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反应理论在群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024-09-26陈红秀
摘 要 群文阅读要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群文阅读的不同阶段都能够切实深入参与进去。读者反应理论与强调学生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动性十分契合,将读者反应理论应用于高中语文群文阅读,对于提升学生的高阶思辨能力、综合阅读能力颇有助益。
关键词 高中语文 群文阅读 读者反应理论
新课标颁布以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已然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趋势。群文阅读的议题应运而生,打破了“单篇教学为主”的教学传统。 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以教师为主的群文阅读仍是普遍现象,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待提升。群文阅读的作用要充分体现出来,需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读者反应理论要求读者深度参与阅读,这与高中群文阅读教学的实际需求与目标一致,将其应用于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之中十分可行,且对教与学的效率提升十分有利。
一、读者反应理论核心观点及在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20世纪70年代费什提出读者反应理论。它强调读者个体在阅读过程中受自身背景、思想观念、文化心理等的影响,对相同的文本产生不同的体验和思考,从而对阅读产生不同的反应。反应理论改变了阅读的模式,文本中心与作者中心的阅读主流体式转变为以读者为中心的阅读新模式之中,将关注点放在了读者层面,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读者反应理论的核心理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强调有知识、经验的读者,要求读者本身具有文学素养积累;强调在参与阅读过程中实现动态阅读;强调要将读者主体体验作为关注核心;强调阅读的互文性;强调阅读的“误读”性。将其运用于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既与新课标精神相符,也与学生的成长特征相符。
首先,读者反应理论的理念与以学生为主体的高中语文群文阅读实际教学目标相契合。早在1981年,卡勒便在研究中指出,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要与其他相关文本进行关联性阅读,这与群文阅读理念相类,都强调多文本教学,并强调了读者自身主体作用在阅读中的重要性。读者反应理论始终强调读者的主体作用,这与当前高中语文群文阅读的优化趋势一致,符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
其次,高中生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形式运算阶段,已经拥有相应的系统思维能力,此时的学生已经形成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在不断提升,缺乏的是辩证思维能力,一分为二分析事物的能力还有待提升,且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发展,主观能动性得到提升,渴望自己的看法被别人尊重,读者反应理论的核心理念与高中生的成长特征相符合,有助于这一阶段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因此,在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应用读者反应理论,对于构建具有创新意义的群文阅读过程体验、提升群文阅读整体效率、培养学生的高阶思辨能力是当行之法。
二、读者反应理论指导下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1.聚集“经验”:激发主动探索与思辨
读者反应理论强调实施的对象应是有一定经验的读者,高中学生已经形成了相应的阅读经验、知识储备,教师在实施群文阅读之前,应首先对学生的层次有足够了解,明确学生的优劣势,制订与基本学情相符合的教学策略,利用“问题”引导作用,实现对课堂整体进度、效果的有效把控。这样一来,不仅将课堂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去主动探索、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而且也通过问题的设置明确了课堂的重点内容与核心思想的引领。如以群文阅读的形式开展《我与地坛》的教学,涉及《秋天的怀念》《合欢树》等文章的群文阅读,根据这一阶段学生的特点及文章的内涵,笔者设计了三个问题:(1)生存还是毁灭?(2)如何更好地活?(3)母爱到底能有多伟大?通过问题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探索“群文”所体现的“共意”。又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时,可引入朱自清的《春》《绿》以及《背影》等,通过群文对比阅读的形式来感受朱自清写景寓情的手法。教师同样可以利用问题来引领学生思考,如根据课文开头:“我的内心颇不宁静”抛出问题:作者内心为何会不平静?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抒情的?问题的设置与解答是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与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对于提升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都有价值。
需要强调的是,高中生具备较强的自我意识,也形成了自己的经验,对待事物、事情的分析会有鲜明的自我色彩,会提出自我的观点,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这种经验与自我,正视分歧的存在,理解、尊重学生对于问题的分析与回答,同时,引导学生去分享、倾听,将自己的观点有逻辑地阐述出来,同时也认真、多角度去倾听同学的观点,互为借鉴补充、共同提升进步。因此,基于读者反应理论的群文阅读教学,要接受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观点,对于那些与预期答案不相符的回答,不能直接判定为错,而应引导学生展开思辨性的思考与分析,抓住不同观点的特征,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2.把控“动态”:灵活掌控“动”与“不动”
读者反应理论强调动态阅读,认为阅读本质上属于动态的过程,要求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统领不同文章作品。群文阅读属于多文本阅读,因此,在教学中,要强调在“动态”的阅读过程中始终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在这一方面,目前教材中的“学习任务群”便有了用武之地。学习任务群的最大特征便是要始终如一保持目标明确,这是“动态”群文阅读实现的重要基础,在关注学生个性的同时,也要确保共性,从而实现共情与个性的统一。因此教师要确定合适的议题,在确保目标的“不动”基础之上,实现对课堂学习活动的“动态”灵活管理。在“动态”的管理模式之下,学生的积极性提升,讨论热情高涨,观点不同的争执随之而来,也会有学生的观点偏离课堂主题或者是全程不参与,因此,老师要及时引导、鼓励,灵活面对课堂“动态”开展之下的每次变化,合理编排课文内容。如《短歌行》《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作为群文共同讲解,三首豪放诗都以用典的形式创作,同时还可以加上《声声慢》,实现婉约与豪放的对比阅读。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提出不同的观点,老师要通过学生提出的不同的点,以点带面,将学生的学习方向引回到核心“目标”中,实现对课文的总体串联。
把握动态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思维活跃性,并且“动态性”不仅是在课堂中的“活跃”与“积极”,更会延伸到课后的持续性阅读,这种动态的“不可预知”性与打破固有模式的“新奇感”,会让学生阅读的热情、思辨的积极性持续延伸。
3.关注议题:确保阅读的互文与自由
读者反应理论强调互文性,以相似性的文章对比,通过比较阅读来实现举一反三、深入主题;强调读者的自由阅读,强调主体性在阅读中的重要性。在群文阅读教学实施过程中,选择群文要强调互文性,同时在不同环节都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议题的选定,到问题的讨论,都要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比如选择议题时要考虑到议题是否能够让学生从多个层面展开讨论,是否具有拓展性,考虑到不同议题与目标之间的关联。当然,拓展性的前提是要有必要的限制性,不能脱离核心目标。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也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能够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下发散思维、深入思考,激发其创造性思辨思维能力。如在学习《归园田居》时,可引入陶渊明的其他作品比如《饮酒》,以及其他诗人的同类型作品比如曹操的《短歌行》等展开群文阅读,实现互文对比。基于此,议题可考虑拟定为“进取与超脱”,指向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取向。通过对比陶渊明的两首作品,让学生感受其同系列诗作所体现出来的陶渊明的人生理念,感受其对闲适人生与自由人生的向往;再通过陶渊明与曹操的诗作对比,从中感受两人对于人生的不同看法以及不同的意趣。基于此,学生可以通过古人的思想探讨来思考个人的人生追求,给学生一个自由讨论、交流的空间与环境,有效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以及情感体验,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辩证思考的高阶思维能力。
4.着眼误读:实现思维的发散与集中
读者反应理论强调误读的理念,认为对于“误读”要给予理解尊重与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不用限定的正确答案来局限学生的思维,有效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形成思辨性的高阶思维逻辑,并从文本的多个维度出发挖掘出具有创造力、创新性的观点与逻辑,这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高阶思维能力。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果、能力的一种评判,对学生的学习、思维等都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要实现对学生思辨高阶思维的培养,需要考虑的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关注学生深层次的知识能力,给予学生多元能力以多元评价,并以评价为基础,实现对学生思维逻辑模式的有效引领。比如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二单元的教学中,可以将《窦娥冤》《雷雨》《哈姆莱特》进行群文阅读,展开单元式的教学,以此来实现对戏剧文学的探究。三篇课文都带着悲剧特有的气质,但又有所不同:《雷雨》篇幅长,人物繁多且各具特色;《窦娥冤》作为元杂剧,有着中国古典文学的特征,情节相对简单但内容十分丰富;《哈姆莱特》更关注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辩证地分析三者的差异,也可能存在“过度”解读,亦或者是对悲剧元素产生不同于传统意义层面理解等,甚至还会有与普遍观点截然相反的论调。对此,教师应给予恰当的引导与鼓励,鼓励学生思维活跃与见解独到,鼓励学生辩证的思考态度与深入的解读分析,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注意发散思维要适当,不可单纯为追求独特而刻意寻找冷门切入角度。
老师的评价成为学生学习时是否“偏离”的重要引领,可通过表演、读、写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去发挥自身的创作力与思维力,同时利用课堂交流讨论的形式,老师用适当的问题引导与提醒,带动多元观点最终向教学目标靠拢,有效培养学生思辨思维力的培养,同时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三、结语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语文的学习与探讨本身便是见仁见智之事,基于“读者反应”开展群文阅读教学,能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更加自由的环境下,大胆误读并回归主题,在旧经验与新经验的不断碰撞下,实现对学生自身思辨性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通联:安徽芜湖市南陵县南陵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