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把脉定议题 以点带面破疑难

2024-09-26王效宏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4年8期

摘 要 相比单篇阅读,群文阅读教学的模式能更有效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帮助学生形成关联阅读的习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还能引导学生构建完善的认知系统,在系统的阅读分析过程中实现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但这些价值目标需要以科学高效的群文阅读课堂为基础才能实现。本文尝试从群文阅读的课堂实施环节出发探讨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高效课堂建设路径。

关键词 初中语文 群文阅读 高效课堂

群文阅读是以精选议题为核心,通过多篇文本的组合实现以点带面的阅读模式,对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颇有助益。群文阅读的组织过程分为四个环节:提炼议题、组合文本、问题设计、集体建构。近几年,一线教师纷纷“入群”,尝试通过群文阅读的形式提升阅读课堂的教学效率,但实际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议题的拟定、文本的选择、过程的推进,都存在一定问题。基于此,本文以此四个环节为基础,探讨初中语文课堂群文阅读的实施路径。

一、聚焦共性:确定可建构性议题

设置议题是群文阅读的启动“密钥”,同时也是群文阅读课程的全程线索,群文阅读的课堂活动都是以议题为核心设计规划,可以说,议题是群文阅读教学的原点,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以其为核心向八方辐射。议题的确定要做到可建构性,要保证议题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的阅读情境创设、形成生生与师生间的协作,能分解出更多引发讨论热情的话题。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龟虽寿》一诗实施群文阅读时,可寻找有托物言志共性的诗词作为群文阅读的文本素材,总结其代表性诗句、所托之物以及所咏之志,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和郑思肖的《寒菊》。

由托物言志的共性提炼其精髓,进一步将其加工成具有可建构性的议题,可将议题的方向定为品托物言志之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修饰,几首诗所托之物皆为世间最为平凡的常见之物,以此切入,完善议题,最终确定完整的议题为“以寻常之物着我不凡之梦——品托物言志之妙”。这一议题不仅囊括了几首诗的共性,同时符合初中生的文学追求,能有效激活学生的讨论欲,并由此发散至个体志向的讨论。

议题的选择还可以与当前的社会现象相结合,选择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主题,让学生有更强的代入感和讨论欲。比如在学习九年级下册课文《孔乙己》时,可提炼其中与现实生活相关的主题,设置“语言暴力对人的伤害”作为议题,同时选《范进中举》《窃读记》等相关篇目与其形成群文阅读。在这种议题模式之下,学生关注的重心不仅仅是三篇文章里存在的各不相同的语言暴力及其危害,而是能启发更多的讨论话题与线索,如“语言暴力者人格的扭曲”“人性的至善至纯”“语言暴力所导致的巨大伤害”等,最终在不断的拓展讨论过程中,学生能联系实际开始将其讨论的内容上升至“我们要做具备怎样品格的人”的高度,而这种议题能从高屋建瓴到生活琐碎都有可论之事,看似波平浪静的议题,实则已然涛声千里,对学生有深远影响。

议题的可建构性是保证学生通过议题展开讨论的基础。群文阅读的议题要保证其一定的延展性,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打破书本和课堂的束缚,将自己放置于更为自由、更为开阔的讨论场域之中。

二、以点带面:组织整体性文本

群文阅读中的多篇文章属于一个整体,可对比,也可整合。上文所提到的文本的“共性”是其形成整体的硬性条件之一,当我们要针对一篇课文构建群文阅读课堂时,确定议题的角度不同,选择的文本组成也应随其议题变化而不同,文本的选择应紧紧围绕议题形成“整体性”,以便在群文阅读过程中达到以点带面的阅读效果。

如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开展群文阅读时,如果选择的议题是“成长的苦与乐”,那么,所选的文本也应围绕成长而定,比如《阿长与〈山海经〉》《父亲的病》《藤野先生》等,因为这些文章涉及到鲁迅先生从童年到少年再到青年时的成长经历,以群文阅读的形式开展教学,仿佛是在看鲁迅成长的过程,这种整体性的文本组合形式,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鲁迅的成长经历,并且能以点带面地理解几篇课文的内涵与思想。如果选择的议题是“散文中的情与理”,那么,所选的文本也应突出文体是散文,可从《朝花夕拾》里选择《狗·猫·鼠》《二十四孝图》《无常》等,深入感受鲁迅先生散文的写作特征。同理,在学习九年级的《故乡》时,如果群文阅读的议题选定为“故乡山水总关情”,就要围绕故乡情来选择文本,如鲁迅的《在酒楼上》、柯灵的《乡土情结》等;如果群文阅读的议题选定为“时光流逝下的人物变化”,就应以“人物变化”为中心选择《社戏》《孔乙己》等作为群文阅读的文本;如果群文阅读的议题选定为“吃人的社会”,群文阅读文本可选择《药》《祝福》《阿Q正传》等,以实现阅读过程中的“以点带面”。

总之,文本组合的选择要讲究“整体性”特征,选文在保持其特色的前提下要形成统一的整体性,保证学生可以在群文阅读的过程中实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令选文文本之间实现互相辅助理解的作用,并加深对议题的理解。

三、全身参与:设置探究性问题

课堂提问在群文阅读中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聪明的老师善于利用问题来开启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活力。群文阅读涉及多篇文本,老师问题设置的巧妙性与恰当性是保障学生深度解读的重要支点。问题设置既要符合教学内容、能实现教学目标,同时还要能调动学生各感官参与。

问题的创意应利用生活化的、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入,调动学生的情感、行动参与探索,再将其与群文阅读的议题相结合,实现学生思维与认知的参与。如在学习《孙权劝学》时,选择《吕蒙说孙权》《濡须之战》《鲁肃、吕蒙结友》等文本进行群文阅读,以“人际交往的有效沟通”为议题。当代人的人际交往除了线下,还有线上社交媒体,因此,我们可以代入微信群的形式来设置问题:假如孙权、吕蒙、鲁肃等人在一个微信群里,他们会形成怎样的聊天记录?孙权面对危险的话是会打还是会退?又各自会有什么样的后果?首先引入微信群这一现代化工具,与三国时代跨时代融合,发动学生的思维活跃性,结合几人的性格与立场,“编”一套他们的聊天记录,并结合大家总结出来的聊天记录来讨论孙权的选择及不同选择的后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代入学生的生活情境:如果你和你的老师、同学、家长共同在一个群里,讨论周末你到底该做什么,你会选择怎样的沟通模式达成自己的目的?代入生活是引导实践与行动参与话题并最终实现知识与能力迁移的重要举措,通过这一步能帮助学生锻炼其个人交际能力。

问题是学生思维不断深入文本的牵引,同时也是激活学生全身参与的关键因素,要保证问题的可探究性,同时也要实现对学生探究欲望的激活,让学生自主、自愿地持续深入探索问题的真相。

四、尊重个性:集体建构中的共识

集体建构是群文阅读的最后阶段,由师生共同讨论并对议题达成共识的过程。集体建构指向的是教师所拟定的解答域宽的议题和开放性高的问题,由学生的深入探索与讨论交流而形成思维碰撞,最终针对并无明确答案的议题达成共识。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保证建构的过程各抒己见,激活学生的创新想法与辩证思维,在交流中不同的观点互相“打补丁”、互相“推翻”也在互相“启发”,最终形成的建构结果才能是头脑风暴之下的最佳选项。

如在对杜甫诗作群文阅读课堂上,学生通过学习经典文本,对杜甫的形象有一个普遍性的认知——忧国忧民,这一认知也是千百年来大众对杜甫所形成的一种固有印象,无论是《石壕吏》还是《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也都能体现出这一特征,因此,大多数同学会认定这一结论。但是当代社会信息发达,很多学生都能通过各种途径形成大量的课外阅读经验,他们会看到《画鹰》《房兵曹胡马》等杜甫的不同作品,这些作品中不再是简单的忧国忧民,而充满了英雄气概,这一认知与共性的忧国忧民不同,是学生的个性解读,教师不应否决,而应予以尊重,并鼓励大家在课堂上论辩与分析。大家针对这一问题讨论与交流的过程,其实也是为忧国忧民的杜甫重塑一个立体形象的过程,也是让学生形成共识的过程。在讨论中学生会发现杜甫是有多种性格特征的,他是立体的,不是平面的。因此分析问题时不能一概而论,应学会从全局出发,理性分析。这样利用群文阅读的集体构建过程就打破了学生的固有思维,引导学生实现发展思维,激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与灵活性。

集体建构以达成共识的过程,才是课堂矛盾的整体呈现过程,在这一阶段里,学生的思维矛盾进入爆发阶段,在不断的整合和讨论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共识也并非必须要达成共同的观点,而更注重求同存异的整个思辨过程。

五、结语

群文阅读的出现为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方向,同时也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实践的过程中应把握其开放性与综合性的特性,结合中学生的思维特征,科学合理地组织群文阅读活动,以实现以点带面地提升阅读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通联:甘肃陇南市徽县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