疑文艺作品内容的可贵精神。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其实也是学生们能够与文本人物共情的重要体现。因此,学生可以展开文学短评的撰写,若以《一曲琵琶,尽显风流——评〈琵琶行〉之琵琶女音乐所体现的诗人情怀》为题,重点是在于评析从音乐层面所映射的诗人的情感起伏。若以《同为天涯沦落人,实则共鸣伤己心——评〈琵琶行〉中琵琶女与诗人的艺术形象》为题,则是重点赏析琵琶女和作者白居易在处境、心境等各方面的异同之处。这些命题都充分体现出学生的真知灼见,能够有强烈的情感代入,做到对文学作品的细致探微。
五、结语
新课标“文学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中就明确表示“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足以见得文学评论对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价值。教师要学会倾囊传授学生指导性高、操作性强的文学短评写作技巧,今后在批阅评价学生所撰写的文学短评时,更要鼓励和赞美学生敢于提出独特化、个性化的解读和思考。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建立适当的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规范文学短评的内容与结构,为促进深度学习、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不断优化提供一定的助益。
[作者通联:贵州百里杜鹃管理区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