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生活逻辑为底色 以艺术逻辑为骨架

2024-09-26李多豪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4年8期

摘 要 小说的艺术逻辑展现其独特魅力。在某些文本情境下,小说矛盾通过艺术逻辑的解释更显合理。艺术逻辑与生活逻辑在小说中既碰撞又融合,实现整体和谐。读者之所以能接受这些矛盾,源于艺术构建的情境、阅读中的个人解读,以及作品中丰富的情感表达。此外,小说叙事手法的巧妙运用,特别是隐藏真实事件的策略,以及灵活多变的思路,也是读者接受矛盾的重要原因。基于此,从小说的生活逻辑、艺术逻辑切入,开展《红楼梦》整本书思辨阅读教学,具有教学价值。

关键词 艺术逻辑 生活逻辑 思辨性阅读

在文学创作与鉴赏中,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备受重视,文学作品中两者关系复杂,学术界常用“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来界定。生活真实遵循现实社会规则、价值观、行为模式及事件轨迹,这些构成生活逻辑。艺术真实蕴含相似人情事理与精神追求,非生活原貌的复制。它构建独立情节世界,具有独特表现目标与情理逻辑,相对封闭自足。艺术创作需灵活变通情节元素,适度调整或背离,形成独特艺术逻辑。艺术作品追求的本体真实,是主体性与假定性的融合,非纯粹客观真实。艺术作品意象体系具有高度整合性。本体真实实为假定性真实,依赖虚构文本内部“自参照”机制,在鉴赏者解读中深化。小说独特在作者主观视角与虚构特质融合,构建独特艺术逻辑与内在关联。艺术逻辑更重内在动因剖析与关联特征揭示,展现丰富复杂的审美意蕴。本文所阐述的小说思辨性阅读教学,以情理逻辑为分析框架,揭示小说中艺术元素与生活实际之间错综复杂而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一、生活逻辑与艺术逻辑的关系

艺术逻辑与生活逻辑之间存在着三种显著的关系。首先,两者之间存在高度的吻合性,即便艺术表达进行了变通或压缩,其依然能够符合生活的情理。其次,艺术逻辑在展现过程中可能会呈现出某种变形,但这种变形能够在生活逻辑中找到合理的解释。以《红楼梦》为例。其中贾赦、贾珍等人选择与小户穷家结姻的情节,看似有违常理,但在深入剖析后,仍能在生活逻辑中找到其合理性,如邢夫人与尤氏为续弦,便合理解释了此安排。再者是矛盾处理,在复杂小说中,为构建完整艺术体系,可能与生活逻辑存在冲突、产生矛盾。若遵循生活逻辑,某些事件本应展现,但作者并未明确或详尽描写。强行以生活逻辑解释未展现内容,可能破坏艺术逻辑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在语文教学中,此类现象是艺术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核心议题,需深入探讨,细致分析人物性格与情节,全面理解小说艺术特性。如鲁迅笔下“孔乙己的最终结局”“杨二嫂口中的小偷”等,都是值得推敲、深究的。

二、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开展“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其中《红楼梦》为必读书目。世情小说在艺术逻辑的构建下,形成了完整且自足的艺术体系,超脱于生活逻辑,甚至与之对立。过去,我们多关注两者的相似性,而忽略了艺术逻辑的独立性与潜在冲突,这导致以生活逻辑衡量艺术逻辑,产生了解释困境与争议。

《红楼梦》因复杂人物、多变场景、离奇情节等,存在诸多矛盾。曹金钟在《〈红楼梦〉矛盾现象考论》中探讨了时序、地点、人物年龄及关系的矛盾,这些矛盾源于艺术与生活逻辑的张力,多为创作需要。如宝玉、黛玉等人的心智与年龄不符,荣国府布局不一、风景南北混杂……这些矛盾未从双重维度剖析,引发争议。

高中阶段,《红楼梦》的读者群体展露出特定的成长特性,即认知层面上的局限性。高中生处于十五六岁至成年之交的过渡期,其主要生活场域为学校环境。因此,剖析《红楼梦》的情节与人物时,学生常遇认知瓶颈,导致他们难以独自通读全书。为此,笔者从《红楼梦》的艺术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关系入手,激发学生研读《红楼梦》的兴趣,提升学生思辨性阅读的能力。

三、基于艺术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整本书思辨阅读策略

1.聚点思辨,厘清逻辑关系

“单点”思辨是专注于整本书中某一蕴含深刻思辨价值的议题,并据此精心设计思辨性的学习任务。此过程中,要先明确思辨的核心点,随后构建起学习支架以支撑思辨活动的展开。在思辨过程中,需严格遵循证据进行逻辑严密的推断与总结,从而构建出一条清晰连贯的“思维链”。明确学习任务,设定与搭建高效的学习支持框架,引导学习者深入探索、层层剖析,进而提升其思维层次与深度,达到更为严谨、理性的思辨效果。

例如,《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财富继承问题,一直是学者们感兴趣的话题。基于此,笔者以“林黛玉是否继承林如海巨额家产”为“单点”议题,开展思辨阅读教学。

【背景材料】

道光二十二年(1842),涂瀛在《红楼梦论赞·红楼梦问答》中提出,林黛玉在父亲林如海死后拥有数百万家资,这笔财产被贾府所掌管。涂瀛认为林黛玉的死亡既是因为她的才华,也是因为她的财富。此观点被当代多名学者探讨,其中陈大康先生的观点较为深入。他认为林如海作为巡盐御史,积累了大笔私产,这笔财产托付给贾琏以供林黛玉将来使用,贾母掌管财产,并用于修建大观园。贾母希望林黛玉嫁给宝玉,财产问题便迎刃而解。然而,井玉贵对此有详细反驳,认为贾母的择偶标准并不一定反映林家富贵,且大观园建造费用未必来自林家遗产。

【思维问题】

①林黛玉的财富继承:根据材料,整理出林黛玉是否继承巨额财富的三大主要依据,并结合书中相关情节分析这些依据的合理性。

②生活逻辑与艺术逻辑的冲突:分析林黛玉在贾府中的生活状态如何体现她的寄人篱下和孤高脱俗的形象,讨论如果她拥有巨额财富,这种形象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③贾府与林家的关系:探讨贾母选择林如海为女婿的动机,分析这种选择对林黛玉的成长环境和她在贾府中的地位有什么影响。

④学者观点对比:比较涂瀛、陈大康和井玉贵的观点,找出他们观点的异同,并评判哪种观点更为合理。

⑤艺术选择的合理性:结合上述讨论,评估曹雪芹选择忽略林黛玉继承巨额财富这一情节的艺术合理性。

【学习支架】

关于林黛玉是否继承巨额遗产的观点有三大依据:贾琏在第七十二回中提到“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王熙凤在第二十五回中指出贾宝玉与林黛玉的门第和家私相配,巡盐御史职位肥缺,林如海应有大笔私财。此外,王熙凤的言论也可理解为常见的婚配提法,并不能说明林黛玉有大笔家私。

【写作任务】

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分析报告,题目为“《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财富继承问题探讨”,在文中引用书中和材料中的具体情节和观点。

学生研习过后,笔者对该议题进行了小结:从艺术逻辑看,林黛玉在贾府的生存状态基于她的寄人篱下和孤高脱俗,这直接影响其性格和命运。如果她拥有大笔财富,便不会那般敏感小性、孤弱无助。因此,作者没有写林如海留下巨额遗产。贾母选择林如海为女婿,为黛玉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和书香门第背景,这也串联起相关情节。如果写在林黛玉不知情的情况下,贾府隐瞒遗产,会降低其百年旺族的格局,并引发林黛玉与贾府的矛盾。为了艺术逻辑,作者选择忽略甚至违背生活逻辑。因此,林黛玉不必、不应知道有巨额财产,这是维护其形象的艺术选择。

2.了解两者逻辑平衡点,掌握艺术逻辑的真实

在文学创作中,艺术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冲突普遍存在。如《水浒传》中宋江频繁慷慨解囊,其资金来源若单纯归于务农所得或衙门受贿,皆显牵强;《西游记》中孙悟空无敌却屡遭挫败,且各国风貌与中国相似,均不符合现实逻辑。这都表明,作者为追求艺术效果,常超越生活逻辑、遵循艺术逻辑进行创作。为此,在开展整本书思辨阅读教学时,可寻找艺术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平衡点,具体如下。

(1)了解场域效应

多数小说情节架构遵循生活逻辑,读者沉浸后易形成心理定势,认为小说贴合生活。即便情节矛盾,也常被视作生活逻辑的自然表现。这种心理倾向为作者巧妙融入艺术逻辑提供便利,使情节架构显得一致。以贾赦别院另居为例。情节涉及古代礼制,书中多次提及礼制,符合现实规范。贾赦承袭爵位,形成礼制符合现实的印象。这般,读者便对贾赦未居正房不留意或质疑。为此,笔者在教学时,以“评选活动日的宿舍”为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评选活动日的宿舍环境与实际居住环境之间的差异,从而让学生对“场域效应”中出现的“看似不合理,实则相对合理”的情节有所认知,进一步理解艺术逻辑在生活逻辑的超脱。

(2)掌握人物的动态构建

读一本书,要了解作者构建人物的艺术逻辑。起初,这些逻辑是认知基础,读者适应不同日常逻辑,最终内心自然认同艺术逻辑。如林黛玉在贾府孤苦无依,作者渲染其敏感自尊、孤高自傲,多次提及她寄居的自卑与心酸,使读者认为她孤苦无依。因此,读者不关注林如海是否留下遗产,因这与林黛玉的形象相悖。为增进学生对人物动态构建的理解,笔者以“孔乙己与林黛玉人物塑造路径联读”为议题,引导学生分析孔乙己这一集穷、懒、偷盗成习、不自省的人憎鬼厌的现实原型为何最后会让人感到同情共鸣的塑造路径,让学生对“动态构建”有更深刻的理解。

(3)感受文本的情感强化

在艺术领域,情感强化能够提升作品真实感和逻辑性。情感共鸣作为桥梁,使观者沉浸于艺术,削弱现实差异的影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强烈的情感往往能够触动人心,乃至在某一刻让人冲破理性的束缚,暂时忘却逻辑的束缚。为此,作者会巧妙地调整艺术逻辑,使之超越日常生活的框架,进而达到强化情感表达的效果。

以《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这一角色为例。经过作者多层次的艺术渲染与塑造,她以瘦弱的身姿、泪眼婆娑的面容、病态的忧愁以及聪慧过人的才华和充满诗意的生活方式,深入人心,成为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形象。读者更关注其情感化、审美化形象,对其家族财产等细节不再深究。为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艺术逻辑上的“情感强化”,笔者以热播剧《狂飙》的主角“高启强”为例,让学生考究其身世,学生惊奇地发现,在观看电视剧时为之共情的“穷苦人家”,其实是有着宽裕家境的中产阶级家庭背景,这种反差使得学生对于情感强化的艺术手法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

四、结语

综上,许多小说艺术虚构超越常理,构建独立体系,与生活情理冲突,成“矛盾之书”。矛盾及其平衡是艺术构建的独特之处,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探讨小说艺术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复杂关系,从中剖析作者埋藏其中的“彩蛋”,使整本书阅读从“泛读”走向“深读”。

[作者通联:甘肃省临夏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