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细读到跨文本研读

2024-09-26郑剑云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4年8期

摘 要 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了能够治国平天下,依靠知识分子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因而给予知识分子较高的社会地位。但是在鲁迅的笔下,丁举人和孔乙己作为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这就需要我们借助文本细读和跨文本研读,从中寻找答案。

关键词 文本细读 跨文本研读 《孔乙己》 丁举人

鲁迅是现代中华民族的灵魂,在作品中深刻地挖掘和揭露了中国人的精神创伤和病态,他写作的真正目的主要是打破封建社会对广大群众的愚弄和欺骗,逼迫读者和自己小说中的人物、作者自己的内心连接起来,去正视人心,揭露人性的卑污,在灵魂的搅动中引导人们发出精神的叩问。鲁迅之所以揭示封建社会人们的精神病态是为了彻底揭露当时病态的社会,由此去痛斥和批判封建社会人吃人的主题。《孔乙己》这篇小说中的丁举人是一个没有出场的人物,是一个虚写的人物,是通过酒客的闲言碎语透露出的一个人物。但是这个丁举人却敢私设公堂,把孔乙己的腿打折后,无论在道德上还是在法律层面都没有受到应有的谴责和惩罚。这一人物在小说中虽然从没有露面但是作者却通过酒客的闲言碎语把他的形象刻画得鲜明生动,虽然在小说中不是主角但不逊于主角。丁举人和孔乙己作为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这就需要我们借助文本细读和跨文本研读,从中寻找答案。孔乙己和丁举人之间有着非常耐人寻味的关系,通过丁举人私设公堂把孔乙己打成残废,可以看出两人是奴役与被奴役的对立关系,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的追求者更是殉葬者;而丁举人则是这种制度的自觉捍卫者,是极少数读书人借助科举制度成为封建贵族走狗的幸运者。丁举人的人生和孔乙己的人生,一个是科举考试的受益者,一个是受害者。同样的道理,如果丁举人科举考试失败后,自己的人生轨迹何尝不和孔乙己一样?试想,如果孔乙己成为了封建贵族的走狗后,他的人生会不会有另一番可能?

一、冷冰冰的利害算计:丁举人私设公堂打残孔乙己

在《孔乙己》一文中只有一处提到了“丁举人”。文章第十节:“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从这两句话中,很自然地看出了丁举人的狠毒:肉体上的摧残,一个是时间之长——打了大半夜,一个是后果之重——打折了腿,这直接把孔乙己推向了死亡的边缘;精神上的毁灭,先写服辩,也就是认罪书,这简直是给自诩为读书人的孔乙己在精神上致命的打击,随着认罪书的书写,孔乙己赖以生存的精神大厦轰然倒塌。在这里就可以看出丁举人之狠毒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我们来看一下丁举人把孔乙己吊起来毒打的原因是孔乙己偷了丁举人的几本书,丁举人不但是打的时间长,还打得很重,把孔乙己的腿打折后并一脚踢出了大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乙己在丁举人眼中连富人的一条狗都不如。丁举人的这些恶行足以证明他是横行一方的恶狼,更是导致孔乙己死亡的直接凶手。丁举人之所以敢这样胡作非为,残害老百姓,是因为他借助封建社会给予他特权成为“丁举人”的结果。在文本细读的时候我们要结合作品的实际情况去分析,决不能忽视鲁迅是怎样在小说中表现这一故事情节的。对于这一故事情节,鲁迅没有直接去叙述,而是通过酒店中的酒客和酒店掌柜的对话展现给读者的。在文章中酒店掌柜是为了自己的十九文酒钱而随口问了一句,酒客也是随口回答孔乙己的现状,两者一个是毫不在意,一个是漫不经心。孔乙己在丁举人那里遭受到如此巨大的侮辱和毒打,非但没有得到人们的同情,反而受到人们的嘲笑。人们对丁举人的恶毒行径没有表现出一点愤怒。这里的描写足以看出封建社会人们之间的冷漠和无情,也能够看出劳苦大众对封建等级制度的麻木,这也是小说的高潮所在,更是鲁迅作品的高明之处。

我们仔细阅读鲁迅的这篇小说,能够明显地看出吊着打孔乙己的不仅丁举人一人,还有其他的高门大户,这些人家只是自己打,而不把孔乙己送去官府。孔乙己可谓是一个命运不幸的人,每当他出现在咸亨酒店,不论是脸上遭受到了伤害还是腿部被打断,总是令人心生怜悯的。第一次是孔乙己在酒店大摇大摆地消费了九文钱,这引起了“短衣帮”的怀疑和嫉妒,因此他脸上再次添了伤疤,不过这次打击,只是轻微的脸部皮肤损伤而已。第二次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进入咸亨酒店,仿佛是坐在地上一步一步挪过来的,当时只听到他的声音,无法看到他的身影。这次显然是丁举人打的。丁举人们之所以对孔乙己私设公堂,是因为他们知道仅凭孔乙己偷书这一行为,官府是很难判孔乙己重刑的,就算是他们把官府买通,也不过是给孔乙己换个吃饭的地方而已,远不及自己吊起来打孔乙己痛快。孔乙己偷丁举人家的书固然是错的,然而对那些被偷书的人而言,尤其是丁举人,对孔乙己的处置显然是过度的。丁举人之所以这样做,无非是借助处置孔乙己来显摆一下自己作为统治者的一种荣耀,为病态的生活寻找一种变态的快感。

像丁举人这样的读书人虽然一生都在读书,并且是借助读书换取了功名,但他们读书仅仅是为了换取功名,古代圣人的思想在丁举人这里成了考试的工具,传统的儒家思想仅仅是存在于纸上的干涸的文字符号。这就导致读书成功的丁举人们,只剩下道貌岸然背后隐藏的冷酷的心灵和反人类的残酷。在创作《孔乙己》的1918年,鲁迅在发表的《狂人日记》中就淋漓尽致地揭示了古代封建社会“人吃人”的规则和“吃人者”的隐秘心理。在此反观丁举人的做法以及背后冰冷的算计,何尝不是一种对“人吃人”现象的揭露。

二、封建等级制度下两种知识分子命运背后的思考

孔乙己在酒店之所以被酒店掌柜问及,是因为孔乙己欠了酒店十九文酒钱。酒客才说起孔乙己之所以没来,是因为他的腿被丁举人打折了。听到这一消息后,酒店掌柜和酒客没有丝毫的怜悯和同情,更没有从道义上去谴责丁举人,而是一如既往地嘲笑孔乙己。这样的现象的存在充分说明了人们对弱肉强食丛林法则的潜意识的认可,对封建社会那种尊卑贵贱等级制度的漠视。在这个酒店,人们按照社会地位的不同自然地分为两类:坐着喝酒的长衫人和站着喝酒的短衣帮。其中短衣帮的政治地位低、经济受剥削,更可悲的是“做了奴隶而不自知”,他们通过嘲弄社会地位更低的孔乙己来麻痹自己。那群坐着喝酒的长衫人,在小说中没有明说,不过某些行为应该和孔乙己类似,或者说孔乙己是有意地模仿长衫人的言行举止,例如满口子曰诗云、仁义道德、一股子傲气等。而孔乙己则是唯一穿着长衫站着喝酒的人,我们或许可以称他为第三类人。这三类人虽然同在社会的底层,但是他们之间仍然横亘着无形而又巨大的鸿沟。孔乙己被丁举人吊打大半夜并且腿被打折了后,酒客们没有考虑和顾忌孔乙己可怜的眼神,仍然在嘲笑他,通过嘲笑戏弄孔乙己来获取自己低俗的快感。鲁迅在1925年创作《灯下漫笔》中就讲道,“我们自己是早已布置妥贴了,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虽然受压迫和欺凌,但是还有更弱小的。自古以来人们就存在很大的差别,所以感受不到别人的痛苦,甚至用凶恶的人的欢呼把悲惨的弱者的声音遮掩。

在鲁迅先生创作的《孔乙己》中,把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是非观念和价值观念全部抹杀了。那些横行一方的丁举人等被劳苦大众视为一种成功,而把像孔乙己那样的落魄潦倒的穷苦人民视为无用,这样就会导致人们对强权政治的敬畏心理以及对弱势群体的漠视心理,这种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已经深深地刻在了劳苦大众的潜意识中,更成为人们的一种行为模式和精神范式。这种封建社会中人们对苦难群体的冰冷的态度深刻反映了鲁迅的“弱者本位”思想,他从这一思想出发去极力地批判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鲁迅在1921年创作的《故乡》中,通过描写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变化,揭示出了闰土变化的根本原因,也揭示出了专制社会的本质。在专制暴政的社会中,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在泯灭人性的官僚政府欺压下,人们忘记了人的本性,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物质上,人人都不清楚自己的独立性。当一个社会权力被无限随意滥用,腐败丛生,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就没有保障,就会被肆意践踏。

三、绝佳的隐喻:丁举人人生背后的隐含

丁举人是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少数的上岸人,更是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下极少数受益的知识分子,因为科举考试的上岸获取了封建社会的特权,人们也因为丁举人手中的特权而羡慕和抬捧他;而孔乙己则是因为科举考试的失败变得穷困潦倒,劳苦大众不但没有对孔乙己的命运发出同情之心,反而去冷眼嘲笑他。这足以说明当时的社会是以功名利禄作为评价读书人成功与否的标准,这一标准的产生是由权力主宰社会造成的,更是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形成的,并紧密联系着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命运。大多数知识分子读书的目的是获取功名,不得不研究八股文,却忘却了我们古人思想中的精华和智慧。丁举人和孔乙己是两种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的命运是科举制度造成的,也是劳苦大众的不理解造成的,因为他们对知识不理解,更谈不上在这些知识中受益,只能按照读书人在功名利禄上的升迁和荣辱来羡慕或者鄙视。

科举制度造就了两种读书人,一种是通过科举考试爬上去成为统治阶级后,又反过来开始残酷地压迫广大劳动人们,成为了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害人的人”;另一种则是绝大多数没有通过独木桥的人,他们不仅没有成为高人一等的人,连起码的谋生本领也没学会,成了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也就是以孔乙己为代表的“废人”。几千年的封建中国,以道德的“善”为唯一的法度,本来是通过获取知识作为修身养性的手段,但是在科举制度的指引下,让知识失去了存在的本来意义。吴敬梓创作的《范进中举》就是通过描写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一事,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刻画了他为科举考试喜极而疯的形象,用岳丈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极其鲜明的肢体动作和言语表情,以及中举后邻居对他的前呼后拥和乡绅赠屋的事例重点刻画出了一种趋炎附势、热衷仕途的社会风气,对当时的社会及科举制度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范进在中举前后就有这么大的变化,何况丁举人和孔乙己呢?

总之,孔乙己和丁举人都是一起沿着科举制度的阶梯向上爬的读书人,不同的是丁举人爬上去之后不但没有同情自己的同类,反而利用封建专制制度赋予自己的特权去摧残孔乙己,广大群众也是对这一现象冷漠无情,孔乙己悲惨地死去了,鲁迅只能用“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来结束文本,这是何等的凄惨?!

[作者通联:福建武夷山市武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