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审美教育的步骤和方法

2024-09-26彭英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4年8期

摘 要 古典诗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主要的步骤与方法有:朗诵,从语言层面感受美;想象,从意境层面体验美;研读,从学理层面理解美;仿写,从实践层面创造美。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步骤和方法,古典诗词审美教育就会取得明显的效果。

关键词 古典诗词 审美教育 朗诵 想象 研读 仿写

中学语文教材所编入的古典诗词是经过专家精心挑选的精品,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如何选择适合中学生实际的步骤和方法,让学生既能体会到古典诗词的魅力,又能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信,是广大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朗诵:从语言层面感受美

古典诗词的美首先体现为语言美。但语言美不会自己展现出来,必须通过朗诵才能体现出来。在朗诵过程中,朗诵者的听觉和视觉同时被调动起来,在听觉和视觉的相互配合下,人的情感活动就会进入一个活跃期,为进入古典诗词所描绘的艺术世界打开了方便之门。朗诵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从语言层面感受到古典诗词之美。学生在朗诵过程中所体验到的愉悦感,可以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朗诵主要有以下方法:

其一,运用停顿的变化体味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在古典诗词教学中,通过朗诵营造一种以声音为主的审美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朗诵开始之前,老师可以先示范朗读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韵律之美,也可播放相关的影像资料。为了保证朗诵的效果,老师可以先对古典诗词中抑扬顿挫的地方进行必要的标注,以便学生掌握朗诵的节奏和声音的抑扬顿挫。比如贺知章的七言律诗《回乡偶书》的停顿(//表示停顿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此外,在朗诵的过程中,还应该根据作品的风格来调整声音的基调,比如在朗诵属于婉约派的作品,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时,基调就应比正常的音调低;在朗诵属于豪放派的作品,比如李白的《行路难》时,基调就应该比正常的音调高。

其二,通过揣摩作者写作时的心情体味古典诗词的语言美。很多古典诗词都是诗人在特定场景和事件的激发下的即兴之作。诗人所选用的语言常常是那些体现诗人情感的抒情性语言。因此,在朗诵的过程中,为了让朗诵者能尽可能贴近诗人当时的情感,可以通过模拟还原特定场景来揣摩诗人的内在情感。当学生带着特定的情感朗诵时,就更容易和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进而体味古典诗词的语言美。比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诗人怀才不遇登上幽州台时的即兴之作,据此来揣摩作者的心情,我们在朗诵时就很容易与诗人内心那种怀才不遇的孤独悲伤共鸣。

二、想象:从意境层面体验美

对意境的追求充分体现了古典诗词的民族特色。意境指的是文艺作品中客观景物与人的主观情思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情景交融是意境的重要特点。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让学生从意境层面体验古典诗词的美。

其一,从情景交融上体验古典诗词的意境美。诗人抒发的情感常常与特定的场景结合在一起 ,孤立的“情”和孤立的“景”事实上是不存在的。以《诗经·小雅·采薇》中的诗句为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在表达在外征战士兵回乡时的情感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对比士兵出征时与回家时自然景色的变化,将士兵长年在外漂泊的苦和对家乡的思念借助景物的描写巧妙表现出来。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首诗在表现诗人闲适自得的生活状态时,巧妙地将情感抒发和景物描写融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人生理想。

其二,从意象上体验古典诗词的意境美。古典诗词的意境美与意象的选择有关。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先后出现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九个静态意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这九个静态意象的画面,分析画面背后的意义。枯藤、老树、昏鸦传达出的是对生命衰败的哀叹。小桥、流水、人家与古道、西风、瘦马这些意象连在一起,展现了生命衰败和人生无常。通过对富有民族特色的典型意象的分析,可以加深学生对古典诗词意境美的理解。

三、研读:从学理层面理解美

朗诵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想象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这只是审美教育的初级阶段。只有将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向前推进到审美理解阶段,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得到真正提高。

其一,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比如何为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对个人的成长有何作用,一个人为什么有审美需求,审美教育的目的何在等等。与此同时,还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文艺理论和美学的常识,比如何为艺术风格,何为艺术流派,何为共鸣,何为美,何为美感等等。此外,还应该介绍古典诗词的相关知识,比如“古体诗”和“近体诗”的范围,二者之间的区别等。从教学实践来看,掌握必要的古典诗词基础知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不同类型和风格的古典诗词的理解。

其二,通过对古典诗词用词之妙的解读,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古代诗人在创作时非常讲究“炼字”,那些流传后世的作品常常因为一字(或几个字)炼得好而广受好评。为了写出让自己满意的诗篇,诗人们往往对诗句里不太满意的个别用字反复推敲,贾岛的“僧敲/推月下门”就是其中的典范。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在描写春天来临时的景象时别出心裁,不是用“到”“吹”“过”等常用动词,而是用一个前人很少用的形容词“绿”字,通过将形容词“绿”化用为动词,不仅生动呈现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而且将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巧妙地传达出来。陶潜在“悠然见南山”中用“见”字不用“望”字,因为用“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用“见”字,人与自然是一种融为一体的关系。与自然一体也就与天地一体、与宇宙一体,这就是他的诗歌受到后世高度评价的重要原因。

其三,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力。由于古典诗词追求的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言在此而意在彼”, 仅仅从字面上无法把握诗歌的真正意图。为了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可以先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拉近与诗人的距离,对诗人的创作作出客观的评价,从而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力。比如,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美学风格,与当时国力的强盛和诗人的自信有关,杜甫诗歌所表现出的“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与安史之乱和诗人流放的经历有关。如果不了解到李清照中年后遭遇了国家和家庭的巨大变故,就无法理解她从“惊起一滩鸥鹭”的少女到“凄凄惨惨戚戚”的怨妇的转变。同样,辛弃疾词豪放悲慨的词风,与他空有一腔爱国热血无处发泄的痛苦心情有关。

四、仿写:从实践层面创造美

古典诗词的审美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在古典诗词教学中,“仿写”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效果,而且可以培养、检验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一是仿写。尽管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目的不是为了写古典诗词,但是在日常教学尤其是在作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模仿古典诗词的句式进行写作。仿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有助于应对考试中出现的仿写题目。与单纯的知识考试相比,仿写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是检验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手段。在仿写前,老师要引导学生对仿写的句子进行句式分析,比如白居易的诗歌《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首诗歌是五言律诗,共四联八句,通过模仿,学生创作了《中华情》:“浩浩中华史,悠悠五千年。经沧桑不倒,历苦难无眠。四大发明显,秦兵马俑传。英才荟萃地,阔步闯峰巅。”虽然无法和白居易的诗歌相提并论,但在句式结构上可以看出对白居易诗歌的模仿。

二是填补诗词的空白。“空白”是接受美学的一个术语,主要指文艺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接受美学认为已经完成的文本中存在大量的空白和不确定的地方,这就为读者的二次创作提供了必要的空间。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拘泥于教科书上的既有答案,鼓励学生对诗歌中的“空白”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补充完善。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留下的是叙事的空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补充故事情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留下的是抒情的空白,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对诗人与故人之间的情谊提出自己的看法。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留下的是议论的空白,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对诗人的人品发表自己的看法。针对考试中出现的诗词空白填空题,在公布标准答案前,可以让学生尝试填空,然后通过老师的讲解,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本文系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中学语文古典诗词审美教育研究”(2015B241)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贵州大学附属中学]